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1200000008

第8章 平和地面对生活是佛缘(1)

佛缘,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稳定,它很容易受引诱,更会在光怪陆离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闲,失去生活的快乐,却带来了更多精神生活上的困扰和烦恼。佛教会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让本性自然地流露,平和地面对生活,便是与佛有缘。

大师的功课

越州大珠有位慧海禅师,他是建州人,本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

有一天,一位师父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要用功吗?”

慧海禅师回答说:“用功。”

师父又问:“如何用功呢?”

慧海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师父对他的回答大惑不解,便问道:“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是不是也都与您一样在用功修道?”

慧海禅师回答:“不同。”

师父问:“有什么不同呢?”

慧海禅师答道:“有人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有很多要求;该睡觉的时候,又不肯睡觉,胡思乱想。”

佛缘悟语

说起来,不过是吃饭和睡觉,听起来也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值一提,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心无杂念,吃好和睡好呢?与佛结缘,也是生活的艺术,它让我们在平常的每件事中下功夫,使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充满了祥和与快乐。

参禅悟道

宗演大师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参修天台宗的“止观”了。

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炎热,他坐在门边地上读经,小小年纪的他实在耐不住困倦,终于在老师外出的时候摊开四肢睡着了。

他睡了几个小时,忽然听到老师返回的声音,这时已来不及回避,他觉得不好意思,只好趴在门槛上了。

“对不起,对不起。”老师轻声说着,小心翼翼地从他身上跨过,仿佛跨过一个贵宾的身体。

佛门术语

佛门的“业”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本义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业”没有自性,是因缘的产物,也是一种假说,它分为业因和业报,是一种形成某种事态的自然机制或法则。

帝王与佛缘

杨坚

统一中国,结束乱世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信奉佛教,是有着深刻的个人背景的。隋文帝从降临人世,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出生在佛教寺庙里,从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给僧尼抚养,主要由一个叫智仙的尼姑照看他,一直在寺庙里生活了13年。以后做了皇帝,他也时常对臣下讲起自己幼年时代的这段佛门生活,毫不避讳。隋文帝还令史官为抚育自己的尼姑作传,对自己生活过的尼寺大加修缮。据载,仁寿元年(601),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内均做神尼智仙像,就是因为他少时得智仙育养的缘故。隋文帝常对群臣感慨:我兴由佛法。

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经面临存亡问题。隋文帝对于佛教的恢复,以致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化、国家化、制度化,出力不小。此外,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为了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着名的少林寺曾经一度毁于北周,经隋文帝重建,得以复兴。

饿死在粮仓里的鼬鼠

在内蒙古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鼬鼠,它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找着食物,然后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到洞穴里。鼬鼠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从它储存粮食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据统计,鼬鼠一生要储存20多个“粮仓”,足够十几只鼬鼠毕生享用。

然而,你们知道,这些聪明的鼬鼠最后是怎么死的吗?它们都是饿死的!这听起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造就它们悲剧的也是它们的聪明。

原来,鼬鼠晚年走不动的时候,就会躲进自己的“粮仓”里,有吃有喝,还可以避免被它的天敌吃掉。但它们的门牙生长的非常快,它们必须经常啃咬硬物磨短两颗门牙,否则就会因门牙无限生长而无法进食。但它们早先只顾在“粮仓”里只储存了食物,并没有储存硬物,结果因没有硬物磨牙致使门牙不断生长,过长得门牙让鼬鼠无法进食,最后不得不很戏剧性地饿死在它们的粮食堆上。

佛缘悟语

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也无法填满。欲望往往使我们忘记了人生中不止有利益,还存在更重要的东西,一个只顾眼前的利益的人,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换来的却是一生的苦恼。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参禅悟道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园里结满了果实,想到园中美餐一顿,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于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它终于钻进去了!饱餐一顿,心满意足,可是,当它要离开的时候,又钻不出来了。无奈,它只好故技重演,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它出来的时候,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

佛门术语

三毒

贪、瞋、痴,能毒害法身慧命,故名三毒,对修行者甚是可怕。贪、瞋、痴是三途因:多贪众生堕地狱,多瞋众生堕饿鬼,多痴堕畜生。对众生来说,此三途果报也非常可怕。

帝王与佛缘

萧衍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饭,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着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烦恼是最高的智慧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武则天摄政,他下旨迎请嵩山慧安国师及北宗神秀到宫中供养,以便常常请教佛理,两位大师都推说南方有一位慧能,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可以请他到宫中,于是武则天派内侍薛简前去迎请六祖,六祖则上表辞谢,表示自己愿终老于山林中,薛简只得当面请问禅法,请求六祖予以开示。

