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1500000030

第30章 失望而不绝望:恩斯特·布洛赫的总体辩证法(3)

布洛赫的《希望原理》不同于卢卡奇的《理性的毁灭》,并没有简单地给法西斯主义和存在主义贴上“非理性主义”的反动标签就万事大吉,而是汲取其乌托邦内核。在布洛赫看来,法西斯主义并没有证伪非理性因素,只是证明了希望(乌托邦冲动)不可取消,却有可能误入歧途。在布洛赫心目中,希望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取代接管。可惜,“社会主义在幻想方面长期营养不良”,左派未能把握“非理性中的理性”,抛弃了被法西斯主义“殖民化”的幻想领域。第二国际的新康德主义也好,坚信“真理会开辟自己的道路”的德国共产党也好,卢卡奇式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也好,都抹煞了非理性因素的合理性。这种坏的理性主义也是布洛赫《希望原理》的批判对象。

这样来看,《希望原理》的读者对象相当明确。在“二战”期间写《希望原理》时,布洛赫心目中隐含的标准读者是德国共产党(KPD);而在战后的民主德国修订此书时,特别是在修订第3卷时(被打成修正主义分子之后),理想读者则是德国统一社会民主党(SED)。在《希望原理》的导言中,布洛赫明确提出:“重要的是学会希望。希望没有放弃它的工作,它爱的是胜利而不是失败。”布洛赫要谁“学会希望”?不是其他哲学家,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无产阶级政党(或者说,一切左派政治团体)!

布洛赫的“希望原理”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是一致的。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吸引力。尤其是列宁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的张扬,引起了西欧知识分子的共鸣。在德国、匈牙利等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相继失败以后,受列宁影响,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纷纷探讨了“革命如何可能”的问题。他们的结论都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布洛赫同样在《希望原理》的导言中引用了列宁的《怎么办?》中的一段话,为梦想辩护,回答革命如何可能的问题。

布洛赫把“希望”看做推动自然和人类历史的“第一原理”。在《希望原理》的第一部分《(报道)小白日梦》中,布洛赫走进了小市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描述了人在一生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渴望、等待、愿望、梦想。布洛赫区分了白日梦的两种类型:第一种白日梦是“陈腐不堪的白日梦”,也就是未超越现有生存条件的白日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斗志昂扬的白日梦”,也就是带有乌托邦成分的梦。布洛赫当然肯定、宣扬第二种白日梦而批判、否定第一种白日梦。

布洛赫的白日梦类型学无非是要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丧失了阶级意识,小资产阶级更缺乏革命精神。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母题。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物化意识的发生角度,对无产阶级丧失阶级意识的现状进行了理论说明。葛兰西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对无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缺乏革命精神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省。布洛赫则从心理学角度描述这一意识现象。这是一种现象学色彩很浓的描述。现象学的基本范畴是“意向性”,无论思维还是想象,在现象学的视域中是没有差别的。这是和传统哲学很不一样的地方。根据现象学,即使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一样能够成为意识的对象。布洛赫所描述的两种白日梦,其根本差别就在于意向性的对象是否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若已经存在,则属于“未超越现有生存条件的白日梦”,反之则是带有乌托邦成分的、改变世界的革命的白日梦。

白日梦对于布洛赫是极其重要的现象,这只有从人本主义的问题式才能理解。因为白日梦既不是“存在”也不是“本质”,既不是现实的“是”,也不是不在场的“应该”,它居于“应该”和“是”之间的空场上,是沟通两者的桥梁。布洛赫从人的本质(人“应有”的存在)和人的现实存在之间的张力出发。但白日梦绝不是他的理论归宿,而只是叙述的起点。布洛赫没有满足于对法西斯主义欺骗群众的揭露上,还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用“希望”为社会主义革命做贡献。当然,布洛赫也认识到,希望本身并不能带来新事物。“但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转向那声音和它代表的涵义,我们的期盼就不会漏掉那声音了。”这就是布洛赫提出“希望原理”的用意。事实上,布洛赫并不看重白日梦的内容,而是看重白日梦的特性,用他的话说,“乌托邦功能”。

