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2700000003

第3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社团组织制度(1)

现代文学社团的出现显示了新文学的整体力量,经常带有强烈的组织性、人为性和群体性特征。社团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文学生产的计划、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规范性进程,因此,文学社团的组织制度是构成现代文学制度的重要环节。规范成熟的社团组织制度不仅有利于文学社团对文学生产的整体运作,而且对于扩大新文学的影响,为现代知识分子尽快赢取社会合法性地位,加快现代文学制度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文学发展初期,这种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现代文学界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以其组织制度建设方面的成熟规范,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由于有着鲜明的文化启蒙意图,虽然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却处处体现出社会文化组织的特点:秉承强烈的务实精神,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且自觉追求自身组织机构的完善。本章将从文学研究会组织成员的社会活动背景、组织形式的社会化:前期的精心筹备、组织机构的规范化、包容原则和全局意识,以及社团存在状态等方面对文学研究会的组织制度进行全面阐释。

第一节 强烈的全局意识:建设文化中心机构,行使文化启蒙职责

中国的文人结社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至中唐时期达到高峰。古代的“社”原意为氏族祭祀的地点,后来兼指祭祀土地之神,因为当时往往族居的百家共同祭祀一个土地神,又有百家为社的说法,后来“社”被引申为指文艺性的文人集团。社产生的根源是宗族血缘或地缘,因此,古代文人群体往往具有强烈的宗法性,家族结构成为普遍模式,血缘与地缘成为聚合群分的基础。对于结社的热衷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之一,可以说,文学研究会的发起成立,与这种精神传承难脱干系。

文学研究会诞生的社会背景不再是传统的宗法社会,而是方兴未艾的现代都会文化,发起人及后来的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他们的心扉,大都会的高等学府、文化机构则以新观念、新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蜕变,从而削弱了他们身上的地缘、血缘关系纽带(但这种关系纽带仍然存在,只是不再是唯一和主导的因素)。

虽然清醒、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主意识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共性,但是当时的新文学毕竟仍在蹒跚起步,在充满敌对与怀疑的现实氛围中,立足于“新”的人们总是能够感受到个人的单薄与弱小,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他们在结社方面投诸极大精力与热情,期望以集体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及群体理想。现代都市文化的背景使传统的维系文人群体的纽带变得不合时宜,新的纽带——文学刊物则开始崭露头角。

刊物成为现代文学社团存在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现代社团凝聚力的核心,也是社团立足于现代文坛的重要方式。虽然此时还没有人作出后来朱光潜那样的阐释:“在现代中国,一个有势力的文学刊物比一个大学的影响还要更大、更深长”,但对于刊物的重要性却已经有着深切的体会,文学群体的作用必须通过刊物来实现的共识日益深入人心。

作为新文化开路先锋的《新青年》,将文学视为战斗,以刊物作为阵地,将政治斗争用于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热衷群体活动的文学青年提供了范本。

当时的文学青年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将刊物作为阵地,传播新思潮,抨击旧思想,是他们共同的理想,文学研究会群体也不例外。因此,文学研究会的发起成立过程有着鲜明的目的性——“相信文学的重要。想发起一个文学杂志:以灌输常识,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发表个人的创作。”为了确保杂志的稳固,文学研究会提议:“先办一个学会,由这个会出版这个杂志,一来可以基础更为稳固,二来同书局也容易接洽。”

创办自己的刊物不仅成为文学研究会发起的直接动机,也成为连接社团成员的新的纽带,这标志着文人社团由宗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一个社团的面貌,与它的核心人物密不可分。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大都来自于五四新文化群体,如“新青年”、“新潮社”、“新社会”、“曙光社”等,与这些社会文化群体的血脉相连,对文化启蒙思维模式的自然承袭,使文学研究会的群体理想经由思想、文化、文学的变革,最终指向社会的现代性变革,自觉担负起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藉此完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重任。

起初,他们的确曾经真诚地呼唤着新文学,而且所提出的文学职业化观念——文学是一种与劳农一样的社会工作——有助于新文学自身的健康发展。但是这种为文学卸去附加的社会重任,回归文学自身的意图只是转瞬即逝,潜在的感时忧国精神血脉的传承,特别是身处社会转型与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使得文学研究会的价值取向背离了原初的设想,更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

