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时候,他不但立即成为这一出戏的主角,而且还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主角。他用自己的真情实意来表演着他自己,他是那样的投入,为了演好他自己,他舍弃了他的家族,他的权力,他的财富,以至于他的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在他以前找不到这么真诚地表现自己的人物,在他以后,也一直没有出现这样的人。
项羽把历史舞台上的聚光灯全部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把与他同台演出的其他人物抛入阴暗之中。
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我们称之为英雄的人物,但没有一个像项羽那样敢爱敢恨,无所顾忌,充分地表现着自己人性中的优点与弱点。
英雄最难得的是真实。
项羽是真实的。
1强秦暴政下,历史在寻觅
历史沉重地步入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中同已经在战争中挣扎了数百年。
同一个民族,共同的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着同样的语言,却莫名其妙地拚杀了数百年。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西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度。
周王朝在天子的名义下分封了许多诸侯。在周天子力量强大,足以控制他们时,他们都是天子顺从的臣下,可是当天子的势力衰弱时,他们不但各行其是,互相攻杀,甚至是连周天子也被他自己的臣下秦国灭掉了。
相传周天子分封了成百的诸侯,但是他们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3世纪时,中国境内主要还有七个诸侯国。史学家们称这一时期为战国时代。战争主要是在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齐、楚、燕、韩、赵、魏、秦,他们每一个都希望自己成为全中国的主人,成为继周天子以后,统治中国的主人。昔日的权力成为今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为统一中国,他们进行了几百年的内战。
小百姓们早已厌倦了这种无希望的战争,谁是谁非,谁胜谁负,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十分次要的事情,他们所关心的仅仅是活下去,而不是怎样生活。政治原本就是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是百姓们没有力量乞求的奢侈品。
统一中同已经是毫无生机与号召力的空洞话题,再也不能使曾经为之热血沸腾的人们产生一点激动:
历史原本就是人民的历史,但是当人民对它已经不感一点兴趣时,它又是属于谁的呢?
人民始终是历史的主人。因为历史一直在按照他们的意志发展。
人民不愿意在战争中生活了。他们渴望的是和平。只有统一才能给人民带来和平。痛苦中的人们虽然已经麻木到对一切都无法感知的程度,但是历史却没有麻木。历史在呼唤。历史在呼唤统一。
统一,不是为了决定谁是中国的主人,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历史始终在向它自己的方向运行着。
从表面上看,达官贵人有能力对普通百姓生杀予夺,从历史的深层上我们却发现,他们不过是百姓手中的玩偶。历史始终把显贵们的行动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这个范围正是由权贵们十分看不起的小百姓们圈定的。
虽然人民表现得近于麻木,但历史从不麻木,它在驱使着七国的贵族们为统一而战,因为这就是小百姓们在他们心中划出的范围。
历史需要统一者,它也为自己找到了统一者,这就是处于关中地区的秦国。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益强盛,其他六国渐渐无法与它相抗衡。
秦国据有的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先秦时代,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有着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雄厚基础。可是秦国的建立是在周平王东迁以后,因为当时西边的少数民族向周王朝进攻,周天子无力抵御,才将这一片原来是周王朝统治中心的沃土封给秦国的始祖。把处于敌人统治下的土地封给自己的臣下,并且明确说明,只要你有能力攻取这一部分土地,那么我就承认它是你的,这可以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奇事。秦国的开创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开始了他们艰难的立国过程。在经过几代人的与少数民族的征战以后,秦国最终获胜了。秦始皇的祖先们把自己的国土向西方延伸出去。
可是,比发展国家疆土更难的事情,却是发展国家的文化水平。
秦国立国的中心地区,曾经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文化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甚至是被中原地区的国家看不起。只是当他们接受了法家的思想以后,在政治上,或者说是在统治术上,他们走在了其他各国的前头。
法家的学说虽然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对人民是残酷的,但是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把国家的所有实力集中起来,用于一个目标;把国内人民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这正是秦国,也是当时的六国所需要的。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统一中国。秦国变法最彻底,也就最能体现出法家理论的优越性,秦国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六国中,秦国虽然是最后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却有着一种后来居上的劲头,渐渐地,以前称霸于中原的齐国、魏国、赵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了。虽然六国提出“合纵”的口号,联合抗秦,但是各自的利害关系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使它们不可能建立一个长久的联盟。秦国使用“连横”的办法,破坏六国的联合,很快地,六国联盟就不复存在了。秦军得以对六国各个击破。
