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4800000015

第15章 对话与访谈(15)

杨:您的这些观念的梳理和概括,一方面对中国电视快速变动着的实践予以了快速的学理反应,予以了推动和指导;另一方面,我相信将会以其生动的表述勾勒出中国电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图景,具有相当的文献意义。

胡:电视的理论研究的确是难度很大,面对中国电视这一研究对象难度或许更大。我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国电视观念的研究到底有多大意义和价值,自有后人去评说。我在中国电视观念的梳理、概括方面所作的努力,或许没有太高的理论价值,也不见得有多么直接的实践操作意义,但我相信它是不可或缺的,至少可以为中国电视留下一个侧面的文献记录,可以为电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提供一些素材。

传播艺术论:从电视策划到中国电视的道路选择

杨:在您近二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您的研究工作一直追踪着中国电视的实践前沿,从没有脱离开对中国电视实践的探索。如果说您在学界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电视学者的话,那么您在业界则以策划人的身份而著称。以您的经历和经验来看,电视策划是一项怎样的工作?它在电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胡:这个问题在我的《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和《电视节目策划学》中已有明确的表述。在我看来,电视策划是电视运行中的一种工种和行为,是借助特定的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从外延来看,电视策划可以分为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策划、媒体整体形象策划几个层次。电视策划的功能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品格。具体而言,包括如何在限定的条件下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达到尽可能大的产出、尽可能好的效益与效应。

杨:多年来,您在电视教学、研究工作之余,参与了大量的电视策划工作。而近几年,在电视理论方面,您特别倾力于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您的《电视传播艺术学》堪称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此外,在《会诊中国电视》、《电视审美文化论》、《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研究》、《中国名牌电视栏目解析》等著作中,也多处涉及到电视传播艺术。您的电视策划工作和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胡:的确,这些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国电视生产与传播的不少具体实践工作,尤其是参与了大量策划工作。在电视策划的实践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直观的、直接的感受、体验和心得,这是我提炼出电视传播艺术这一命题和新的学科方向的极其重要的实践来源。因此,我对二者的关系就有了这样的理解——电视策划是电视生产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具体工作和具体行为,是直接面对电视传媒和电视艺术的实践活动。电视传播艺术则是对电视生产与传播运行过程中各种创造性处理的抽象理论概括,当然也包括对电视策划中的创造性处理的理论概括。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对对象做创造性的处理。不同则在于,电视策划只是电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而且是具体行为;传播艺术则指向电视生产与传播中的所有行为,而且是抽象的理论概括。

杨:很多人知道您作为电视策划人,参与了大量具体电视策划工作;也有很多人知道您作为电视学者,写下了关于电视传播艺术的诸多论述。但您是如何从具体的电视策划实践,提炼、概括出电视传播艺术理论的?我非常感兴趣这个提炼、概括的转化过程。

胡:这些年,我参与的电视策划工作涉及到了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媒体多个层面,每个层面的经历都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积累。在具体的电视策划实践中,有些可能是点点滴滴的记忆,但最终都对我提炼、概括出电视传播艺术理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节目层面来看,能否提炼出独特的视点,常常是电视节目生产创作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1996年,我参与了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的创作,其中《香港沧桑》下部第二集《香江为证》,主要描述和表达的是香港经济腾飞进程中的中国因素。当时面临的相当大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国政府视点、港英政府视点、香港本地百姓视点三方视点予以有效的协调。我们必须强调中国政府的视点,但又不能忽略港英视点,更不能忽略香港本地百姓的视点,怎么处理?在“三趟快车”、“东深供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两岸贸易互动等无可辩驳的事实基础上,我们借助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句话,来表达香港经济腾飞中中国因素存在的重要性。在收尾的段落,要对全片进行提升,用什么字眼去概括?我当时绞尽脑汁,用“支柱”或“决定性”来表述,港英当局不会接受,香港同胞也未必认同;用“支持”或“不可或缺”来表述,又无法体现本集的主导视点。最终,我选择了“支撑”,既凸显了中国政府的视点,又兼顾了其他两个视点。这一字眼的选择,看似平常,实则不易,有效地解决了本片的视点问题。

杨:2006年7月,您担纲策划的33集电视大片《再说长江》播出后产生了热烈的反响,该片第一次提供了真正由中国人拍摄的万里长江的最完整、最清晰、也最准确的影像,同时在电视大片的叙事上也作出了许多新鲜的探索和尝试。在这部电视大片的策划中,您提出了怎样的思路和方法?

