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3700000004

第4章 我的祖父宋春舫(1)

家世与教育

我的祖父是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吴兴人。他是中国早期现代戏剧理论家,藏书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我们不妨由他的家世和教育讲起吧。

父亲对我说,宋家和清末光绪帝原来也有些渊源。光绪最宠爱珍妃和瑾妃两姐妹,特许她们的一个哥哥在上海办白鸽票,那是一种古老的彩票。父亲没有告诉我那位哥哥是谁,但他曾经跟我姐姐提过。当然,她早忘记了。幸好他当年一边说故事,一边画了一个家族表,上面写着:“唐志锐-珍妃、瑾妃之兄。”查一查资料,这位志锐姓他他拉氏,隶满洲正红旗,是瑾妃、珍妃的堂兄。父亲又对我说,志锐工作繁重,便委任一个徐姓汉人打理。徐某只要上缴某个固定金额就可以了,至于他自己赚了多少,没有人知道。

这徐某的女儿徐碧云,结果嫁给了我的曾祖父宋季生。根据我父亲当年画的家族表,宋季生排行最小,有两个哥哥,是英国中孚洋行的买办,可见他的教育程度不低。我父亲和叔父宋希跟曾祖父住过一段日子。父亲告诉我曾祖父的某些生活习惯,例如吃西式早餐时,小孩子只能吃白面包,而曾祖父自己则有“私家”牛油,更这样辩解:“小孩子吃牛油对身体不好。”其实宋家颇为富有,不必为一点牛油斤斤计较,曾祖父未免太吝啬了。

关于曾祖父的事,我父亲在一篇介绍我祖父生平的文章中提过。这篇简介大概是应一位来信者的要求而写的,我只有影印本,也不清楚是写给谁的。根据这篇文章,曾祖父幼年随父母及二兄自吴兴“逃长毛(太平军)“而至上海,随后定居。曾祖父通文墨,稍谙英文,从商。曾祖母徐碧云出身海宁世家(在上海提倡昆曲的徐凌云为其堂弟),和王国维家为近亲。王国维逝世后,其兄王国华整理出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请祖父宋春舫作序,他在序中称王国维为表兄。王国维和宋春舫是不是真的表兄弟,我也不太确定,从这篇序中可以看出祖父和王国维本人并没有太亲密的关系,只是和王国华交往较多。

曾祖母是富家女,通诗书,对独子管教甚严,还聘了吴兴宿儒郁颖芙为我祖父的老师。清末,祖父前往吴兴(原籍)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童子试。据我父亲说,祖父当时身材矮小,无法跨过考场的高门槛,要用人扶持才能进场。父亲在纪念宋春舫逝世两周年的文章《两周年祭》(见《戏剧艺术》1940年9月10日,二卷八、九期)中说:“他十三岁考上秀才,非但使祖父祖母觉得骄傲,而且也是使我们小时候神往的事情之一。现在我们还保存着一张他穿上秀才衣服的照像。”可惜现在这张照片已经找不到了。另外我想补充一点,清朝最后一次童子试是在1904年,按今天计算年龄的准则,祖父中秀才时其实只有十二岁。

祖父曾跟我父亲提及他学习拉丁文的事,此事鲜为人知,我也是看了父亲那篇生平简介才知道的。原来祖父中秀才后,大概也是出于曾祖母的主意,曾勤读拉丁文七年,能背诵恺撒的《高卢战记》,详细学习情形不详。我父亲猜测,由1905年算起,至1912年去欧,前后共七年,似乎是由上海通晓拉丁文的天主教神职人士所授,所以日后在日内瓦大学习法文、意大利文,再习西班牙文、罗马尼亚文均毫无困难。

中秀才后,祖父在他母亲的督导下,也开始学习现代以及西洋课程,除了拉丁文外,还学习英文。1910年,他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当时全校英文第一名是宋子文(其父宋嘉澍是传教士,大姐是宋霭龄,二姐是宋庆龄,妹妹为宋美龄),而中文第一名是宋春舫,并称“两宋”。

