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0600000013

第13章 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状况分析(2)

二、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1.“新闻无学论”仍有影响

在新闻学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无学论”始终伴随其左右,对其发展造成冲击和影响。什么“浅薄论”、“无用论”、“非科学论”、“不独立论”、“不成熟论”、“失范论”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观点时不时地会出来对新闻学“品头论足”。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传入我国并获得快速发展后,更是出现了“用传播学替代新闻学”的论调,使得“新闻无学论”的声浪愈加汹涌。

“新闻无学论”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而且实事求是地说,“新闻无学论”也不是毫无道理,它的确反映了新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它的存在和蔓延,对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学的学科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受到某些质疑和否定,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轻估和贬损,研究队伍也受到某些冲击和影响,不少原先研究新闻学的学者纷纷转向研究传播学,以至于使得一些人对新闻学的前途感到担忧。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新闻无学论”已经受到一定的批判和抵制,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也已得到一定的巩固。但要看到,“新闻无学论”的影响依然存在,有时还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最近有人就以“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为题来回望和反思中国新闻学30年的发展状况。

按照这一结论,我国新闻学30年来非但没有什么发展进步,反而是在逐步走向没落和衰败,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此类观点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新闻学学科发展的担忧!

此文的基调与核心观点是,我国新闻学已经陷入了“学术困境和穷途末路”。文章使用“盲人摸象:新闻学核心的偏差”、“缘木求鱼:新闻学本位的模糊”和“饮鸩止渴:传播学布下的陷阱”3个小标题,来历数新闻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最后,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目前我国新闻学的现实状况。虽然作者强调说这不是“危言耸听的惊人之言”,但此言一出还是让不少人大吃一惊。

记得2007年春笔者曾在《现代传播》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的文章。当时发表此文的基本思想是想说明,在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保卫新闻学”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因此,今后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新闻学”。

然而此文的发表,却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又生出一份担忧。看来对新闻学的发展前景,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新闻无学论”仍然还有影响,“保卫新闻学”的任务依然不能放松,还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2.“左”、右思想倾向带来冲击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新闻学的发展过程不断受到“左”、右两种倾向的影响,如今,这种状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依然还有所表现。

在新闻学研究中,“左”的倾向的影响一直存在,而且影响至深,对新闻学的学科发展伤害很大。新闻学研究中的“左”的倾向,在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为一些人习惯于仅仅从政治宣传的角度来看待新闻学,过于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强调其为政治服务的功能,而无视甚至否定其专业性与学术性。而在极端的情况下,比如像“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则表现为对新闻专业理念和新闻传播规律的完全颠覆和根本背弃。

在新闻学研究中,右的倾向的影响也一直存在,同样影响也很深,对新闻学的学科发展伤害也很大。新闻学研究中的右的倾向,在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往往单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来看待新闻学,过于强调其专业性与学术性,而无视甚至排斥其政治性与倾向性。而在极端的情况下,右的倾向则表现为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新闻制度和主流新闻价值观念,主张照搬西方的体制和模式。

其实,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左”、右两种倾向都会对新闻学造成伤害,都不利于新闻学的健康发展。“左”的倾向会伤害新闻学作为一门具有严谨的科学专业规范的学科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右的倾向则会排斥新闻学作为一门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政治性与倾向性。其结果,都会导致新闻学研究出现偏差和失误,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特别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的那些“左”的或右的倾向,更会对新闻学研究带来严重伤害。

因此,新闻学欲求顺利发展,就须努力防止“左”、右两种倾向的影响,既要讲求学术规范,注意尊重和维护新闻学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又要考虑倾向立场,注意体现和维护新闻学的政治性与倾向性。尤其要注意防止出现极端情况下的那些“左”和右的做法,防止它们对新闻学研究造成重大伤害。

3.新闻研究失范现象造成危害

人们对新闻学的轻视和非议,与近些年来新闻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大量失范现象也有密切关系。

例如近些年来新闻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抄袭剽窃、引文及注释失范、学术评价标准不一,以及低水平重复和“泡沫化”倾向等问题,就使人们对新闻学的专业理论和学术地位产生质疑。

我们应当警惕市场、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对新闻学学术研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维护新闻学的学术纯洁。特别是要注意警惕金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侵袭,防止它们将学术研究染上铜臭味和庸俗气,使新闻学堕入世俗的泥潭。

综上所述,说明当前新闻学的学科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提醒我们需要紧紧抓住机遇,勇敢地应对挑战。

三、今后我国新闻学科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新闻学科今后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真正确立起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巩固地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旗帜、灵魂和方向,是指导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指针,新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它是科学认识和解释新闻传播现象与新闻运作规律,深入研究新闻学的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

