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孙策便领军东进夺取吴郡。同年八月,孙策的人马乘船绕过浙江,直逼吴郡的心脏会稽。太守王朗发兵在固陵(浙江萧山县西)阻击孙策,孙策几次率人从水上发起进攻,都被王朗打退了。
这夜,孙策正在想破王朗的办法,周瑜带着他的古琴进来了,虽然周瑜的琴艺不差,但是这个节骨眼上,孙策可没什么心情听音乐。
把琴在桌上放好,周大师开始轻抚琴弦,悠长的乐声缓缓流淌,孙策听着听着,似乎听出点问题来,主道:“公瑾,你是不是想告诉我,你有办法破城了?不然,你的琴声不会这么平静的。”
周瑜笑道:“知我者,伯符也。”原来,周瑜这几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王朗背城而守,的确是很难攻破,但是向南走数十里为查渎,这条路地理位置很重要,从这里走可以占据内地,从内向外,这样出其不意,一定能击败王朗。
孙策听完这个计划大声说好,连夜召集各将部署,一面在正面点起火把,迷惑王朗他们的人马还在这里准备正面的进攻,一面命人带兵悄悄从查渎出击,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弄得王朗前后受敌,顿时乱了阵脚,孙策率人发起猛攻,打下了会稽,生擒了王朗。
这是周瑜人生中的第一场战役,他干得漂亮至极。以少胜多,以弱破强,临危不惧,随机应变,交给了孙策一张完美的答卷。
孙策却给他打了一个不完美的分数:继续回丹阳镇守。
不完美,多少还有点惨淡。
对于周瑜来说,这是绝对的不公平,出人、出钱、出力,甚至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陪你在战场上溜达了一圈,最后却被发配回老家。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可为什么退居二线的就总该是我?
如果说上次的离开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那么这次的离开就有点过河拆桥的意思了,周瑜就算涵养再好,也忍不住要发飙了。我都把活干到这份儿上了,你还这样对我,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啊。
面对周瑜的质疑,孙策还是那句老话,只有你才能镇守后方。周瑜无言以对,的确,作为孙策最信任的人,自己的确是得回到丹阳,因为那里还有个重要的人物没解决呢,就是孙策的老领导袁术。面对孙策的这些动作,袁术肯定会疑心大作,如果不及时回去安抚,那很可能费心打下的基业就要毁于一旦了。
周瑜无奈地点点头,那还是我回去吧,但愿这是最后的一次,等到我们足够强大,我将会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周瑜最后还是回了丹阳,继续后勤岗位的工作。因为他了解孙策,了解目前的状况。虽然他心里也很不乐意,但他更知道什么叫做以大局为重。深明大义的周瑜就这样再次沉潜,不过安生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
这是一个非你莫属的时代啊。
挖墙脚的袁老板
周瑜又回到了丹阳,继续一年前他和鲁肃在这里喝茶聊天的悠闲生活,不论孙策对他许下了怎样的未来保障,自己心里的郁闷还是只有自己知道,不管怎么说,重返丹阳的他,也算是三国版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位“胡汉三”的主要工作除了继续给孙策调度粮草和打理后方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安抚袁术。
回去第二天,周瑜就跑去袁大老板那里汇报工作,说说这次战役如何的艰难,讲讲孙策如何的劳苦功高,谈谈今后的江东如何的建设,最后做陈述总结,大意就是我们绝对是按照您的方针来的,请放心,充分地发挥了一个优秀演说家的潜力。
当周瑜张口让袁术放心孙策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袁老板的信任时,袁术却不再买他的账了,和周瑜打起了太极,“只要你们好好干,我一定放心,不过也不要对不起我啊,那样我会很难过的”。
袁术这番没有发表任何看法的话让周瑜感到了一丝不安,这个在官场混迹几十年的老油条,一定有自己的打算。他不说明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一定是有着更深层的意思。
周瑜猜对了。
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周瑜正在想要不要去鲁肃家唠唠嗑,喝个下午茶时,袁术的调令就来了,派遣自己的堂弟袁胤代替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和周尚返回寿春。
取而代之!