秦军在战场上以摧枯拉朽之势追逐着六国的部队。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中国很久没有出现统一了。
但是统一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很遗憾的是,秦国的统一,带来了文字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带来了交通的便利,似乎是它带来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但就是没有人民渴望着的安宁。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以后,他的征服欲望不是得到了满足,而是迅速地、无限地膨胀起来。他又派出部队征服中国南方的越族与中国北方的匈奴族,这是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帝王都没有做过,甚至是没有想过的事情。
压在人民肩上的不只是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还有繁重的劳役。——为秦始皇修建规模庞大的宫殿和他的陵墓。
秦始皇的每一个天才的想法,都需要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去完成,农民们必须为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事情离开他们的土地,到远方去,在痛苦中挣扎。当时,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总人口大约也就是2000万人左右,可长年在服劳役和兵役的人竟然超过400万!
平民百姓们在统一的秦王朝的政令下,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虐政。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虐政猛于虎。”在秦王朝暴政统治下的人民,就是在虎口中求生存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恶劣到人不能忍受的地步。——中同的百姓历来就是世界上最驯顺的良民,不到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绝不会与统治者发生正面冲突。
秦始皇陶醉在军事统一的胜利中,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成为统一战争的胜利者,主要应该归功于他所认真推行的严刑酷法。于是乎,法律日益严苛,刑罚日益残酷。把人民逼到绝路上去,换来的是秦始皇穷奢极侈地四处游幸。在各地都有他的行宫别院,而人民却已经是一无所有。
法家理论已经被秦始皇用得失去了它的原来意义,变成了消极的东西。
虽然在历史上它曾起到过积极作用,而现在却从实践中找不出一点积极的作用。
事物总是同时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当你对它的应用没有超出它的极限时,它对你是有翻的;当你把它有利的一面无限地发展下去,最终它也会变成是对你有害的。理论是如此。权力也是如此。
统一带来了和平,但是也带来了极权。
极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起消极作用的。
秦朝的统一不仅带来了集权,同时还带来了暴政。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政体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就是完全消极的。
七国分立时期的言论自由不复存在了,七国时期对人才的重视不复存在了,七国时期对知识的重视不复存在了。在七国对立的时候,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谁得到人才,谁就有能力统一中国;谁得到人民的拥护,谁就有能力统一中国。所以统治者的行动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为了不使自己的国家落后,为了不至于使国家人才外流,他们必须虚心纳谏,必须任用贤能的人,必须为他的百姓着想。可是,在统一后,这一切的动力都不复存在了。
在一个政权下,人才的流动成为不可能的事,同时舆论的自由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于是,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秦王朝的统治下,统一带给人民的是不得不接受秦王朝日益严苛的法律,极权带给人民的是不得不担负起沉重的军役与劳役。
人总是在如意之后才能求发展,总是在半死半活中维持生存,当他们感到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放弃他们平时所珍视的和平以及他们的一切,在忿怒中把这个世界打得粉碎。
中国人所要求的总是很低的,他们只要求能让他们活下去,就愿意作任何统治者的顺民。可就是这样一个愿望还总是不能够实现。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也正是从此才把苦难中的中国人民从半死半活的生存环境推向了绝路。在秦帝国虚假的表面繁荣之下,中国就像是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而秦始皇却兴致勃勃地坐在火山口上。
历史失望地看着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它不得不把他从历史舞台上赶下去,连同他为历史所带来的这一切一切。……
威胁秦王朝的危机一直存在,企图瓦解秦王朝统治的也不只是个别人,只是各种力量在向不同的方向运行,在秦王朝的严刑酷法下,一时还找不到一个突破口而已。
人民已经不满意秦王朝的统治,历史就会顺应人民的意志,打破这一残酷的现实。六国的旧贵族们也在寻找反秦的机会,他们总是对失去他们昔日的权力与地位感到不甘心。
公元3世纪末,中国在秦王朝的统治下,虽然表面上显得强盛,但实际上,内部的各种危机都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爆发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在暂时的平静之下,历史要找它的代理人,在突然之间发出历史的呼声。
历史在寻觅
历史就是一种无形的伟力,它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任意创造着奇迹。
无论是哪一种入还是哪一种环境。只要是历史需要。他就会创造出来。
历史在创造!
