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5700000003

第3章 作者介绍(1)

胡智锋: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是新闻传播及广播电视领域第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入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级名刊《现代传播》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工作多年,为推动中国影视教育与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中国电视美学、电视传播艺术学的开创者之一,以《电视美学大纲》、《影视文化论稿》、《电视传播艺术学》等近20部学术著作和200余篇学术论文,在影视学界享有盛誉,成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提出的中国电视应走“本土化”道路,以及“三品”、“五时”、“五种新观念”等观点在中国电视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国内最为活跃的电视策划人之一,参与了大量知名电视频道、栏目及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其中如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和《再说长江》曾庆瑞:193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传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同年7月到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参与创办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系列中电视剧艺术专业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完整体系,开启了电视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特殊贡献教授”。校内历任广播电视文学系副主任、主任,电视剧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外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前,教学与科研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出版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鲁迅评传》《徐志摩与陆小曼》《文学“台独”面面观》《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等十余种,又主编或合作主编图书多种。著述成果和赵遐秋的相关成果合编为《曾庆瑞赵遐秋文集》1—18卷。1993年后,教学与科研主攻电视剧历史与理论,创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被誉为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开创者。先后在30余种报刊上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近400篇。出版有《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我的电视剧观》《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论纲》《电视剧原理》《本质论》《文本论》《创作论》《接受论》《发展论》《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中国综合性大学第一个影视传媒学科体系,并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位影视学博士生导师。

曾发表专著、论文约25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约16部、约21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约18种39部,约1189万字。主要著作:《夏衍传》《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艺苑咀华》《艺苑论谭》《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爱的牺牲》《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窃火者之歌——夏衍九章》等。一直致力于影视戏剧新学科建设,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重点研究中国影视美学与传统文化。曾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曾宪梓教师奖,宝钢教育奖,北京十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百佳老电视艺术家奖,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第一、二届中国优秀话剧文学理论专著奖,中国教育图书优秀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等。1992年获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所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与高校委员会主任等。

高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党委书记,高级编辑1992年开始,先后担任央视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青年部主任、社教节目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作为纪录片导演,曾制作过大量系列片和单本纪录片,大型纪录片《解放》《胜利》;单本纪录片《闯江湖》和《蒋兆和的流民图和丹尼亚的日记》等。这些创作获得过较多的国际国内等重大奖项。2002年度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出版专著有:《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电视纪录片论语》、《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等。

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推崇的格言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出生。知天命已有三年,三十年来有三句话总在心里掂量,也曾与人交流:思想要经营;知识需颠覆;理论应重构。不然,做思想要被思想束缚;搞理论会被理论迷惑;学知识不懂知识的用途。

一辈子最值得默记的两个字是“变化”,因为世界上永远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思想不变会腐,知识不变会死,理论不变会僵。时间变了,时代变了,不变的永远是变化本身。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电视片编导的智能构成》《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电视艺术的观念》《电视艺术美学》《电视传播的哲学》等,论文三十余篇。影视、出版获奖:国家级三部,省部级五部,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三项。制作影视作品百余部。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的重大创作的策划。

2004年来南京创办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亲历传媒应用型教育的摸索和探究,主持传媒应用型教材的定位、策划和编写,共三十余部。并主持完成了传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案。五年来,南广学院从一片荒地到今天的高楼林立,在校学生11000人,十二个系,两个教学部,为中国的传媒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经验。

高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已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现年七十一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我本是文学出身,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后,才阴差阳错的搞上了电视艺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我这一辈子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教书。教书自然要上讲台,上讲台总要做准备,做准备就要写字,写来写去就写出300万字的十卷本《高鑫文存》。论文《超级女声:电视本体理念的思考》就是其中一篇。最初发表于《现代传播》2005年第四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居然会对小青年喜欢的选秀节目感兴趣,足见其节目本身的影响之大。

颜纯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为影视艺术与传播。

社会兼职有: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等。

个人专著包括《电影的读解》《与电影共舞》《记述与呈现》《电视编导概论》等七部,主编《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影视写作教程》两部,参编《影视艺术教程》等六部。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两百多篇。除了学术研究,业余从事文艺创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影视剧本十余部集。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方向为传播学专业(国际传播方向)。论文《媒介改变艺术》2008年获第十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理论类二等奖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二等奖。

