从战国的李悝到汉代的赵广汉再到南北朝梁武帝,举报箱经历了从陶到竹再到木头的材质演变,从偏僻角落走上通衢大道、城门闹市,成为人们举报不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家打击贪腐力度的加大,人们举报不法官员的热情和勇气被激发出来,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揭露贪官污吏的真面目。有挺身而出、实名举报的,有相信人多力量大、联名举报的,有贪官的情妇拿出与贪官的艳照举报的。其中,互联网成为最为便捷和高效的举报平台,受众广、传播快,消息一出,举国皆知,涉事的人想封口都来不及。就在大家为贪官污吏纷纷落马大呼痛快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没有互联网的过去,群众是怎么举报腐败官员的呢?很多人会想起过去一些单位和部门门前悬挂的意见箱、举报箱。在古代,有没有这样的举报箱呢?
今天,当你走在大街上,抬头就能看见指示方向的路标。那你可知道这路标的来历?其实,路标的前身就是中国早期的举报箱。要是从头说起的话,那就要回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了。在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人们就想到了解决交通出行问题的办法,在十字路口立根木头柱子,刻上记号,这样一来,从外地来旅游、办事的人就能辨明方向,不至于迷路了。可是,这种早期的路标很快就发展出了新的功能。
这些柱子都立在咽喉要道上,人流量大,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于是,如果有人想对当权者提意见,或者有什么不满、抱怨,乃至想爆料,举报不法官吏,就把问题刻在柱子上,公之于众,制造舆论。消息一传开,引起了社会关注,事情就会得到解决了。这种办法跟现在互联网爆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靠信息的快速传播制造爆炸性新闻,引起当权者的注意。于是,路标兼举报箱(木)就这样出现了,古代称为“诽谤木”。这里的诽谤不是造谣中伤、诬告陷害的意思,而是提批评意见、揭发检举的意思。
这种诽谤木流传了3000多年,一直到晋代的时候还有,不过当时叫“表木”了。我们现在常见的装饰性建筑——华表就是源自这种表木。所谓的表木,首先是路标,然后在柱子上面增加一块横板,跟我们现在路标的样子很相似。这块横板的作用是记事,当然也可以供大家爆料用,想举报某某官员的话,半夜没人时候搭把梯子,把内幕刻到表木上端的横板上,第二天准保满城风雨,要么就是被举报的人被领导叫去谈话,要么就是纪委的工作组进驻,查明真相。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萧衍觉得举报人半夜爬梯子上去刻字不太方便,为了方便人民群众举报贪官污吏,畅通言路,便推出了一项便民措施。就是在诽谤木的旁边装一个木匣,叫做“谤木函”,老百姓的举报信、意见书都可以投进去,由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后交给领导。举报途径发展到这里,举报箱跟路标就开始分离了。
其实,举报箱这个东西并不是梁武帝的首创,早在战国的时候就有了。在战国时期的魏国,主政的李悝为了方便大家举报贪官污吏和不法之徒,设计了一种举报箱,叫做“蔽竹”。这种东西可能是一节竹子,也可能是竹筒状的陶器,上端有个小口,举报信(当时的书写工具还是竹简)从这个小口投进去。为了保护举报人,避免打击报复,这种举报箱都是放在比较偏僻的小巷里。
到了汉代,颍川太守赵广汉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发现豪强恶霸们欺压百姓、横行乡里,可是老百姓畏惧他们的势力,敢怒不敢言。他为此非常烦恼,怎么能让大家积极踊跃地检举揭发豪强地主们的不法行为,打击这些地方恶霸呢?这一日,赵太守正在为此事烦恼,目光忽然被家里的储钱罐吸引住了。
这种储钱罐当时叫缿(xiàng)筩(tǒng),跟李悝发明的“蔽竹”差不多,有陶的,也有竹子做的。竹子做的形状估计就跟“蔽竹”一样,是个竹筒,上面开个小口,把铜钱投进去,许进不许出;如果是陶的,也可能是我们见过的储钱罐的形状,就是腹大口小。赵太守眼前一亮,当时就有了主意。他吩咐手下的工作人员收集一批这样的储钱罐,悬挂在城门口或者交通要道、闹市街头,同时张贴告示,让大家积极举报豪强地主的劣迹,并承诺对举报人的身份严格保密。这一招果然奏效,很快就收集了大量有力的线索,顺藤摸瓜,对这些不法之徒进行了严厉打击。
从战国的李悝到汉代的赵广汉再到南北朝梁武帝,举报箱经历了从陶到竹再到木头的材质演变,从偏僻角落走上通衢大道、城门闹市,成为人们举报不法行为的重要途径。古代举报箱发展到巅峰,结构最复杂、最精致,材质也最贵重的,是武则天的杰作。武则天制造的这种举报箱被称为“铜匦(guǐ)”,就是一个方形的铜匣。铜匣四面都有门,门的颜色不一样,名字和功能也不一样,不过都是有进无出,放进去拿不出来。