布洛赫的希望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不过,布洛赫自己并不认为是补充,他是要恢复“希望”这个马克思主义范畴。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布洛赫要做的,恰恰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维度。在理论逻辑方面,布洛赫的确有诸多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处,甚至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但是在哲学精神方面,布洛赫却要比教科书体系更贴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意。

第二节布洛赫希望哲学的逻辑建构

布洛赫从他独特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将人的本质设定为“希望”。他强调:“没有希望,理性就不能开花;没有理性,希望就无法说话,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当中——没有其他科学拥有未来,也没有其他未来是科学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同时包含着科学理性的“冷流”和希望的“暖流”,因而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论证的“自由王国”乃是我们希望的对象,是我们不能放弃的乌托邦梦想。

1.希望人:新人本主义逻辑的渗透

总的说来,布洛赫的主导认知框架是人本主义,而且是古典人本主义和现代的新人本主义两者兼而有之。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全书开头的第一段只有四个单词:“我在,我们在”(Ich bin,wir sind.),第二段开始又说“这就足够了,现在我们得开始了。”布洛赫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他既强调人的“类本质”,也强调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布洛赫眼中,人的“类本质”是他的尚未完成性。布洛赫指出,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他对光明的向往之中:“在幼虫的下面,在所有动物都受其束缚的类的永恒限制之内,都存在着一种向往光明的冲动;但是只有在人自身中,所有动物均有的趋光性才被意识到,并得到贯彻。”(Ern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前引,第234页。)布洛赫不仅把人定义为“以未完成为特质的动物”、“新生的动物”,也把人叫做“制造工具的动物”、“会迂回的动物”:“在筑巢和相关活动中,人不再只是靠先天的反射和旧有的信号,他越来越依赖于有意图的计划:完全人为虚构的、还在前面的东西。”布洛赫这里把人的类本质说成是“迂回”、“计划”,实际上就是“劳动”的哲学说辞。当然,这个劳动不是哪个具体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劳动,而是对人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的一种抽象规定。布洛赫这儿关于人的“尚未存在”的思想是和青年卢卡奇相当接近的。

但布洛赫还有不同于卢卡奇的思想特色。他不仅从“类本质”的高度描述人的历史性生存,还从个人的经验去描述当下直接的生存状态。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还说:“我靠我自身而在。人最终不得不从这里开始。”(第一句话的德文原文是Ich bin an mir,英译本作I am by myself,极难理解,更难翻译。根据英译者的解释,这一句话至少有以下4种意思:(1)我在我自己身旁,这是字面意思;(2)我依靠我自己而存在,即我是孤独的存在,这是对异化状况的叙述;(3)我通过我自身而成为我自己,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论述;(4)接近于“全看你自己的啦”,你的存在不能指望别人。这里采用的是意译,并兼顾德语原有的多重涵义。)无论如何,布洛赫这里说的是“我”而不是我们。如果说,在全书的开头,他还含糊地说“我在,我们在”的话,那么在这里,布洛赫的底牌已经翻了出来——只有一个字,“我”。这样,布洛赫就从古典人本主义的“类”本位转向了新人本主义的个人本位。布洛赫首先描述了人存在的黑暗状态:“我甚至体验不到我自己,不拥有我自己。”(Ern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前引,第187页。)

那么,我们内心最本真的东西究竟为何?布洛赫认为“我”是为了劳动而存在的,但是能够劳动的我为谁存在?资本家。我的本质是劳动,我的存在却不能达到我内心期许的那种劳动。布洛赫这里的发问非常接近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关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提法。但当时的布洛赫不可能读到马克思的手稿,这种“英雄所见略同”反映了青年布洛赫和青年马克思都处在人本主义的认知框架中。