从酝酿、建立到日后的发展,文学研究会最关注的始终都是文学的社会职责,对这种使命的自觉承担也成为它对新文学家提出的首要要求。文学研究会不仅将文学的地位进行了绝对化的提升:“我们觉得文学是决不容轻视的,他的伟大与影响,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之相并的”,而且给文学制定了这样的衡量标准:“社会和人生因之改善,因之进步而造成新的社会和新的人生。这才是真正文学的效应。”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它对梁启超“小说界革命”、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传递的文学价值观念的继承。在梁启超这个政治改良家的眼中,小说的功能无与伦比,但仅仅是一种从属于政治改革的工具。而“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则明确体现了高举“文学革命”旗帜的陈独秀的文学价值观。文学研究会在这样的精神传承下,通过《新文学研究者的负责与努力》、《文学的使命》等系列文章,深入阐释了自己的新文学价值观——文学被赋予了超出自身独立价值的位置,被强调的只有文学作为特殊工具的社会文化功能,其最终目标指向思想启蒙与社会革新。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是在文化反传统中寻找和建构新话语的产物。文学研究会始终坚持“文学中心”的宗旨,但思想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却是泛文学化的。强烈的务实精神是它的基本准则,这一点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研究会的基本形态与历史意义。

第二节 组织形式的社会化与规范化

文学研究会主要发起人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惯性,采取他们十分熟悉的社会文化群体意识组织文学团体工作,因此从成立之初就已经不自觉地将自己等同于社会文化组织,这一特点,对于现代文学团体和现代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前期筹备的周密

(一)发起过程的预先准备与规划

清理文学研究会成立过程以及发起人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仔细发掘文学研究会孕育筹备的踪迹,走近群体自身,深入体认其精神旨向,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发动缘起,在1921年第2期《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文学研究会会务报告》的第一部分《本会发起之经过》中有详细记载:

一九二〇年十一月间,有本会的几个发起人,相信文学的重要,想要发起出版一个文学杂志:以灌输文学常识,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发表个人的创作。征求了好些人的同意。但因为经济的关系,不能自己出版杂志。因想同上海各书局接洽,由我们编辑,归他们出版。当时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的经理张菊生君和编辑主任高梦旦君适在京,我们遂同他们商议了一两次,要他们替我们出版这个杂志。他们以文学杂志与《小说月报》性质有些相似,只答应可以把《小说月报》改组,而没有允担任文学杂志的出版。我们自然不能赞成。当时就有几个人提议,不如先办一个文学会,由这个会出版这个杂志,一来可以基础更为牢固,二来同各书局也容易接洽。大家都非常的赞成。于是本会遂有发起的动机。

可见,在“新社会”小组成立一年后,文学研究会就开始正式酝酿了。考虑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他们开始积极寻求出版商的支持与合作。当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影响力正在逐一展现,随着许多新的报刊、出版商的纷纷涌现,商务印书馆等传统出版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促使其开始施行变革。

为了争取新文化运动的支持,确保商务顺利发展,商务总经理张元济与编译所所长高梦旦于1920年10月6日、10日先后抵京。张元济于10月9日拜访胡适,14日作客蒋百里宅邸,郑振铎等人在此期间已经在蒋家会晤过高梦旦,与他商议过出版文学杂志的事宜。

据《张元济日记》1920年10月23日记载:

昨日有郑振铎、耿匡(号济之)两人来访,不知为何许人,适外出未遇。今晨郑君又来,见之。……言前日由蒋百里介绍,愿出文学杂志,集合同人,供给材料。拟援北京大学月刊艺学杂志例,要求本馆发行,条件总可商量。余以梦旦附入《小说月报》之意告之。谓百里已提过,彼辈不赞成。或两月一册亦可。余允候归沪商议。

可见,张元济、高梦旦两人在22日前已经商议过出版文学杂志的事情,并已经通过蒋百里向郑振铎他们转达了意见,后者此次与他的直接会晤,是再次努力。到张元济决定返回上海的时候,郑振铎等人已经决定成立文学研究会了。

张元济回沪后选定当时供职于编译所的沈雁冰改组《小说月报》,沈雁冰提出完全屏弃现存稿件,因此写信给北京的王统照,约请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一期的创作稿,并告之自己主编并全面革新《小说月报》的消息,请他及朋友为杂志写稿,郑振铎从王统照处得知这一消息非常兴奋,立即召集大家商议。

据郑振铎回忆:“第一次开会便借济之的寓所。到会的有蒋百里、周作人、孙伏园、郭绍虞、地山、秋白、菊农、济之和我,还约上海的沈雁冰,一共是十二个人,共同发表了一篇宣言,这便是文学研究会的开始。”而据《周作人日记》记载,这次会议是在11月23日下午召开的。“廿三日,晴。上午寄仲莆函,下午至万宝盖耿济之宅,赴会共七人……”日记中说的七人没有包括他自己,实际到会的是八人,没有瞿秋白,他已经应北京《晨报》的约请,以特约记者身份于10月16日离开北京前往苏俄了。上述八人再加上沈雁冰、叶圣陶、王统照、朱希祖,就是文学研究会的十二位发起人。

