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7200000008

第8章 问题意识: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四大“紧箍咒”(3)

境外的这些现象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于2005年12月31日注册www.loong.cn域名,2006年2月13日第一次上传内容,只有两句话:“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loong,而不是dragon。因为dragon是一种喷火怪兽,有“恶魔”的意思。该网站2006年2月15日发布《“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Loong》一文。2006年2月16日东方网发表此文,后新浪网、网易等纷纷转载。

以上有关龙和dragon的问题还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只能是作为围绕“中国龙”后来争论的铺垫。围绕一个六国民间故事儿童画展,衍生出来的有关中国龙的两篇文章成了“中国龙”事件的前奏。

2006年8月24日,《南方周末》报道《他们不是龙的传人》(袁蕾,2006),讲述了“孩子笔下的童话——六国民间故事儿童画展”广州站的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孩子不愿意参与扎龙舟的活动,因为他觉得这不符合他们国家的理念,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自己不是龙的传人,不能接受中国将龙看成崇拜的对象,更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中方某“培训中心主任”认为,“外国孩子对龙有自己的认识”,这是“此次展览中的最大发现”;“中国美协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认为,“欧洲小孩对童话故事的质疑……是第一次听说”,“孩子们喜欢智慧、勇敢、善良的民间故事,这还需要讨论吗?”“‘天真’的孩子绝不会去质疑这些应该‘属于孩子’的民间故事,质疑‘龙’的欧洲孩子完全是特例”云云。

在这篇报道后我撰写的文章中提到,这看似一个儿童画展活动中的花絮,实则一个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面对同一个符号,产生不同的联想,在最终观点上相左,体现出当前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文化冲突的普遍性。从这些孩子来看,体现的是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积累的不同最终导致价值观相异。从事件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来看,对此现象的看待和处理,体现出一个跨文化知识积累普及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实问题。从这个事件整体以及记者对事件的处理,并将其置放到历史和现实中来看,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历程中,在跨文化意识上的深度转型问题——从文化自卑向文化自觉向文化平等协商对话的转型呼吁(姜飞,2006年9月14日)。

有关中国龙文化讨论的导火索是2006年12月1日,上海政协《联合时报》发表吴友富“重建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建议。吴友富表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第二天(12月2日),在卡塔尔召开的第15次多哈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舞狮子,而日本代表团则舞着龙走上了舞台,引发了中国网友一片嘘声,认为龙是中国的形象,怎么被日本人盗用了呢?就在网友就此争论不休的时候,中新社浙江网12月4日以标题《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发布吴友富的报告,迅即把网上对日本的这股怨气转移到了吴友富和这篇报告上,燃起网上一片骂声。粗选摘录如下:

“最可耻的中国翻译!”我强烈建议把龙译为loong,把God译成耶和华,把Christmas day译为耶诞节,把日本君主称为日本国王。

我上网易6年了,第一次为一条新闻发评论,为什么?因为实在是让我太诧异了,龙,本来就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形象和传统文化,又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照顾”西方人民的情绪,牺牲掉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意思吗?这是典型的自卑心理,并且是严重的奴才行为。

强烈反对!这等新时代的汉奸!还是大学的党委书记,贻害千年啊……

龙有霸气,说不好,那就换条狗吧,狗见人就摇尾巴,别人见了挺顺心的。

哈哈,现在的中国不需要龙,需要熊!

国际汉奸!霸气为什么不好,老美的形象是什么?中国用熊猫做形象可能更合“主子”的口味!快点吃点钙片吧!

迈克尔·杰克逊倒把自己的皮肤都改了,他不还是黑人吗?谁把他当白人看了???

中国人自己的形象应该由中国广大民众自己选择,而不是要迁就外国人。如果说我们现在要干点什么的话,那就向外国人解释清楚中国龙的含义,让外国人了解领悟中国龙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是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一味迁就外国人,只会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束缚。

呜呼哀哉!中国还有多少的传统需要废弃,多少的精髓经得起折腾?

当日,新浪网站以“你认为是否应该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推出投票调查,三个回答选项:第一,应该。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象征,早为中外所普遍认同;第二,不应该。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误解中国;第三,无所谓。131961名网友参加了调查,其中117544名网友表示“应该,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象征,早为中外所普遍认同”,占投票人数的89.1%。

第二天,12月5日,吴友富澄清:坚持说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新闻晨报》2006年12月5日发表文章,说专家称未说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许莽,2006)。此后,媒体记者和学界开始进入此讨论。

2006年12月11日《新世纪周刊》对我进行专访,我提出“龙无需废,亦无需正名”,我们所能做的,是让人了解和尊重历史(姜飞,2006f)。

2006年12月1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金立鑫挺“弃龙论”,称崇拜龙对中华民族无好处(金立鑫,2006)。

