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4200000028

第28章 经济模式:非均衡的发展(9)

但是,恰恰在这一对印度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印度政坛内部却产生了分歧。原来,对独立后的印度政治领导人来说,虽然在大力加快发展农业、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这一根本目标上没有分歧,但是在采取何种战略和政策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问题上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分歧。根据主张不同,这种分歧大体上可以为左、右两派。左派以开国总理尼赫鲁为首,倡导“制度战略”,也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改革来发展农业。尼赫鲁之所以提出要进行土地改革,是因为他很早就认识到土地问题对印度的重要性。他于1920年亲自去农村考察,认识到柴明达尔(大地主)实际上是英国政府的“宠儿”,是寄生阶层。由于英国政府给他们一种特殊的教养(或者说由于没有给他们教养),这些人就整个阶层说,已经成了完全无用的人。其他国家的地主至少还替佃户做一些事情,而印度的地主和地税征收人则没有替佃户做过一点事,“完全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寄生虫”。([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尼赫鲁自传》,张宝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65页。)作为一个阶级而言,这些人在身体和知识方面都堕落了,可以说早就应该灭亡了,只是由于英国政府的扶持,他们才能继续存在。他进一步指出:“印度的土地制度已经正在我们面前宣告垮台,它阻碍着生产、分配以及大规模的合理操作”。因此,“必须彻底改革这个制度”。(同上书,第600页。)对于农村各个阶级,民族主义须自主就意味着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这种改革将会解除或减轻他们的负担,并会使无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尼赫鲁认为:“土地问题是印度最突出的、压倒一切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所有政治问题,只不过是土地问题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今日印度内幕》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页。)总之,尼赫鲁认为,印度从英国殖民者手中继承来的土地制度是导致印度农业陷入危机的根本原因,这种土地制度不仅导致了农村居民的贫富分化,而且导致印度农业生产率长期低下,粮食严重匮乏。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印度农业的落后局面,从长远上保障印度粮食的充足供应,就必须改革土地制度,改变原有土地制度的不平等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1949年8月,尼赫鲁在国大党北方邦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历史证明,当一个国家解决了土地问题,国家的困难就减少,其他问题就开始迎刃而解了。土地问题是印度基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的钥匙。尼赫鲁因此主张,“印度急需进行土地改革,包括废除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中间人,应以适当的款额赎买这些中间人的权利”。(同上书,第119页。)

与此相对应的是,右派人士则倡导“技术战略”,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科技达到实现农业增产的目的。这种主张认为,改革原有土地制度虽然能够减少不平等问题,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因此,要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并不一定必须改变原有土地制度,只需提高农业技术。印度右派人士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不论制度如何安排都不能改变土地总量,提高粮食产量终究还是要靠提高农业技术;二是当时印度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进行土地改革十分困难,甚至可能根本无法实现。

如何评价印度政坛当时出现的这两种观点?从客观立场来说,这两种观点并无明显的孰优孰劣之分。技术和制度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在技术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制度改革能推动经济发展;反之亦然,在制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亦能推动经济发展。当然,最优情况是技术和制度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但这种情况并不常有。所以,单从理论层面,两种策略选择并无明显优劣之分。但在实践层面问题很多时候往往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可以引进,但如不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引进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势入侵时,经常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把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引入本国就可以实现国强民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先进的技术并未能帮助本国实现强国梦。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国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些制度未能进行彻底的改革之前,任何先进的技术都只能带来昙花一现的皮毛变化,而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变革。因此,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技术和引进技术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这样可以节省自己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对本国的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否则引进的技术终究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对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引进的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战略和制度战略不应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战略选择,而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两个战略,两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共生共存,应当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战略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任何单纯地推进一个方面的做法最终都难以获得成功。