胡:《再说长江》是一部张扬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电视大片。该片创作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协调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诉求与观众个性化、贴近性诉求之间的矛盾。在叙事上,我把自己多年策划实践中的经验概括为“八化”,这就是:宣传话题化、话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情感化、情感趣味化、趣味个性化、个性观点化,这“八化”也成为我对这部大片在解决上述难点方面的思路、方法和要求。如第15集《告别家园》和第16集《他乡故乡》,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来看,宣传三峡移民的壮举和成就应当是首要任务,在策划时,我们首先把这种宣传任务话题化,对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关于三峡移民的若干话题做了梳理,既满足宣传需要,同时也回避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沿着移民话题,寻找移民故事和人物,我们选择了巫峡边船老大冉应福一家的搬迁故事。在跟踪拍摄中,捕捉了若干生动细节,这些细节既要体现充足的情感和趣味,又能体现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和思想观点。如冉应福拆除刚刚在巫峡边建的新房时,不经意说出的一段打油诗,以及冉应福在举家迁移、告别老家的船上即席发表的谈话,既表现出他们“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境界,同时也把他们故土难离的酸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全片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杨:您在1998年就发表了《电视栏目:背景、策划与设计》一文,提出了电视栏目策划与设计的八个环节。这八个环节的表述,今天看来,依然相当全面、有效。

胡: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的运行载体从以节目为核心进入到以栏目为核心的阶段。由于栏目生产的经验不足,从国家台到地方台,许多栏目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不论是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都常常处于模糊混乱状态。栏目生产普遍需要规范,需要模式,需要简洁明快的模板。我在参与了几十个栏目策划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电视策划的八个环节,即宗旨、定位、策划、选题、版式设计、风格样式、运作方式、宣传推广,这八个环节比较全面,也符合电视栏目生产的流程规律。

杨:您参与了许多名牌电视栏目的策划,给这些栏目提出了很重要的点子,那您能否从八个环节的角度,来谈谈提出这些点子的一些背景以及产生的效果?

胡:以选题为例,栏目选题与节目选题有什么不同?这是我在进入电视栏目策划过程中每每遇到的问题。1994年,《东方时空》开播一年后,《东方之子》遇到了选题上的困难,主要是单体节目的高制作水准和相对的低收视率形成了很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一困难?我想,首先要解决栏目选题的标准问题。栏目中的单体节目和非栏目播出的单体节目之间在选题上显然存在着区别,非栏目播出的单体节目可以不考虑连续性,但是栏目中播出的单体节目就必须考虑到栏目的整体需求,应当成为栏目整体选题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一个在单位时间里相对统一的标准,否则,就很难获得统一的宗旨、统一的趣味和观众的持续关注。如果今天是娱乐明星,明天是官员,后天是专家教授,由于这些人物选题对应着不同的观众群,没有统一设计,就很难形成栏目的整体感。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了六个字“有主题,成系列”,就是要有统一的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要系列化地连续播出,这样才有可能在特定统一时间里获得相对统一的标准,赢得特定观众群相对持续的关注,这应该是栏目选题和节目选题的差异所在。记得当时我提出了著名学者访谈系列、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系列两种选题,播出效果非常好。此后,“有主题,成系列”成为《东方之子》重要的栏目选题标准。

杨:定位的特色或差异性,对一档电视栏目竞争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您在这方面一定体会颇深。

胡:定位包括了内容定位和观众定位,也就是做什么,给谁做的问题。一档电视栏目的定位,一定要形成特色和差异性,或者简单说是打什么牌,有什么独家卖点的问题。以《艺术人生》为例,当它准备推出时,央视已经有了一套的《实话实说》,二套的《对话》,三套的《聊天》和《朋友》,与它们相比,《艺术人生》应当打什么牌,卖点在哪里?《实话实说》的价值在于它的话题,《对话》在于人物的高端性,《聊天》是打倪萍牌,《朋友》是打娱乐圈牌。《艺术人生》在内容上和它们有雷同,样式上也没有绝对的优势。在策划时,我曾经提出,当时中国谈话节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的元素没有做足,《艺术人生》是否可以在打观众牌方面多下点气力。后来,栏目采取了公布即将入选嘉宾,再通过各种媒体征集与嘉宾相关联的场上观众这一办法。果然,由于改变了现场观众的征集办法,使《艺术人生》的现场观众,不像其他谈话节目的观众一样,不再享受“免费的午餐”。由于观众是通过征集被选出来的,因此他们对心仪的嘉宾的关注和兴趣,通过电视屏幕的放大,就格外有意味、有趣味。这使得《艺术人生》获得了空前的观众忠诚度,也使得这个栏目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走红,至今依然保持着极大的影响力。

