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1500000030

第30章 失望而不绝望:恩斯特·布洛赫的总体辩证法(3)

布洛赫的《希望原理》不同于卢卡奇的《理性的毁灭》,并没有简单地给法西斯主义和存在主义贴上“非理性主义”的反动标签就万事大吉,而是汲取其乌托邦内核。在布洛赫看来,法西斯主义并没有证伪非理性因素,只是证明了希望(乌托邦冲动)不可取消,却有可能误入歧途。在布洛赫心目中,希望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取代接管。可惜,“社会主义在幻想方面长期营养不良”,左派未能把握“非理性中的理性”,抛弃了被法西斯主义“殖民化”的幻想领域。第二国际的新康德主义也好,坚信“真理会开辟自己的道路”的德国共产党也好,卢卡奇式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也好,都抹煞了非理性因素的合理性。这种坏的理性主义也是布洛赫《希望原理》的批判对象。

这样来看,《希望原理》的读者对象相当明确。在“二战”期间写《希望原理》时,布洛赫心目中隐含的标准读者是德国共产党(KPD);而在战后的民主德国修订此书时,特别是在修订第3卷时(被打成修正主义分子之后),理想读者则是德国统一社会民主党(SED)。在《希望原理》的导言中,布洛赫明确提出:“重要的是学会希望。希望没有放弃它的工作,它爱的是胜利而不是失败。”布洛赫要谁“学会希望”?不是其他哲学家,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无产阶级政党(或者说,一切左派政治团体)!

布洛赫的“希望原理”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是一致的。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吸引力。尤其是列宁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的张扬,引起了西欧知识分子的共鸣。在德国、匈牙利等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相继失败以后,受列宁影响,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纷纷探讨了“革命如何可能”的问题。他们的结论都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布洛赫同样在《希望原理》的导言中引用了列宁的《怎么办?》中的一段话,为梦想辩护,回答革命如何可能的问题。

布洛赫把“希望”看做推动自然和人类历史的“第一原理”。在《希望原理》的第一部分《(报道)小白日梦》中,布洛赫走进了小市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描述了人在一生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渴望、等待、愿望、梦想。布洛赫区分了白日梦的两种类型:第一种白日梦是“陈腐不堪的白日梦”,也就是未超越现有生存条件的白日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斗志昂扬的白日梦”,也就是带有乌托邦成分的梦。布洛赫当然肯定、宣扬第二种白日梦而批判、否定第一种白日梦。

布洛赫的白日梦类型学无非是要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丧失了阶级意识,小资产阶级更缺乏革命精神。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母题。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物化意识的发生角度,对无产阶级丧失阶级意识的现状进行了理论说明。葛兰西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对无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缺乏革命精神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省。布洛赫则从心理学角度描述这一意识现象。这是一种现象学色彩很浓的描述。现象学的基本范畴是“意向性”,无论思维还是想象,在现象学的视域中是没有差别的。这是和传统哲学很不一样的地方。根据现象学,即使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一样能够成为意识的对象。布洛赫所描述的两种白日梦,其根本差别就在于意向性的对象是否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若已经存在,则属于“未超越现有生存条件的白日梦”,反之则是带有乌托邦成分的、改变世界的革命的白日梦。

白日梦对于布洛赫是极其重要的现象,这只有从人本主义的问题式才能理解。因为白日梦既不是“存在”也不是“本质”,既不是现实的“是”,也不是不在场的“应该”,它居于“应该”和“是”之间的空场上,是沟通两者的桥梁。布洛赫从人的本质(人“应有”的存在)和人的现实存在之间的张力出发。但白日梦绝不是他的理论归宿,而只是叙述的起点。布洛赫没有满足于对法西斯主义欺骗群众的揭露上,还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用“希望”为社会主义革命做贡献。当然,布洛赫也认识到,希望本身并不能带来新事物。“但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转向那声音和它代表的涵义,我们的期盼就不会漏掉那声音了。”这就是布洛赫提出“希望原理”的用意。事实上,布洛赫并不看重白日梦的内容,而是看重白日梦的特性,用他的话说,“乌托邦功能”。