再回到印度当时的情况。在印度政坛内部,到底是通过制度改革还是通过技术改革来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两者终究没有达成妥协,由于尼赫鲁当时在印度政坛所拥有的绝对控制力和影响力,这场争论的结果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制度战略一方获胜而暂时结束。从此,印度农业进入尼赫鲁的“制度改革”时期。尼赫鲁的“制度改革”其实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它所包含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它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方面的。在具体措施方面,尼赫鲁提出了三项主张:一是进行土地改革,二是发展农业合作社,三是实施乡村发展计划。在所要达到的目标方面,最直接目的是要提高粮食产量,其次是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发展。在尼赫鲁看来,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是进行土地改革,印度农村政策的成败就建立在土地改革基础之上,土地改革的成败直接决定其他政策的成败。因此,尼赫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土地改革上。

在尼赫鲁主导下,独立后的印度开始着手进行土地改革。和印度取得国家独立的过程一样,印度的土地改革也不是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性改革,是渐进式的非暴力式改革。印度进行的土地改革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项是废除柴明达尔等大土地所有制,也就是废除中间人制度。印度政府希望废除中间人制度平均地产,以达到维护农村地区的稳定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印度采用了赎买的办法,也就是政府以支付补偿金的办法接管柴明达尔等大地主的荒地、森林和耕地,然后再有代价地分给耕种者,使土地耕种者直接和国家发生关系,直接向国家纳税。应当说,这项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独立后30年的时间里,印度政府从地主手中买地共花去67亿卢比,约将577万公顷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文富德:《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巴蜀书社,2003年,第229-230页。)全印度约有2000万佃农与国家直接发生联系,通过合适的价格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第二项是租佃改革。这项措施主要目的是保障佃农的租佃权,以防止佃农被地主驱逐。从1953年起,各邦通过租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租金公平合理并保障租佃关系。根据各邦具体情况,各邦政府均规定了地租数量,大多数邦都把最高地租率规定为总收成的1/5到1/4,也有少数邦如旁遮普和泰米尔纳杜把最高地租率规定为总收成的1/3到40%。为了保障土地租期,印度政府还规定,允许地主以自耕名义收回土地,但重新收回土地时必须为佃户保留维持生活所需最低面积的土地,且不能驱逐佃户;农民耕种六年者将取得永佃权,允许佃农购买土地等。

第三项是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在基本完成取消中间人地主改革后,国大党政府在1959年1月那格浦年会上通过了实行“土地限额”的决议,要求各邦政府在当年年底前制定出相应法案令。1961年底,印度开始宣布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的法令,规定超出限额的土地由政府征收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各邦根据这一法令实行土地最高限额的标准不一,比如,安得拉邦个人持有土地最高限额是27英亩到324英亩,卡纳塔克是27英亩到216英亩,旁遮普和哈里亚纳是30英亩到80英亩,马哈拉施特拉是18英亩到126英亩。1972年7月,印度政府又规定以五口之家为一单位,最高限额水浇地为18英亩,旱地为54英亩。根据土地最高限额法,各邦共取得剩余土地567.8万英亩,分给329万无地或少地农民。土地限额法规定国家征收限额外的剩余土地要付给土地所有者很高的补偿金,由获得土地的人20年内付清,全国实行最高限额而付给地主的补偿金达233亿卢比,等于废除柴明达尔时所付的补偿金的四倍。(印度新闻与广播部:《印度——参考年鉴(1985年)》,新德里,1986年,第333-334页。)1977年人民党上台,又规定每户农民最低土地持有限额为2.5英亩。

