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台的声频系统逐步由模拟向数字化、网络化过渡。数字音频广播(DAB,即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成为继调幅广播(AM,即Amplitude Modulation)、调频广播(FM,即Frequency Modulation)之后的第三代广播,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接收音质好等优点,可让听众享受到CD质量的广播节目。欧洲、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DAB网并推广应用,目前又在DAB基础上开发了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即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以无线广播的方式将音频、视频、数据、文字、图形等数字多媒体信号传送给接收终端,受众通过手机、电脑、便携式接收终端、车载接收终端等装置,不仅可以收听传统的音频广播节目,还可以接收数据、图文,收看视频节目。我国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建立了DAB先导网进行试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商用。此外,为了提高中、短波调幅广播的质量,美、德、法等国家开发了数字调幅广播系统。总之,无线电声音广播具有迅速、及时、接收简便、信息量大、可移动接收等特点,是移动人群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将继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视的发展经历着从无声到有声、立体声、丽音,从黑白到彩色、数字标准清晰度、数字高清晰度、大屏幕超高清的过程。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科夫发明了可以将场景图像转换为适合异地传输的电信号的工作器件———机械式扫描装置。1900年法国人波斯基在巴黎国际电子大会上宣读论文时首次使用了“Televi-sion”这个英语名词,意思是“看得见的远景”。1923年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发明了电视摄像管,随后又发明了电视显像管,被誉为电视之父。1925年苏格兰人贝尔德在伦敦一家商场展示了他的图像传送装置,1926年再次在实验室进行了人像传送实验。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试播电视,采用的是贝尔德的逐行机械扫描电视系统,播出的是无声图像,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声像俱全的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男人》。1935年**德国成立电视机构,开始在柏林正式定期播出节目。同年,英国EMI(百代公司)和马可尼公司研制出了全电子方式的隔行扫描电视系统。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宏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日。1950年美国成立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NTSC),专门研究彩色电视制式。1954年美国正式开始用NTSC制播出彩色电视。1959年法国公开了SECAM(法文Sequential Couleura Memoire的缩写,意思是“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制的实验,而后进行了改进。1964年德国提出了PAL(Phase Alternating Line,意思是“彩色副载波逐行倒相”)制。1973年5月1日,我国试播PAL制彩色电视,同年10月1日正式播出。我国香港和澳门也采用了PAL制播出彩色电视,台湾则采用的是NTSC制。70年代初,英国首先推出了面向家庭的图文电视广播业务,用于播送新闻、气象、旅游等信息,用户只需用遥控器对带有图文功能的电视机进行操作,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看的信息。
我国1993年发布了图文电视的国家标准,同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图文电视。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相继研制开发并播出了双伴音/立体声电视广播。我国1988年发布了基于德国制式的双载波双伴音/立体声电视广播国家标准(GB9308-88)。丽音是一种新型的数字方式的电视声音,源于英国地区电视网的多伴音标准,该标准被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推荐为国际标准。当利用丽音方式进行电视广播时,具有丽音接收功能的电视机可以接收到与CD唱片媲美的多路高质量数字声音。1997年5月16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丽音电视广播。2006年国际电联发布了ITU-RBT.1769建议书《用于制作和国际节目交换的大屏幕数字成像(LSDI)图像格式的扩展体系参数值》,对超高清(Super Hi-Vision,即SHV)系统的图像格式进行了标准化。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广播协会(NHK)计划将超高清电视技术用于伦敦奥运会。松下、三星、索尼等电子企业已研发3D电视,并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中得到应用。中央电视台购买了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部分场次的3D电视转播权,进行了3D电视转播的技术试验和体验。
数字电视的出现给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欧美各国从60年代末开始研究数字电视,70年代在电视演播中心数字化方面取得进展,1982年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提出了全数字演播室标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数字电视的不同应用场合制定了一系列数字视频压缩标准。
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三种数字电视制式标准,即美国ATSC标准、欧洲DVB标准、日本ISDB标准。
地面数字电视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有效节省频谱资源,以地面无线方式可播出数十套的数字电视节目;二是可以大大提高图像质量和视听效果,可以开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业务,可以实现更大电视屏幕的显示;三是可以改善电视的接收方式,既可以预选节目频道,也可以收藏自己喜爱的节目频道,既可以固定接收,也可以移动接收,出现车载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形态,满足移动人群看电视的需要,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因此,各国竞相开播数字电视,并制定电视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美国1983年成立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即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加强高清晰度电视(HDTV,即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研究。1993年美国通用仪器等7家公司组成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大联盟,提出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标准建议。1996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即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批准了由美国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审议通过的数字电视标准,因此称为ATSC标准。1998年11月1日美国第一批23家电视台开始播出地面数字电视节目。2006年2月美国总统签署数字电视转换法案,规定2009年2月17日停止播出模拟电视。同时要求:新生产的25英寸以上(包括25英寸)电视机,都必须配备内置数字电视转换装置,从2007年3月1日起,这一强制性要求将扩大到所有新生产的电视机;2007年7月1日之后,市场上销售的任何新设备例如DVD播放机和刻录机等,如果配备了内置转换器,这种转换器也必须是数字电视转换器。2009年2月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4日投票通过一项法案,同意将模拟电视信号的停播日期由原定的2月17日推迟至6月12日,以照顾美国650万仍使用模拟电视机者。目前,美国已进入数字电视时代,车载手持移动电视ATSC-M/H 标准正在实施中。
