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0200000006

第6章 坚持“三贴近”原则 改进电视新闻宣传

李万年、李英培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职业,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职责。深入开展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广播电视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广播电视宣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正确的理解,就会缺乏政治上的鉴别力,党的新闻事业就会受损害。“纸馅包子”等令人震惊而又痛心的新闻造假事件就是其中的反面典型。面对这些典型案例,人们不禁要问:记者的诚信和道德哪里去了?领导的职能和责任哪里去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的问题,是新闻管理中的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的问题。只有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广播电视工作者才能增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的自觉性,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自觉性,增强弘扬职业精神和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用实际行动来贯彻落实“三项学习教育”的要求,在广播电视宣传上就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和提高新闻宣传质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既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宣传思想工作新的指导原则,也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密切联系当前的实际,继承和发扬“三贴近”优良传统,就一定能够完成党交给我们的新闻宣传任务。本文着重就如何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和提高电视新闻宣传质量问题进行阐述。

一、改进内容 贴近生活

当前一些电视新闻报道在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议报道多,领导人活动多,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新闻较少;程式化的新闻多,有独家观点、鲜明个性的报道较少;强调宣传功能过多,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太少。出现这些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采编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扩大信息量,立足全球化视野

扩大信息量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单位时间内播出的信息总量,二是提高单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编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单条新闻的长度,提高新闻中的有效信息量。同时,还要适当控制时政新闻在整个新闻节目中所占的比重,加强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批评性报道以及科技、经济、法制、文化、娱乐、体育等专业领域的新闻报道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收视需求。

地域性是地方台新闻报道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人的视野和价值取向就仅仅局限于封闭的区域内,而应当立足全球化视野,从区域内观众的接近性心理出发,去审视和挑选有价值的国际、国内新闻,同时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和报道好本地新闻。

2.转换报道视角,体现百姓情结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关注与其有某种相似的人或事,这就是所谓的接近性心理。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地方新闻的先天优势。观众在收视新闻中的接近性心理要求我们的采编人员必须转变观念,转换报道角度,从百姓视角切入,以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心态去关注和报道新闻。例如,对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就应该摒弃常规的报道方式,淡化会议和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找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质性内容,满足平民百姓对党和政府决策规划的知情权。

转换报道视角还包括我们在日常的新闻节目当中,要镜头向下,多报道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答他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困惑,多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体现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和人文关怀。

3.加强评论力度,树立独家意识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要想在新闻报道方面做到人无我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新闻资源的独家占有上我们不具备优势,但是我们可以有独家观点,有独特的视角,这是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唯一方式。有两件事情启发了我们:一是美国新闻界最近公布了一份调查,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一直独占鳌头的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日前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我们知道,CNN是以快速、连续地报道消息见长,而FOX则以“分析消息”,即以述评的方式吸引观众。二是CCTV-4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在众多报道伊拉克战争的电视媒体中,CCTV-4的报道受到一致好评,它甚至超过了以报道“9·11”事件而一炮走红的凤凰卫视。CCTV-4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权威人士对战事的分析和评论。

当今世界信息的传递渠道越来越多,传递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受众来说,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并不困难,但是面对大量的零散的信息,一时间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获取信息,而是迫切地希望对报道内容加以必要的解释,对零散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穿针引线”,以便于他们能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信息的实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哪家媒体对新闻的分析评论越为受众所接受,哪家媒体在受众中的认知度就越高。

地方新闻应该突破纯消息的报道,对重大新闻事件或观众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适当加以分析和评论。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在社会上聘请一些国际问题、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权威人士作为特约评论员,对重要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和点评。

二、改进形式 贴近实际

电视节目形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这就是台湾一位节目制作商提出的“速食面”原则。这位台湾的业界人士说,如果他来做面首先不是要把面饼做成怎么样,而是主攻调料包。其原则就两条:第一就是开水哗地冲下去开盖就香;第二就是喝完汤以后,齿间还留有余香,下次还要买。就做这一头一尾,跟面无关。反观大陆做面,有人经常推销说自己的面饼里面含有两个鸡蛋的营养,那人家为什么不直接吃鸡蛋,而要吃你的面饼呢?

