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3800000012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2)

(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对于走西方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越来越没有信心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三大矛盾的激化逐渐使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启蒙思想家——曾经把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当做追求目标——开始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思想采取某种保留态度了。

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陈独秀早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时就已经讲到“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以以往任何形式不曾有过的尖锐方式,近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一股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和不安,对西方制度的悲观情绪开始产生,***就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则进一步促成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 “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

中国思想界开始兴起一股质疑与批判西方文明的思潮。1920年,梁启超这个曾一度向国人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时代骄子,发表《欧游心影录》,断言西方文化已经破产,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然而中国是否可以回头走自己的老路呢?当然不行,“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疲命于物质之下”,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双重文化危机”之中。 “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不足以渡世危崖”。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在探索国家出路方面陷入山穷水尽境地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首先,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开始相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与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想被当作“新文化”介绍到中国来,虽然中国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但多数的启蒙思想家都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还很不发达,还不具备进社会主义的条件。陈独秀就说过:“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十月革命的成功告诉人们,“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落后的俄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来解决他们国家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呢?

第二,社会主义新俄国的反资本主义性吸引着中国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导致中华民族沉重灾难的根源,这使许多中国人无法正视和认同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但这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前提下的不得已之举。强烈的民族危机使中国人不得不思考利用西方的“长技”战胜西方,从而捍卫民族尊严、保存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苏俄革命以反资本主义、否定西方侵略中国的面目出现,客观上迎合了中国作为失败者的屈辱、复仇心态,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既厌恶西方又不得不学习西方的矛盾,容易获得中国人心理上的认同。正如***所言“中国人民在近百年来,践踏摧凌于它的铁骑下面,而沦降于弱败的地位。……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

第三,社会主义新俄国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和1920年,苏维埃俄国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废弃(俄国人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特权”。宣言的发表,使多数的中国人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性方面一下子都倾向了俄国。全国各界联合会在对苏俄对华宣言的答复文中宣称,“吾人更信中国人民除一部分极顽朽之官僚、武士、政客外,皆愿与俄国人携手。”“从此旧式的政治家资本家之迷梦,无由实现,而公正有力之声浪弥漫全世界。”

(三)十月革命中通过广泛发动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而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革命者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背景下,革命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在问题重重的中国,这种思潮尤其有影响力。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的革命者开始思考中俄不同革命结果的原因。“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人们相信不同的结果是革命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老同盟会会员董必武曾说,“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孙的路子不对头,总是靠军阀。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五四运动的胜利,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于这个新的革命方法的信心,推动着人们去研究这个方法所遵循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源于欧洲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而20世纪初的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并逐渐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因为其在深层次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具有许多相容或相通之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以家族本位为核心的伦理文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中国人倾向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喜欢从平均主义的立场对待现在和未来;“家族本位”孕育出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重伦理,使它往往把道德而不是社会进步作为评判的标准。这种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天下为公”的大同梦。所以,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时候,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中国先进分子在积极倡导走欧美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提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中国学习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看到了欧美日益暴露出的种种社会矛盾后,这一时期的中国人都力图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未雨绸缪,予以修正。康有为为此勾画了一部“专为救众生”的《大同书》。由于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有诸多吻合之处,所以随着社会主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一些中国人开始以社会主义作为补救资本主义弊病的良药。梁启超希望中国人在资本主义尚不发达时就研究社会主义问题,并说:“政府惟宜立百年大计,渐向于此(社会主义)目标进行,而行之无取过骤”;孙中山倡导民生主义,希望通过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让中国完成从“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的直接过渡。这样,“这种早就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众多人内心深处的平等愿望,恰恰由于社会主义的传入而找到了萌发和渲泻的地方。”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传入中国后,立刻被正苦苦探索国家出路的中国人寄以厚望。