11月28日,周作人受委托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11月29日,借***工作室召开第二次准备会,积极筹备该会的发起,推举郑振铎起草会章,决定将《小说月报》作为“代用”刊物。

之后,郑振铎给沈雁冰写信联络。据后者回忆:

我(给王统照,笔者著)发了快信,不多几天,却得了郑振铎(当时我不但不认识他,并且不知道有这样一位搞文学而活动能力又很大的人)的来信,大意说他和王剑三是好朋友,我的信他和他的朋友们都看到了,大家愿意供给稿子,并说他们正想组织一个团体,名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为周作人等,邀我参加云云。

这封信给我极大鼓舞。

沈雁冰立即拟写《本月刊特别启事》,在第五则中正式宣布:“本刊明年起更改体例,文学研究会诸先生允担任撰著,敬列诸先生之台名如下:周作人、瞿世英、叶绍钧、耿济之、蒋百里、郭梦良、许地山、郭绍虞、冰心女士、郑振铎、明心、庐隐女士、孙伏园、王统照、沈雁冰”,这也是较早将文学研究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团体进行介绍的信息。

12月4日,在耿宅举行第三次准备会,同时通过郑振铎起草的简章与周作人起草的宣言书,并于13日起以十二个发起人名义在各报发表,广泛征集会员入会。

12月30日,召开第四次准备会,讨论要求加入者的名单,并议决于翌年1月4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经过积极筹备,成立大会于1921年1月4日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如期举行,与会者共二十一人,推举蒋百里为主席,主要讨论会章及本会的具体举措,包括读书会、基金募集问题、图书馆问题、会报问题、丛书问题、讲演会、会址问题等,至此,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社团正式成立了。

由上可见,文学研究会在发起筹备过程中准备充分,考虑周详,具有一定的规划性与组织性,这些不仅促成了社团的顺利成立,而且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牢固的根基。

同类推荐
  • 幽幽的紫云英

    幽幽的紫云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每当吟诵这首千古传颂的《正气歌》时,浑身总是有一种不可征服的凛然之气在回荡,眼前也就会浮现出七百多年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威武不屈的高大身影。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 听林清玄讲禅意

    听林清玄讲禅意

    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嘈杂,充斥在耳边的除了各种大型机械不停运转的轰鸣声,就是为了金钱利益而引发的争吵声。
  • 撞见未来

    撞见未来

    《撞见未来》一书为作者精心创作的散文集,内容多样,包含对环境能源和新科技的思考、对人生活本质的探究、对经济发展的认知和对社会发展的感叹等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写作角度积极正面,融合了作者多年来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悟。
  •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全书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我们的学科》三辑,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专题文章。作者打破一元化视角的研究方式,重构现当代文学史。其研究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曾在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高校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热门推荐
  • 一等废妾

    一等废妾

    卷四:乱世英雄。江山仿如画,奈何三分天下,国将战谁能一统江山,战不断兄弟血泪无憾,三国乱乱世辈出好汉,纪烽火辜负多少红颜,风云变色群雄争霸交锋谁名扬!兵临城下蓦然回首,却见血色沙场中,那人衣衫翻飞,白衣蹁跹,淡笑,明媚灿烂如旭日,耀眼夺目胜星辰,从容不迫,怏怏气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情有情,无爱亦爱。郁郁黄花,笑映苍苔。顿首静兮,忧思满怀。月光如水,洗我尘埃。悠悠时空,任我徘徊。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强推好友文文:《狂妃,染指天下》《重生之千金绝色》《霸宠多金妻》《血妻》《望门丫鬟》——————————花落谁家——————————————————大爱【楚子轩】由【亲亲孙雨涵】抱走大爱【魏子谦】由【亲亲魅夜寒星5】抱走大爱【风清阙】由【亲亲北雁米露】抱走
  • 天剩

    天剩

    当遮蔽天空的大道死去,剩余的时代还有什么? 新的年轮已经启动,旧的序幕还不曾落下。 一个个人走出,一个个人相遇。各自的主角勾勒,命运的轨迹交错,历史的画卷涂抹,恢宏的序幕揭开……他们的他们,最终又将走向何方? (简介尽力,写作随心,好坏由他)
  • 总裁囚欢

