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晚清“西学东进”以来,中国学人在丧失文化自信心之后,一些外来词汇便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颇具号召力的“旗帜”角色,如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中国人文社会学界所举的“市民社会”这一旗帜再次扮演了这一角色。中国学界对于市民社会的讨论,一方面是受到西方70年代所开始的市民社会热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换言之,它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探索深化的表现。较之先前的“新权威主义”和“国家主导论”,“市民社会论”者欲图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未探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无疑有认识上和方法上的进步。然而,这种分析思路过于关注结构性立场(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缺乏一个大历史的视角,造成了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路径依赖关系——civil society的主导模式与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t这一历史性批判维度的缺失。
中国学界在市民社会研究中过于关注西方市民社会的现代化成功模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市民社会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维度,忽视了西方社会已经发生了从启蒙到批判(启蒙反思甚至“反启蒙”)的重大历史转折,没有注意到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进程中从civil society 到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从资产阶级立场到马克思主义、从建构到批判的历史性断裂及其包含的重大社会政治理论意义,从而消解了市民社会研究中的“历史性”维度。
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可以发现,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从“简单范畴”到“比较发达的具体”(马克思语)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在其历史进程中获得了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第一个阶段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古代政治—伦理学(即当时所谓的城邦学)所指认的城邦社会,这是市民社会的古代阶段,这是一个“简单范畴”,它主要指认市民社会的政治内涵;第二个阶段是经过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经济过程,市民社会逐渐获得“充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逐渐凸现出经济内涵,在古典经济学的“科学”话语中确证为市场社会,这是市民社会的成熟时期,它在古典经济学的语境中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具体范畴”。黑格尔正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把握住了市民社会的本质并展开了历史的批判;而马克思则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的概念及一系列的批判理论。
由于市民社会的历史过程漫长,相关理论庞杂,关涉多学科的问题;仅就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路径而言,不仅关乎马克思、列宁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而且往前则涉及德国古典哲学与古典经济学,向后则关涉当代批判理论以及新社会运动等,其理论思潮之庞杂、历史内涵之丰富使得如何总体性地把握这一分析路径成为一个难题。为解决此问题,本书以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作为核心的关节点,试图贯穿起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的中心逻辑。用概念的方式来把握一个历史进程,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发明,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原则之体现。
本书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与逻辑作如下解析:第一步是从古希腊的“公民社会”发展到近代的“市民社会”;第二步是从启蒙(现代性)运动中的“市民社会”到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第三步是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社会”这个概念指认作“资本家社会”,而这个“资本家社会”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最初来源。第四步是对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帝国主义的阐释。因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生的,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殖民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与原材料的掠夺。由此可见,市民社会必然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相关,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与市民社会的分工与交换关系、阶级关系、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19世纪末第一次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已发展成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已发展成“帝国主义”。第五步是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把当代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指认作晚期资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虽然离开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分工与交换关系、阶级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与结构性内涵之维度,放弃了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与列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转而从“公共领域”的角度,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视野来考察市民社会;但在另一方面,它们还是承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社会(即苏格兰学派与古典经济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和重商社会的批判性话语,因此它们又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对公民社会进行渗透和控制之角度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公共领域的崩溃等问题,从而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注入了新的资源。这样,在市民社会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提供了三大重要的批判性视角:资本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视角、帝国主义理论的全球化视角、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文化政治学视角。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研究必须认真面对这三个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这一逻辑线索是贯穿于本书的思考之中;在具体篇章结构的安排上,本书并没有严格按这一逻辑线索来展开,而是从纵(历史)、横(专题研究)两个方面来论述,本书四大章的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讲纵向的历史线索,从中提出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这两个不同的逻辑思路。第二章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提出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的基本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解读市民社会的历史内涵。第三章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分析的立场来把握资产阶级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在此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第四章是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思路来考察市民社会的政党、意识形态、公共领域、中产阶级等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