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4800000006

第6章 传播与性别研究概述(4)

一、起步阶段

有学者认为1977年是“性别与传播”话题正式进入学术视野的分水岭,因为在这一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 m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少数群体”(minorities)这一分类,女性与黑人、亚裔等都归入该类别。而且,1977年之前,《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每年只有一两篇有关女性的论文;1977年总共出现了8篇相关论文。《报纸》(Gazette)在1967年至1981年之间没有一篇有关女性的论文;暣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暤从1961年(创刊)至1971年十年间只有10篇文章是关于女性与新闻的研究,1971年至1977年间共有7篇。

1978年,塔奇曼等编著了《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Hearth and Home: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第一次集中地就媒介与妇女形象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性别与传播”研究浮出水面,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此书的《前言: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中,塔奇曼提出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以象征方式反映主流社会价值,为了商业利益,追求最大数量的受众;另一个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这是因为媒介内部缺少妇女工作者;男性支配的新闻界使妇女缺少接近权;而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及电视社会化效果对受众施加妇女形象象征性歼灭的影响。

从此书出版到1984年这段时间,传播与性别的研究散见在零星的篇章中,主题主要是针对妇女页面/生活风格的编辑,大众媒介中的妇女形象、角色、社会地位研究,家庭主妇与大众媒介研究,以及妇女杂志的女性气质等方面。值得关注的是Butler,M.and Paisley,W.于1980年撰写的Women and Mass Media:Resource book for Research and Action.以及Gallagher,M.于1984年撰写的Employment and Positive Action for Women in the Television Organizations of the EEC Member States,她们不仅倡导妇女积极地参与和行动,同时也为开展妇女与媒介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话语支持。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学术自身在向着跨学科的方向摸索与发展。1979年美国学者卡洛琳.麦茜特撰写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和1982年美国学者卡罗尔.吉利根撰写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为性别研究带来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二、全面发展阶段

1986、1987这两年是传播与性别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的一个阶段。起码有9部著作和15篇文章紧密围绕传播与性别研究而展开。其中,“大众文化研究”与“权力”视角的引入、反思传播中的性别研究以及梳理女性主义学术对于传播的贡献这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此外,相较于之前对妇女形象研究的过度集中,这一阶段研究议题渐趋多元化。女性受众(female spectatorship)、妇女杂志(women’s magazines)、女性主义研究的客观性(the feminist critique of objectivity),乃至妇女阅读新闻、决策新闻等问题,逐渐进入了研究视野。

1988到1993年这一期间,传播与性别研究的成果呈稳步上升状态,起码有13部著作和30篇文章涉及到该领域的研究。这时期研究的范围更为开阔,媒介形态更为多样。有女性主义电视节目(feminist television programmes)的研究,有妇女传播(women’s communication)的研究,有女性主义电视(feminist television)的批判,有妇女文化(women’s culture)的研究,女性主义电影(feminist film)批评的研究,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研究(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the media),有媒介中的男性与女性的研究(women and men in the media),还有妇女新闻(women’s news)的研究。1989年出版的《传播中的女性——挑战性别价值观》(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被认为是开始以女性主义的观点,检讨性别研究如何挑战大众传播研究的价值与内涵的起点。

另外,Turkle,S.(1988)“computational reticence:why women fear the intimate machine”,和Zoonen,L.van(1991a)“Feminist theo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论述到科技、信息与妇女的关系,以敏锐的触角最先涉足于传播信息、媒介技术与妇女研究在深层机理方面的探讨。

此外,与种族、阶层等相交叉的研究成为热点,如Larkin,A.S.(1988)“Black women film makers defining ourselves:feminisms in our own voice”,Press,A.(1991)Women Watching Television:Gender,Class and Generation in the American Television Experience,Press,A.(1992)“Class,gender and the female viewer”等。

根据学者曹晋的研究,她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女性主义传播研究有着根本性的跨越:“1970年代以来,西方早期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集中精力把女性主义批判思想勾连到传播研究之中,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1980年代至今,西方女性主义传播学者明确意识到量化研究结果虽然能显示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从数据上说明性别歧视的表象,却不能检视其根源,而且还忽略了受压迫群体的痛苦体验和丰富情感。伴随女性主义批判思想的资源与后学思潮的汇聚,媒介与社会性别理论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批判力度和阐释深度得到发展。一方面,女性主义传播学者不仅采用量化的方法,而且非常注重质性的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探索媒介再现的差异政治阐释。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思潮已经揭开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与理性的真实面具……但父权制的主观性的等级在信息社会的科技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关注与解决,社会性别等级经受变革的韧性特别强,历经政治与经济改革及革命、学术及技术上的转变仍不受影响,而且随着1990年代以后全球社会的媒介化,大众传播与科技、社会权力共谋,媒介再现与生产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复杂化。”