因此,坚持在马克思新闻观指导下来研究和发展新闻学,并努力将其体现到新闻学研究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去,是新闻学科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从目前情况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无论是在新闻实务部门,还是在新闻院校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过时论”、“有限论”、“无用论”等认识偏见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会导致新闻工作和新闻学研究出现偏差和失误,给新闻事业带来损失。所以需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工作及对新闻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指导地位。

2.遵循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

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过程需要遵循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

所谓遵循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主要是指新闻学研究要强调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性和规范性,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注意遵守一般的学术规范,尊重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保证其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不受非学术因素的任意干扰和影响。

要遵循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实现新闻学科的科学发展需要做到:

一是要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即找到当前阻挠自己发展的障碍,弄清影响自己发展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克服自己的缺欠与不足,寻求适合自己今后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即要立足于对以往传统的继承,要注意分清过去的哪些工作传统和学科理论是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的,使其在新时期能够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得以发扬光大,既不能任意无视传统,轻易否定原有正确的学科理论,更不能随意颠覆传统,无端地将原有的科学的学科理论视为“谬误”。

三是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即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新闻学中那些揭示新闻传播一般特征和普遍性规律的理论成果,将其吸收消化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东西。

四是要在理论创新中发展,即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吸纳反映最新理论成果的各种新的理论营养来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特别是要注意总结和吸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创造的各种新经验,新理论,借以将新闻学研究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五是要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观照下发展,即既要注意在新闻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按照科学形成的规范化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现和证实自己所研究的学科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同时,又要注意在新闻学研究中努力借助并体现人文精神,注意防止那些把新闻降格为一种没有灵魂、没有思维、没有方向的纯粹信息媒介和简单的传播行为的做法,更要警惕那些把新闻驯化为一种纯粹的营利工具、公关帮手的做法。

3.正视“新闻无学论”的消极影响

正如上面提到的,“新闻无学论”虽“大势已去”,但其影响仍在,因此,新闻学欲求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刻认识“新闻无学论”的影响及危害,并且要努力消除其消极影响,从而为新闻学的健康发展扫清前进道路。当前,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总结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理直气壮地说明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具有人文科学学科属性的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品质及理论内涵,维护其学科地位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当然,在消除“新闻无学论”消极影响的时候,也要注意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考虑其中某些合理的成分。对其中那些客观反映新闻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和欠缺的内容,以及那些对促进新闻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内容,要做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以便从中汲取教训。

4.警惕“左”、右两种思想倾向的冲击

如前所述,从历史上看,“左”、右两种思想倾向都对新闻学科建设造成过冲击和影响,因此,新闻学欲求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既防“左”,又防右,即既要防止保守、僵化、教条等“左”的观念束缚新闻学科的发展,又要防止偏激、离谱、颠覆性的右的思想观点侵害新闻学科的发展,要努力做到既讲求学术规范,注意尊重和维护新闻学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又考虑倾向立场,注意体现和维护新闻学的政治性与倾向性。

5.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我国新闻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以适应新世纪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需体现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即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二是具有中国特色,即能够适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反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就需要我们所创立的新闻学理论体系能够充分体现我国新闻事业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所应具备的基本性质,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等等。

要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我们所创立的新闻学理论体系能够准确表述我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应采取的发展方略,所应体现的风格特点,等等。

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新闻业60年变革发展,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成就、问题与教训,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传统继承与理论创新的统一,并且要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壮大自己的力量。

新闻学学科建设只有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密切联系当前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用自身的新实践、新经验、新理论去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才能最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

同类推荐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媒体管理概论

    媒体管理概论

    随着我国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体管理领域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管理方式。媒体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事业组织,其管理模式和组织目标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部门和非赢利组织。媒体组织的特殊性和其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媒体管理是一项跨学科、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媒体管理概论”课题组成立,并把该课题作为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媒体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之一进行研究。该书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 中华句典2

    中华句典2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我们怎样读书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热门推荐
  • 女孩嫁人要趁早

    女孩嫁人要趁早

    在与这些女性朋友进行长久的交流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单身的女孩分两种:一种是想结婚,但找不到合适的人;一种是表面上不想结婚,但却仍然一直在寻觅合适的人。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女孩大多还是渴望能遇到一个终身伴侣,完成一段美丽的爱情,成就一个甜蜜的家庭。但这些单身女孩在渴望婚姻的同时,却又不忘自己结婚的宗旨:“嫁人重要,但嫁得好更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嫁得好呢?
  •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一篇好的通讯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但通讯毕竟不是文学。在实践中,为了不使自己盲目,我注意研究文学作品与通讯作品的差异,并归纳出一些规律: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在通讯写作中运用,又有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不适宜在通讯写作中运用。
  • 诅咒女王