袁术是真的对孙策有了戒心,派自己人去守住门户,就是为了以防不测。但是袁大老板对周瑜似乎情有独钟,想要收为己用。
在周瑜和干爹周尚回到寿春后,袁术几次前去串门,找周瑜谈天下大事,并就此发表演说,充分反串了一回刘备的三顾茅庐剧情。可惜周瑜不是诸葛亮,他袁术更不是看似宅心仁厚的刘玄德。
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狭隘。他的早期成功靠的是和袁绍的联合,后来占领扬州等地靠的是孙坚等将领。现在孙坚死了,袁绍走了,他也就露出了他本来就一无是处的面目。
袁术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之后,俨然成为南方霸主。这时的他开始沾沾自喜,不但忘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还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臭架子,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各种事端,弄了个损人不利己,不但和堂兄袁绍反目成仇,又同近邻刘表翻了脸。树敌过多、过快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
周瑜看到了他性格上这个致命的缺点,知道他不是能成大事的人,自然不想和他一起浪费时间,便做出淡泊名利的样子,只求守着一份安稳的职业就够了。
袁术几天下来给周瑜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周瑜只是不断地点头,既不反驳也不响应,到最后袁术自己都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跟着我,保管你荣华富贵,跟着孙策,一辈子只能是个居巢长,你自己选择吧。显而易见地挖别人墙脚。这种偷偷摸摸挖人墙脚的事情,也只有袁术这样有理想、没道德,有实力、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干得出来。
但周瑜现在似乎只对后勤工作感兴趣,他请求袁术依然让他做居巢长。也许是想从基层开始发展,袁术最后只得同意了他的要求。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袁术的求贤计划宣告破产。
周瑜没有想到袁术竟然对他产生了兴趣,但袁术虽然家大业大,但实在不是一块好材料,跟着他干早晚是死路一条,虽然在孙策这里也没什么发展,但起码周瑜还可以说自己和孙策算是同道中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理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周瑜常一个人思索,从自己投奔孙家以来,所做的就只有付出,孙坚将家人托付给我,我将自己家的房子让了出来,结果他早早战死,没有看到。
我将粮草运来给孙策,本想一起过江创业,结果我回了丹阳,没有过去。
我在战场厮杀,本想夺得江东,共创基业,结果战争结束时,我再次要回丹阳,依旧看不到。
套用《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对孙悟空的话来说,就是:我猜到了过程,却始终没有猜对结局。
孙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我周瑜又何尝不是呢?
深夜令人激愤,也让人冷静,周瑜想起当年一起练剑,一起骑马。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已经不单单是你死我亡的区别,而是决定了王朝的翻覆和历史的缔造。
伯符,你是对的,经历了袁术的事情之后,周瑜更加确认了这一点,只有自己是最适合镇守后方的人,这次的回来,是为了可以永远地留在这里。
不管怎么说,在孙策的下一次召唤前,周瑜还是继续他的沉潜生活。
二度出山过长江
该出手时就出手
此时的居巢在周瑜的治理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战争造成的破坏已经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人民得以安居,周瑜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片土地恢复了盎然生机。
周瑜对此虽然也很满意,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从内心深处涌起一种莫名的情愫,没人知道,却有一个人懂得。
在这个世界上,你会交到很多的朋友,但是有一种朋友不常见面,却永远了解你内心所想。值得庆幸的是,周瑜交到了这样的朋友。在通往最后巅峰的道路上,你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些人智勇双全,有些人善于交际,有些人忠心耿耿,但只有那么一个人从始至终会为你考虑你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作为周瑜的朋友,鲁肃最近遇到麻烦了,原来袁老板来周瑜这里挖墙脚失败后,居然找到了鲁肃,求贤若渴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可惜自己的魅力实在不够,鲁肃也不愿意跟他合作,但要知道袁术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
为了避免在回家的路上被袁术的人给砍了,鲁肃当机立断要搬家,来和周瑜做邻居,接到消息后,周瑜就开始忙活了,虽然鲁肃财大气粗派头大,但说起家居装修,读书不多的鲁公子一定比不上高学历的周学士。
周瑜决定收拾出一套既朴素又有品味的房子,给他的新邻居鲁肃住,鲁肃的到来无疑给周瑜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每天下班后回去和鲁肃喝几杯小酒,怀念一下当初的生活,日子过得也挺好,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周瑜平静的生活。
孙策写了封信给他,大概意思和第一封差不多,只是表示出了更大的诚意,说自己现在已经在江东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需要周瑜来和他共同开创事业。
周瑜看过后,不动声色,把信塞进抽屉里,他还没有做好再次渡江的准备。他不知道这次过去是不是还会再落寞地回来,他毕竟是个男人,度量再大,也无法忍受。
然而晚上吃完饭,周瑜在弹古琴的时候,鲁肃告诉他,大丈夫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清楚自己心里想要的是什么。鲁肃语重心长地拍拍周瑜的肩膀。
琴声已经说出了他的心声,平静下隐藏着澎湃,那是一种不甘寂寞的声音。没想到文化水平不高的鲁肃还懂得赏乐。
不管怎么说,有友如此,尽在无言!