当年宋家富有,源于两段婚姻:一是曾祖父宋季生娶了徐碧云,二是祖父宋春舫娶了朱伦华。根据我父亲画的家族表,朱伦华的父亲朱鉴堂是德资礼和洋行的买办,跟瑾妃、珍妃的堂兄唐志锐是结拜兄弟,所以志锐就是我祖母的谊父。

年轻时的宋春舫讲自由恋爱,爱上自己的表妹,但曾祖父希望他娶比宋家有钱的朱家女儿朱伦华。祖父不理,执意要和表妹一起,曾祖母便说下狠话:要和表妹一起就一分钱都拿不到。于是祖父做了一个决定,同意娶朱伦华,但条件是先到欧洲留学,毕业回来才结婚。我的曾祖父母同意了这项“交易”。

1912年,我祖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尚未毕业,便转到欧洲读书。他先乘船到法国南部海港马赛,再转火车去巴黎,入索邦大学就读。据我父亲说,那时祖父有的是钱,即使每晚去剧院也不成问题。那年代去剧院,大家习惯穿晚礼服,于是祖父就每晚穿上晚礼服,乘坐自己的马车去看戏。他之后转赴瑞士日内瓦大学深造,主修社会和政治科学,1915年得文学硕士学位。

我父亲在《两周年祭》中说:“记得父亲自己对我们说道,他那时出洋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去读什么。他那时去的是瑞士,读的是政治经济。从这时起,他可以说走错了路,以后继续白花了很多时间在对他的事业没有关系的事物上。他读政治,所以做过官,他读经济,所以做过和银行有关的事,他读法律,所以也做过律师。这些事都有价值,但对我父亲并不适合。”

祖父很有语言天赋,懂多国语言,但究竟是多少种语言,我也不太确定,因为各家说法不一。我父亲在《两周年祭》中说,我祖父能读、能说、能写的至少有英、法、德、意、西班牙五国语言,仅能读的还有几种,如古希腊文和学过七年的拉丁文。祖父四十岁后还开始读俄文,一两年后已经直接看原文了,但他却在日语上碰壁,自认失败。因为语言上的便利,他能从容地泛览各国剧本的原作,用不着依赖译本。

在欧洲,祖父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西洋戏剧。他知道自己始终要回中国,无论是在上海抑或北京都不可能再每晚看戏了,而很多与戏剧有关的资料也不易找到。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把有用的书都买下来,并带回中国。当时欧洲正值战争,许多人生计没有着落,唯有变卖家当,其中就可能包括藏书。而祖父有的是真金实银,所以他不断买书,累计达三千多本。1920年春,祖父再访欧洲,考察战后的社会状况和文学动向,其间担任日内瓦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1921年,他把自己的所有藏书都带返中国。

春润庐的鸿儒们

1916年,祖父毕业回国,先后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欧美戏剧的最新状况及戏剧理论。在中国大学开设戏剧课,宋春舫是第一人。在北大,祖父也跟校长蔡元培和不少名教授如徐志摩、马寅初、张歆海等成为朋友。

这时,祖父也按照当初的协定跟朱伦华完婚。祖父母曾到杭州度假,对那儿的山水赞叹不已。某夜,他俩住旅馆时竟遭警察查房五次,令他们不胜其烦。祖父很喜欢杭州,为免再受查房滋扰,便索性在那儿自己盖房子。这房子是他和小舅朱润生合建的,由两座别墅组成,外面那座属于朱润生,故称“润庐”,里面那座属于宋春舫,故名“春庐”。整栋房子合起来,便是“春润庐”了。