三、锤炼与完善阶段

1992年到2000年,从研究成果上看,似乎进入了一个放缓调整的时期。不过,在这个时期,首先出现了对女性主义传播范式的专门研究,凯瑟琳.瑟克斯纳(Kathryn Cirksena)和丽莎.库克兰兹(Lisa Cuklanz)的论文《传播研究的五个女性主义框架指南》,试图将五个批判西方思想中基础哲学问题的女性主义流派与传播学的主要议题联系起来。

其次,出现了传播与性别研究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就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教授凡.祖南教授撰写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Feminist Media Studies,1994,Zoonen,Lizshewan.此书中文简体版为《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荷]祖伦著,曹晋、曹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这本书被普遍认为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一本体系化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专著”。其涵盖了刻板形象、色情与新闻意识形态、广告、电影与电视的男性气质、族裔、流行文化与方法论多个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1994年,台湾学者张锦华的《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理论与实例》一书,将传播与性别研究同样推向了一个高度。但有趣的是,她在1999年撰写的文章《女性主义与传播研究》中,依然没有使用“女性主义媒介”这个名词。

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妇女杂志和妇女视听效果的研究方面,此外,有关种族、性别和大众媒介的热烈讨论依然在持续(Facing Difference:Race,Gender,and Mass Media,1997)。斯蒂芬.李特约翰在其《人类传播理论》中指出,得到传播学领域认可的女性主义研究呈现上升趋势。索妮娅.福斯、凯伦.福斯和辛迪.格瑞芬(Cindy Griffin)在最新出版的著作《女性主义修辞理论》(Feminist Rhetorical Theories)中对以下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传播研究进行了概括:格罗莉娅.安塞尔杜阿(Gloria Anzalduá)、宝拉.加恩.艾伦(Paula Gunn Allen)、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索妮娅.约翰逊(Sonia Johnson)、莎莉.米勒.吉尔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斯塔霍克(Starhawk)、玛丽.达利(Mary Daly)、郑明霞(Trinh T.Minh-ha)和切瑞丝.克莱玛瑞(Cheris Kramarae)。

四、学理化探讨与跨越发展阶段

新世纪以来,传播与性别研究最大的特色,正在于女性主义、媒介、妇女三者关系的研究,或者简化为“媒介与性别的研究”。

正如 Elizabeth L. Toth, Linda Aldoory 所指出的,性别构成了对媒介的挑战,学者们有的认为应该在传播范畴内研究性别问题,诸如Elzbieta H. Oleksy(2001), Gender In Film And The Media; Gail Dines Jean, McMahon Humez(2002)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和Gail Dines and Jean M. Humez(2003),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a text-reader;有的认为性别应该置入传播研究——类似一个动词化的过程——即“性别化”,如Julia T. Wood(2002) , Gendered Lives: Communication, Gender and Culture;也有学者将性别与传播并称,如Bylerly, Carolyn M(2006), Women and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还有的认为可以采纳“性别传播”这样的术语,如Charlotte Krolokke, Anne Scott Sorensen (2005), Gende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Analyses,理查德-韦斯特与林恩·H.特纳合作完成了《性别与传播》(Gender and Communication);还有的干脆质疑“媒介的性别问题”,如Gunter, Barrie(2002) ,Media Sex: What are the Issues?

华人学者倾向于使用并列关系来表征媒介与性别这两个关键词,如卜卫《媒介与性别》(2001),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2004),刘利群等编著《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2007),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2008)。

与这场争论相并行的研究热点,散见于对各种类型的女性媒介研究的关注,对媒介与性别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批判,对媒介、女性、权力、科技、环保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可以预见,传播与性别的研究,一方面将向着更为学科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向着更多跨界与交叉研究的方向发展。在这两个方向下,传播与性别研究将展现出一条独特的妇女学科与传播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之路。