2006年12月16日《国际先驱导报》海外龙的形象调查,呈现出对中国龙图腾多种多样的观点。法国的被访者认为,说西方龙(Dragon)绝对地坏也不对,三个头的dragon是好的。同时,中国龙和圣经中的西方龙(Dragon)是两个东西,前者往往给人以力量、积极的象征并且是中国的代表。日本的被访者认为龙图腾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日本绝对不会出现为了迎合西方白人的口味而改变自己图腾的事情。来自美国的被访者从他的朋友处知道了西方Dragon和中国龙的差别,认为虽然彼此很相像,但也不会将其混淆。认为美国的图腾双头鹰是带有攻击性,但也代表勇敢、力量和成功,如果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批评美国将鹰作为图腾的文化是很不可思议的。至于说中国人要将中国的龙图腾换成其他的什么东西,比如熊猫等,美国被访者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无权发言(《国际先驱导报》记者,2006)。

2006年12月24日“文明论坛”会议上,北京大学教授关世杰提出改中国龙的英译‘dragon’为‘loong’,姜飞再次提出“龙无需废,亦无需正名”。

2007年1月9日《南方周末》B15版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龙的传人’新解”。作者是来自美国萨福克大学(America 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的一位华裔助教,他把中国龙称为一种杂种,截取明代一部刊载逸闻趣事书的章节来批判中国龙图腾,认为这关乎文化认同,相对于龙,他自己更认同儒家文化(薛涌,2007)。

2007年1月14日《南方周末》同样版面刊登“以‘窄眼界’应和‘狭心理’的文化解构要不得”,对1月9日这位华裔助教的文章进行批评。提出,要有一个过程性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龙,龙作为帝国象征已经随着辛亥革命后皇权的倒塌而消失了,龙已经演变成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人的一个文化认同符号(姜飞,2007a)。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龚文庠教授认为改名并无必要。试图给中国龙改英译名,反映出在与外国交流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人开始重视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苗苗,2006)。

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龙的标志地位不可动摇”,“西方的Dragon不能与中国龙相混同。”国家语委和一些专家曾经建议,把“龙”翻译成“long”,而把“dragon”翻译成中国古语里的某种和西方语言中dragon比较类似的动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从传播的角度看,需要我们下一些功夫。我们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心里凶恶的形象,也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方式。我们设想如果中文影响力如同英语对全世界的影响力之大,那么中国龙可能会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曹继军,谢文,杜冰,2006)。

从上述事件的发起、争论过程和观点的呈现我们看出,围绕中国龙、西方龙与东西方文化符号解释上的文化纠结:两条龙的相遇,一方面是知识的生产,另一方面是意识的生产。从知识生产来看,需要至少普及两个基本知识,第一,东方西方,各有其龙,此龙非彼龙——西方龙有翅膀,吐火,中国龙没有翅膀,吐水。第二,各自文化指向不同,西方龙指代邪恶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东方龙早期是皇权的象征,后来演变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先人对力量的理解和梦想。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以龙为核心词构筑了阐释中国、阐释中国文化的一整套话语。除了龙,实在想不出别的意象能迅即唤起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同根同种的感觉。

在上述两个基本知识很清晰的前提下,现在的问题是,西方一些人士明知道Dragon非中国龙,但宁愿用这个Dragon符号来指代中国——换句话说,有关龙的上述知识生产他们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只是如何把西方Dragon中恶的指向覆盖到中国这条至少形状上类似的龙身上;再进一步说,即使中国把自己的图腾换了,他们这种恶意覆盖的意愿你是置换不了的,他们还会找其他的东西来进行类似的文化生产。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各个层面就是一个考验的过程。从上述的争论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个循环逻辑体现出来:第一,不知道东方西方各有其龙,各不相同的人很少,尤其是工作在文化交流第一线的人——但也有例外,比如《南方周末》8月24日《他们不是龙的传人》不是频频表示“第一次听说”、“特例”吗?这种“不知道”有两个分支,两个知识都不知道的,我们就无话可说了。另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西方人只知道带翅膀的西方龙,中国人只知道中国有龙,不知道西方也有Dragon。对这部分人来说,进行耐心细致有效的知识生产可以解决问题。上述的文化争论也算是一个知识普及的过程。第二,知道这些不同的人又产生两个分支,其一,对应于西方“宁愿”把恶龙来指代中国龙,直接的反应是,坚持中国龙作为图腾,“宁愿”忽略中国龙历史上曾经是皇权的象征,用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之矛来还击——从理论上来说,是用所谓“西方主义”(Occidentalism)来对抗“东方主义”(Orientalism)(姜飞,2007年8月29日),从自然情绪流露上来说,是自负下面隐藏的文化自卑情结;其二,知道这样的不同,但屈从于西方文化和舆论的压力,寻求从自身寻找解决办法,幻想用给中国龙改名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种冲突。他们虽然也知道西方媒体故意在拿“龙”来说“中国事”,拿西方龙来丑化中国,但是,还是简单化地认为,既然中国龙的翻译从历史上就有问题,这个问题一时说不清楚,那干脆把翻译换了不就可以了吗?但问题是,历史上的这个误会一时说不清楚,把中国龙换个名字就能说清楚了吗?而且,这样的一种思路和韩国人力主把“汉城”改为“首尔”如出一辙(张利,2005)。但从这派所有的论述来看,主张给龙更名的人和论述都太初级,是用一种文化反射、平板化的思维在处理异常复杂的历史问题。其三,知道东西方龙的不同,意识到了西方用一个丑恶的东西在覆盖我们,同时也将眼光投向历史,看到了中国龙也曾作恶,于是,动作也很干脆,直接把中国龙这个文化符号废了。这派的力量不小,其影响力都间接地发挥出来,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呼声最大的中国龙的落选就是明证。北京奥组委解释说,主要是“由于龙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这派人的思路,有一个类似的问题抛给他们,China的历史也很复杂,说不清楚,“支那”的称谓和日本侵略紧密有关,是否这派人将来也会将“中国”的英译China更改?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对文化的理解最终凝结成的符号。穆斯林会说新月没意义吗?如果说儿女不能选择父母,同理,文化的后来人能挖坟弃根吗?文化的生产是历史和现实的积累,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能把握现实的生产。

