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股能量,这股能量释放出来就是我们的气场。不同的气场既有排斥力又有吸引力,小气场往往会因为某些原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性的大气场。大气场不是小气场的简单组合,而是无数小气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冲突,最后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动态平衡,小气场能否在大气场中较好地生存,取决于是否能够把握大气场的性质。
气场可以被影响,也可以被掌控,一旦掌控了气场,你就掌控了成功。
入乡随俗——让你的小气场融入大气场
你是否常有这样的感觉:有的社交圈子你无论如何都没法融入,有的公司氛围你总是觉得格格不入。这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你的小气场和大气场之间存在排斥。
大气场是由小气场聚合而成的,但又不是简单的气场组合,而是无数小气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冲突,最后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动态平衡,所以小气场和它所在的大气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小气场能否在大气场中如鱼得水,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和谐地融入大气场中。
如果你的气场足够强大,你当然可以改变大气场,毕竟大气场也是以某几个小气场作为中心气场展开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必须去适应大气场,而不是让大气场为你改变。
常言道,“入乡随俗”。把握大气场,让自己的小气场跟自己所在的大气场步调一致,才能够让自己更加成功,而对于大气场来说,格格不入的小气场无遗也是其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公司文化就是大气场的一种,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特有气质和个性,想要融入公司,获得好的发展,你就得先让你的小气场融入公司的大气场。
唐诗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工作。刚上班,唐诗就觉得公司气氛太沉闷,同事们一个个不苟言笑,只知埋头工作;领导一个个步履匆匆,难得展现一个笑容。
唐诗觉得极为憋闷,便想活跃一下气氛。于是第二天,他换了一身很前卫的装束,在自己的位置上边听音乐边工作,身体还随着音乐的节奏大幅摇摆,休息时更是无所顾忌地大笑。对此,几个同事不住皱眉头。
几天过去了,唐诗的上司终于把他叫过去,第一句话便是:“你对公司有什么意见吗?”唐诗一下子愣住了。
唐诗的问题就在于,他对公司的大气场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非但没有试着融入其中,反而企图以自身的小气场改变公司的大气场,这样做最后吃亏的肯定是他自己。
对于把个人气场融入公司的大气场,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提出过一个观念——入模子。他把公司的气场比做一个坚硬的模子,员工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让自己的气场契合公司这个模子。
把你的个人小气场融入集体的大气场,在职场上,公司里是如此,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即便只有两个人,两个人的气场也会融合成一个大气场,这个时候,如何让你的小气场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大气场中,关系到你是否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
经常听演讲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演讲者说“我这么想”不如说“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更能使你和对方的气场更贴近。因为“我们”这个字眼,表现了“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种情形是“卷入效果”。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派对”、“我的花园”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已经失去了你所有的朋友。”
这位先生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让自己的气场融入到大家的大气场中,他不停地强调“我”而不是“我们”,让自己的气场显得和朋友们的气场格格不入,他没能让自己的气场融入朋友之间的大气场,他自然会被朋友们的气场所排斥。
“我绝不与任何人交换这个时代!”——读懂时代的气场
公司有公司的气场,城市有城市的气场,国家有国家的气场,甚至时代也有时代的气场。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总是出现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仿佛是约好了一般,在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相继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创造出令后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接着,历史会沉寂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等待下一个辉煌的出现。
例如,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的短短三百年间,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集中出现。
为什么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们常常会出现在同一个时代?究竟是这些思想家造就了时代的伟大气场,还是时代的气场造就了他们?作用力总是相互的,真正的英雄从来都是能把握时代气场,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气场,谁把握了时代的气场,谁就能站到时代的巅峰。
马云曾经说:“我绝不跟任何人交换这个时代!”马云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马云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恩赐,更离不开马云对时代气场的把握——尽管这可能是无意间的把握。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这一年,他辞去了大学老师的职务,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创业,中国黄页在他手下诞生了。