也许这个例子不太妥帖,但它确实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就是我们有些电视媒体总是过于强调逻辑的力量,而忽视了视听的力量。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节目形态,没有好的节目形式,节目播出来不吸引人,观众又凭什么锁定频道来看我们的节目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进节目形态和报道形式,与改进节目内容同等重要。

电视节目形态的内涵十分丰富,大到频道和栏目的定位、节奏、风格、时段划分,小到演播厅、主持人、音乐、色彩、片头、题花、字幕、诉求语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的策划和包装,远不是一个制片人或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所以这里谈的节目形式创新,仅指新闻报道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创新。

1.跟拍过程,展现原生态

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在新闻报道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视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数字化的录像机使电视新闻画面更加清晰自然,多媒体的电子编辑系统使特技手法的运用更加便捷,小型卫星转播车的出现可以让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新闻直播方式的运用使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时效性大为增强。技术手段的进步为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关键看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运用。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的记者编辑往往过多地强调画面和解说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忽视了电视表现手法最直观、最生动的一面——用过程展现事件的原生态。湖南电视台在《民情直通车》专栏中播出的一集题为“背篓法庭”的报道,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记者运用长镜头记录的魅力。两位法官跋山涉水,来到大山深处的农家小院,给村民开庭审案,那种基层法官的艰辛和他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现场气氛所传递出的非语言符号信息也非常丰富,看过之后让人觉得特别精彩和过瘾。试想这条新闻如果用常规的表现手法——画面加解说词,会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它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又会是多么地微弱。

跟拍过程除了能客观真实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原生态外,往往还能抓拍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和突发事件,是电视新闻报道出彩出奇的一个好手法。

2.现场播报,增强现场感

欧美和港台电视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现场语言,包括记者出镜报道和对采访对象的现场采访,还包括出动转播车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增强观众对于新闻转播的心理参与。同时,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增强了真实感。更重要的是,从结构意义的观点来看,语言与现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现场中的语言,由于提供了特定的情境,而使其传播的信息有了更完整的意义。

近年来,内地媒体对新闻现场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重视,特别强调记者出镜作报道。事实上,电视媒体以其特有的声画传播特性,在推出名记者、名新闻主持人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推出自己的名记者、名主持人。

目前,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较少,即使是记者出镜作报道,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在节目开头出现一下,而没有随着事件的进展在现场作进一步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现场感不强。下一步我们可尝试以现场报道为突破口,有意识地推出几名出镜记者,鼓励记者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新闻,逐步推出我们的名牌记者,形成我们新闻节目的独特风格。

3.突破定式,打造新闻节目新形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传媒的期望已经从获取信息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打破思维定式,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节目形态,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湖南电视台《湖南新闻联播》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档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湖南新闻联播》节目突破了传统的新闻范式,借鉴了一些新闻专题、纪录片、社教节目和文艺节目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些新的节目形态。比如借鉴专题节目的形式,推出组合式报道、新闻链接、新闻背景、小常识、小知识等等;借鉴纪录片的形式,在一些重大节庆日和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在片尾剪辑一组音乐风光片来烘托气氛;在重大新闻事件如“两会”等报道中,借鉴文艺节目的形式,采用多机位拍摄,几位主持人在现场轮番上场,接力式地播报新闻等。这些新的节目形式,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范畴,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改进作风 贴近群众

在信息时代,电视传媒在社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命,而电视人作为电视传媒最核心的元素,其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成为电视媒介能否承担起这种使命的关键。

首先是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传媒人制作的不仅是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信息产品,更重要的是其工作对于社会发展、文明演进、人性健康和人际环境的改善都会产生作用。因此电视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传媒人。

其次,电视人的职业素养还体现在对电视事业的执著上。它来自于一种对使命和意义的认识,来自于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尊严感,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执著和境界,电视人就能够抵抗诱惑,坚持理想,保持激情。

电视界本应是一个精英荟萃、职业精神极强的行业,但是实际情况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当前电视队伍中的少数采编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功利心强,作风浮躁,没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的人甚至把电视当成一个赚钱的职业,如果赚不到大钱就心灰意冷,工作提不起精神,甚至敷衍塞责。这种工作作风如果不加以改进,电视新闻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就只能是一纸空谈。

改进采编人员的工作作风,一方面要强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另一方面是机制的转变和制度的建设。许多电视人职业精神的缺失缘于电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相对于其他行业,电视媒体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业标准,没有形成有效的用人制度和奖惩制度,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少数不干事混日子的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惩治。