布洛赫的希望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不过,布洛赫自己并不认为是补充,他是要恢复“希望”这个马克思主义范畴。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布洛赫要做的,恰恰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维度。在理论逻辑方面,布洛赫的确有诸多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处,甚至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但是在哲学精神方面,布洛赫却要比教科书体系更贴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意。

第二节布洛赫希望哲学的逻辑建构

布洛赫从他独特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将人的本质设定为“希望”。他强调:“没有希望,理性就不能开花;没有理性,希望就无法说话,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当中——没有其他科学拥有未来,也没有其他未来是科学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同时包含着科学理性的“冷流”和希望的“暖流”,因而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论证的“自由王国”乃是我们希望的对象,是我们不能放弃的乌托邦梦想。

1.希望人:新人本主义逻辑的渗透

总的说来,布洛赫的主导认知框架是人本主义,而且是古典人本主义和现代的新人本主义两者兼而有之。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全书开头的第一段只有四个单词:“我在,我们在”(Ich bin,wir sind.),第二段开始又说“这就足够了,现在我们得开始了。”布洛赫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他既强调人的“类本质”,也强调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布洛赫眼中,人的“类本质”是他的尚未完成性。布洛赫指出,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他对光明的向往之中:“在幼虫的下面,在所有动物都受其束缚的类的永恒限制之内,都存在着一种向往光明的冲动;但是只有在人自身中,所有动物均有的趋光性才被意识到,并得到贯彻。”(Ern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前引,第234页。)布洛赫不仅把人定义为“以未完成为特质的动物”、“新生的动物”,也把人叫做“制造工具的动物”、“会迂回的动物”:“在筑巢和相关活动中,人不再只是靠先天的反射和旧有的信号,他越来越依赖于有意图的计划:完全人为虚构的、还在前面的东西。”布洛赫这里把人的类本质说成是“迂回”、“计划”,实际上就是“劳动”的哲学说辞。当然,这个劳动不是哪个具体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劳动,而是对人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的一种抽象规定。布洛赫这儿关于人的“尚未存在”的思想是和青年卢卡奇相当接近的。

但布洛赫还有不同于卢卡奇的思想特色。他不仅从“类本质”的高度描述人的历史性生存,还从个人的经验去描述当下直接的生存状态。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还说:“我靠我自身而在。人最终不得不从这里开始。”(第一句话的德文原文是Ich bin an mir,英译本作I am by myself,极难理解,更难翻译。根据英译者的解释,这一句话至少有以下4种意思:(1)我在我自己身旁,这是字面意思;(2)我依靠我自己而存在,即我是孤独的存在,这是对异化状况的叙述;(3)我通过我自身而成为我自己,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论述;(4)接近于“全看你自己的啦”,你的存在不能指望别人。这里采用的是意译,并兼顾德语原有的多重涵义。)无论如何,布洛赫这里说的是“我”而不是我们。如果说,在全书的开头,他还含糊地说“我在,我们在”的话,那么在这里,布洛赫的底牌已经翻了出来——只有一个字,“我”。这样,布洛赫就从古典人本主义的“类”本位转向了新人本主义的个人本位。布洛赫首先描述了人存在的黑暗状态:“我甚至体验不到我自己,不拥有我自己。”(Ern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前引,第187页。)

那么,我们内心最本真的东西究竟为何?布洛赫认为“我”是为了劳动而存在的,但是能够劳动的我为谁存在?资本家。我的本质是劳动,我的存在却不能达到我内心期许的那种劳动。布洛赫这里的发问非常接近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关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提法。但当时的布洛赫不可能读到马克思的手稿,这种“英雄所见略同”反映了青年布洛赫和青年马克思都处在人本主义的认知框架中。

布洛赫认为,希望就在生存的黑暗之中,只有希望才指向了我们想要的完满,指向了一个尚未存在的、在未来将要出现的乌托邦。由此可见,布洛赫希望哲学的逻辑基础是“无”,是“匮乏”,是“当下瞬间的黑暗”,是孤独的个人的异化存在体验。“希望”则是一种“尚未意识”的表达。作为具有乌托邦成分的白日梦,愿望的意向对象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是“尚未”。这种“尚未”,作为“应该”与现实的“是”对立。“应该”和“是”的统一不是建立在黑格尔式的理性总体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愿望”的非理性基础上。布洛赫对人的界定类似于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叔本华眼中的人,就是一堆欲望的集合。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人又会厌倦。人生就在这痛苦一厌倦的轮回中消逝,要摆脱,只有在艺术中寻找。布洛赫认为,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太悲观了,他把生活意志引向了“涅槃”。(Michael L□wy,Interview with Ernst Bloch,前引,第35页。)布洛赫想做一个扳道工,把叔本华的哲学扳到马克思主义的道上来,使生活意志变为“革命意志”。