平时祖父不大住春润庐,只交给一个船夫打理,有朋友到杭州,祖父便让他们寄宿。那时许多住客都跟北大有渊源,至于到春润庐拜访过的,更是谈笑有鸿儒,包括章太炎、杨杏佛、徐志摩、蒋梦麟、熊十力、马一浮、丁西林、刘大白、顾毓琇、李熙谋、沈定一、陈布雷、张静江、胡汉民、宋子文、李石曾、吴稚晖等。1929年,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春润庐的名人住客纷纷大显身手,如生物学家谭熙鸿担任农业馆负责人,画家林风眠担任艺术馆负责人,电机专家李熙谋则担任工业馆负责人。

我听过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某年蔡元培跟北洋政府意见不合,便辞掉北大校长职务远赴海外。但他始终放不下祖国,其后又悄悄回来,一方面想近距离观察时局,另一方面又不想败露行踪,便决定寓居春润庐,结果还是被人发现,数月后便给请回北大。这件事有真凭实据吗?

张学勤在《春润庐重回人间》里引用了一些文献记录:“1926年7月21日,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前日发函后,即与旅伴(歆海、老七及李藻孙)出游湖,以为晚凉可有乐者;岂意湖水尚热如汤,风来烘人,益增烦懑。舟过锦华桥,便访春润庐,适值蔡鹤卿(蔡元培)先生驻踪焉。’1926年7月,北京大学曾派出两位代表谭熙鸿、钟观光南下,请蔡元培回校。当年7月24日,谭、钟两教授在写给北大全体教职员的信中说:‘二十二日来杭。访蔡先生于春润庐,连日长谈。’”

同文中,张学勤又访问了谭熙鸿的儿子谭伯鲁,他的回忆片段十分珍贵:“谭伯鲁说:‘春润庐中有我童年生活,我家在此居住了五年。邻居马寅初先生则因工作变动,不久就去了南京,所以春润庐中便有一栋别墅空了出来。因此那时如有北大的著名教授去杭州,宋春舫总是热情地邀请他们去春润庐居住。春润庐也就成了不挂牌的北京大学招待所。我们谭家由于是长住的房客,所以常常尽地主之谊,供应饭菜。’他还诙谐地说:‘在这座不挂牌的北京大学招待所里,我们谭家的人曾经当过五年的所长。’据谭伯鲁先生回忆,那五年里,蔡元培先生是春润庐的常客,只要他到杭州就必定居住在春润庐。在春润庐小住过的名人还有:新闻教育家徐宝璜和蔡尚文夫妇(蔡尚文的哥哥蔡公时,即1928年在济南被日本***军队割去鼻耳而惨死的中国外交官,他也曾在春润庐住过几天),林风眠和他的妻子,而北大教授张歆海和韩湘眉还是在春润庐中结婚的。”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某日,我在父亲遗下的文件堆中找到一张相片,相片中人是个我不认识的女子,背面也没有标明身份。我只好暂且将照片搁在一旁。后来,我意外找到两本同一期号的《人物》杂志,出版时间为1986年5月,在作者目录中我碰到郭蕊这个名字-她是历史学家张芝联的太太,夫妇俩都是我父亲的好友。郭蕊的文章中刊载了一张照片,我猛然省悟,这不就是我之前见过的那张无名女子照片吗?但相中人不是郭蕊,而是上面谭伯鲁提及的韩湘眉。

郭蕊在这篇名为《天涯赤子心》的文章中写道:“1984年4月19日,在美国西岸波特兰逝世的美籍华人学者韩湘眉女士,遗嘱让她的爱女张易安(著名钢琴家)把骨灰送回祖国,葬在西湖。八十三岁的湘眉女士落叶归根的真挚感情,反映了千千万万海外侨胞对祖国故土的恋慕。但是她又为什么指定要送到西湖呢?这就要追溯到五十八年前的一段佳话。1927年3月间,西子湖畔来了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教授,他们就是张歆海、韩湘眉夫妇。曾在清华学堂教授法文的著名戏剧作家宋春舫先生,念旧而爱才,特地邀请这一对在当时文化界中被目为‘神仙眷属’的新人,到他在西子湖畔的别墅里去度蜜月。这所命名为‘春润庐’的别墅,实际上是两宅楼房的合称,坐落在葛岭与栖霞岭之间。朱润生的别墅是前面一幢楼房,在山麓。宋家别墅沿半山而筑,形势极好,登楼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当这对新婚夫妇到来的时候,别墅里一片嫣红嫩绿,寂寂无人,只有终年守门的船工阿泉,以善意的目光,喜迎来客。”