如何评价印度的土地改革?我们认为,印度的土改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措施,对其结果应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既要肯定其成功之处,也要看到其失败和不足之处,更要看到其对印度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印度土地改革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印度土改废除了柴明达尔“中间人”地权制,从而限制和削弱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势力,为印度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前面已经指出,柴明达尔制度是英国在印度培植的极端腐朽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土地改革前占印度全国耕地的一半,是印度农村最大的封建势力。由于在近92.4%的柴明达尔地区实行了土改改革立法,取消了259万柴明达尔中间人的征收地租权,接管3700万公顷土地,有800万佃农获得土地所有权。(印度新闻与广播部:《印度——参考年鉴(1985年)》,新德里,1986年,第333页。)土地改革之后,印度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立初期,全印度不到农村人口15%的地主、富农占有85%的土地,其中不到2%的大地主又占有全部土地的70%,而占农村人口85%的贫苦农民仅占有15%的土地。经过土地改革,1970年 -1971年有近50%的人拥有80%的土地。其中大多数是有5公顷-10公顷的中小地主阶级,而拥有20公顷 -50公顷以上的大地主仅占农村的1%,只占有土地13%。可见,柴明达尔大地主势力已受到严重打击而日趋削弱,地权已经分散到中小地主阶级手中。这表明,经过土改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土地再分配,印度的土地集中程度有所下降,新兴中小地主阶级已经兴起。新兴中小地主阶级容易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并开始逐渐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促进了印度农业的发展。

但是,和取得成就相比,印度的土地改革存在更多不足之处。很多评论甚至认为印度的土地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总的来看,虽然不能说印度的土地改革是完全失败的,但说其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半拉子工程却是不争的事实。土地改革之后,印度的土地集中程度只是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且由于土地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存有很多漏洞,导致土地集中问题不断出现反弹,致使土地问题至今仍然是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同类推荐
  • 大明武夫

    大明武夫

    赵进平凡一生,没想到在明末有了新的开始他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凭手中矛,平万里河山,这就是大明武夫
  • 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

    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

    辛亥革命一向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的革命,“驱除鞑虏”更被视为革命的制胜法宝,但这种民族主义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民族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或被扭曲;被视为“特殊利益集团”的清末皇族与旗人在这场革命中到底处于何等地位;革命的冲击下,他们又遭受了何等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之前史家所未深入探讨或做忽略处理的。本书以清末皇族与旗人作为切入口,以独特的角度深入剖析旗人群体在辛亥年中的所经所历,以更全面地展示革命年代中所不为人了解的历史侧面。
  • 一品白易

    一品白易

    韩白易穿越古代成为柳家一名杂役。他绝望之时,一个神秘仓库拯救了他!韩白易已经兴奋不已,道:“柳夫人!我有一款内衣名叫比基尼!”夫人道:“拿来看看。”“不错!提拔你为管家。”“诸葛先生,我有蓝色小药丸!”诸葛先生道:“拿来,我尝尝什么味道!”“县令缺人,你去当吧。”“公主!那文胸不是戴在头上的!妳先拿下来......”公主道:“那应该戴在哪里......过来帮我。”“陛下,我愿当急先锋!率领调教好的特种小队,拿了敌将人头!”陛下激动道:“准了!册封你为天策上将!”于是在这个搞笑的,奇葩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的混乱时代,且看韩白易如何逆势而起!成为最大赢家!注:架空历史,轻松阅读,切勿较真^.^
  • 镜中黑岩

    镜中黑岩

    鬼谷溪云门授徒十二,分别传下暗杀、兵法、国政、纵横四艺。在第十一年的师门全艺比武中,中期重新定义了暗杀一艺: “尺寸之地取人头颅血溅五步乃暗杀下流,战场百步穿杨射杀大将破情夺势乃暗杀中流,而上流无声无形,朝堂为你对决,天下为你牵动,可称为千里暗杀术。” 与此同时,四弟子李虚无创立纵横三定律:两极双生,对立转化,利弊守恒。其中一个推论是,圣者之道即魔道,这个推论给溪云门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人有意避世,却最终未能避免溪云门的分崩离析。这,便是一个圣魔两极的英雄故事,一段关于同门恩仇的历史,也是一场关于千里暗杀的奇谈,一则关于纵横术道的寓言。
  • 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

    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实现伟大转折的一个重要年头。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上,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上,1978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是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此前20年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20年曲折探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热门推荐
  • 知乎·盐心理学系列(全8册)

    知乎·盐心理学系列(全8册)

