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种武器,是一剂良药,是一缕春风,它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当婚恋撞上心理学,心理学就可以解密爱情魔咒,能让你的爱不再迷茫。
心动并非真爱——吊桥效应
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吊桥效应”,即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他/她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他/她会误以为眼前出现的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从而对其产生感情。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危险的吊桥上,人们更容易对异性产生感情?这是因为情绪受到了行为的影响。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当时有异性在场,人们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类似于“吊桥效应”的爱情。比如,当一个妙龄少女正被一群坏人围住时,这时一位路过的热心人上前阻止了这帮人的流氓行为,此时,不论这位英雄长得美与丑,这位妙龄少女都会对这位英雄产生深深的好感,并且以为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英雄。
王玫是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因为从小到大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感情生活一直处于空白期。在家人的催促下,王玫准备研究生毕业就去好好相亲,然后恋爱、结婚。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王玫快要毕业的那个学期,因为实习的关系,她在外面租房住,为了节省房租,王玫将房子租在偏僻的郊区。有天晚上,因为加班,王玫很晚才回来。在回出租屋的路上,王玫被几个小混混给围住了。
尽管王玫已经将身上所有的钱都交给了他们,这帮小混混仍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王玫吓得浑身发抖,脑海中一直是电视上那种被奸杀然后分尸的画面。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挥舞着锄头的小伙子挺身而出,他一边告诉王玫别害怕,一边威胁那帮小混混,说自己的工友就在后面,识相点的就赶紧滚,要不就送他们去附近的派出所。
听到眼前这个灰头土脸的小伙子说出的话,那帮小混混立马一哄而散了。这个时候小伙子才转过头对着王玫说:“别害怕,他们已经走了,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送你回家吧!”王玫战战兢兢地跟着这个小伙子回到了出租屋。
之后,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王玫才知道救她的那个小伙子叫马威,是附近工地上的农民工,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尽管和自己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因为马威那晚的挺身而出,王玫对他很有好感,时不时就因为一些小事向马威寻求帮助。
随着两人交往次数的增多,王玫竟然爱上了马威。后来不顾家里人的强烈反对,她和马威结婚了。为此,王玫的父母大病了一场,后悔让她读这么多年的书了。
本以为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可没想到,才结婚几个月,马威的狐狸尾巴就露了出来。他觉得自己一个高中生找了个研究生,逢人便显摆。逐渐地,因为太辛苦,工地他也不去了,就靠着王玫的那点工资来过日子。
马威的这些做法,王玫通通都忍了,可是某天马威喝醉酒说的话,却让王玫如梦初醒,悔不当初。原来,从王玫搬到郊区出租屋的那天起,就被附近工地上游手好闲的马威盯上了。经过长时间对王玫的跟踪和观察,马威确定王玫没有男朋友,便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赢得了单纯的王玫的芳心。
知道这个骗局之后,王玫果断向法院提出了离婚,并将马威找小混混围住她的事一并告知了法院。
故事中单纯和无知的王玫令我们同情,大好的青春就这样浪费在了一个小混混身上。同时,我们也会对王玫当初坚持与马威结婚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按照常理,一个高中生和一个研究生,不论价值观、人生观,还是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难道在王玫和马威后续的交往中,王玫就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吗?亦或发现了,却只是认为爱情可以战胜一切,而将其忽略掉了,从而才导致了被骗,然后又离婚的悲剧。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意思是当一个女人陷入爱河时,她就会失去辨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为眼前的这个男人是百分之百的优质男,有的时候,竟将男人身上的缺点看成是优点。女人到了这种时候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男人所利用,做出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智商下降一点是可以的,但千万别让它为零。
很多爱情专家在为刚刚认识的男女支招的时候都会说,带她去游乐场吧!最好玩一些刺激的游戏。这个说法无异于“吊桥效应”的实际运用。
有经验的恋爱达人都会有过如此的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鬼屋之行后,或者乘坐一次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之后,之前还羞羞答答的一对情侣,感情会立马升温。这也是“吊桥效应”的真实应用。
在我们恋爱交友中,“吊桥效应”有时是必需的,它会让一对互有好感的男女燃起爱的火焰。但是,这必须是以好的用意为出发点的,且不能将单纯的心动列为自己选择真爱的唯一标准,因为大多数时候,心动并非真爱。
恋爱和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因为简单的“吊桥效应”而让自己抱憾终身,认识和了解“吊桥效应”,避免盲目心动,理解心动并非真爱,谨慎选择自己的伴侣和婚姻。
一见钟情的爱情——首因效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听到这样的描述,“第一次见到他/她时,我就深深爱上了他/她……”或者“第一次见面,我就觉得,他/她就是我这辈子要找的人……”
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既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想交流,又没有详细地了解彼此的信息,怎么能这么轻而易举地说爱上某个人呢?这种感情可靠吗?一见钟情是否真的存在?