同类推荐
  •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总结了电视节目编辑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后期编辑意识前置处理的方式方法,以电视编辑敏锐准确的眼光剖析电视节目。电视媒体无疑已经成为现阶段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介,能够加入电视媒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无数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电视又是一个发迅速的媒体,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电视媒体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现在电视语汇的迅速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电视观念的迅速更新。
  • 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大道至简。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并不复杂,复杂的是缠绕在规律周围的、种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旦把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由此产生的干扰、误解逐一消除,规律也就水落石出了。电视品牌决非有些同志想象的那么繁复,电视品牌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一、核心价值的精确定位;二、普通观众对核心价值准确的认知;三、核心价值得以持之以恒的坚持。这是电视品牌对立战略的核心任务。
  •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现代化、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加快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市场失灵、社会道德缺失等则令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都市所遭遇的治理危机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构建高效型城市和维护城市生态文明必须强化卫生风险的监测预警,推进卫生危机的事中处置和善后修复,需要各级政府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共同重视卫生风险的防范和危机的治理,强化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是配合《文艺作品演播》一书而编写的训练教材。《文艺作品演播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专门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剧等)。秉持全面性、针对性,技巧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所选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素、文体特点、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运用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训练提示和指导。《文艺作品演播选》对训练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非常有帮助。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热门推荐
  • History of Friedrich II of Prussia

    History of Friedrich II of Pruss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被轻蔑的英雄

    被轻蔑的英雄

    耿禹最不愿意开会了。原因有两点,第一点,他认为领导虽然话讲得铿锵有力,但落实起来却是另外一码事了;再一点就是,开会还得穿警服。他今年四十七岁了,还扛着三级警督的警衔,与同龄人相比,不免自惭形秽。这天早晨耿禹刚进办公室,搭档丁毅便对他说:“祁大队说九点钟到党政办公中心开会。”耿禹问:“开什么会?”“新来的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郑正义主持召开的大会。”“原来是郑正义到任了。”耿禹从衣柜里拿出警服,“真不愿意开会。”耿禹刚换上警服,手机就响了。
  • 玉楼一弦

    玉楼一弦

    她是异世寻死的孤魂,却离奇穿越重生。四年亲情让她蜕变成蝶,玉楼郡主横空出世,翩翩美男层出不穷,这郡主有点招架不住。他唇边勾起一抹浅笑。
  •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本书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大文体为版块,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分条目地介绍和评价中华文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以期青少年朋友们通过阅读本书,比较清晰地了解我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基本流程,从中获得美好的精神感受,增强民族自信心,并由此借鉴前贤艺术经验,发扬光大中华文学优秀传统。
  • 绝天玄帝

    绝天玄帝

    大千世界,道法昌盛,万域强者帝路争锋。一代少年至尊,因天生重瞳而被追杀,自斩修为,涅槃重修!一双重瞳,开阖间天地寂灭;一身帝血,镇压大千万族;这一世,踏破山河,我为玄帝!
  • 穿书女配逆袭为主

    穿书女配逆袭为主

    穿越到了自己写的小说上,看我如何夺得宠爱,逆袭成功,耶,希望大家支持
  • 渡芳华

    渡芳华

    姜婠家世显赫,容貌气质皆为上乘,是那皑皑白雪上的雪莲,知道单瞻远心思的,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东平十一年春,单瞻远这只癞蛤蟆吃上了天鹅肉。ps:作者忙,更新不稳定,入坑请谨慎,谢谢。/微笑
  • 良婿美夫

    良婿美夫

    这里是女尊世界,一场乱世被终结的故事。这里的女人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群雄逐鹿,意图争霸天下!温文如玉最后黑化的元国陛下楼止。偏激执着宛若疯子的冥国陛下冥玥。风流腹黑的雅君。她们是这乱世中最优秀的女子,是男子们趋之若鹜的对象!她们手握重权,只要跺一跺脚,这天下都得为之颤抖。她们之间互相斗勇斗谋,彼此算计,战场厮杀,抢占她国领土,谁才是最后的胜利王者?(本文纯女尊,女强男娇弱,若不能接受请绕道。)公子读者群②105549799敲门砖,任意男主名字。
  •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这本《瞿秋白选集》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入瞿秋白散文、杂文、文论和政论代表作,文本上详加勘订。对于读者了解瞿秋白的人和文都大有助益。
  • 东镇

    东镇

    长篇小说《东镇》以历史的真实描写松江湾扶余,是满、汉、蒙、回等多民族聚居地,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以自己的风习,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他们经历清末移民拓荒,民初五族共和,直到“九一八”东北各族人民奋起抗战,其中不乏不同处境下不同的“自由”哲学。“大当家”由“知日派”堕落成“亲日派”,“二当家”在“亡国”里告别了“不问国事”的人生,懂得了读了半辈子也没读懂的“四书”里的“知天命”,懂得了有国才有家,懂得了“修身齐家”是通向“治国平天下”的,决定为国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