1993年欧洲成立数字视频广播(DVB,即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组织,对数字电视标准进行研究,重点在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即Standard Definition Television),陆续形成了数十个子标准,包括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S即Satellite)、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C即Cable)、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VBT,T即Terrestrial)、手持数字电视标准(DVB-H,H 即Hand held)等,目前又颁布了DVB-S2、DVB-C2、DVB-T2等第二代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欧、亚、非、澳洲的许多国家采用了DVB标准,该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可以支持移动接收。1998年10月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率先正式开播地面数字电视。2006年6月16日欧亚非的101个国家签署协议采用欧洲DVB-T标准,同意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少数国家再延迟5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欧盟计划2012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2006年12月11日,荷兰停止了模拟电视播出,成为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数字电视信号的国家。2007年9月1日,芬兰全国停播了模拟电视,进入全数字电视时代。
日本早在1970年便开始研究高清晰度电视,1977年提出了模拟条件下高清晰度电视的暂时标准,1983年开始研究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SDB,即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技术,1988年成功地对汉城奥运会进行了模拟高清晰度电视转播,1999年日本提出了自己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ISDB-T,2003年12月1日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正式播出地面数字电视。日本政府计划2011年停止模拟电视播出。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已采用日本ISDB-T标准开始本国地面数字电视。
我国中央电视台1999年成功利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转播建国50年国庆庆典。2002年上海首先利用DVB-T方式开播了地面数字电视,满足了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移动人群看电视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后,北京、广东、重庆、云南、江西、安徽、山西、贵州等地相继开办了地面数字电视。2006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07年8月1日起实施。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上海、青岛等奥运城市开播了地面数字电视。中央电视台以及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方电视台开播了高清电视频道。2009年我国有100个城市开播了地面数字电视,计划到2011年所有地市开播地面数字电视。
二、有线广播电视:走向综合服务
有线广播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是用线缆连接基层民众的单通道网络。有线广播在社会主义国家应用比较广泛,有利于动员群众。苏联曾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普及的有线广播网,有线广播在城市入户率接近100%,在农村入户率达到95%以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有线广播得到了大发展,起到了宣传、科普、娱乐等作用。到1980年,我国有线广播专用线路达到531万杆公里,广播喇叭达到9856万只。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有线广播逐渐萎缩,逐步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形成有线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由用户主动接收,用户可以选择多套节目,但是不打开电视机不会收到任何信息。而有线广播由用户被动接收,任何时候都可以让用户接收,这在紧急广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线电视最早出现在美国。1948年,在美国田纳西州塔克曼镇、俄勒冈州阿斯托里亚镇出现了为了解决电视接收困难,在高处竖起电视接收天线,通过电缆把信号分配到居民家中接收的共用天线电视(CATV,即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系统。随着共用天线电视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加了自办节目,共用天线电视改称为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起初有线电视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小城镇,主要任务是转播无线电视台的节目,改善居民的收视质量,被看做是无线电视扩大覆盖的补充方式。我国最早的有线电视系统是1964年北京饭店旧楼的闭路电视系统。彩色电视的出现给有线电视推广带来了机遇。6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一些城市发展有线电视,通过电缆、微波等方式将彩色电视节目传入了千家万户。1964年12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杰克·古尔德写道:“已经有120万个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还有数百万个家庭准备这样做。一个业已存在的意味深长的关于家庭影院的梦想开始具体化。”1975年,芬兰赫尔辛基电视台成为欧洲地区第一个全天候播出节目的有线电视台。同年9月,美国最早的有线电视节目机构“家庭影院”(HBO)公司,首次使用卫星定时传送节目,使有线电视与卫星通信相结合,使有线电视节目服务范围由一个地区发展为全球范围。1989年分布反馈激光器问世,使光纤进入了有线电视网,光线同轴电缆混合网(HFC,即Hybrid Fiber Cable)逐渐成为了有线电视网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