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8400000002

第2章 译者序(2)

其五,由于《吉檀迦利》英文版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表现的,冰心的译本采用非常忠实于英文版的体裁,译成散文诗。这一形式,多为后来译者所采用。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印度学者戈斯关于泰戈尔诗歌的一个观点。

戈斯在《论泰戈尔的散文诗》一文中认为(大意):泰戈尔真正开始创作散文诗时,已是70高龄;《吉檀迦利》是他先前作品的汇编,只是他把孟加拉语亲自翻译成英语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个偏散文诗的英文译本,而《吉檀迦利》的孟加拉语原文是分行韵诗。

我完全不懂孟加拉语,但了解一点儿乌尔都语的情形。在泰戈尔从他的诗歌中编选出《吉檀迦利》的时代,南亚一带乌尔都语诗歌还是主流,那是一种精美的分行韵诗。

由此我推论出:或许以分行体来翻译《吉檀迦利》,也是合理可行的一种方式。

但是考虑到当代读者的对分行的新诗已比较熟悉,同时也不必过于强调韵脚:既不用完全回避或故意不押韵,也不用像中国特色的老干部体那样逮着一个韵就往死里押。

翻译说明

本次翻译起源于一次偶然心动,加上一点私人兴趣,时间跨度不算短(从动手译第一首诗到最终定稿,历时4年),简直可算事倍功半磨洋工的典型案例。

读书最大的成本是投入的时间,若读者不觉得阅读这个译本是浪费生命,在我看来便算热情鼓励。

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尽管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我仍确信我本人是最大受惠者。无论是先期准备时对昔年阅读过的印度宗教文化书籍的温习,还是中途对母语的揣摩,都让我很有收获。

一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它提供的内容。《吉檀迦利》中的一些作品确实能让我沉迷其中,产生玄想。翻译更要求对原作反复精读,我能感觉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比前有所加深,大约顺便受到了一点教化。也许这对提升个人修养有所助益。

但我不准备展开讨论对这本书的个人理解,只想作以下简略介绍: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赖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是他从已写成的众多诗集中选取精彩篇什,荟萃成的一件具有整体感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泰氏诗歌精华版或精选本。阅读这部书,对了解泰戈尔诗歌来说,大概会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毕竟对今天的很多人来说,泰戈尔诗作较多,要全部通读不见得可行。

当时泰戈尔额外抽取作品编订的这么一本诗集,并非毫无头绪,至少有两个思路清楚地通过作品彰显。

首先是针对性。由于英文版主要瞄准欧美受众,他在英文的书写中把握住了基督教思想、希腊文化等关键元素,频繁运用出自《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和名物,这实际上是为了获得读者文化和心理认同,采取的一种入乡随俗的本地化策略。

但这不表示《吉檀迦利》彻底欧化。作品的内核始终是在表达一名东方人/印度人的生活、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考虑再三,没有选择在译本中刻意检出《圣经》语句、希腊神话之类进行注解,它们只是一个表达手段,毕竟不是本书的核心。

碰到这些情况,我也通常以意译为主,既争取不改变原意,不损失细节,也不过分强调作者因为妥协而不得不加入的欧洲文化元素,以免喧宾夺主。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碰到GOD之类的词语,我的对策是洗去其基督教气味,翻译为非专指的“神”。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上帝是一神教语境中的专有名词,而在印度教影响下的人眼中,宗教世界更可能是多神的,光主神就有三位,其它神祇据说总数超过3亿;即使泰戈尔宣称并不笃信印度教,对他来说,也不存在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上帝。

《吉檀迦利》呈现的第二个清晰思路是主题性。

它不是一部随意拼凑出来的杂集,编入的篇目其实颇具匠心,甚至作品的先后安排,都有其用意在。

全书紧扣“神-人-人在轮回中的这一世与神的互动”这个大主题,围绕对神祇的致敬和个人生命体验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展开。所以开篇就是颂词,点出神与轮回的正大基调,一切的个人经历与生活片段,对自然的观察,对情绪的感知,对生命的体悟,对万物的微妙感应,都安放在这个幽玄的大背景之下来表达,宗教感从开头贯穿到结尾,在在皆是。

小时候我读过两遍《吉檀迦利》,颇觉整本书篇目之间俨然有些散乱,看不出逻辑联系,似乎没有完整的结构。我不知道这是否构成该书在中国读者中不如作者的《飞鸟》、《新月》等诗集流传更广的原因之一。

在读学位期间修文学课时,带着成年人思维重读,我发觉它其实有一条完整的线,把全书的内容穿在一起。在翻译过程中,我渐渐感到它不止是线性的,而是像印度文化中的轮回观念一样,是一个带着清晰的环形结构的文本:它确实是圆融流转的一本书。