东面的门叫“延恩”,是青色的,青色象征着皇恩浩荡,推行仁政,臣民如果想歌功颂德或者请求皇帝给自己加官进爵,就把信件投进这个门;南面的门叫“招谏”,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忠诚正直,就像关公的大红脸一样。臣民要是想批评国家的政策,向皇帝进谏,就投进这个门;西面的门叫“申冤”,是白色的,白色象征公正廉洁,想伸冤、举报贪官污吏之类的,自然是从此门入了;北面的门叫“通玄”,是黑色的,黑色是智慧的象征,如果你夜观天象,发现星辰异变或者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察觉到不好的兆头以及关乎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机密事项,就可以把文书投进这个门里了。
由此可见,武则天设计的这个举报箱是煞费苦心,外形精致、色彩缤纷,工艺复杂、功能丰富,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能够保存下来,一定是价值不菲的文物。这个高档举报箱就放在宫殿上或者宫门外,接收臣民上书。为了管理这个举报箱,武则天还专门组建了一个机构,叫做“匦使院”。举报箱能有这样的待遇,算是极品了,论级别和地位,绝对是举报箱中的皇族。
从这个铜匦上就可以看出武则天对群众举报的高度重视。武则天时期对举报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是非常大的。根据规定,对于举报人的身份不能随便打听,就算举报的情况子虚乌有,也不能追究举报人的责任,那些举报有功的人还会封官。如果是从外地来首都举报的,还要给配备交通工具,国家管饭。伙食标准还不低,叫做“供五品食”,就是按照五品官的标准供给饭食。五品官是什么待遇?“每日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盐、豉、葱、姜、葵、韭之属各有差。”这么一看,大米白面、酒肉荤腥、蔬菜瓜果、葱姜调料全有了,吃的是真不错,种类丰富、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试想一下,举报没有任何风险,就算是举报不实都不需要承担责任,而且有公车坐、好吃好喝伺候着,说不定还能落个一官半职。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还不让众人挤破头啊!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借机诬告陷害,打击异己,著名的酷吏来俊臣就写过一本书,叫《告密罗织经》,就是一本告密入门指南,专门教大家如何罗织罪名、陷害对手。
当然,这是在武则天特殊时期才有的情况。唐朝的法律还是禁止诬告陷害他人的,惩罚的措施就是“诬告反坐”。如果诬告别人的话,一经查实,就要按照诬告的罪名处罚诬告人。而且,写匿名信也是违法的,轻则打五十大板,重则流放两千里。
其实,在举报这个问题上,武则天还不是最给力的,最能为举报者撑腰打气的人是草根皇帝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发布的最高指示,对于那些不法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把他们捆起来,押送到京城来,交给皇帝治罪。可是,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按照当时的法律,老百姓出门是要有官府签发的通行证的,但是,这些押着父母官进京的人谁给他们签发通行证啊?好在朱元璋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下令对于这些胆大包天的“刁民”一律放行,没有通行证,守卫关口的人也不得阻拦。谁敢擅自阻拦的话,抄家灭门。
皇帝这么给力,老百姓的胆子自然大了起来。常熟县的百姓陈寿六一干人等就把一个叫顾英的贪官给绑了,押送到京城,向朱元璋举报。朱元璋非常高兴,慷慨地赏赐他们,免除三年的劳役。为了保护这些举报人,他还特意警告当地的官员,要是有打击报复的行为,一律抄家灭门。这话不是吓唬人的,这位草根皇帝对于抄家灭族是很拿手的,动不动就来这么一出,致使成百上千,甚至是数以万计的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在古代,举报不仅仅是一种公民权利,甚至是一项法律义务。按照唐朝的法律,如果发现谋反、大逆不道的罪行而不举报的话,是要处以死刑的,轻点的也要流放两千里。对于盗窃、杀人这些普通罪行不举报,或者不举报邻里的犯罪行为,上司不举报下属的罪行,也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对于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能举报,否则就违背伦理了,只有谋反这样的大罪例外。晚辈举报长辈、下级举报上级,都是违法的,被举报的人属于自首,而举报的人要受罚。尤其是举报父母、祖父母这样的直系亲属或者奴婢举报主人,那是要上绞刑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