布洛赫认为,希望就在生存的黑暗之中,只有希望才指向了我们想要的完满,指向了一个尚未存在的、在未来将要出现的乌托邦。由此可见,布洛赫希望哲学的逻辑基础是“无”,是“匮乏”,是“当下瞬间的黑暗”,是孤独的个人的异化存在体验。“希望”则是一种“尚未意识”的表达。作为具有乌托邦成分的白日梦,愿望的意向对象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是“尚未”。这种“尚未”,作为“应该”与现实的“是”对立。“应该”和“是”的统一不是建立在黑格尔式的理性总体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愿望”的非理性基础上。布洛赫对人的界定类似于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叔本华眼中的人,就是一堆欲望的集合。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人又会厌倦。人生就在这痛苦一厌倦的轮回中消逝,要摆脱,只有在艺术中寻找。布洛赫认为,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太悲观了,他把生活意志引向了“涅槃”。(Michael L□wy,Interview with Ernst Bloch,前引,第35页。)布洛赫想做一个扳道工,把叔本华的哲学扳到马克思主义的道上来,使生活意志变为“革命意志”。

布洛赫认识到,革命之所以迟迟未能发生,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是有关系的。不能不说,布洛赫戳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痛处。对个人存在、情感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块空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宏观的分析框架,缺少对个体生存的当下关切。“小孩子都要饿死了,你谈生产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布洛赫与萨特是心有灵犀的。

布洛赫批判了舍勒对情感的划分。舍勒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是建构在怨恨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乃是怨恨所致。布洛赫认为这是舍勒对无产阶级的诬蔑,他针锋相对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在于希望,而非怨恨。布洛赫对情感的分类是:有关满足的情感(如嫉妒、贪婪、羡慕)和有关期待的情感(如焦虑、恐惧、希望、信仰)。前者对应于“未超越现有生存条件的白日梦”,其目标是已经就绪的——如果是个人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么至少在世界上是已经可以得到的东西。后者则反之,期待之情对应于“超越了现有的生存条件的白日梦”,其意向性对象是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

但期待之情并不就是希望。因为期待之情本身也分为两类:积极的、肯定性的期待之情和消极的、否定性的期待之情,只有前者才是希望,后者则是海德格尔的“畏”。一句话,布洛赫把人界定为“希望的动物”。在他看来,粉碎“畏”的希望、回应绝望的信心,就代表了拯救这个世界的光明。绝望指向的虚无,就是一无所有,就是异化的不可能消除;信心指向的“全有”,就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是异化的消除,就是人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布洛赫的“希望原理”实际上代表了对“共产主义胜利,资本主义灭亡”的信念。

在“希望人”的新人本主义立场上,布洛赫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人本主义。由于异化、非人道化、物化、一切人和物的商品化是资本主义不得不与日俱增拥有的东西,而无产阶级代表着极度异化的零点,现在无产阶级终于成为变革的辩证关节点:人道本身正是非人道化所产下的敌人,事实上,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正是对资本主义中累积的非人道化的斗争,不彻底消灭这些非人道化决不罢休的斗争;与之对立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力、阶级斗争和目标内容只是、能够是、将是人道的进步。(Ernst Bloch,Das Prinzip Hoffnung(《希望原理》德文版),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9,p.1607.)在布洛赫看来,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等结论是马克思毕生未曾放弃的。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贬低人、压迫人、遗弃人、蔑视人的关系,人被异化了,所以马克思要求推翻这种关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只是非人道化的消除;社会主义不是别的,只是人道的进步;自由王国不是别的,只是我们希望的乌托邦。

同类推荐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人的一生是一场修行,总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南怀瑾先生将人生归结为三个阶段: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并不断求索的问题。在本书中,通过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经典的讲解,对儒、道、佛经典智慧的归纳,从做人的大智慧到生活中的小问题,深入浅出,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在你人生路上指点迷津,为你讲述大得大失间的智慧。
  • 萨特哲思录

    萨特哲思录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存在与虚无、哲学的谈话、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写作以及萨特年谱等五部分内容。
  •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热门推荐
  • 1976年的母亲

    1976年的母亲

    那天下午,学校里早早地就放了学。我回到家,家里却一个人也没有。母亲不在家,妹妹也不在家。大门是敞开着的,家里却一个人也没有。厅堂里没有人,厨房里没有人,房间里也没有人。我大着声音叫:“妈妈,妈妈!”没有人回答我。家里没有人,我抬头看了一眼正墙上头的毛主席像。毛主席非常严肃地看着我。我心里感到了害怕。家里实在是太静了,静得有些怕人。我从家里冲出来,在大门口那儿差点摔了一跤。我跑到菜园里,在那里也没有找到妈妈。妹妹也不在。妹妹还小,她总是和妈妈在一起的。妈妈无论到哪里都把妹妹带在身边。我又从菜园往家里赶。
  • 武道狂徒