施旭升: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艺术学专业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

1980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1989年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南京大学,师从学术大师董健教授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1998年完成学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执教至今;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计划及教育部2005年“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独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台湾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和访问交流。

迄今出版著作《艺术之维》《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戏剧艺术原理》,主编了《中外艺术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等多部,发表论(译)文70余篇;曾获南京大学光华奖(1996)、台湾中流文教奖(1997)北京广播学院科研二等奖(1999)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优秀成果奖、国家广电总局科研成果(文科著作类)一等奖(2003)等。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

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兼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评委等职。学术兼职有: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等。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成果有:学术专著《美学的延展》《审美之思》《神思:艺术的精灵》《诗学与美学的感悟》《辽金诗史》《禅与唐宋诗学》等十余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1936年生于河北省易县东白马村。1956年元旦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1984年7月成为预备党员,第二年转正。195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月14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到,成为播音员。1963年3月转为编辑。8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播音教师至今。

1984年9月开始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任,并开始招收硕士生。1988年1月周华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戏曲、古典小说、通俗文艺及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会副会长及全国性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评委。多次赴日本、韩国、美国讲学。北京市第十一、十二届、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获政府特殊津贴。

主编“戏剧戏曲学书系”,著有《中国戏剧史新论》《中国戏剧史论考》《京都古戏楼》《古傩寻踪》《广播·电视·戏曲》《〈浣纱记〉评注》《杨家将演义》(校注)等。论文百余篇。为中央电视台撰写《神净钟馗》《美的化身——梅兰芳》《苍松独秀——周信芳》《三秦之声》《姑苏行》《菊苑百年情》等40余部电视戏曲专题片,主编《中国戏曲广播文萃》及广播文艺节目“中外经典戏剧故事”300余则。论文《广场戏曲——剧场戏曲——影视戏曲》《戏曲与载体》《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等与广播电视文艺领域相关。

李立: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审,编辑出版学硕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任教。1986年始任学报编辑。

钟情于文字工作,难舍弃纸媒阅读。23年编辑实践的感悟——“编辑是天下最好的职业”,“期刊是传播中最具创造力的媒体”。

30年中著述不多,基本为有感而发。著有论文集《影视艺术批评与鉴赏》。论文《“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论文《对影视批评的批评》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期刊奖”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论期刊编辑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功能》获北京市高教研究会“优秀编辑学论文奖”。晋升为教授。1996年9月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逾两年卸职。1999年招收博士生至今。

1983年8月出版《朗读学》,获全国首届高校优秀教材奖。1985年10月出版《播音创作基础》,被多所院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2006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990年出版《论播音艺术》。1994年2月出版《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以及本人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此后,又出版了《朗读美学》《诗歌朗诵》《语言传播文论》《情声和谐启蒙录》《张颂文集——播音主持艺术论》,主编《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广播电视语言和谐论》等。

同类推荐
  •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
  •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本书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阐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二是介绍西方国家两种社会福利模式及其理念的来源和演化,以及社会政策的主要实践方面,即社会保障政策;三是在回顾我国1949年以来社会政策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阐明了追求社会公平和坚持把保障人民生活放在最重要地位的理念,正是我国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得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重要原因。
  • 西点军校公开课

    西点军校公开课

    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在这些精英人物的身上无不闪耀着顶天立地的种种可贵品格。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些超级精英呢?本书全新角度、无盲区揭秘西点军校培养成功人士的独特秘诀,力求用经营理念超越传统教育理论为你揭开西点军校的神秘面纱,详尽还原西点军校优质管理秘诀,迅速提高你的领导力、执行力、人格魅力,10单元70课最详尽的介绍让你全面解读成功需要的意志品质。接近成功,从《西点军校公开课》开始。
  • 哈佛精英能力课

    哈佛精英能力课

    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多年来孕育出无数巅峰人才,培养出八位美国总统、四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十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和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上千名高管……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些精英人物?本书在研究哈佛课堂和哈佛人物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课堂上学不到、又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所必需的十三大能力。内容精当全面,启人心智。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热门推荐
  • 重生空间之破界传