项羽就是历史的产物!
2他望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
当七国混战时,历史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而历史确实也找到了他,这就是秦始皇。当秦朝的统治无法继续下去时,历史需要另外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来取代秦始皇,历史也找到了他,这就是项羽。
在当时各种反秦的地下力量中,项羽与他的叔叔项梁是不为人知的力量。
秦始皇南游路过会稽的时候,百姓们都在远远地观看着他那规模庞大的仪仗队。在人群中,站着一个威风凛凛的大汉。显然,他是为这从没有过的气势所慑服,他的双眼注视着从他面前走过的一队队士兵,目光中闪耀着异样的光芒。在一种兴奋状态中,他口中不知不觉地喃喃自语:“彼可取而代之。”
站在他身边的一个中年男子吃了一惊,猛地伸出手,捂住了那大汉的嘴,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不要乱讲话,这可是灭族的罪名啊!”
大汉这才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来,警觉地扫视了一下四周。好在人们都被秦始皇的仪仗队所吸引,并没有人注意到他们说的是什么。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消失在人群中。
这就是项氏叔侄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亮相。
那个说“彼可取而代之”的大汉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项羽。站在他身边的中年人就是他的叔叔项梁。
项羽原名项籍,项羽是他的字。但是在历史上,他的字要比他的本名响亮得多,关于他的本名倒是很少有人提起了。
第一次出场,项羽就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性格。他的目标在一开始就定在取代他之前最伟大的人物上。
是理想?
还是幻想?
有时候理想与幻想之间几乎就不存在什么区别。
中国人早已经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这一点也表现在他们对理想与幻想的区别上。
不论你想要实现什么,只要你是成功者,中国八就会认为你当初确立的目标是理想;而当你是失败者时,中国人一定会把你的理想斥为幻想。
在这个问题上,项羽却是一个例外。虽然他在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时是失败者,但是在与秦王朝的角逐中,他毕竟是胜利者。所以中国人对项羽的评价历来是纷纷杂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大家都承认项羽是个有理想的人,而不是说在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幻想。
项羽也确实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己所说过的那一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之。”从项羽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充分地表演着他自己,他把所有的聚光灯都吸引在自己的身上,使与他同时代的所有明星为之失色。
从他最初起兵,到他进入秦国的都城咸阳,一共不过用了4年时间,他就取代了秦国的帝王,重新实行起分封制度,依他自己的意志把中国分成若干块,似乎国土不过是属于他的小玩艺。
并不是每一个英雄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就是最初实行分封制度的周王朝的统治者们也没有像项羽那样任意地分割中国,他们不得不保留商王朝遗留下的各种各样的小诸侯国,不得不承认各地在周取代商之前就早已存在的地方势力,还不得不加封商王朝的后裔即他的敌人为诸侯。一切都显得不得已,而一切都是从稳定统治的目的出发。
可是项羽的分封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随意,一切都是从他个人的好恶出发。
项羽更具有魅力。因为他挣脱了所有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