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时还须辨明有力与无力,有余与不足,方可得出正确的诊断。一般来说,外科疾病在未溃之前,邪气正盛,应见有余之脉;已溃之后,为邪去正衰,应见不足之脉,这是正常的现象。若未溃时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缓等脉,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已溃之后见有余之脉,如实、洪、弦、紧等脉,则为邪盛气滞难化。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若外科疾病在肿疡或溃疡之时,见结、代之脉,属气血衰弱,寒痰瘀血凝滞,为不良现象;若在痛极之时,偶尔出现结、代之脉,则不一定是坏象。不论肿疡、溃疡而见散、促之脉,为气血衰竭,脏腑之气将绝,且病邪尚在进展,预后大部分不好。脉诊中除首先诊察脉象外,还应重视脉率,它对诊断疮疡的转归(发展或向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如阳证,初期一般脉率稍带数,常在80~84次/min;中期(化脓期)病情进展,则脉率较快,可在84~100次/min;后期(溃后)和中期肿疡渐消之时,症情向愈,则脉率由数转缓,一般在72次/min。若症情恶化,并发走黄或内陷,则脉率由数转快,在100~120次/min,甚至更疾。阴证脉率,初期一般较缓,常在72次/min以下;中期症情发展,脉率由缓转数,可在80~100次/min;后期或中期症情向愈,则脉率由数逐渐转缓;若症情进展,脉率由数转为数疾,常在100~120次/min。尤其流痰之病,若脉率由快转缓,病情趋向好转,红细胞沉降率大多由高转低,骨部X线摄片也见改善;反之,则为病情进展。已成为基本规律。皮肤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凡脉率由缓转快,表示病情尚未控制有发展趋势;反之,由快转慢,则表示病情稳定与好转。
总之,脉诊是四诊中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但必须结合望、闻、问三诊同时进行,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疾病的病因,确定病证的性质,从而得到正确的诊断,指导具体的治疗。此外,如遇脉证不符的情况,有时要舍证从脉,有时要舍脉从证。疮疡后期已见腐脱新生,而脉结代或散促,属正气内竭,预后恐有凶变,不能因局部无凶象而等闲视之,这是舍证从脉;又如痈疽初起,偶见脉伏,伏脉本凶,但其症状不重,全身情况良好者,则非危象,此伏脉是正被邪遏,一时所见,预后仍佳,这时舍脉从证。
(二)触诊
触诊是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外科疾病大多在体表有形可见,因此通过触诊检查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如触及有明显肿块,界限分明,高肿,灼热,轻按即痛,重按剧痛拒按者,多为阳证、实证;如触之无明显肿块,或肿块界限不清,平塌漫肿,不热或微热,重按隐痛或不痛,或喜按者,多为阴证、虚证。如触及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推之不移,表面与皮肤粘连,多属岩性肿块,常见的有乳岩、失荣、石瘿等病;如肿块表面光滑,硬而不坚或质软如绵,或按之有囊性感,根脚活动,不与皮肤粘连者,多为良性肿瘤之肿块或为囊肿,常见的有肉瘿、乳核、气瘤、脂瘤等病;如肿块柔软,按之能暂时消失,放手后即回复,或按压肿块处有明显搏动感,为血瘤。疮疡按之坚硬而无应指的为无脓,按之如鼓而应指的为有脓。按触皮肤,麻木不仁而无感觉者可能为麻风。触及指趾冰冷,且趺阳脉搏动微弱或消失者为脱疽。此外,肛指检查,对肛管直肠癌的诊断是很重要的。
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总纲,外科疾病的辨证,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一般而言,在辨清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之后,即可判明是阴证还是阳证。但外科疾病的辨证,可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各方面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
1.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
(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胀形势: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2.阴阳辨证注意事项
(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阴阳辨证虽然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辨证,才能正确无误。
(2)辨别真假:临床中有许多疾病属于阳证似阴,或阴证似阳,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疾病的实质,才能辨别真假。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但化脓很快,脓出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全身症状表现为阳热证。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如寒化为热、阴转为阳的瘰疬;脑疽之实证阳证转化为虚证阴证;或是治疗后的转化,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泻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生素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证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第四节 辨肿、痛、痒、脓、麻木
外科疾患中的疮疡与皮肤病,局部必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主要包括肿、痛、痒、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功能障碍以及皮肤病的各种损害,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不同,程度相异。因此根据这些不同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引起这种证候的主要因素,才能分辨疾病的性质,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一、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的。肿势的缓急、集散,临证常作为判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一)辨肿的成因
1.火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 肿而木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酸痛。
3.风肿 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4.湿肿 肿而皮肉肿胀,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
5.痰肿 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6.气肿 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郁结肿 肿势坚硬如石,或边缘有棱角,形如岩突,不红不热。