    重生空间之破界传

    前世冷茗卿错把仇人当亲人,含冤死在小人手里,重活一世,不仅获得混沌空间,更是修炼一身本事。这一世誓要将小人狠踩脚下,追求修仙大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重生归来且看冷茗卿如何打破常规,凭借一介凡人登顶修炼巅峰。
  • 海上见闻录

    海上见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在镖局抢劫的日子

    在镖局抢劫的日子

    一个跌入人生低谷的江湖菜鸟,在门派学艺被大佬排挤,去京城求职四处碰壁,到酒楼打工沦落为杂役,幸好否极泰来,在女鬼的调教下,修炼绝世功法,走上了土匪头子的混世之路。抢一人为罪,抢一城为匪,抢遍天下,我看谁还敢治我的罪。
  • 造就精英管理者的11条杰克·韦尔奇经验

    造就精英管理者的11条杰克·韦尔奇经验

    杰克·韦尔奇在任期间,通朋电气的收益从25亿美元增加到1005亿美元,净利润从15亿美远上升为93亿美元,该公司的股价也从最初的大约94美分上升到40美元。凭此惊人的业绩和他创立的崭新的经营理念与不凡的人格魅力,他被誉为“全美头号经理”、“全球第一CEO”。每位年轻人都有着无尽的潜力,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如书尔奇一样杰出傲人,那么从现在开始仔细阅读本书中杰克·韦尔奇给你的11条准则,并学以致用。这样,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会慢慢地接近他,直至超越。
  • 当冬夜渐暖2

    当冬夜渐暖2

    《当冬夜渐暖2》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情节,讲述了荀依江在经历了风雨过后,决定与一直照顾她的上司蒋易森在一起。然而当她即将对他付出所有交心时,却发现了蒋易森接近自己的秘密。原本开始起步的事业连连受挫,在此打击下她决定远走他乡,选择深造。两年后,她携幼女华丽归来,被重金邀请到郦江电视台做首席主播,此时已经升职为总监的蒋易森意外发现她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爱人,却又顶着陌生的名字与他竞争为敌。
  • 约讯随笔

    约讯随笔

    感知世间冷暖,体会人间百态。愿一切如此,愿一切都来得及。
  • 洪氏集验方

    洪氏集验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夫君别过来

    重生之夫君别过来

    “为……为什么……”她的眼睛猛然的睁大,死死的盯着一脸冷酷的男人,还有他身边站着的女人。“妹妹……”她又是望向那个女人。“我是你妹妹啊,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李灵儿娇笑出声,她走上前,“林婉伊,你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了,妹妹,谁是你妹妹?你不过就是我的踏脚石哥哥从头到尾都只爱着我娶你不过是为了这权利和富贵。李灵儿继续说到好妹妹夫君哥是忍够了你那刁蛮样了,哈哈……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什么样儿!怡儿别和她废话,嗯~夫君~妹妹还在呢~讨厌啦!怕什么来人把酒拿上来。你们敢这样对我,你们不得好死,夫君这样对妹妹好好吗?不如不如什么???走回房去。
  • 走婚时代的爱情

    走婚时代的爱情

    走婚,是走向苦难,还是走向幸福?《走婚时代的爱情》继“裸婚时代”后又一经典力作。喧嚣都市中衍生出最新的婚姻形式——走婚。有人走婚是无奈,有人走婚是主动。到底是距离产生美,还是距离产生嫌隙?脱离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当传统与时尚碰撞,走婚的夫妻该谁管钱?感情在婚姻中的位置还剩多少?本书主人公安迪和于飞扬在走婚的过程中一路跌跌撞撞,在欢喜泪水、甜蜜和苦恼中一路走来……作者简介月满天心,原名王秀荣,已出版《一轮圆月耀天心》《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长相思不相忘》《总有一首诗,让你相信地老天荒》《玉骨花魂美人心》《女人三十学会爱》《以你之姓,冠我之名》等作品。
  • 救伤秘旨

    救伤秘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