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人生,扬帆起航
1948年6月28日,24岁的黎介寿、22岁的黎磊石结束了5年的大学生活,来到了南京中央医院做实习医生。
中央医院,顾名思义,是国民政府政要看病的地方,地位显赫,技术一流。这一年,医院在全国招收40名实习生,黎介寿和黎磊石是以中正医学院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的。除了兄弟俩,还有北京协和医学校、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尖子。
站在中央医院门口,面对“井”字形的门诊大楼,黎介寿和黎磊石的心情特别畅快,人生的航船将从这里起航。
走进人事科,里面坐着一位中年秘书,兄弟俩虔诚地将录取通知书递了过去。
人事秘书抬头看看,两人身材虽然不高,但国字脸,大眼睛,高鼻梁,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再看看录取通知书上的名字,疑惑地问:“你们是不是兄弟俩?”
黎介寿回答:“是的,我是哥哥,他是弟弟。”
人事秘书赞叹地说:“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而且都分到了中央医院,不简单啊!”
黎磊石自豪地说:“我家里有四个大学生,除了我俩,我的大哥和二姐也是大学生。”
“啊!”人事秘书一脸惊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人都吃不上饭,哪还有机会读书,而黎家四个孩子不仅读了书,而且还都考上了大学。他又问:“你们的父母是干什么的?”黎介寿说:“我的父亲去世了,他在世的时候做过老师。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人事秘书说:“那你们家庭条件并不好啊?”黎磊石自嘲地说:“是的。这些年,我们兄弟俩一直在流浪。”
也许是同情,也许是好感,登记后,人事秘书说:“你们去外科实习吧。”学医的都想当外科医生,兄弟俩相视一笑。毕竟年轻,心里有什么想法都挂在脸上。其实,这样的安排再正常不过了,实习医生轮流到各个科实习是医院的规定,他们被分到外科,只不过占了一点先机而已,三个月后他们又会被轮流到其他科实习。
但是,这个时候的黎介寿和黎磊石,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着期待,全身都是激情,像山火一样,不点都会燃的。
医院坐落在绿树掩映的中山东路,四层高的病房大楼红砖青瓦,卓尔不群,它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梁廷宝设计,1929年由国民政府和爱国华侨胡文虎、胡文豹出资修建的,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西医院。医院设有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八个科,共有80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专家40多位。外科是医院的大科,由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四个科室组成,主任是许殿乙。
黎介寿和黎磊石走进外科主任办公室,许主任正在低头看病历,他们恭敬地站在主任面前,黎介寿说:“我俩是今年来的实习生。”许主任抬头看了看他俩,客气地说:“欢迎你们!我们这里正需要大学生。你们是人才,好好干吧。”他们就这样成为中央医院的人了。
接下来的事情,让黎介寿和黎磊石有点意外。负责安顿他俩的医生把他们带到住处,只见一个大铁皮房,两米来高,又旧又破,里面放着七八张小铁床。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难民署援建中国的难民房。这位医生说:“医院没有钱给医护人员盖房子,只能让你们受点委屈了。”
正是盛夏时节,南京是国内“四大火炉”之一,兄弟俩走进房内,好家伙,真像火炉一样,起码也有40多度。到了晚上,兄弟俩想睡觉,可用手一摸凉席,滚烫滚烫的,实在是睡不下去。
这时,一位好心人看他俩在铁皮房外转了一圈又一圈,就建议道:病房大楼的楼顶凉快,可以到那儿睡。黎介寿和黎磊石抱着一床凉席来到医院的房顶,还没有躺下,蚊子就嗡嗡地飞了过来。哥俩手脚并用,想驱赶它们,可蚊子哪会听他们的。这天夜晚,他们几乎和蚊子战斗了一夜。
对此,黎磊石牢骚满腹,“一个堂堂的中央医院,医务人员竟然还睡难民房。”当时,国民党一心跟共产党打仗,哪有精力搞建设,总统府里的高官们,都在为家小的吃喝和出路发愁,中央医院又能怎样。
尽管一晚上没有睡,第二天早上七点不到,黎介寿和黎磊石就进了病房。兄弟俩都是苦出身的人,不怕吃苦,就怕没有苦可吃。
从这以后,黎介寿、黎磊石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准时来到病房,一直干到晚上七点才下班。他们知道,这里的实习对于自己来说太重要了。干得好,就能留下来。这家是全国最好的大医院,哪个做医生的不希望在这里发展,除非他的脑子进水了。
2.初生牛犊,崭露锋芒
时光在忙忙碌碌中就来到了1949年,正当黎介寿和黎磊石在南京中央医院实习时,南京解放了。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看到国民党党旗从总统府的旗杆上降落,百姓们高兴得心花怒放,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南京的解放。
看到这一切,黎介寿和黎磊石隐约地感觉到,自己新的机遇又来临了。
大嫂汪素娟的一句话说得不错,“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她早就说过,五弟黎介寿心灵手巧,将来一定会当外科医生,而六弟黎磊石极其内秀,当内科医生会更出色。
果然不出所料,黎介寿工作的认真劲儿,和他的动手能力,在实习中受到了耳鼻喉科主任的青睐,他一门心思想把黎介寿留在科里发展。
而对病人热情周到、对工作一丝不苟且文思敏捷、基础扎实的黎磊石,又被内科主任视为宝贝,极力挽留他在内科工作。
黎磊石欣然接过了内科主任的“橄榄枝”。可黎介寿觉得手术室对他更具诱惑力,他渴望着能够站上手术台,亲自为病人做外科手术,普通外科才是他最憧憬的科室。
1949年7月1日,黎介寿和黎磊石以优异的成绩,从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了,黎介寿如愿分到了南京中央医院外科,当了一名外科住院医生,黎磊石也心想事成,被分配到内科,当了一名内科住院医生。