归根到底,培养电视人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形成人才的竞争机制。良性竞争是提高电视人的职业精神的核心,而电视体制改革则是良性竞争的前提。体制就是生产力和创新力,因此,体制不创新,电视人的精神就很难自觉形成。我们期望机制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迈出更大步伐,为培养更高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精神创造广阔的空间,形成电视团队良好的敬业精神,为更高水平的电视宣传和电视业的繁荣兴旺作出更大努力。

[作者李万年系湖南省广电局(集团)副总编辑、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李英培工作单位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管办]

同类推荐
  •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本书主要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产生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现实矛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些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矛盾、区域矛盾、阶层矛盾和思想矛盾,其中在阶层矛盾中深入剖析了贫富矛盾。通过考察这些矛盾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并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视角提出了缓和这些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藉此希望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 信仰追问

    信仰追问

    这本小册子,所说的信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恪守的个别信念或信条,而是关于信念的系统化的理论思考,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信仰问题的不懈探求与追问。在论述信仰这一哲学味很浓的较为玄奥的问题时,作者梳理出101个问题,采用哲学随笔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何谓信仰、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样信仰、信仰何用,极富哲理的语言,给人以思辨的体验和一种精神的愉快。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热门推荐
  • 九墟

    九墟

    星海做砚,道法为笔,聚众生之愿化墨,铺苍茫无尽,书吾之令,以吾之名,赐天地永恒!
  •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饕餮美食

    饕餮美食

    一场车祸,让清澈来到新大陆,附身在将军府的废材大小姐身上。在别人眼中的她,空有外貌,没有真才实学。然而她却成为群兽之王。世人欺她,将加倍奉还。经商铺,炼灵力,扬帆起航。看她如何在新大陆走出新光大道?达到顶峰之时,却有极品王爷的阻碍,她笑靥如花走过来,“我们联手?”
  •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巴尔扎克之后法国第一部杰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女主人公悲剧性的情感生活,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的姑娘,她是富裕农民的独生女,在修道院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她嫁给了市镇医生包法利……
  • 快穿之大神归位计划书

    快穿之大神归位计划书

    凤鸾是天道之女,是创世之神,是神界第一大佬。她傲娇,玩世不恭,偏偏爱上了自己的徒弟:光明神清越。神格失踪,神殿尘封,神魂也散落在三千世界,堂堂创世神就此陨落。天道能怎么办?宠着呀!召回神格,寻回主魂......凤鸾就此踏上了一条大神归位的道路,谁知,后面竟然跟了一条小尾巴!这男人情深不减还有点小腹黑,凤鸾心想也只有老子我才能宠着了他了。
  • 一念之间,咫尺天堂

    一念之间,咫尺天堂

    从乡下来到大都市,我以为天堂近在咫尺,只要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到幸福。然而,大一那年的一个转身,我跌入的却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纠缠不清。初见赵琛,是在这一年,我应聘成了他的家教老师,被他各种刁难和折磨。初见赵子峰,也是在这一年,他是付我工资的人,一个霸道又专政的父亲。后来,有女人跑到学校,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骂我是贱人,说我抢了她的老公。再后来,还有女人扬手就给我大巴掌,然后指着我的脸大骂我是不要脸的小三。于是到最后,我与生命中那两个至关重要的男人,关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 辩中边论述记

    辩中边论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界仙皇

    万界仙皇

    神才辈出,谁是天定?妖孽纵横,谁主沉浮?天道沉寂世界荒芜。群魔乱舞。生死,只在弹指间!陈极身怀无上丹道,以剑血洗天下。纵使满天神魔皆为敌,又如何……吾之剑下,一切皆蝼蚁!
  • 火箭与长征火箭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火箭与长征火箭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火箭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 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和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对导弹来说还有弹头制导和控制、突防、再人防热、 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弹头技术。如今,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向太空进军的步伐,把探测目标投向了更远的 地方,而对火箭的研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研制出更先进,飞得更远的火箭,把探测器送到 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地方。
  • 柯岩文集(第三卷)

    柯岩文集(第三卷)

    寻找癌症患者的生命世界、常接触。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俱乐部,但只有CA俱乐部不但给你以知识,而且给你以力量;不但给你以勇气,而且给你以榜样。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俱乐部,但只有CA俱乐部,教你在受伤之后,怎样挺起脊梁!教你在折断了翅膀之后,怎样继续飞翔!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俱乐部,但只有CA俱乐部里充满了亲情、友情、爱情和人情,在残酷中有温柔,在绝望中有希望,在痛苦中有诗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