青岛褐木庐

我父亲在《两周年祭》中说,很多人觉得宋春舫各方面都很优越,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都一帆风顺,但在1924年,即祖父32岁时,他因堕马伤肺而吐血,其后更患上肺结核。1925年,他索性辞去所有教职,到青岛疗养。之后他一直没有脱离这威胁,每两三年就会复发一次,有五次特别严重,终于在1938年逝世,享年46岁。可以说,中年之后,一连串的疾病煎熬使他无法再专注工作。

当时欧洲的一些医生建议,肺结核病人最好搬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居住,于是祖父便搬到近海的青岛养病。由于要长住,他在福山路盖了一栋房子,至今犹在。住这条路的有很多名人,像康有为、沈从文等。我祖父的门牌号码应该是4号,康有为则是6号。康有为也是在这里去世的,但到底是意外食物中毒还是被人毒死,至今是个谜。

祖父把从欧洲带回来的几千本书都带去青岛,并在1931年斥金四千,盖了一个私人图书馆,名为“褐木庐”,那里收藏了他二十余年苦心搜集的各种西洋戏剧书刊。所谓褐木庐,即Cormora,是由三位法国戏剧大师名字的首音节组成的,即高乃依(Corneille)、莫里哀(Molière)、拉辛(Racine),意在向他们致敬。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描述过褐木庐:“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框里,框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也许这已经超过了书店的标准,微近于藏书楼的性质,因为他还有一册精印的书目,普通的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书房里的图书编目。”

同类推荐
  • 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这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博士写的一本在华回忆录。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作为一个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司徒雷登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本身也是很好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名人传记丛书:牛顿

    名人传记丛书:牛顿

    名人传记丛书——牛顿——他与他的定律永存于人类史:“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化学家当律师

    化学家当律师

    这是一个特别的生日宴会,围坐在偌大圆桌边的人,除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和他的夫人外,都是原本互不相识的人,有人的家竟然还远在河南省,而没有一个是寿星的亲属。通常的生日宴会,不管是过生日的人还是前来祝贺的人,都是喜形于色,兴高采烈,充满喜庆热烈的气氛。可是这场宴会上,在人们向老人敬酒祝贺的词语中,说的都是千恩万谢的话。而有的人,则由于过于激动而热泪涌流,给宴会带来些许别样的气氛。
  • 百位世界杰出的经济学家(上)

    百位世界杰出的经济学家(上)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他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坦诚写下这本《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希望“让认真寻找心性的朋友们,不必走弯路。 在这本不一样的自传里,陈宇廷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半生经历:在台湾的少年时光,在美国求学的生活,在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工作的岁月,出家求法的经历,和格莱美音乐家央金拉姆的传奇婚姻。
热门推荐
  • 都市诡话3

    都市诡话3

    无论伊氏兄妹搬到哪个城市,死亡诅咒总是如影随行,他们能预知哪些人将会在诡异事件中死去,却也将自己拖入了死咒包围的深渊。画中恶鬼索命、随意扭曲的变形人、吃人的五角怪屋、海中爬出的灵瞳恶女、能把活人拉进去杀死的恐怖片、让人一梦不醒的恶灵、迷失的异次元公寓,惊悚恐怖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他们用脆弱的身体拼命抵抗,这些无助的人们惊声尖叫,他们想要活下去! 然而,眼睛会欺骗他们,环境会迷惑他们,头脑会误导他们。人怕鬼,鬼玩人,他们一次次眼睁睁地看着被诅咒的人坠入死亡深渊。到底怎样才能活下去!
  • 自从遇见你