此外,马克思学说中的世界革命理论,也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国心理”需求。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在封闭的东亚地区,中国一直承担着东亚地区秩序塑造者的角色。这样的历史造就了存在于许多中国人潜意识当中的“华夏中心”的强国心理和“以夏变夷”的文化“天下”的担当意识。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被残酷的剥夺了大国地位,从“天朝上国”沦落为“为天下万国所鱼肉”的半殖民地国家。国际地位的急剧变化无疑在中国人的心灵上留下极其深刻的创伤。凡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希望中国用最快的速度富强起来,而且他们也坚信中国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强国。鸦片战争后,面对强大的挑战,中国人的最初反应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心是“制夷”。甲午战争后,中国被“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机进一步加重,从政治层面学习西方的变法拉开序幕,变法领袖相信这次变法可使中国“十年而霸图定矣。”孙中山领导的民主运动一再挫败,但晚年的孙中山仍然乐观的相信“……如果中国能够学到日本,就要变成十个强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便可以恢复到头一个地位。”在乐观的背后又同时蕴藏着一种“断尾求生”的悲壮,因为一个拥有完整而独特文化的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不可能被侵略者敲打出对侵略文化的认同,学习西方只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而已。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在世界上成为与西方列强一样的民族国家,但同时又对这种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极度不满,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这种“不满”喷薄而出,“打倒强盗的世界”成为国人一种强烈的愿望。这样的背景下,以反对现行国际秩序为重要目标之一的马克思主义,被我们寄予“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厚望。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大革命失败以后严酷的生存环境,“左”倾领导人向忠发、李立三等人却把中国革命放在世界革命的中心位置来考虑下一步的革命路线,他们一方面要求国内革命力量在各大城市搞暴动,以求夺取全国的胜利,同时要求各国共产党、尤其是苏联配合中国革命,以便“在中国革命中掀起世界大革命”的风暴。

正是基于以上诸种因素的影响,当许多曾经风行一时的救国理论学说退居后排,有的甚至从根本上归于寂灭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则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并深刻影响了其后的中国历史进程。

两种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核心价值观差异

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晓丽

[摘要] 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现代西方社会形成了自由主义、主体主义、个体主义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影响、作用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集体主义、实事求是,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现代化就有了一个“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全世界的尊重、认可。

[关键词]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和”精神 集体主义 实事求是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容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所包括的内容已经明确。那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我们好像一下子不能准确地表述出来,究此原由,这是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几十年中还有“左”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经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正在探索和实践着的事业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正在形成着的东西。与我们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核心价值观已经很清晰、明确,那就是自由主义、主体主义、个体主义和基督教的宗教信仰。

对照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观自身,在差异、比较中,我们容易认清自身,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

一、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自由主义,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以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为基础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进步。相对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进步性,它终于喊出了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

在奴隶社会,自由仅仅是一部分人的权利,另一部分人没有自由。奴隶主是人,有自由,奴隶是财产,当然也谈不上自由,这是极端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在封建社会,农奴和农奴主都是人。但是,农奴主是贵人,农奴是贱人,贵族享有特权。封建社会最典型的意识形态是天命观,君权神授,皇帝是真命天子,是“奉天承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换的主体双方作为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出现在市场上。如果交换主体身份不平等,则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这种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使人与人的关系发生根本的改变,于是人生而平等就成为最基本的观念。

近代以来,洛克、卢梭、康德、斯密等资产阶级先驱思想家建立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自由主义认为,第一,人生而自由,这是人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也就是人具有同样的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在社会实践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具有平等的法律权利。第三,自由和平等得以实现的制度是普选制,民主选举是自由平等具体实现的方式。第四,自由首先是个人的自由,个人是自由的本位,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优先原则。

同类推荐
  •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本书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阐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二是介绍西方国家两种社会福利模式及其理念的来源和演化,以及社会政策的主要实践方面,即社会保障政策;三是在回顾我国1949年以来社会政策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阐明了追求社会公平和坚持把保障人民生活放在最重要地位的理念,正是我国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得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重要原因。
  • 实用税务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税务文书写作大全

    税务登记种类和对象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具有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应税行为的各类纳税人,都应依照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内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复业登记、注销登记、《税务登记证》验证、换证、税收证明管理等。
  • 中美比较(吴晓波频道 思想食堂系列)

    中美比较(吴晓波频道 思想食堂系列)

    大头思想食堂由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致力于为中国的有产阶级提供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思想食粮。思想食堂采取线下授课的方式,每半月邀请一位大咖来给会员们分享,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历史、政治、哲学、艺术、国际关系等范畴。思想食堂系列图书是大头思想食堂内部演讲稿首次公开,每本书独立主题,让你一手掌握经济、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知识。《中美比较》中,秦朔通过中美价值观、经济、科技等的对比,为我们展示出两国的文化、经济差异。事例详实,语言轻松活波,让你只需看这本书,就能轻松了解美国文化,并能在两国对比中深入的认识中国。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辜鸿铭:东西之中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热门推荐
  • 太乙金镜式经