布洛赫认识到,革命之所以迟迟未能发生,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是有关系的。不能不说,布洛赫戳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痛处。对个人存在、情感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块空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宏观的分析框架,缺少对个体生存的当下关切。“小孩子都要饿死了,你谈生产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布洛赫与萨特是心有灵犀的。

布洛赫批判了舍勒对情感的划分。舍勒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是建构在怨恨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乃是怨恨所致。布洛赫认为这是舍勒对无产阶级的诬蔑,他针锋相对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在于希望,而非怨恨。布洛赫对情感的分类是:有关满足的情感(如嫉妒、贪婪、羡慕)和有关期待的情感(如焦虑、恐惧、希望、信仰)。前者对应于“未超越现有生存条件的白日梦”,其目标是已经就绪的——如果是个人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么至少在世界上是已经可以得到的东西。后者则反之,期待之情对应于“超越了现有的生存条件的白日梦”,其意向性对象是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

但期待之情并不就是希望。因为期待之情本身也分为两类:积极的、肯定性的期待之情和消极的、否定性的期待之情,只有前者才是希望,后者则是海德格尔的“畏”。一句话,布洛赫把人界定为“希望的动物”。在他看来,粉碎“畏”的希望、回应绝望的信心,就代表了拯救这个世界的光明。绝望指向的虚无,就是一无所有,就是异化的不可能消除;信心指向的“全有”,就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是异化的消除,就是人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布洛赫的“希望原理”实际上代表了对“共产主义胜利,资本主义灭亡”的信念。

在“希望人”的新人本主义立场上,布洛赫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人本主义。由于异化、非人道化、物化、一切人和物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不得不与日俱增拥有的东西,而无产阶级代表着极度异化的零点,现在无产阶级终于成为变革的辩证关节点:人道本身正是非人道化所产下的敌人,事实上,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正是对资本主义中累积的非人道化的斗争,不彻底消灭这些非人道化决不罢休的斗争;与之对立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力、阶级斗争和目标内容只是、能够是、将是人道的进步。(Ernst Bloch,Das Prinzip Hoffnung(《希望原理》德文版),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9,p.1607.)在布洛赫看来,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等结论是马克思毕生未曾放弃的。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贬低人、压迫人、遗弃人、蔑视人的关系,人被异化了,所以马克思要求推翻这种关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只是非人道化的消除;社会主义不是别的,只是人道的进步;自由王国不是别的,只是我们希望的乌托邦。

同类推荐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既高贵又渺小,人因思想而高贵,高贵到知道自己渺小和高贵。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神造天地,而天地不知,唯有人有知。人因会思考而高于万物,统率万物,高贵得如同世间的王。
  • 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智者人生系列)

    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智者人生系列)

    钱钟书先生成就卓越,他低调为人、高调治学,与家人和睦共处、其乐融融。这正是对如今骄纵、虚妄的社会风气的鞭策和激励。
  • 道德经通解(平装)

    道德经通解(平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第26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第26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 天下哲思

    天下哲思

    《天下哲思》是由知名教育学者、2011年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扈永进主编的“国民通识读本”系列之一,介绍并专业解读曾经改变过世界的伟大哲学思想,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国内与国际教育,让白领日常充电,了解世界。通识教育思想兴起于哈佛大学,后风靡于世界,本书正是秉承这一思想,向国民传达那些历经时间洗礼仍旧璀璨的天下哲思。书中选取23篇文章展现柏拉图、康德、尼采等巨匠的重要观点,周国平、王蒙等学者的专业解读;文后附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编后絮语,另设精彩快读、背景介绍和延伸阅读,让你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每一位学者、每一种思想!
热门推荐
  • 血蓑衣