    知乎“盐”系列是知乎推出的高质量电子书品牌。每一本“盐”系列书的初稿,都来自作者过去几年中,在知乎上发表的回答和专栏文章。文章条目选定后,作者们针对电子阅读的特殊场景,对初稿进行修订与增补,再由知乎提供专业的校对、编辑和设计支持,最终成书。
  • 佛说七佛经

    佛说七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路兵歌

    一路兵歌

    这本集子,都是自己当初发表的原文,没有润色,没有加工,各个工作时期都选了一些,为的是记录成长,反映真实,更是为了永远记住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奋斗明天。“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将以笔代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故事会(2017年11月上)

    故事会(2017年11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小学生逃生宝典

    小学生逃生宝典

    众所周知,在当今中国小学生是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犹如刚刚萌芽的幼苗,需要父母、学校、乃至社会各个团体的关心与呵护,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平静的、充满了阳光和欢乐的生活,可是人生的航程并不是总这么一帆风顺,有时也会潜藏险滩和暗礁,而安全问题对于小学生的生活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阶段,在智力、阅历、体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不足,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也就使得“自救逃生”的教育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 苔丝

    苔丝

    苔丝是个美丽的乡村姑娘,纯洁,善良,又有韧性且善恶分明。由于家境贫穷,给与自己同姓的贵族德伯家打工。结果她被主人家的儿子亚历克·德伯诱奸,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子。由于这个“罪过”,苔丝很受鄙视。在巨大的压力下,再加上小孩夭折,苔丝离家来到一个牛奶场工作,遇到了牧师的儿妇安吉尔·克莱尔。两人相爱并结婚。但在新婚之夜,苔丝向他坦白了自己的过去,安吉尔竟将她抛弃,独自去了巴西。生活困苦,备受侮辱的苔丝苦等安吉尔回来无果,无奈成为了亚历克的情妇。就在这时,安吉尔抱着忏悔的心情,来到苔丝身边想和她重新在一起。这时苔丝杀死了亚历克。在他们逃亡的途中,苔丝被警察抓到,被判了死刑。
  • 异世神眼

    异世神眼

    让异界颤抖的一只左眼。气质独特的少年白无恨意外来到神魔大陆,却偶然发现这个世界和原来的地球的种种联系以及上古遗留下来的谜团,还有那预言中的大战。且看白无恨如何慢慢的寻找线索,最终让封尘的历史露出水面。最终面对神魔大陆与地球的共同敌人!什么叫率性而为?如何用眼神杀人?可爱的猫女萝莉,刁蛮的巨龙公主,以及各色各样的美女纷纷登场,白无恨和他们又将发生些什么有趣的故事?
  • 史记(第七卷)

    史记(第七卷)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孽海

    孽海

    孽海下了摩斯大街,拐进赫德路,市面的繁华和喧嚣便隐去了。嵯峨的楼厦不见了踪影,撞入眼帘的尽是花园洋房和西式公寓,有阵阵花香在空气中飘逸。车夫脚下原本尘土飞扬的士敏土路也变得温润起来,夕阳的柔光将路面映得亮闪闪的。路上是幽静的,偶有三两小贩的叫卖声,再无让人心烦的市声聒噪。只是洋车却明显少了起来,一路过去没见到几辆,朱明安便觉得自己坐在洋车上很扎眼。在白克路口,一辆黑颜色的奥斯汀迎面驰来,像似要和朱明安的洋车迎头撞上去,车夫扭住车把去躲,差点儿把朱明安扶在身旁的猪皮箱甩到地下。
  • 晨者为王

    晨者为王

    林晨以为,此生会永远在家宅下去,但一场意外却将她带入一个奇幻的魔法与武技的世界。在这里,她遇到了绝美的白翊,唠叨的神树遮天,而这巨大的绝命森林,仅仅是故事的开始而已......终于出了绝命森林,广阔的天地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一下子在林晨面前铺展呈来。神奇绚烂的魔法,强大的武技,林晨的天赋注定了她的生活将不会平凡。然而,白翊沉睡,遮天不知去向,林晨渴望低调平静的生活将注定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