8.瘀血肿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9.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10.实肿 肿势高起,根盘收束。
(二)辨肿的部位和色泽
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如病发于手掌、足底等处,因病处组织较疏松,肿势易于蔓延,其肿处每较他处为大而明显;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剧烈;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虽甚,但外观不明显,故在检查时需与健侧进行比较,必要时以皮尺测量周长,以求得正确的诊断。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赤色为多;而患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至脓熟仅透红一点。如疔疮、有头疽等病,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这是毒已走黄或内陷之危象。
(三)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1.肿块
(1)大小:一般以厘米(cm)为测量单位,测量其大小可作为记录肿块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选择具体测量方法时,特别要注意肿块覆盖物的厚度,或哑铃状及其他形状的肿块,体表虽小,体内却很大。有些囊性病变或出血性肿块随时间变化而增大,要随时观察其大小。B超测量可准确提示其有意义的数值。
(2)形态:常见的肿块形态特征有扁平、扁圆、圆球、卵圆、索条状、分叶状及不规则形态等。表面是否光滑可协助判断其性质,良性肿瘤因其有完整包膜,触诊时多表面光滑,而恶性肿瘤多无包膜,所以表面多粗糙,高低不平,且形状不一。
(3)质地:从肿块质地的软硬可判断其不同性质,如骨瘤或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如石;脂肪瘤则柔软如馒;囊性肿块按之柔软等。但囊性病变囊内张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触诊也很硬韧。
(4)活动度:根据肿块活动度一般可确定肿块的位置或性质。如皮内肿块可随皮肤提起,推移肿块可见皮肤受牵扯;皮下肿块用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动,无牵拉感等。总的原则是良性肿块活动度好,恶性肿块活动度较差。但是,有的肿块不活动或活动度极小,却不一定是恶性,如皮样囊肿,镶嵌在颅骨上,致颅骨成凹,推之难移。
(5)位置:有些肿块特别需要确定其生长的位置,以决定其性质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蔓状血管瘤看似位于体表,却多呈哑铃状,很可能外小内大,深层部分可以延伸到人体的骨间隙或内脏间隙。肌肉层或肌腱处肿块,可随肌肉收缩掩没或显露,如腱鞘囊肿、腘窝囊肿等。再有平卧位触摸不清或比较深层的不易判断的腹部肿块,检查时应选择不同体位,让病人平卧位抬头,这时腹肌紧张,可清楚地触及到肿块,说明肿块位在腹壁;若肿块消失说明肿块位于腹肌之下或腹腔内。另外,对某些肿块则需要借助仪器检查。
(6)边界:指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非炎症性、良性肿块常有明显界限。而恶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融合,无明显界限。炎性肿块或良性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块发生恶性病变时,均可由边界清楚演变为边界不清。
(7)疼痛:一般肿块多无疼痛,恶性肿块初期也很少疼痛。只有当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瘤出现挤压症状,或恶性肿瘤中、后期出现破溃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8)内容物:由于肿块来源及形成或组织结构的区别,肿块内有着不同的内容物。如某些肉瘿(甲状腺囊肿)含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水瘤(淋巴管瘤)为无色透明液体;胶瘤(腱鞘囊肿)为淡黄色黏冻状液体;结核性脓肿内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脂瘤(皮脂腺囊肿)内含灰白色豆渣样物质,等等。为了明确内容物的性质,有时需通过针吸穿刺或手术活检来证实。
2.结节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等局限性隆起,亦可相互融合成片或相连成串,亦有发于皮下,不易察觉,用手才能触及。结节疼痛多伴有感染;生长缓慢、不红无肿的结节,多为良性结节;对不明原因增长较快的结节,应尽快手术治疗,必要时作病理检查。
二、辨痛
痛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痛既是疾病的信号,也是疮疡最普遍出现的自觉症状,而疼痛增剧与减轻又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由于患者邪正盛衰与痛的原因不一,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导致疼痛的发作情况也有所差异。因此,应从引起疼痛的原因、发作情况、疼痛性状等方面了解和掌握疼痛的情况,并与肿结合起来辨。
(一)辨疼痛的原因
1.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痛减。
2.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痛缓。
3.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4.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5.化脓痛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6.瘀血痛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7.虚痛 喜按,按则痛减。
8.实痛 拒按,按则痛剧。
(二)辨疼痛的发作情况
1.卒痛 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
2.持续痛 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多见于阳证未溃前;痛势缓和,持续较久,多见于阴证初起。
3.阵发痛 忽痛忽止发作无常,多见于胆道、胃肠等寄生虫疾患。
(三)辨疼痛的性状
1.刺痛 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等。
2.灼痛 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疔、丹毒等。
3.裂痛 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
4.钝痛 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入慢性阶段。
5.酸痛 又酸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
6.抽掣痛 除痛时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传导于邻接部位,如乳岩、石瘿、失荣的晚期。
7.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病变在肌肉,多在阳症化脓阶段,如乳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