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8600000012

第12章 新闻评论类主持人的语言逻辑(3)

现在国内比较通行的是按写作特点来分类,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典型性报道)、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近几年,新闻写作中又出现了解释性消息、预测性消息等。

下面对常见的几种消息略作介绍。

(1)动态消息。动态消息是同经验性消息(典型报道)等相对而言的,类似西方新闻界的硬新闻。它报道新近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反映新情况、新成就、新问题、新气象等,也包括会议活动在内。它一般以一地一事、一人一事为对象,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有短到几十字,两三句话的,称简讯或简明新闻。概括起来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主要着眼点;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以客观叙事为基本特征;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主要写作原则;要给人以动感和现场感等。

(2)综合消息。它是综合反映带全局性的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报道。它涉及的面较广,声势较大,能给人较为完整的印象。它要求占有全面、充分、典型的材料,既有面的形势、成就、趋向,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分析,讲求点面结合以及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善于将概貌的介绍与具体事例的叙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概括起来它也有以下几个特点:它所涉及的新闻事实不像动态新闻那样直观易见,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它要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现新闻主题;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面貌;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注重分析,但又以客观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尽量不直接出面发议论。

(3)经验性消息。它是报道典型经验,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的一种消息体裁。它既有概括的观点,又有具体的做法,它偏重于交代情况、叙述做法、反映变化、总结经验。篇幅一般比其他体裁要长,但不宜贪大求全,应注意其针对性。这类消息贵在题材重大、典型,提供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写作时要着眼于政策,避免陷入事务性与技术性之中。

(4)述评性消息。它是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一种消息。它的特点是:既叙述事实,又评论分析;事实材料要丰富、典型,评论、分析要讲究逻辑,言简意赅;叙述和议论要紧密结合,防止有述无评、只评不述、述评脱离。其“评”在此种消息中的地位和目的、文章对时间的要求、文章篇幅等均与新闻评论不同,应注意区别。

(5)特写性消息。它是报道重要新闻事件中人物活动片段和事件场景的消息体裁。它的特点是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人物活动过程和场景,给人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它重描写,要求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但其描写多用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而重在传神。

(6)人物消息。人物消息是以人物为主的消息,迅速地反映新闻人物的某种行为或某个侧面。它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取新鲜、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叙事单一,内容、主题集中;时效性强,其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现在完成时”,要求快速采写、报道;要求以人帅事、以事显人。人物消息写作中要注意选准新闻人物,但不要贪大求全,不要将人物消息写成人物通讯。

(7)解释性消息。这是一种以解释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它不但报道事实,且侧重于阐明事实的意义、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趋势等。这种消息多用于我国经济工作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新问题。解释性消息中的解释并非指作者的直接、明白的阐释和分析,通常是通过运用背景材料、引用有关方面的说法等多种方法,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

(8)预测性消息。它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进行预测和展望的一种消息。它要求记者在采访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某项工作或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类消息常用于展望市场及经济工作发展前景等方面,也用于预测体育竞赛的成绩、结果等。

2.消息传递中的概念逻辑

在一类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非本质的,或者说某些属性在某个特殊环境中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9日的《凤凰早班车》中,鲁豫在介绍香港《东方时报》一篇题为《中美关系正面临历史的转折》的评论时,在最后加了自己的一点说明:(转述评论文章的主要观点)“……现在美国正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和谈判筹码增加了。”这里有一点我必须说明,事情发生以后,中国人民还有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并不是为了今后在国际谈判中给自己增加一个筹码,而是为了一个中国领土主权,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应有的立场。显然,从中国人的心理角度出发,此事件有损祖国利益,从辩证逻辑思维角度来看,这一事件的确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和谈判筹码,但这是美国自己造成的。这样主动灵活而旗帜鲜明地传递信息,既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不失主持人应有的原则立场。

后来介绍报上刊登的烈士许杏虎和朱颖的遇难照片时,鲁豫以沉痛郑重的语气解释说:电视作为传媒深入人心,不应该播放过于血腥的照片,但在一个特别的时刻,这样一张照片,所有有良知的人都应该看到:我的右下角是朱颖生前……的确,很多时候,播放血腥场景不被允许。但此时此刻,这张照片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概念属性,而成为一种见证,成为一种激发爱国热情、寄托哀思之物。并且,逻辑思维教会主持人要注重与受众心理的沟通,更增强了消息类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驾驭感”和主导作用。

另有一例,有一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新闻》是这么报道湖南水灾的:湖南有个地方叫城陵矶,它位于长江和洞庭湖的交会处。城陵矶水位涨落,备受各方关注。昨天凌晨1点,城陵矶水位是35.54米,并从高位开始缓慢回落,这表明,今年长江第四次洪峰已顺利通过城陵矶,洞庭湖人民再一次战胜了洪峰。主持人在传递消息的同时,对于水灾的概念属性提供了知识性背景,便于观众更清楚地了解灾情。也只有了解了环境背景,才可能理解消息传递的全部信息。

现场播报——事实的内涵与外延

现场播报是最能体现广播电视优势的一种报道形式,“是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一般来讲,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必须在现场口头完成,这也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前往现场的路上”,凤凰卫视的这一口号几乎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电视人的新闻理念。于是,现场报道承载起了电视新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