    总裁囚欢

    人前,他是万人景仰的总裁,她是端庄大方的秘书;人后,他是残暴无情的主人,她是羞辱屈服的小奴;他要她血债血还,她未婚夫对他未婚妻做的事情,他都要在她身上加倍的讨回来,否则,她将面临的是世界末日,她无能为力,只能屈服。一次一次的凌辱,一次又一次的屈服,背离了社会道德,纠缠不清的又何止是欲望?她在情欲里种下了爱恨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他说:“你未婚夫拐走了我的未婚妻,男人对女人做的事情,就是我要对你做的事情,他动我未婚妻一根手指头,我就砍了你双手。”他说:“乖乖的做我的奴隶,别想反抗逃走,否则的话,不仅仅是你的家人,连你未婚夫的家都将夷为平地。”他说:“你的未婚夫让我的未婚妻怀孕了,那么你也得怀孕。”【友情链接】——清风恋飘雪《正室》——暮阳初春《弃妇的誘惑》【推荐自己的作品】——做我皇妃(已解禁)
  • 将门重生之撩宠太子妃

    将门重生之撩宠太子妃

    上一世,她为了玉晟煊放弃红妆,穿上武装,待他君临天下之时,满地鲜血尸骨泣叹这世事可笑。这一生,她为复仇而来,徐徐图之,一点一点瓦解玉晟煊的根基。前世楚家军叛国的真相和那些谜团一点点揭开,她才发现,这世上最难猜透的便是人心。传言秦国太子天纵奇才,孤傲不羁。传言秦国太子喜怒无常,深不可测。初见那年她十二岁,他十五岁,紫衣少年鲜衣怒马,肆意风流。曾几何时,那个骄傲的身影深深走入她的内心。君以一片深情待我,我便陪君笑看乱世繁华。小剧场:一.霸道的秦韶1.他说:“瑶瑶,你是我定下的太子妃。你如果敢看上别人,我就神不知鬼不觉把他解决了。总之,无论你想做什么,一定要等我,待你及第之时,等我来娶你。”2.“太子殿下,这似乎于礼不合。”“本殿的话就是礼,就是道理,没有什么不合的。”“殿下,我还是闺阁女子,你这样有毁小女子清誉。”“你这不过十几岁小孩子,和我谈什么清誉。”二.幼稚傲娇的秦韶1.某日秦韶应景地打了一个喷嚏。“瑶瑶,你在骂我。”“……”“太子殿下多虑了,小女子怎么敢呢?我看太子殿下恐怕是受了风寒,还是尽早回屋休息吧。”“不要。”“……”2.某日夜晚,秦韶:“我睡不着,瑶瑶你出来陪我看星星。”“.......”“太子殿下,今日这天上可没有什么星星啊。”“本殿下就乐意看,我就觉得很好看,瑶瑶你只要陪着我就好。”“.......”三.腹黑深情的秦韶“父皇,你当是最了解我的人,我本就冷情自私,江山社稷,百姓兴亡与我何干,我能放在心上的,不过一个她而已。”【本文1v1,男强女强,权谋为主】
  • 九天三界

    九天三界

    在无垠的宇宙中,每隔着几亿光年的距离,就会有一个星球上居住着拥有智慧的生物,而在距离太阳一亿五千万千米的地方,却出现了三个拥有智慧的星球,而且,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智慧,这三个星球就是雷琼、越丰、地球。
  • 柳暗花暝

    柳暗花暝

    我从小就跟着三叔干活,有一次跟三叔一起接了个大单,却差点赔上自己……
  • 像林徽因一样优雅,像张爱玲一样强大

    像林徽因一样优雅,像张爱玲一样强大

    女人想让自己时刻散发出优雅的气质,不仅要修饰自己的美貌,还要增加自己的智慧。因为优雅需要充实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腹有诗书气自华”,自身的智慧和修养可以让你拥有独到的见解和追求,拥有自己的事业。生活,忍受是过,享受也是过。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一个人内心的淡定和坦然,要做到内心强大,前提是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而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是能力有多强,而是敢于向前走。蔡少惠著的《像林徽因一样优雅,像张爱玲一样强大》通过描写林徽因与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告诉你如何修炼自己,让自己变成如同林徽因一样优雅,如同张爱玲一样内心强大的女人。
  • 网游之寻道之旅

    网游之寻道之旅

    20年前,一场意外让他误入游戏世界;20年后,一个威武霸气的英雄傲然群雄!游戏里他结拜兄弟,寻获法宝,杀尽妖魔;江湖中他升级练功,提升能力,坐拥美人!势力、江山、天下!金钱、美女、修为!为了争夺,为了抢占,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拉开序幕,而这个从无为到齐天的玩家,又能否力克劲敌,创出个未来……
  • 对话周有光

    对话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9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 一念起经年

    一念起经年

    自古以来,人妖殊途,这段感情,漫天飘雪,情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