    太乙金镜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光若能重新来过

    时光若能重新来过

    青春言情界“治愈系天后”无处可逃经典作品。两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唐思晨与乔远川的一生。她再难拿起画笔,选择了离开;而他再难相信爱情,只能醉心工作。他们不断被往事纠缠,他们不断在爱与恨之间撕扯,他们不断地分手复合……当爱情被耗尽,当甜蜜被撕碎,当她的身边出现了一位成熟包容的男人,一切又变得那么不同。若时光能重新来过,他们又该怎样面对彼此的爱情与亲情?
  • 烧荒

    烧荒

    《烧荒》为“当代书丛”的其中一册,是董立勃继《白豆》之后的又一力作。小说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兵团战士们在下野地烧荒,开垦耕地,与自然冲突,与爱情和人性冲突的故事。《烧荒》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满,是一部描写红色年代的经典小说。小说描写了新中国建国后,兵团战士在下野地烧荒,开垦耕地,与自然冲突,与爱情和人性冲突的故事。烧荒是那个火红的年代里激情燃烧的象征。在这个大背景下围绕盘砣、支齐、阿布、花木兰、占石等主要人物展开一系列的情感纠葛。
  • 海怪湾迷案

    海怪湾迷案

    银灰色的凌志车行驶在深秋的夜色里,滨海大道两旁路灯映照的椰树舒展着枝叶,在风中摇曳。驾车的是位苗条的女士,她的乘客聂柯四十来岁,身材修长匀称。他脸部轮廓硬朗、双眸略陷,深邃的目光很具穿透力。“很庆幸能亲历您办的案子。”许菲说,“您打算就回武汉吗?”聂柯说:“这阵子有点疲倦,附近有什么新景点吗?”
  • 365天读历史

    365天读历史

    本书根据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副主席的相关谈话宗旨,为党政机关、公务员、高层领导干部出版的一部有关历史常识的书籍。本书内容涵盖古今,贯通中外,对于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如何自觉从学习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通信十年:拥抱互联网

    通信十年:拥抱互联网

    本书从人才、资源、创新三个维度,通过多年的连续新闻报道,试图阐释此前中国电信运营商在供给侧改革中所做的尝试、带来的改变以及难以解决的掣肘,同时收录部分对国外电信运营商的观察报道,以他山之石,寻找殊途同归的方向。在以本书对此前十年通信业梳理之后,愿通信产业能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而我能继续执笔记录。
  • 江河秘闻录:长江诡话

    江河秘闻录:长江诡话

    长江,比黄河更神秘的母亲河。蛊术,赶尸,过阴……无不诞生流传于长江流域。祝融官,长江秘密的守护者,一个传承千年的隐秘组织,和一个从不公开的惊天秘闻,中国最神秘的“有关部门”。一场诡异的中毒事件,将江淼牵扯进迷离的漩涡。无数江湖奇人,匪夷所思的事件背后,都隐藏着难以置信的真相!数不清的暗地交锋,道不尽的上古秘辛,都围绕着神秘的长江展开……
  • 团子别再卖萌了

    团子别再卖萌了

    身为小仙草时,初见:凤衔对他师父说:“这它应该不是一株普通的野草。它很有灵气。”九篱:……那还不是野草?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理你们,哼!身为兔子精时,初见:凤衔看着被闵一押着的九篱,皱了皱眉。突然就问了一句:“你是谁派来的?”九篱:“呜……衔衔居然认不出我,不要衔衔了,我要回家去。”说好的真爱呢?这是没爱了叭!!!论史上最惨的天道宠儿(既倒霉又锦鲤体质),究竟能不能成功上位嘞!
  • 重生之将才狂妻

    重生之将才狂妻

    她是异时空的最高指挥官寒鸦,她是知更星的军门大小姐薄暮歌。一朝重生,她成为了薄暮歌。初遇,她在乱葬岗,周围萦绕着一圈幽蓝火,显得她凉薄至极。再遇,她与他一同浴血奋战,抗战外敌来临。自此,她成为了无数人的光和信仰。天生弑神沈修瑾×天生将才薄暮歌神佛万千,你是我唯一的信仰。
  •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