现场报道是新闻事实的一种表达、呈现方式或曰报道形式,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并不和专题、评论等体裁矛盾,同样,它和非事件性新闻题材也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更不和“深度”背逆。作为一种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现场报道应该兼容并包于多样化的题材或体裁,任何先验的限定都可能成为电视新闻生命活力的桎梏,毕竟,电视新闻的生命在于现场报道。我们必须突破“现场=原始物理场所”的认识,拓展现场空间序列,以再现完整的新闻事实并还原现场报道的本来面目。

1.如何把握新闻现场

首先,要努力挖掘现场资源。主持人要选择比较典型的现场环境,要设想观众通过屏幕对现场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主持人在现场作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场感,那么怎样将观众带入现场呢?怎样才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这样的问题必须在现场报道时进行考虑,主持人还要考虑哪些问题可以通过画面来展示,哪些问题必须作口头叙述。同时,脑子里应该想象现场环境画面和自己的口头叙述在电视屏幕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构图形态,分析观众能够从中得到什么。面对采访对象,主持人要问到点子上,同时要注意面对镜头。主持人只顾及到同采访对象交流,而忘了收看的观众,结果是观众很难受;主持人只顾自己面对镜头,忘了同采访对象交流,观众看了也很别扭,感到采访不真实。主持人在大庭广众下作现场报道,有时会受到许多现场观众的围观,有时要在一群人中进行报道和采访,这种状况往往会让主持人分散精力,也容易忽视“现场编辑”的要求。这时主持人首先要沉着冷静,无论现场怎么热闹,也不要分散注意力,要时刻想到画面规定的方方面面,不可对个别细节有所忽视。

其次,要活跃新闻播报形式。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使观众在观看电视时,时刻感受到的是他们身边环境的变动,从而增强对新闻的关注度,这是当前我国各级电视台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主持人作为控制节目发展局面的主导,应多从受众的位置体会节目的播报形式。新闻报道就像是老朋友在给大家讲最近发生的故事。凤凰卫视的新闻报道形式则由庄重到随和:吴小莉主持新闻、陈鲁豫说新闻、董嘉耀讲新闻、窦文涛侃新闻,老外方保罗戏说新闻。报道者也由一而二,由二而三,从播报式到对话式再到侃天式,越来越近于生活原生态。新闻以让人不必设防的轻松形式进入观众的生活,其现场感相当强。北京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新闻观察》,江苏卫视的《新闻早餐》、《晚间报道》,陕西卫视的《新闻末班车》,中央台二套的《中国报道》以主持人和嘉宾沙龙式的交谈形式播报新闻,也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再次,要控制个人情绪。一般来讲,主持人走进现场,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现场,是很容易产生情绪的。因为他看到了现场的情形,听到了现场的声音,闻到了现场的味道,这比文字稿件来得直接,也更容易让人激动。这时主持人更要控制情绪,以更恰当的方式、更贴切的语言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语言是报道中的纲,我们常讲提纲挈领,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还要让采访对象读懂你的表情,当然不是做作,也不是说要装出某种样子,那样就成了表演,背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美国一项对新闻主持人素质的权威调查显示,真诚是排在理智和经验之后的第三大必备素质,真诚的表情能让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更便捷、更有效。让观众在看到主持人的同时就基本上了解了新闻的性质和内容或者说是问题的严重程度,这样的现场报道应该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我想这应该是主持人努力的方向吧。

同类推荐
  • 中国城市性格

    中国城市性格

    人是有性格的,没有了性格就没有了魅力。本书分析了中国最具性格魅力的20个城市的性格特征,这些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武汉、西安、苏州、厦门、杭州等。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可以认识到:两汉士人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阐释和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美化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软控制。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
  •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本书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织机构教研组(教研室)的性质、历史与现状、基本职能、以及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各种社会、教育因素,并对教研室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 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是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出版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它对世界人口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热门推荐
  • 三天读懂管理学

    三天读懂管理学

    管理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其核心是人。任何企业的经营运作都离不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是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性保健药茶

    性保健药茶

    本书为“性保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辅助治疗早泻、阳痿、遗精、男子性冷淡、女子性冷淡及性欲亢进的药茶。内容丰富、健康实用。
  • 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卜筑

    卜筑

    人到中年万事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相寻死路。
  • 超级卡牌系统

    超级卡牌系统

    一不小心穿越到了海贼王的世界,肿么办?还好随身带着超级幻想卡牌系统,能抽取各种幻想人物。黑龙波对岩浆果实,八稚女对人妖拳法……(不知道为啥,每次写简介都感觉好无力……)
  • 王爷不傻:毒妃倾城

    王爷不傻:毒妃倾城

    她,在二十一世纪是个杀手之王也是神医,无意间被阎王爷收走魂魄穿越到古代。他,是一个王爷,一面冷漠一面温和,皇宫里的争夺皇位,偏偏中了毒计,不能说话又有点傻。她被赐婚,嫁给了“傻傻”的王爷,她发誓一定要医好他的。她缺乏的安全感,他都给了她。是命中注定擦肩而过?还是誓言许诺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 太上洞真安灶经

    太上洞真安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隆平纪事

    隆平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纯禽老公,请温柔

    纯禽老公,请温柔

    R市。一处新的别墅区,两旁树木林立,觥筹交错,斑斑的月光透过树叶,洒落而下,四周显得如此的静谧,这一片区共有5栋别墅,各种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一栋最为高大的建筑物屹立在这一片区的最中间,显得如此的醒目。其建筑物中西结合,有中国古代紫禁城的大气和尊贵,显得古香古色之风,也有欧洲风格的时尚感和立体感,两者融合,仿佛置身于古今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中。很有特色,很别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