黎介寿和黎磊石这对苦难兄弟的发展轨迹,可谓是惊人的相似。他们相差两岁,却像双胞胎似的,从初一就在一个班里念书,一直到高中、大学,都是同班同学。
这回大学毕业,兄弟俩又一起分在南京中央医院。由于他们都是单身未婚,又一同分到医护楼的同一间宿舍、同一架“牛窝床”,老实的黎介寿睡下铺,调皮的黎磊石睡上铺。
年轻的黎介寿、黎磊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早晨六点一刻,他们准时起床,六点半到病房,黎介寿到普通外科给病人换药,黎磊石到内科查看病人,在主治医生上班之前,他们已经为病人处理好了一切。
每天晚上的夜查房,他们从来都不会错过。其他年轻的医生都去看电影、谈恋爱了,他们还要来到病房,认真地观察每个患者的病情。
由于在南京没有家,兄弟俩基本上不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整天窝在病房里。他们似乎养成了习惯,一天不看病人就吃不香睡不着,只有在查看过病人后才能踏实地睡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5岁的黎介寿,成了医院大外科实力最强的住院医生;而23岁的黎磊石,也成为内科最拔尖的住院医生。在生活中,他们是一对亲兄弟;而在工作上,他们铆着劲、比着干,争先恐后。
这样的工作状态,一直延续到两兄弟耄耋之年。同为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老哥俩只要看到彼此的进步,就会奋起直追,比学赶超,成就了一段黎氏双星、璀璨杏林的佳话。
3.战火砥砺,建功沙场
1949年冬天,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打响了,黎磊石还不是军人,却作为医疗骨干,随医疗组参加了解放宁波和舟山群岛的战斗。他在前线出生入死,救死扶伤,人称“黎大胆”。
这个战场,对于黎磊石来说并不陌生。熟悉的六和塔,美丽的西子湖,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20多年前,他就在这里念的小学四年级,还在这里获得过杭州市小学生作文比赛的冠军。如今,那个文学梦已经破灭,可他心里装着更大的梦想,就是要用自己学得的医术,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
1950年春节,黎磊石随参战部队在杭州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转眼间到了1950年7月,南京中央医院更名为华东军区医院,光荣地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黎介寿和黎磊石高兴得心花怒放,憧憬着崭新的未来。
由于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战斗医疗保障工作中的突出表现,1950年冬天,25岁的黎磊石再次领命出征,担任抗美援朝部队首批医疗队的副队长,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了吉林省的长春、四平,来到了美丽的鸭绿江畔。
鸭绿江畔虽美,但黎磊石不是来观光的,他和战友们一道,担负起繁重的伤员救治任务。部队一批批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又有一批批光荣负伤的官兵运回医疗所。
战争异常惨烈,在战火硝烟的朝鲜战场,志愿军官兵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经常整营、整连地全体阵亡,伤员像走马灯一样川流不息。
有一个晚上,黎磊石和医疗队战友们从前线接收了800多个伤员。整个医疗所,就黎磊石带着一个医生展开救治工作,还有两个护士在前线救死扶伤。
一发炮弹飞过来,电断了。黎磊石就让通信员打着马灯照亮查看伤员。在昏暗的马灯下,伤员们缺胳膊少腿,但他们强忍着痛不发出呻吟声。黎磊石含着泪帮助伤员包扎、处理伤口,心中热血沸腾。在枪林弹雨中,他常常一连20多个小时不合眼,日以继夜地抢救伤员,接连两次荣立了二等功。
1951年底,黎磊石结束了抗美援朝医疗队的工作,回到了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并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坐标,在内科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52年,26岁的黎磊石被提拔为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生。
黎氏兄弟注定要在同一个战场上相逢,只是时间发生了错位。战场还是那个战场,黎磊石回到了医院,黎介寿又打起背包,作为第三批华东军区医院医疗队副队长,来到了长春后方医院,负责治疗朝鲜战场运送回来的伤员。
在这期间,黎介寿两次入朝,一次是去前线建立血库,一次是去战场救治伤员。外伤伤员,占了战创伤伤员的大多数。黎介寿熟练的外科技术,在这里有着极大的用武之地。
当看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在极度严寒中浴血奋战,看到有的战士脚趾头冻掉了仍然不下火线,不是军人、不是党员的黎介寿,深深被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
时至今日,志愿军战士“小黑脸”的模样仍留在黎介寿脑海中。“小黑脸”二十出头,山东人,负伤送到战地医院没几天,就嚷着要重返前线。一天,黎介寿惊讶地发现“小黑脸”在尿血,原来他的膀胱受伤出血,怕不能再到前线去,就一直隐瞒着。经过治疗,“小黑脸”又投入战斗。几个月后,一名从前线下来的伤员说,他和“小黑脸”是一个连的,在一次阻击战中,遭遇美军飞机轰炸,连里大部分战友牺牲了,“小黑脸”的尸骨都没有找全。
那一刻,黎介寿握手术刀的手颤抖了。他深深感到,这是一群可以为追求信仰而献出生命的人,战斗在这支队伍中,不会有错。在零下40℃的严寒中,黎介寿夜以继日地救治伤员,荣立战功。
1953年,黎介寿回到南京华东军区医院,担任外科总住院医生。他的工作大胆泼辣又干练沉稳,既不锋芒毕露,又显得有板有眼。1954年8月,他正式担任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