同类推荐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本书选取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私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公立大学,逐一对其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学生事务管理架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公寓住宿管理、法律申诉服务、多元文化教育、学生社团管理、新生入学指导、心理咨询、奖励资助、学术咨询等诸多具体学生事务的内涵、理念、实际操作等进行了描述,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了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务的重要参考书。
  •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牛津和剑桥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让课堂充满幽默

    让课堂充满幽默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幽默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从幽默教育的理论修养到各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机智应变,并提供了许多可供直接引用的幽默素材撷英。本书案例丰富、幽默风趣,可悦读,可操作,可模仿,可会心一笑,可掩卷深思,是新教师自我提升的案头书、教学艺术培训的参考书。
  • 时政谈屑

    时政谈屑

    争取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理论界要为宁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体系 、关于新时期干部理论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内容组成。
热门推荐
  • 犹太人经商成功商法

    犹太人经商成功商法

    犹太商人是商人中的智者,更是商人中的“魔鬼”,他们能从零开始最终成为亿万级的富翁,其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 美人谋:非卿莫属

    美人谋:非卿莫属

    重生前,她是名满天下的皇后娘娘,却连儿子都保不住,惨死在了自己的夫君和亲妹妹的手里。重生后,她成了自己同父同母的鬼颜妹妹,亲眼看着自己娘亲冰冷的尸体倒在自己的面前。为了报仇,她再一次进宫,成为了那个男人的妃子,在那个男人的身边强颜欢笑。“求你回到我的身边,不要离开我。”一夜白头,男人站在她的面前,满脸悲戚,他抛弃了江山却看见她在其他的男人怀里面欢笑。“紫川锦夜,我要你永远都活在痛苦之中,你要记得你的儿子,记得我的姐姐,记得她们是怎么死的!”
  • 不死狂神

    不死狂神

    天帝之子,不死不灭,炼至造化,唯我独尊。魏枫,一个不被世人所认同的天才少年。偶然的机遇,他修得九元造化功,从此开始了逆天之路。天要灭我,我便逆天;人要杀我,我便屠戮无边。
  • 爱情如约而至

    爱情如约而至

    高考那年,被闺蜜更改了志愿被迫来到Z市。她文丝诺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是这样凄凉,也从来没想过,大学到结婚爱了五年的男人竟然会出轨…孩子被小三的弟弟生生打掉,而那个男人却头也没回的选择了小三。为了报复,她答应做了同性恋者的妻子,可同样是得不到爱情的隐忍,是你…你会选择哪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怎样让孩子服你

    怎样让孩子服你

    本书共分六章,从学习上、生活中、习惯的培养上等六个角度说明了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并进行了描写,内容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问题。
  • 两个人的婚姻,七个人的饭桌

    两个人的婚姻,七个人的饭桌

    讲述了年轻夫妻和孩子与双方老人一共七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故事。崔浩与林莉属于北漂族中的佼佼者,有体面的工作、可爱的儿子,但因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两家的父母退休后,都希望来京和子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由于立场不同,性格各异,婆媳之间、亲家之间,摩擦冲突不断,上演了一连串的生活麻辣烫。故事与《双面胶》一样真实,一样虐心,但人物却更复杂,结局也更温暧。
  • 家有余粮

    家有余粮

    钟灵重生在大夏国一个山疙瘩沟里普通农户家中。上有善装糊涂的爷爷奶奶,下有好赌的叔伯。亲爹肺痨不能劳作,小家碧玉出身的亲妈奈何错嫁小山村,弟弟年幼乖巧却不能支撑门户。且看女主如何利用现代农艺经商种田家有余粮,吃喝不慌!
  • The Golden Dog

    The Golden Do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皮面具

    人皮面具

    沃尔登第二,格式塔崩溃实验,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实验考验着人性。那么,“超人”真的可以人造吗?人类大脑开发到极限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你所不知道的角落,是否有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见鬼、附身、疯癫,每一个灵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人永远不会无缘无故的看到或者想象到某些事物,你大脑中的一切,必有原型!
  • 亡者的终焉

    亡者的终焉

    不傲天、不装x、还原真实性的世界OL,详情请收藏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