只是这个环形隐藏在字里行间,没有直白刻意地挂在面上。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需要读者花心思才能发现。同时这个结构并非是信手拈来,它一定是专为表达生命轮回这个大主题而特意裁剪设计的。

古典作者往往具有明确的结构意识,历来注重对结构的苦心经营,很多佳作的结构性极强,以众所周知的温飞卿《望江南》为例: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统共止得27字,具有至少三重清晰结构。

时间上,从梳洗到“望”,然后望到“过尽千帆”(足见倚楼之久),又坚持到“斜晖脉脉”,几近一天从早到晚。

空间上,从梳洗所在(家)转移到“楼”,视野开阔,扩散至“江”上“千帆”,以及上面斜晖(天)下面“水”,目光一转,收于“白苹洲”。

心理上,从梳洗之际有所期待,凝结为“望”,望江楼之“望”于是分化多层:梳洗登楼满怀希望;看到“过尽千帆皆不是”,渐趋失望;再见“斜晖脉脉水悠悠”(一个含情脉脉,一个乃无情自流、悠悠而去,颇似我脉脉盼望而他竟浑然不觉、自顾自游冶),大受触动,心怀怨望;终见“白苹洲”(最宜送情人的苹花开了满洲,而良人远行不归,竟不知采摘以遗阿谁),至于心情绝望。

时间、空间、心理这三重结构一起逼迫(心理上更经历滋味复杂的希望、失望、怨望、绝望),主角不禁“肠断”,全词在黯淡天光与黯淡心情带来的强大悲感中结束,令人不禁怀着同情推测:接踵而来的也许是又一个令倚楼人五内俱焚的永夜。

这是只有27字的作品,运用结构技巧带来的强大感染力。

通过对《吉檀迦利》优美环形结构的确认,我再次觉得,尽可能采用趋于古典的笔墨去翻译《吉檀迦利》,也许是合适的。

以上这两点,算是对《吉檀迦利》翻译和我个人认识的主要说明。

此外,由于该书选取作品来自不同诗集,也经常表现出差异较大的风格。诸如,有一些是泰戈尔受日本俳句影响写的篇章,对译者才情和文字功底有较大挑战,只能勉力为之。

也有一些作品的文字确实够“散”,要在保留原意、不增不删的前提下硬转为分行,会要求使用高度浓缩的词语和字句,导致文风变得过于古奥诡异,并裁剪掉大量信息,在这种时候,就放弃分行,尽量反映作品本身的散文诗风貌。

回头看过去,我的这个翻译实在是个不紧不慢缝缝补补的猥琐重复过程,我很奇怪它竟然持续了这么久。

做完这件事之后,让我感到幸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幸亏文学翻译不是我的职业。

我很高兴“面对他人的作品,为了选择合适的语言而焦虑”这种非正常状态已经结束。我有一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解放感和解脱感。

同类推荐
  • 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再读徐志摩)

    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再读徐志摩)

    徐志摩去过许多地方。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国到欧洲,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他也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记游华章。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欧游漫录,包括西伯利亚旅行见闻,意大利的情思,巴黎、伦敦的感怀,等等。美丽的风光,拨动着他的心弦;风土人情,让他感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遇见的不同的人,则更触动着他思想深处的种种观念。而去国怀乡的感念,思亲念友的牵挂,也融会在那行踪记录的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了一幕幕过目难忘的精美景色。《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再读徐志摩)》收录了他的欧游漫录游记作品。包括《雨后虹》、《印度洋上的秋思》、《杭州记游》、《我所知道的康桥》等。徐志摩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喜欢借自然风光以述怀。
  • 谈天说海话仙乡

    谈天说海话仙乡

    蚕沙口被称作神龟背上的村庄,天妃仙驻的圣地;佛家说这里“天妃慈佑临福地,神龟背上隐仙庄”;方志说这里“滦控缰索,翼蔽畿甸,是为形胜”;帝师说这里“海外一荒村,远视如孤岛,命名曰蚕沙,谲奇费探讨”;民众说这里传说美丽,故事神奇,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游人说这里神秘的渤海湾、神圣的天妃宫、神奇的古戏楼……是看不完的圣境。
  •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本书是孙绍振教授文艺学理论研究部分成果的结集。孙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既沐浴了五四文化重镇诸多学术大师的思想余泽,又得到当时云集北大的朱光潜、蔡仪、金岳霖等各具代表性的哲学、美学、语言、文学大家的学术熏陶与逻辑训练,而十几年僵化的庸俗社会学的教条则孕育了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 我写,故我不在:一个废话主义者的废话语录