    血蓑衣

    一纸招安令,神秘孤儿化身金牌卧底,人前是江湖浪子,人后是朝廷密探。庙堂重臣、武林豪杰、隐世高手、外族恶人、异教魔头、富贾巨商、绿林好汉……皆在名、利、权、欲中相爱相杀,纠缠不清。伪装、谎言、阴谋、野心……柳寻衣在生与死、黑与白之间临渊而行,上演江湖“无间道”。江湖风雨漫天下,天下风雨尽江湖。蓑衣掩掩避风雨,风雨潇潇血蓑衣!
  • 剑道之九

    剑道之九

    九为数之极,剑九为剑之极!此剑断生死,问长生!
  • The Fairy-Tale Detectives (The Sisters Grimm #1)
  • 萌法时代

    萌法时代

    这是一个魔法刚刚萌芽的时期,属于骑士们的荣光正在远去,那些抱着陈旧的信条不撒手的贵族们,将会被思想灵活,善于发现应用新鲜事物的新势力所代替。 天华帝国的王子迪夫,自小体弱,其实是一种近魔法体质,他熟读各种书籍,尤其隐秘书库中的“天上奇谈”,更是他地最爱。穿越者狄峰与迪夫的灵魂共存,以其洞察能力和远超当世的价值观和敏锐触角帮助他将一个小势力发展成了大国度,一个以“魔法”作为进步推动力的全新世界模型。世界隔膜出现漏洞,有外星生物成建制入侵,魔法与剑合作,将对意图灭杀整个人类的敌人吹响反攻的号角。
  • 白衿如玉

    白衿如玉

    雪梓汐是华夏第一杀手鬼医,身怀祖传的吞天蛇印戒,可却被男票杀害想要狗续貂尾,怎么可能让他得逞雪梓汐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与男票来了个玉石俱焚,居然穿越了!地方还是老地方天龙大陆,好歹也是活过三世的老司机了吧,居然被一个男人吃的死死地!“尊主,魔妃她……她把黑寡妇的莲池给填了……说……太丑了”“嗯,传令下去魔域不可再出现一株与莲花相关的东西”“尊主……魔妃她把圣魔尊给刨出来了,说她要改嫁给圣魔尊”“那个地点在那里”“魔……魔血池正东”那小厮只感觉一阵风吹过就不见魔尊的踪影。夜晚,“墨玉玄,你要干什么,我警告你,离我远点,不然我真的改嫁了”“呵呵,小宝贝你改的了吗?圣魔尊已经被我封印了你已经没机会了哦!”
  • 程杏轩医案

    程杏轩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念飞仙

    一念飞仙

    太古念修大能者,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亦有武道之高手,破碎虚空,唯我独尊,然殊途同归,最后只为寻求那茫茫之天位,斩获长生。乱世之中,天才崛起,朝廷,宗门,世家,异族互相争斗,夺取气运,谁能脱颖而出,化为真龙,登峰造极?
  • 俞敏洪内部讲话

    俞敏洪内部讲话

    本书深刻剖析了新东方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时间点,以及其精神领袖俞敏洪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创业,指引企业的成长,如何以一人引领创业团队,因理想而实用,战胜种种困难,成功应对企业所面临的一次次危机。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如资金不足,人才亟缺,没有市场等,纵观商海风云,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愈挫愈勇,只有秉承“永不言败,不畏艰难”精神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样可以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创业不仅需要一颗有远见的头脑来规划蓝图,更需要秉持一颗激情的心将梦想落实于行动。
  • 明人日记

    明人日记

    本小说集题材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机关、企业、社区等各个方面,折射出转型和大发展时期社会众生的各种面貌和心态,也是新世纪中国社会的世俗画。《明人日记》是安谅近年精心创作的小小说集,视角独特,洞察入微,叙述生动,寓意深刻,共收集作品约100篇。作品以现实为镜,运用细腻的笔触,在随意和平常之中,提炼新意;在散淡和习惯中,捕捉别致。许多故事信手拈来,在简洁而又不乏美丽的文字中,有一种催人警醒、促人感悟、令人欣喜,也让人深思的隽永,短小的篇什,或犀利深沉、或挚情婉约、或幽默生动,或冷峻凝重,无不让人感受作者“爱着、工作着、生活着”的认真投入的生存状态。
  • 正室策

    正室策

    上一世,主母告诉她作为庶女三不之理,不争不夺不妒。她觉得错了,可后来明白并非全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