杨:在您的著述中,频道专业化很早就被提及,而且在您参与若干频道的策划设计中,也提出了许多极具针对性的观点,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思路和想法。

胡:在频道层面,我参与了几十个从中央到地方电视频道的策划和设计工作。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为例,1999年,当时刚刚就任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的高峰先生和我探讨创建科教频道(CCTV—10)的问题,并由我执笔,写出了第一个科教频道的总体策划方案。科教频道的主体内容,是科学教育文化类的节目,也就是中国电视业界熟悉的社教类或专题类节目。这一类节目曾经与新闻、文艺并称为中国电视节目内容的三大支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文艺娱乐类节目也一浪高过一浪地迅猛突进。电视新闻改革从《东方时空》对早间新闻的突破,《焦点访谈》对舆论监督类节目的突破,《新闻调查》对深度报道的突破,这一步步走得非常坚实,线路非常明确。而文艺娱乐类节目,从传统的晚会到综艺节目、综艺谈话,一直延伸到游戏娱乐、益智,再到选秀,这个线路也是轰轰烈烈,波澜起伏,对电视和社会的影响显著。与它们相比,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相当辉煌的社教专题类节目,此时却风光不再,处于低谷滑坡状态,有的电视台甚至将社教专题类节目的制作部门和相关的节目、栏目从体制上予以撤销,情况极不乐观。

在这种情形下,接受科教频道策划的任务应当说压力不小,在社教专题类节目整体非常不景气的前提下,不论是人才、资金,还是社会的关注度,都对科教频道的创建不利。我们应当创建一个怎样的科教频道?未来的科教频道依靠什么立足?我的思路和想法是:一方面必须突破社教专题类节目墨守成规的现状,充分吸纳电视新闻改革和文艺娱乐节目改革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必须为科教频道赋予不同于新闻和娱乐的独特定位。这一定位必须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着眼于未来的较高起点。我想,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的科教频道既需要脚踏实地,着眼现实,更需要志存高远,担当国家、民族与时代的责任。于是,我为科教频道提出了“三品”的追求:科学品质、教育品格、文化品位,而且我坚信,“三品”的理念不仅不会使该频道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况,而且还会焕发出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因为在中国电视整体格局中,甚至在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这样的内容是稀缺的,是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的。我曾多次说过,电视媒体不能太急功近利,表面看起来,“三品”的内容可能不具有现实和市场的价值,但从长远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就意味着金钱和财富。“三品”当然属于可以赢得良好形象和口碑的那一类。自2000年正式开播以来,科教频道在“三品”的旗帜下,锐意改革,不辱使命,创造了不俗的业绩,也为中国社教专题类节目的重新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类推荐
  • 社会理想和社会稳定

    社会理想和社会稳定

    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是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社会现实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于是引发人们产生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社会理想差距过大,就会引发变革现实的社会活动。因此,要建构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稳定,必须关切社会理想、研究社会理想,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理想,促进社会理想在社会现实中的实现。
  • 破解戒毒难

    破解戒毒难

    一本从实践中来,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成果,具有指导性作用和操作性较强的戒毒专著。书中对新形势下的戒毒康复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对《禁毒法》实施前后的戒毒康复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戒毒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二是戒毒康复理念上的创新。三是博采众长,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虽然中国的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受教育的人口多,人均教育经费并不多,在长期内难以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众所皆知的“择校”现象。有关调查表明,尽管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也采取了限制人数、钱数和分数的政策,但由于没有相关具体配套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择校行为,择校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越来越盛行。家长热衷于择校,而名校也乐于招收择校生,以至有的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人数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1/3以上。鉴于此,我们把中外中小学名校加以整理,以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 做个幸福的文字工作者

