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辩证的统一(赵洋,2009);加强监管是金融创新自身提出的必然要求,应该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行不悖,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稳健、持续发展(王华庆,2009);同时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戚莹,2003)。
以上研究涉及到可持续发展金融的方方面面,但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四节本课题最终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最终成果共11章,分为7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导论”,主要阐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概括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主要内容和三个重要观点。
第二部分论述以人为本的金融,包括第二章“以人为本的金融”。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第一,以人为本是中国金融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金融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金融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一是要克服中国金融存在的相当严重的“金融排斥”。二是要促进金融业职工全面、自由发展,实现马克思的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要求。
第二,金融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实现金融自由。一是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自由,即金融供给的自由。二是客户选择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自由,即金融需求的自由。要做到金融自由,就要正确处理政府管制与金融自由、金融竞争与金融创新、金融资源地区配置的均衡与失衡等关系。
第三部分论述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包括第三章“全面协调发展的金融”。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全面协调的金融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按照系统论观点,全面协调的金融首先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对内对外经济)的协调,其次是金融经济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再次是货币政策中的货币数量政策与货币价格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全面协调的金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第二,当前全面协调的金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按照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两大部类”等理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对外失衡有其必然性。要解决中国经济的对外失衡必须从这个必然性中寻找。
第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为:虚拟经济通过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渠道影响消费决策,最终影响实体经济;虚拟资本的增长引起投资扩张和经济增长。
第四,用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升值来纠正中国经济对外失衡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用IMF经济学家发展的最新的宏观经济平衡法测算,2005年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只偏离中期均衡汇率6%,人民币没有大幅升值的依据。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中国应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部分论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包括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和第五章“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是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一部分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中国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可持续发展金融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即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和能力。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要以金融创新为基础,使我国金融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增强抗金融风险能力,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第二,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论述外国及我国当前几种主要的金融创新的同时,探讨了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风险。①以美国引发金融危机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提出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该很好地汲取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引起次贷危机的教训。②指数基金的风险管理对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者和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都有重要意义。③证券投资基金的集中交易并没有表现出理性投资的一面,却体现出逐利驱动下的“操纵市场”的特征。④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封闭式基金价格都存在过度波动和过度反应现象,影响了中国封闭式基金的正常发展。⑤作为金融创新之一的融券的费率应按照成本加成定价模型确定,以避免费率不合理带来的风险。⑥在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同时,应该关注谣言对股票市场的冲击。
第三,金融安全是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保证中国金融安全,①应该构筑金融安全的三大支柱:掌握金融主权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根本保障;稳健的银行体系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坚实基础;谨慎灵活的外汇储备管理和适当的资本管制是国家金融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②应该基于“免疫系统观”建立一种自我免疫与外部管制彼此融合、相互促进的新的金融安全网。③在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进程中,国有银行的国有控股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险是国民经济的“助动器”和“稳定器”。保险生态和谐是实现生态与保险良性互动的平台。为此,应该构建保险生态和谐度评价体系。
第五,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安全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金融全球化使我国金融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多、金融安全的可控性减弱、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急剧增强。而我国的金融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的漏洞等使我国的金融容易暴露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第六,金融监管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金融监管要能保证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金融监管在四个方面的独立性:定规独立、执法独立、机构独立和预算独立。但适度的独立性要以有效的制衡为前提。
第五部分论述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包括第六章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七章加强我国金融体制最薄弱环节——农村金融和第八章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这一部分讨论了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四个方面。
第一,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是金融运行机制的完善。①从金融体制角度,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的能量供给系统和指挥系统——中央银行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传导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金融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整合中国金融的管理系统,将“一行三会”变为“一行一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的双寡头模式。②从货币运行的角度,要保证货币的正常循环:增强货币的主动供给(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发行的基础货币)、控制货币的被动供给(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发行的基础货币);强化金融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信号功能;控制货币的“熵”(不做功的货币)的增加。
第二,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加强金融体制的最薄弱环节——农村金融。①农村金融改革应该选择新的路径,即以功能(需求)为导向,实现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的耦合。②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和组织的协调是农村小额信贷内生于经济的关键。③农户征信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信贷市场中贷款人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④为了解决农民融资难这一难题,政府担保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政府的农业投资对投资于农业的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和多倍的扩张效应。
第三,我国目前是以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在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存贷款定价权是一个重要问题。①存贷款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商业银行应该考虑贷款利率与风险对称关系,将信用风险的评估应用于贷款定价。②改进存款产品设计中存款利率定价方法,同时要研究提前支取对存款利率定价的直接影响。③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存款保险的定价。我国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运用期权定价模型为存款保险定价。④在竞争性的银行信贷市场上,往往会出现企业变换贷款银行的情况。这种转移存在着转移成本。转移成本随企业特征和贷款特征而异。
第四,随着中国经济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和资本管制的减少,人民币汇率应逐渐实现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断增强汇率波动弹性,最终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更好应对外部经济、金融的波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
第六部分是整个课题的总结,包括第九章。
第五节本课题的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一)重要观点
1、科学发展观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金融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金融、全面协调的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是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还是以物为本(只见物不见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我国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也是我国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金融要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对人的尊重为核心,通过我国金融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宏伟理想。
2、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两大部类”理论、汇率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指导思想。
3、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是金融运行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的能量供给系统和指挥系统——中央银行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传导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金融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整合中国金融的管理系统——“一行三会”,保证货币的正常循环,强化金融市场的货币的价格信号功能,控制货币的“熵”的增加。
4、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还必须加强金融体制的最薄弱环节——农村金融;应该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定价自主权;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二)政策建议
1、为了保证中国金融安全,我国应该构筑金融安全的三大支柱:掌握金融主权、建立稳健的银行体系、实行谨慎灵活的外汇储备管理和适当的资本管制,并建立基于“免疫系统”的新的金融安全网。
2、在测算人民币汇率偏离均衡汇率的程度时,我们应该摒弃只研究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而采用最新的、从分析中国基础经常项目、目标资本项目和储蓄——投资之间的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平衡法。
3、我国应该整合各自为政的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监管的构架从现在的“一行三会”(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多边模式,变为“一行一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的双寡头模式。
4、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加强金融体制的最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以功能(需求)为导向实现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的耦合,建立农户征信系统和政府担保机制。
第六节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金融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全面协调的金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的基础是金融创新、金融安全是保证;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是金融机制的完善。
2、关于中国金融安全三大支柱的构建的研究报告《构建中国金融安全体系,实现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稳定部以《金融稳定工作简报》(内部资料)2009年第15期(总第103期,2009年8月18日)刊登,并很快得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重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都阅读了该报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领导在2009年9月9日的批示中,对该报告给予高度评价:“该文重点对我国金融安全现状从宏观经济、银行体系和货币安全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对构建我国金融安全三大支柱提出建议。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还将该报告报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
3、关于最新的人民币汇率偏离均衡汇率的估计方法的研究成果《人民币汇率偏离均衡程度的估计:在宏观经济平衡框架下的分析》于《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高层决策部门的重视。2008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该成果。2009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全文转载该成果。2009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联合举办的经济系列专题(2005)“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刊登了该成果的标题。
4、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新路径的研究成果《供需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刊登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金融研究报告》(2009,11),获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2008年重点课题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