    诅咒女王

    前世攀登到了商界的顶点的女主作死的意外,转生来到了异世界成为生物底层的僵尸的女主,异世界的生存从何开始?从精英沦落到僵尸,如何继续女王范?在异世界,商战与魔法,战争与和平,种族与异类,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 心素如简

    心素如简

    虽然常常会听到希望人生若只是初度的话语,可是当一个深深爱过的人在你的生命中——只是飘浮如一片黄叶,那么,这份爱的执拗还要不要进行下去?当名教授之女关心素偶遇商贾世家的简庭涛,从萍水相逢,到矛盾重重,再到两情相悦直至走进婚姻的殿堂,看似平静美满的背后隐藏着层层危机:逝去的初恋男友,别有用心的第三者,和平淡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种种猜忌、不满还有误会,他们终于选择劳燕分飞。岁月的手,拂过心间。相爱的人,淡如秋菊。兜兜转转间始终在人生转角处帕逢的他们,是破镜重圆,还呈命中注定从此陌路?
  • 龙血神王

    龙血神王

    天龙大陆,自天地霸主龙族消失后,武道昌盛,天骄辈出,武道神话层出不穷。山城少年林天,于被废之际偶得祖龙精血,修龙族秘术,自此,战遍九天十地,树立无上丰碑!吾为祖龙传人,自可横扫诸天强者,霸绝天下!
  • 杀手丛林

    杀手丛林

    叶铭意外发现自己穿越到游戏《新世界》之中,成为了一个带有NPC模板的玩家。在这个灯火璀璨的现代化都市中,有一群行走在黑暗中的人,他们被称为杀手。为了金钱,为了利益,还是只为了不甘心当一个普通人?最可怕的是这个世界里有死后却能以新面孔出现的人,他们自称为——玩家。既然选择在黑暗中行走,那么注定便要在黑暗中消失。书友群:99809538新书《天师弃徒》已经发布,两本书同时更新,精彩不容错过。
  • 第一冥王妃

    第一冥王妃

    她千方百计,死缠烂打,想嫁一个小侍卫,借此摆脱太子妃的命运,谁知道这小侍卫将来就是太子殿下?!她,温柔一刀,救人无数;他,封喉一剑,斩敌无数。她,医毒双绝,素有“天下第一刀美人”之称,来自现代,是一位响誉全球的外科手术主刀医博。他,素有“天下第一剑美男”之称,却又是大周国江湖上,朝庭中人人闻之色变的天鹰教少主,素有“冥王”之称。他,也是皇上御赐的一品带刀侍卫统领。他,更是大周国太后娘娘一直在明查暗访的,流落民间的一位皇子……当救人的刀和杀人的剑相遇,注定会擦出非一般激烈的火花。他说:“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所以,我这一生,你要负责我!遇到你之后,我已不愿一人花开,更不想一人花落。所以,我这一生,要与你携手到老,上天入地,碧落黄泉,我都要和你抵死相缠,绵绵无绝期!”一场流星雨,司天监预测,大周国右相府的三位千金古青凤,古青燕,古青鸾中有一人是青鸟凤凰转世,太子娶之则天下太平;一人是九尾狐托生,娶之则天下大乱。
  • 神剑

    神剑

    “九龙重现江湖日,即是武林仇杀始。”这句前人之言真是至理名言吗?尘封数十年的江湖旧怨被人端出,顿时引来一场惨不忍睹的血腥仇杀。一位虎口余生的佳公子弃文修武,一朝踏入江湖,其剑利无人争锋,然惹来的纷争杀戮、情感纠葛却不胜其数……秦王一统九州时所铸的九龙至尊剑失踪数十年后再现江湖,霎时间激起千层巨浪,名门正派、奸雄群起来争。究其原因,皆因此剑威力无穷、是号令天下各门的兵符……
  • 蛾眉拳谱

    蛾眉拳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ot Gates and Other Occasional Pieces

    Hot Gates and Other Occasional Pieces

    This is a dazzling collection of occasional writings by the Nobel Prize-winning novelist on subjects ranging from Thermopylae to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from Coral Island to Jules Verne. "e;A book of occasional essays which afford us many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Golding the man…It is highly individual yet profoundly modest; it has an unusual, slightly angular candour, full of painful knowledge and a beautiful humanity …event the slightest piece bears the mark of his rare, austere mind, his remarkable imagination…Even these occasional essays are enough to remind us that …there is not, at the moment, a writer to touch him"e;. (New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