    武道狂徒

    当众神将叶寒一家围在万皇殿时,当父亲拼尽全力送他出逃时,当所有血亲一一倒在血泊之中,叶寒孱弱的身影凌立在众神之下,他仰着天,眼眸锐利如剑,蔑视神威,冷声喊道:“我,凤歌皇朝大皇子叶寒!今若不死,他日必取你们顶上狗头,以祭我宗族!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糊涂,大智慧

    小糊涂,大智慧

    “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它与不明事理的愚笨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阅历和智慧。为了让读者掌握糊涂方法和技巧,本书便应运而生了。本书富有哲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并详尽地介绍了“小糊涂”在情感、社交、处世、职场、经商等多个层面的运用。
  • 总经理决胜市场要懂的18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决胜市场要懂的18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决胜市场要懂的188条锦囊妙计》基于公司成长和发展成功的经典案例,全景式地论述私营公司做大做强的黄金法则,从公司的创立到发展、从市场到营销、从人才到管理、从危机处理到经营方略……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公司决胜未来,创造长续发展可能的各个层面,解决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为总经理提供了最有实战价值的指南,让公司永立不败之地。
  •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排级护士李莉太漂亮了,她的光芒遮蔽了医生刘东爱慕的视线。如果不是二十年前的那宗强奸案,李莉也许永远也不会属于他。可是,当李莉终于成为刘东的新娘,他的内心真会如表面一样笑得灿烂吗?这段看似平静的婚姻,其实埋伏着汹涌的波涛。
  • 御夫有道:风华二小姐

    御夫有道:风华二小姐

    她是天生灵力,却无法修习,成为世人口中的废柴十余载。她胆小懦弱,被爹爹嫌弃,被姨娘鄙视,更是被姐妹嘲笑。某天醒来,她仿佛变了一个人,果敢果断,有勇有谋,一身好身手让人惊叹,双系灵力更是成为优秀的炼药师,带着神兽,发誓要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也要那些欺负过她的人好看。他是外表温和内心腹黑的皇子,是世人口中的天才,是众女心中的王子。却偏偏对她情有独钟,宠她上天入地。“念儿说的,错的也是对的。”“我只有更加的强大,才能护你周全。”她一句我没时间和你谈情说爱,竟让他甘心等待。命运,从她出生就已经注定。当曾经最亲密的人变成敌人,她该何去何从?新书《无良毒妃:妖孽魔君,求放过》求支持。
  • 虚拟潜行:来自异界的邀请函

    虚拟潜行:来自异界的邀请函

    你知道“虚拟潜行”吗?你想真正置身游戏之中吗?——《ParallelRealityOnline》请收好这来自异界的邀请函。【请别在意名字简介这么高大上……其实就是个大型打怪通关、社交恋爱类游戏文。。最后致敬《刀剑神域》,感谢它为我种下了新世界的种子】
  • 井

    徐世太踩着一层薄薄的毛雪,咯吱咯吱地往前走了几步后,又回过头来,给六爷說了声,就是的。站在庄门口的六爷扰了扰手,应着,嗯。徐世太也扰了扰手。这一扰手,就惊起墙头上蹲着的一只乌鸦啊啊啊地叫了几声,像是询问两个人先前說了些什么那么珍重地相互应诺着;而后,飞起来,盘旋着,在天空划了个大大的问号,又落在了屋后场院边的一棵白杨树梢上。說的啥?就是打井的事,集资打井嘛。这几年,随着天气的干旱,刺沟河里的水越来越小了。
  • 爱尔兰之旅

    爱尔兰之旅

    《爱尔兰之旅》是海因里希·伯尔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包含十八篇文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伯尔多次游历爱尔兰,本书是此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动人的爱尔兰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生相,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作者伯尔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最重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该书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