很多年轻人都觉得马云有远见,1995年就看到了互联网的前景,但马云说:“我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我没有看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弄个事情看看再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进去以后叫盲人骑瞎马,后来发现会骑马的人都掉了下来,我这样不会骑马的人就扛到了现在。”
1997年,已经在行内小有名气的马云被国家对外经贸部“招安”进了北京。响应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马云要帮助国有企业与互联网接轨。
在国家部委干了两年多,马云再次离开,这次他决定回杭州老家自己干。
马云创业之初也想为大客户服务,但美好的愿望不能取代残酷的现实,大企业对网络兴致不高,倒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对互联网更感兴趣。
马云决定顺应市场,放弃大企业,主要服务小企业。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了专攻中小企业的阿里巴巴。这时,马云才算正式上了路。
回到杭州的马云很快迎来了“春天”:又上《福布斯》,又拿几千万美元的投资。马云请来大批的国际团队和MBA,天有不测风云,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阿里巴巴也未能幸免。
这时,马云决心请这些MBA下课,用自己的队伍,用自己的土办法,坚持本土化。不能实现本地化,国际化是不靠谱的。
成功度过互联网“冬天”的马云,开始带领阿里巴巴飞速发展。2003年,马云创建淘宝网,开始与国际大鳄eBay争夺C2C中国市场。随后,马云只用了3年时间便成为中国C2C的霸主。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中国香港上市。阿里巴巴集团有将近5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富翁,马云兑现了自己创业时“苟富贵,毋相忘”的诺言。
马云的成功和他的气场密不可分,马云造就了时代的气场,时代的气场也造就了马云。这是一个属于创意和互联网的时代,与马云相似,陈天桥、马化腾、张朝阳等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对时代气场的把握。
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这个时代的气场,谁就把握了成功。
“比尔·盖茨的女婿”——借助别人的气场成功
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一个人的气场能量终归有限,如果你想尽快成功,就借助良好的载体,也就是说,你想尽快到达成功的目的地,就必须搭乘一辆开向成功的快速列车。
一只蝴蝶的平均寿命是1个月,如果它想从南京飞到北京,需要6个月的时间,怎么才能够实现这一愿望呢?答案很简单,先飞到一列南京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利用列车这个载体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这一目的。
如果自身的力量太单薄,气场太弱,在与人博弈的过程中无疑会处于劣势地位。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势,就是借别人的气场来扩充自己的影响力,这样,你就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曾有一则笑话,说的就是借势。
有一位优秀的商人杰克,有一天很高兴地告诉他的儿子:“我已经物色好一个好女孩,我要你娶她!”儿子回答说:“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会决定!”杰克说:“我说的这女孩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儿子很惊讶:“哇!这样的话……”在一个聚会中,杰克向比尔·盖茨打招呼:“我来帮你女儿介绍个好丈夫!”比尔回答道:“我女儿还没想嫁人呢!”杰克又说:“但我说的这个年轻人可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比尔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哦!这样的话……”接着,杰克去见世界银行的总裁,开门见山地说:“我想介绍一位年轻人来当贵行的副总裁。”总裁不耐烦地回答:“我们已经有很多位副总裁,够多了。”杰克接着又说:“但我说的这个年轻人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婿!”总裁惊喜:“嗯!这样的话……”
笑话的原文最后还有一句批注:“知道吗?生意就是这样谈成的!”
这虽然是一则虚构的笑话,但在美国展览大王阿德尔森的身上,真的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而且主角就是比尔·盖茨。
1979年3月,刚刚创立《数据与通信》杂志不久的阿德尔森用自己的Interface集团在拉斯维加斯创办了第一届计算机供货商展览COMDEX(ComputerDealersExposition的缩写)。
但是第一届展览并不成功,这家刚刚成立的公司显然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杂志的订户数量也非常有限,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数据与通信》这个名字。在接下来的几届展览会中,情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直到1986年,阿德尔森在拉斯维加斯举办新一届的COMDEX展览会。按照他与股东们的约定,如果再次失败,这将会是COMDEX的最后一次展览。
阿德尔森深知,仅仅依靠自己的名望,很难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如果能够请到比尔·盖茨,他就能邀请到更多的厂商,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因此,他决定首先从最难邀请的人比尔·盖茨入手。
于是他找到了比尔·盖茨,并且告诉他:“这不是一次宣传写程序技术的演讲,在我看来,它更是一次向公众介绍计算机的机会。如果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并用上计算机,微软显然无法成为一家前途光明的公司。”
这句话显然打动了比尔·盖茨。当时的微软公司刚刚上市,亟须提高人们对公司的信心,所以,他最后答应考虑接受阿德尔森的邀请。
请到比尔·盖茨之后,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阿德尔森甚至不需要直接出马,他只要让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其他人比尔·盖茨会来就可以。然后,他列出了一长串名单,上面有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IBM的总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