    自从遇见你

    叶疏影在最美的季节遇到夏雨,此时的夏雨却狠狼不堪,陷于不可自拔的失恋中。叶疏影看到了夏雨最狼狈的心碎,本想帮他走出阴影,不料却被一次次捉弄,令叶疏影忍无可忍。在杭州,夏雨对失去的爱情进行了最后的缅怀,这段伤痛经历了足够的宣泄后居然神奇地疗愈。回到北京后,夏雨重新变得温暖阳光,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他对叶疏影的“残害”温柔回报于她。在夏雨的帮助下,叶疏影通过了公司的答辩会,眼见就要转正,人生的一场意外让她不得不离别北京。初夏的某一个时刻,叶疏影惆怅满怀地想起从前的生活,蓦然回首,却发现夏雨在阳光下微笑。世界很小,佳人得以相遇;世界很大,携子之手,希望永远不要走散。
  • 我被大佬盯上了

    我被大佬盯上了

    世人都知道他权势滔天、身份尊贵,是商界的霸主,黑暗的王者,亿万少女的梦中情人。洛千语没想到,这个看似高冷的男人,还是个醋坛子。“今天和你说话的那个男人是谁?”“你为什么对那个男人笑?”“你看他的时间超过了三秒!”然而,她很快却被逮到了。男人深邃的黑眸流露出危险的光,“想逃?”“不逃了,老公大人,求放过……”“晚了。”(1v1双洁)
  • 吞天魔尊

    吞天魔尊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守护之下,皆为蝼蚁的世界。少年从小城走出,以重伤之身,复血恨,弑仇敌,夺天机,战群雄,斗界神,立界尊,护六界,庇苍生!
  • 滕王阁秘闻(全集)

    滕王阁秘闻(全集)

    一场战乱,几度离索,为救父兄,西岭月独自一人远赴镇海,却不想卷入了一桩悬案。黄金屏风暗藏杀机,千古名篇指明线索,她本以为自己能解开悬案,却不想等来了更大的阴谋。一次镇海之行,昔日被人收养的孤女不仅结识了福王李成轩,还摇身一变成了县主。长安街巷繁华如旧,千年古刹中,传世名篇重见天日,一首诗作又牵出跨越几代的江山争斗。众人都以为李成轩韬光养晦只为权倾天下,殊不知他真正在意的唯一人而已。可当种种爱恨终于和权谋争斗纠缠在一起,他们要怎样才能博得一线生机?
  • 卑鄙的圣人:曹操5

    卑鄙的圣人:曹操5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古今医案按

    古今医案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正句王经

    大正句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些我为你谱写的青春

    那些我为你谱写的青春

    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阴。高三的紧张生活让我很压抑,尤其是遇上这样阴沉沉的天气,让我更加心烦。最近喜欢上了微信的漂流瓶,这是一种不错的宣泄感情的方式,跟陌生人谈论几句心烦的事情,然后把记录都删除,就好像一切都不曾存在一样。前几天无意间认识了一个邻城的男生,很友善,有些想法跟我挺像,所以就加了好友,也并没有聊过什么,高三的我,哪里有那么多空余的时间浪费在聊天上。……
  • 冷王追妻:庶女本轻狂

    冷王追妻:庶女本轻狂

    一朝穿越,无数凤凰盘旋在空中。睁眼之际,天地都为之黯然失色!嫡母暗算,长姐苛刻,她只是嗜血一笑。她从来都是奉行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暗算是么,我来个釜底抽薪。苛刻是么,我让你求生不得。新仇旧恨,我们一起算!天降异象,竟让有心人注意到她,从开始的怀疑态度,最后竟变成了无声无息最亲密的人。面对他的穷追不舍,她究竟是该接受还是逃避?面对众多桃花,她又该如何是好?这一切究竟该何去何从,还请看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