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衣主教皮瑞里的怪癖》是译言古登堡计划近期推出的“早期酷儿文学”系列中的一本。酷儿源于“queer”的音译,本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贬称。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它认为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酷儿文学则是这一理论的文学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追求唯美主义的艺术美学,这与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对“坎普”的定义有共通之处,即摈弃思想,追求视觉与感受的趣味性。
本书作者罗纳德·菲尔班克(Ronald Firbank)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国一名公开身份的同性恋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在内容上如美国作家大卫·詹姆斯所说“他的世界里总是充斥着这样一些奇怪的人物:带着王冠的脑袋、黑色教袍、交际花、怪癖、蕾丝边还有极年轻的男孩女孩。”而在语言风格上,无处不在的讽刺,常有黑色幽默之诙谐,戏剧化的渲染与铺陈,模糊而跳跃的人物情节时时流露出一种“坎普趣味”。我想这也是为何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她1964年发表的文章“坎普札记”(Notes on Camp)中将菲尔班克的作品归为“经典坎普之作”的缘故吧。
《关于红衣主教皮瑞里的怪癖》原书出版于菲尔班克去世的当年,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也是最具同性之爱元素的作品。这部作品继续了其以往作品中人物主题,描述了主人公克莱门扎红衣主教皮瑞里的种种怪癖。他迷恋尘世的风花雪月,尤其享受年轻男色的追捧,他虚荣,矫情,不甘寂寞,贪恋名利;还有这座城里与他一样有着种种怪癖的社交名媛们和神职人员:达尼丁公爵夫人荒诞的“认子”洗礼;玛卡努多夫人祖孙三人的卖弄风骚;圣菲贵族女子学院校长的“道德经”;女管家的“忠贞”;唱诗班男童的争风吃醋;教堂司事莫斯科索的生意之道;侍从“小妇人”与主教皮瑞里调情式的讨价还价。他用隐秘而模糊,暗藏于心,欲说还羞、欲拒还迎的方式描写人物之间涌动着压抑着的情欲,他的语言里没有激烈夸张的情绪表达,而是将一切喜怒哀乐和心理活动隐于人物的举手投足,甚至寄寓于一花一木、一桌一椅、一书一画等背景的象征意义或者特殊文化内涵中,比如文中提及夹竹桃、扇子、椅子,主教皮瑞里谋思辩解书时提到两本书《微笑的价值》和《五个黑人圣徒的故事》,裸身跳窗前提到的埃尔·格列柯的祭坛画《剃去基督的外衣》,如此不露声色却无处不在的嘲讽虽模糊隐晦,却是机智的。这样包藏了许多机关的作品,留给读者无限的空间去想象和揣摩,因而别有一番趣味。也因为此,菲尔班克的传记作者,称其为印象主义英文小说创作的第一人。阅读此书,或许不是探究其可能有的高深思想,而是看一幅幅世俗景致,欣赏一种“坎普”风格。
(伏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