首先来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1946年做的一个实验:
阿希选取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大学生为被试,然后将选取的被试分为A和B两组。一组描述人格特征的词汇作为刺激物呈现给A和B两个实验组,这组人格特征的词汇有七个,A组和B组的区别是:A组听到的第四个词为“冷酷”,而B组是“热情”。
呈现完这一组人格特征的词汇之后,再让被试判断所听到的这个人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在其他描述词一致的情况下,听到“冷酷”的A组认为此人是个“冷酷”的人,而听到“热情”的B组则认为此人为“热情”的人。
由此,阿希判断,左右人们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最早出现的中心词。如果最早出现的词是积极的词汇,那么被试倾向于判断此人为积极的人,而如果最早出现的词为消极词汇,那么被试会将此人纳入消极的人的行列。
人们对事物和人如此判断,在心理学上就叫做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和某物或者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第一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深刻影响着两个人以后的交往和了解。
在两个人的交往和恋爱中,首因效应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不相识的男女不管是相亲还是邂逅,第一次见面,总是以对方首先呈现出来的状态来判断是否还要继续和其交往下去,这个“第一印象”决定着两个人将来的发展。
欢欢是一个活泼好动又爱捉弄别人的女孩子,初入大学,由于对周围的环境不大熟悉,她收敛了自己很多本来的做派,一下子变得特别温顺和乖巧。
温顺和乖巧的欢欢在一次拉歌比赛中认识了小强,小强是一个安静好学的男孩子,他喜欢和他性格一样文静的女孩子,总觉得活泼的女孩子太过闹腾,也将自己找女朋友的标准定位在文静上。
然而,仅因为欢欢在拉歌中沉稳和细心的表现,小强就片面地认为欢欢是一个文静、稳重的女孩子。拉歌比赛之后,小强就主动接近欢欢,希望建立男女朋友的关系。由于对小强的才能和学识很欣赏,欢欢也坦然接受了这份感情。
可是,深入接触几次之后,小强就发现欢欢和自己理想中的女朋友标准相去甚远。比如欢欢不爱学习,除非期末考试快到了,她才会背着书包去图书馆;欢欢吃饭从来不是细嚼慢咽,有的时候嘴里嚼着东西,还津津有味地向小强诉说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欢欢还会一见面,就对小强宿舍的哥们拍拍打打……
这一切都让小强无法忍受,明明第一次见面时,欢欢是一个那样文静又细心的女孩子,怎么会变成现在这副大大咧咧的样子。思考再三,两人最终选择了和平分手。
欢欢和小强的爱情故事深刻地体现了首因效应在两人爱情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就凭借第一印象,小强错误地认为欢欢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进而萌发了爱意。然而,进一步接触之后,他才发现,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巨大的反差使他最终选择了分手。
一般而言,在首因作用的影响下,人们对伴侣最初的评价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更多时候,这种评价都不是客观的。对自己欣赏和喜欢的品质,人们会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无限夸大,因而肯定对方;而对自己颇为不满和不喜欢的品质,人们也会将其夸大,进而否定对方,失去再一次接触的机会。
其实,首因效应对我们的恋爱和婚姻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既要利用首因效应的正面作用,又要很客观地避免首因效应的负面影响。
利用首因效应的正面作用:由于第一次见面,对方只是根据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来大体评判一个人,所以,在初次约会或者想制造邂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要想让自己的邂逅和约会有实效性,最好先行“备课”,知道对方是怎么样的人,喜欢哪一类型的人,然后“对症下药”,争取在第一次约会时就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为以后的约会打下良好基础。
避免首因效应的负面影响:积极的首因效应将我们带入了深度交往的阶段,进入深度交往阶段之后,我们就要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来评价这段感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最初的感官享受上,毕竟婚姻不是一种瞬间的感觉,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长久享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就像婚姻如鞋的比喻——“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美丽大方的皮鞋外表好看,但是若要走远路,人们还是倾向选择轻便又舒适的布鞋。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形成只要45秒钟,在这最初的45秒钟,你们以后的关系也就定格了。所以,如何利用好这最初的45秒,对你和你的人际关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初恋这件小事——契可尼效应
初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清纯美好和刻骨铭心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带着一个单纯无比的小姑娘,哪怕是去吃路边的一碗馄饨,都充满着爱的喜悦。可是,错过了当初的那个人,以后这种简单的幸福,恐怕再也找不到了。也许正是因为无法拥有,初恋对每个人来说才显得弥足珍贵。
美国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心理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他发现人们对那些已经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很容易忘记和释怀,但是对中途中断的、没有完成和没有达到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就像心中保存的那种最青涩和印象深刻的初恋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乐观开朗的彭军最近总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一个人的时候还经常唉声叹气,烟也比平时抽得频繁了,上班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心事重重。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彭军的初恋女友美玲又回来跟他联系了。美玲是彭军大学的校友,比彭军低一级,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她就被彭军身上那种热情和开朗深深吸引,有事没事就打电话找这个师兄“帮忙”。面对单纯又可爱的小师妹,一直单身的彭军也没有了抵抗力,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就这样,两人的幸福洒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彭军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原来吻一个人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情,被一个人天天黏在身边,他却一点也不嫌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是真的存在的。
本以为这种幸福的日子会持续很久,却没想到,跟所有毕业就分手的情侣一样,随着彭军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他和美玲的关系也戛然而止了。
尽管彭军无论如何也不能面对这个痛苦的事实,但是面对决绝的女友,他只能默默接受。从此,彭军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一直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和别人交流。
经过两年的调整和适应,彭军渐渐走出了失恋带给他的痛苦,人也比以前更加开朗和活泼了。到了适婚的年纪,他在家里人的介绍下,认识了跟他年纪相仿的一个姑娘,两人正在交往阶段。
然而,失去联系两年的美玲突然出现了,彭军一下子又慌了。面对美玲,初恋那一幕幕美好的情景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他知道,自己还爱着美玲,可是现在他已经有新的女友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两个人都不想失去和伤害。
抱着两边都不想伤害的念头,彭军瞒着美玲和现在的女朋友继续交往着,又瞒着现在的女朋友,经常私下和美玲见面。纸终包不住火,彭军的这种做法,很快被周围人发现了。正在交往的女朋友大骂彭军人品不正,不容他解释,立马和他提出了分手。美玲被大家看成了插足别人恋爱的第三者,在周围人的指责和骂声中,也悄然离开彭军所在的城市,南下去了别的城市。这次,彭军再度痛失女友,恢复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