他问道:“京师的禅师都说,要明心见性,必须坐禅学习四禅八定,不经禅定而能解脱是从来没有的事?”六祖道:“自性妙心是从自心而悟,跟坐禅有何关系呢?《金刚经》上说:假使如来是坐的样子,或是卧的样子就是实践邪道!因为无一定的地方来,亦无一定的地方去,无生无灭,这才是如来清净禅,一切法都是空,空意无证;无证无无证,就是外不染色声,内不着妄想,这也就是证。证了又不执着证的念头,也就是无证,相反也不着无证的念,也就是无无证。”薛简又问:“我回京后,皇上必然问我禅机妙法,愿大师慈悲,指明心要,以便我奏明太后、皇上,及京城学道之人,愿六祖的智慧像一盏明灯,光明无尽。”

六祖道:“光明无尽,也是有尽的,这是有相对意义的名相,真正绝对的法则是没有对比的,也没有相对的意义存在,本源心性是没有光明和幽暗对比的,光明与幽暗是相互替代的,相继生灭的。”薛简继续问道:“光明是智慧的比喻,幽暗又是烦恼的代名词,修道的人,如果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史以来的无明又如何破呢?”

六祖道:“烦恼其实是最高的智慧,是无二无别的,如果谈到以智慧照破烦恼,那是二乘人,凡夫与外道的知见。而最高的智慧,不是这样。明与无明在凡夫眼里被看成两种不同的东西。了悟自性实相的智慧者,会明白实相是绝对的,是非有非无的,在凡夫来说,没有丝毫的减少,在圣贤来说也没有一分增加。住在烦恼中而不纷乱,在绝对的大定中,不是断灭,亦不是恒常,不去不来,不在中间、内外,不生不灭。永恒而不变。外道所理解的不生不灭是认为灭亡是生命的终止,以生来显示灭亡,而灭亡了如同没有灭亡,生了如同没生,我们所说的不生不灭是指自性体上本来是无生,现在也就不灭,你应不去分别善、恶的念头,不去思量,自然可以悟入绝对的心体,常在大定之中,妙用无限。”

薜简由此而恍然大悟。回京后将所闻之法奏明皇上及太后,闻法后则天太后自谓已顿悟禅法。

佛缘悟语

人生在世,烦恼也会无休止地迎面袭来,活着就要面对问题。渴求没有烦恼实际上是一种贪心的念头。当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容淡定地面对,寻求解决之道,才是面对人生该有的态度。

经典典籍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着,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佛门术语

五戒十善

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五种戒。现在有很多人受过五戒了,这些人都叫做居士。

十恶反过来就是十善。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贪、不瞋、不痴、不绮语、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这个恶,你不做了,就是善。居士要奉行十善,所以要守五戒行十善。

帝王与佛缘

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可以称佛门里走出来的女皇了。她出生官宦之家,14岁那年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走出唐宫,来到感业寺,削发为尼。这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不久之后,爱慕已久的高宗就将其接回宫内为妃,后又册封为后,开始参与朝政,直到后来垂帘听政,以致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成为女主。

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测,其中最有名的那座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本人。80卷《华严经》译本也是武则天亲自作序。武则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为自己广积功德。

像盐一样的平淡生活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富翁想看看三个女儿中谁最爱他,他对三个女儿说:“你们现在对我都很好,现在你们都说说爱我像什么一样啊?”

大女儿很会说话,她说:“我爱您就像爱护我的生命一样!”父亲听后,非常开心。

二女儿也很机灵,她说:“我爱您就像爱我的眼睛一样!”父亲听了,虽然不如大女儿说的,也算不错,他仍然很开心。

“我爱您就像爱菜里面的盐一样!”三女儿是个实在的人,她很平淡地说。富翁听了非常生气,在一气之下把三女儿赶出家门。

日子过得很快,富翁的大女儿、二女儿都出嫁了,并且霸占了富翁的财产,把他赶出家门。他又老又穷,只好开始沿街乞讨。

有一天,他来到山里,看到有一大户人家,他上门乞讨,正巧女主人望见了他,吩咐下人,把他让进来,并作一桌好菜给他吃,每道菜都不许放盐。他非常饿,看到菜就吃,可是吃遍所有的菜都没有滋味。这时他放声大哭道:“我现在才明白只有三女儿对我是真心,没有盐的菜,再好也没味道啊!”

这时,女主人出来与他相认,他见到被他赶出家门的三女儿更是惭愧。三女儿并不怪罪父亲,还让他在这里颐养天年。

佛缘悟语

佛心也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可以是我们喝茶吃饭、工作睡觉、待人接物。以平淡的佛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不起眼的小事,才是生活的真谛。

参禅悟道

德山,四川剑南人,俗姓周,童年出家,精研律藏,通各种大乘经论,常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名噪一方,并很自负。后来他听说南方有禅教兴起,心想:出家人要经历千劫时间学习佛的威仪,要经万劫时间学习佛的细行,既如此都不能成佛。南方竟有敢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岂不是谤佛?我一定消灭他们这些魔鬼以报佛恩!