    我写,故我不在:一个废话主义者的废话语录

    本书是以先锋诗人杨黎近几年的受访文字实录结集而成的,包括了代序在内的十一篇采访文章。书中的大多数采访者都是他的朋友。他们从独特甚至私人的角度,与杨黎一起聊到了文学、语言、写作、人生等话题。
  • 林下云烟

    林下云烟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热门推荐
  • 暗算

    暗算

    《暗算》是著名作家麦家代表作,被誉为“最好读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在一处特殊之地,有一群有特殊禀赋的人。他们听天外之音,读无字之书,苦苦破译密码,也是破解自己一生的命运。设密与解密、天才与疯狂、爱情与仇恨对撞交错。在智力的博弈与较量背后,人性之光在熠熠闪烁。《暗算》是中国谍战影视开山之作、同名电视剧原著小说,也是梁朝伟、周迅主演电影《听风者》原著。其波澜壮阔的想象空间,将世界性的主题带进了中国文学。由著名设计师精心设计精装典藏版,开启全新视觉与阅读盛宴。
  • 骄宠

    骄宠

    秦王妃是朵奇葩,在男权盛行的大魏朝,愣是活成了女性中的最大赢家。庶女为妃,上无公婆,中无妯娌,相公宠溺无度,临了还站在了大魏朝权势的金字塔顶端。秦王妃用切身经历验证了一句话——穿越是门技术活!!
  • 东陵悲歌

    东陵悲歌

    历史的长河总不甘于平静,短暂的缓流之后是长久的咆哮汹涌。时空的裂缝出现在东陵大陆,高等文明的侵略者踏上东陵的土地!现代化的魔法军团对决远古冷兵器军队,西陵的装甲和魔法军团降临东陵大陆时,就注定了这必定是一场不平等的战争。东陵只有用他们手中的刀和一腔死战的热血去进行最后的抵抗。
  • 罪忆记

    罪忆记

    3000年,我“十六岁”的时候这个世界因为一场流星雨,爆发了异变,人类分为四种:普通人、强化者、异能者和丧尸。社会阶层开始变化,战乱暴动无处不在,同时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类的存活成了最大的问题。我在这之中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其中少不了校草洛楚易对我的保护,和莫名出现的弟弟寒若星…我本以为我是被卷入灾难的无辜者,最后却发现这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逃不掉躲不了的……好!那我就勇敢的迎面而上,但是阴谋一件又一件的来,我的身上到底还有什么秘密……?
  • 王蒙:一生多事

    王蒙:一生多事

    王蒙先生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传奇经历,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人之为人、人之为事的种种道理。尽管王蒙给自己对号入座是“写小说的”,但所到之处,人们对他的标签和介绍不出窠臼地仍然是“前文化部长”。上世纪60年代,王蒙被流放到新疆。从一度迷茫到中年顿悟,了悟到生活可以解构,并且然于“戴着镣铐跳舞”的现实。现在的王蒙,隔岸观火似的向世人讲述那段并不空白的生活。
  • 匆匆那年(黄金纪念版)(上册)

    匆匆那年(黄金纪念版)(上册)

    80年代生人的张楠因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而留学澳洲,在那里他认识了同样留学的方茴。就在他被方茴的神秘感吸引时,却听说她竟然是同性恋。阴错阳差,他与方茴住在了同一屋檐下,并且通过其他朋友知道方茴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而是曾经深受伤害,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张楠的房间里,方茴给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 济颠道济禅师语录

    济颠道济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恋之萝莉风华

    逆恋之萝莉风华

    她受尽皇族内外的尊敬和宠爱,不是公主,胜似公主,却被亲生父亲恨之入骨,几次险些令她命丧黄泉。作为一名貌美倾城的小萝莉,她既会卖萌装傻扮无辜,也能腹黑扮狠搞阴谋。收山贼,开青楼,斗恶妃...同时将俊朗多金,魅力十足的大叔收纳怀中。但命运总爱看玩笑。相差十八岁的萝莉和大叔之间,却隔着难以启齿的陈年往事。皇室威压,世人眼光,商战角逐,阻力重重之下,萝莉和大叔之间的爱情还能否修成正果?
  • 拳击(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拳击(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拳击是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运动项目。它既有业余的,也有职业的商业比赛。比赛的目标是要比对方获得更多的分以战胜对方或者将对方打倒而结束比赛。与此同时拳击运动员要力图避开对方的打击。拳击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就有许多有关拳击的生动记载。
  • 电竞大管家

    电竞大管家

    LPL前职业战队队员退役?NONONONO他只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但这次他选择换个身份以教练的身份回归?这样才有意思嘛!看我带领一个小俱乐部打回LPL,带着中国LOL登上世界之巅,请叫我传奇教练,林植闵,LEI!仙侠新书已开,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旁边有传送门,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