周瑜选在了一个凌晨时刻准备去码头过江,鲁肃带人前去送行,在江边周瑜还在劝鲁肃和他一起过江时,袁术部下都尉刘勋就带人过来堵截了,看来袁大老板是很不能容忍人才流失的。
前来堵截的人很多,周瑜也没时间劝说鲁肃了,反倒是鲁肃当机立断地把周瑜推上船,告诉他如果有机会还会再见面的。
周瑜在船上看到鲁肃带领着家丁对抗袁术的追兵,虽然人少,但是个个都很猛,把追兵稀里哗啦地打了一通后,鲁肃还优哉地对周瑜挥手再见。周瑜此刻也不得不感慨,不怕不要脸的,就怕不要命的。
真理!!
在去往江东的行程中,周瑜一直在沉思,对于孙策目前的状况他也有所了解,渡过长江、进入曲阿后,孙策的势力迅速扩大,他发恩布令(就是宣布点优惠政策),加上之前的良好群众底子,短短一个月内,便得到了士兵两万余人、马一千余匹、谋士将才数百人,掌控江东的第一块木桩已经打牢。
此刻孙策就像是一块肥肉,谁都想从他身上啃一口,眼下自己去江东,不知道算不算是义无反顾,将来就是彻底和北方告别了。周瑜看到身后越来越远的北方大地,发出了一声叹息。在屈辱和背叛、流血和杀戮中生存下来,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便要走下去,这就是自己的命。忍受了这么多,只为了等待胜利的一天。
孙策并没有忽悠周瑜,他的所作所为对得起周瑜,而周瑜也没有辜负孙策,他在这次出山之后,就此在江东开始了他新的事业,一发不可收拾,声名迅速远播,红遍江东,波及全国。
真正开始了周郎时代。
高级政客的较量:程普VS周瑜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再度出山,率领部队渡过长江,前往吴郡去和孙策会合。这是周瑜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孙策亲自迎接,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给了他2000士兵、50匹马,他成了领直属兵马最多的一员大将。除了这些,还为他修建住所,请了军队里的文工团专门排演了一台晚会演给他看。
之后考虑到周瑜在庐江一带的恩信,便让他镇守江东的门户牛渚,还负责兼任牛渚附近春谷县的县长。
周瑜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这是他应得的,早在三年前他就该得到的东西。这些孙策也很明白,所以他对那些不满的人说:“公瑾跟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以前在丹杨,其以兵船粮草助我成大事,而今赏赐,还远远不能回报。”
意思是像周瑜这么帅、这么有能力、人品又这么好的人,无论给多高的待遇都是不够的。当时周瑜才23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加上事业又有了相当的起色,被吴郡中的人称为周郎。配合之前孙策的外号“孙郎”。
名满吴郡。
千万不要以为名人是那么好当的,做名人难,做军政界的名人更难。政坛就如同股市一样,暴跌暴涨的股票让人手痒,却不敢收仓。周瑜现在就是这样一只股。
参加工作以后,小周同志本着勤劳踏实、与人为善的原则,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业绩虽然提升不少,但朋友没处下几个,原因倒不是周瑜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一个猛人,他就是程普。
程普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将才,早年跟随孙坚东征西战,立下无数战功,后来又跟随孙策参加了渡江战役。每次进攻他总是手持一条铁脊蛇矛(这武器够生猛),带头向对方发起进攻,威信非常高,放到如今,怎么也是个军长级别的。
自从周瑜来了,每次看见程普,都发现这位老将永远是昂着头走道,也不怕摔跤。和他说话,永远一副别人欠他三百块钱的样子。
其实这都是程普在给他下马威。按说也是老同志了,这么对小同志不太厚道吧,其实往深里探究,就是一个原因,兵权。
依照汉朝的制度,军中的将领是一级管一级,上一级约束着下一级,将领只有管理的权利,却没有调兵的权利。遇到打仗的时候,就由最高的将领将一营一营的兵士拨给相关的将领,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生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