    做个幸福的文字工作者

    几番增添,越来越有点自传的意思了。其中有自己的检讨,当然说不上是自我解剖,更不敢说是老实人的宣言书。但是,热爱、老实、讨论、比较几节写得都较充分,对毛泽东和鲁迅谈也较多,引用也多,以至有朋友建议删削一番。
  •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本书以湖北教育报刊社为例,研究了我国大陆教育报刊市场化的问题。并全面地梳理了教育报刊市场化经营的有关研究成果,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我国教育报刊市场化路线的发展历史。本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热门推荐
  • 天鸿魔道

    天鸿魔道

    这是一部背景庞大,气势恢宏的奇幻修真小说,来自天鸿大陆的少年林风,为了使命,接受了家族的考验,这个故事,就是从他得到一件不起眼的魔神器残件开始……,修魔,修仙不过在于其心罢了。一个复仇的少年,一场交织的爱恨情仇,演绎着怎么样的惊心动魄,09年,小羽最新奇幻修真作品《天鸿魔道》敬请收藏!!!
  • 毁天灭地大魔王

    毁天灭地大魔王

    当兴趣成了赖以生存的手段人类将如何生存?游戏大神穿越到虚拟时代的地球,却只能沦落为贫民,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一个新游戏的发布,一个神秘的玉佩,开启了一段传奇的故事,在大肆毁灭的同时,林谕赫然发现,他成了最终大boss!
  • 洪荒纪事录

    洪荒纪事录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身化万物创立洪荒世界,有生灵的地方就有斗争,当洪荒世界经历龙凤争霸之后变得满目创伤,在休养中巫,妖两族正在迅速发展,不久一场争霸的局面又将展开!
  • 请允许我爱你余生

    请允许我爱你余生

    【实体书已上市,出版名《等你来,等我爱》当当天猫都有】她蓄谋算计,惹了帝都第一权少!签下契约,他一声召唤,她随叫随到。契约终止,她勾唇:“我拿钱,你走人,咱们两不相欠。”他是纵横帝都的雅少,白天掌控商业帝国,夜晚他是最强的王者,他看上的女人绝不肯离开她,她是个例外。枪口对准她的心脏,“陪我死,被我爱,你选哪个?”她撇嘴,转身抱着一个小包子塞进他怀里,“喏,答案。”
  • 网游之徒弟请赐教

    网游之徒弟请赐教

    箭羽破穹苍的流光,折扇动九天的逍遥,于幽影处起舞的阎罗,在刀尖上逐日的开阳,银针能救能伤人的杏林,长棍可攻亦可防的少林,仗剑救济苍生的乾坤,持枪镇守山河的穹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百艺,披坚执锐血性不屈的神策……一阁二盟五势力,七侠对七恶;六军战十门,域外百国争九州!这是他们的盛世,亦是所有人的江湖!风里雨里,乱世江湖我等你……所以,徒弟弟你死这么快,为师连台词都没来得及念完是什么鬼?!咱们能不能帅过三秒?!本书又名[网游之徒弟,请赐教!]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本书是“短篇王”丛书之一,该书系的出版,是为了推动精致的写作和阅读。本书作者刁斗,曾当过新闻记者,现为文学编辑。已出版的作品单行本有:诗集《爱情纪事》,长篇小说《私人档案》、《证词》、《回家》、《游戏法》、《欲罢》,小说集《骰子一掷》、《独自上升》、《痛哭一睌》、《为之颤抖》、《爱情是怎样制造出来的》、《重现的镜子》。曾热爱过文学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欧·亨利、都德、契诃夫、海明威、鲁迅、汪曾祺等作家的短篇作品,即使是“先锋”、“现代”、“后现代”的作家,也不乏短小精致的传世之作。在当下时尚的文学消费潮流中,能够挽回文学精致的写作和阅读,张扬短篇小说大概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 大厉鬼的正确修炼方式

    大厉鬼的正确修炼方式

    从懵懂小鬼,许莱修炼五百载,踏着别人的尸体,成为了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厉鬼,且看许莱如何修成无上鬼体。
  • Tom Swift & his Big Tunnel

    Tom Swift & his Big Tunn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影后嫁到:总裁专宠百分百

    影后嫁到:总裁专宠百分百

    沈萧萧,十八线外的小艺人,闪婚娱乐圈最权贵的大总裁顾霆堔。她提出隐婚,三年协议,婚后互不干涉。然而……他说:八年前,她就成了他的心尖宠!也是后来,她才知道,她不过是那人的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