同类推荐
  • 中观大师箴言集

    中观大师箴言集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热门推荐
  • 帝女凉灼

    帝女凉灼

    “公子,你认错人了,我并不认识你,更从未去过你说的地方,”凉灼无视了眼前这个气势强大的男人眸色之中的沉痛复杂,轻描淡写地转身离去。认错人?从未?一句话,字字皆是伤人的字眼。三千年的执着找寻,岂是一句话就可以了结的?不可能。他给了她无底线的宠爱,她却转身轻易离弃。他为她弑杀寒凉,冷冽无情,她却淡然一笑,“你看,强加给本姑娘的罪名,虽然于本姑娘无碍,本姑娘也并不是什么斤斤计较之人,可却伤了你身边之人,所以,宸执……我不愿当这替罪羊,你明白吗?”只是,这隐隐作痛的心口又是怎么回事?(绝世宠文,欢迎入坑!)
  •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南北朝时期应该从北魏和刘宋的南北对峙开始说起。实际上当刘裕刚死的时候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开始,因为北魏还没有统一北方,南北对峙并没有形成!乱世之时,唯有抢占先机,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 原来的世界3

    原来的世界3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人类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以及找到真理后的大彻大悟。所有的角色都可以化为一种符号,信仰扭曲的杀手是那些偏离真理的可怜人,惨遭不幸的共济会尊师是守护真理的勇者,两个不断寻求真理的凡人,离真理越近,他们所要面对的考验越大……
  • 清穿之悍妻来袭

    清穿之悍妻来袭

    ——八爷,来两把?——不敢不敢。——八爷,喝两杯?——不敢不敢。——八爷,妾身嫁你可好?——不敢不敢!——老八,朕赏你俩女人。——儿臣不敢抗旨,但实在不敢。——福晋,皇上又要给爷赐婚啦!——什么?等着我这就上吊。——福晋李大人的女儿又在勾引爷了!——什么?赏她一丈红。——福晋爷又去怡红院啦!——什么?走去抢她们饭碗。——福晋爷又去赌坊啦!——什么?走抄家伙。八爷无奈:“不能赌不能嫖不能酗酒,最重要的是不能娶小妾,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啊。”郭络罗锦茗:“妾身这是为您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女驸马:无情公子

    女驸马:无情公子

    她本来是想穿越大唐的可是没想到机械男却把她带到了大明?!在这里她不仅做起了山寨女霸王而且还抢劫过长平公主未来的驸马爷的银两。可是长平公主竟然看上了她身边的机械男仆?为了救雅哲没办法她只得听从了周世显的安排进京考状元,哪知女扮男装的她竟被崇祯的宠妃陈圆圆赐为长平的驸马?天哪,她心仪的人可是袁崇焕的儿子袁若飞呀,在这里她该如何面对李自成的起义袁崇焕的逼迫大明的毁灭?      
  • 一生要避开的26个心灵陷阱

    一生要避开的26个心灵陷阱

    “《正向力:一生要避开的26个心灵陷阱》由墨墨编著。世间陷阱是有形的,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带着防范之心审慎行事,也不至轻易受骗。最难防范的是我们自身心中各种无形的陷阱。倘若不加警惕与辨别,那我们的一生,就会从这个陷阱落入那个陷阱,永远暗无天日。永远遭受伤害。我们应仔细审查内心,发现陷阱所在。同时,培养正知正念的力量,彻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掩盖一番,那样就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更重的危机。《正向力:一生要避开的26个心灵陷阱》就将告诉你一生要避开的26个心灵陷阱!”
  • 木凸

    木凸

    《木凸》以谭家花园人物命运为背景,把生活中的故事当作历史的一部分来着笔,娓娓道来,描绘中国历新旧思想的交锋。生活在谭家花园的谭姓男人为什么都不能活过五十二岁,到时都得一命呜呼?谭家花园的继承人谭宗三同黄克莹的恋爱故事又和老管家经易门有什么关系?谭家花园新旧力量通过谭宗三的豫丰公司和经易门为代表的守旧派之间的明争暗夺所为何来?……
  •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唐代学者颜师古对“太上皇”解释道:“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也就是说.它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是封建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极端尊贵的称号。正是如此,在我国漫长的帝制时代中,皇帝前后递嬗,有数百人之多,但真正做太上皇的却只有寥寥数人。原因很简单,皇帝宝座的诱惑力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一个人一旦坐上这个宝座,就不肯轻易下来。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皇帝们大抵有三种命运: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外来的武力赶下台.要么是活着让出皇帝宝座。
  • 异界冠位指定系统

    异界冠位指定系统

    想要五星?不存在的!想成为豹子头?不存在的!人在异界没有石头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ps:本书变百或变单!!!
  • 2015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国际司法职业道德

    2015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国际司法职业道德

    本书全面收录了目前复习司法考试必读的刑事诉讼法科目的法律法规。编排上采取关键标注、考频提示、考点对照、关联索引、对比注释、真题演练、出题点自测的方式进行合理编排。同时,本书对司法考试中重要的涉及修订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也及时做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