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就引起冲突。在乘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而应该像俗话说的那样: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你忍不住别人的刺激而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就试试曾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那就先数到一百。”
15.龙蛇屈伸,幻化莫测
世间的英雄就像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可以腾云驾雾,小可以隐于无形;向上可以升腾于宇宙之间,向下可以潜伏于大海深处。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龙蛇之蛰,以求存也。只能大不能小,只能算条虫罢了。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一天曹操邀刘备入府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过三巡,曹操问刘备:“你周游四方,一定知道当今的英雄,请简单说一说。”
刘备说了几个人的名字,曹操都摇了摇头。
曹操接着说:“所谓英雄,就是要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问道:“那么谁能称得上是英雄呢?”
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说道:“现在天下能称得上是英雄的人,仅你与我两人而已!”
刘备一听,大吃一惊,吓得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好在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巧妙地借用雷声掩饰住了自己内心的惊恐。刘备为什么会被吓成这样呢?因为他与曹操并不是一条心,他正在韬光养晦,他害怕曹操发现自己的意图。
刘备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当然首先在于他脑中始终藏有一股收拾天下的霸气,这股霸气来自于他跟自己斗着一口气,也来自他跟曹操斗着的一口气,这就是做个乱世英雄而不屈居人下。刘备后来的成功就在于他聪明的行事方法,能够为求存而善于蛰伏。
但是,刘备在这一点上与曹操相比毕竟还稍逊一筹。
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夺了过去,关羽也被杀害。刘备听说之后,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要起兵伐吴。刘备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吗?不是。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
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讨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
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经充满复仇之心,已顾不及审时度势了,便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
赵云又劝说:“曹丕篡汉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间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
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呢?”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感情用事的结果常常是彻底的失败。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这也是人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说:“一个做事不考虑感情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然而,事情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容易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又说:“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更不成熟的人。”此时的刘备就是完全被感情左右了的人。与他的对手曹操相比,就差远了。因为,曹操也曾遭遇过一家被人所杀的惨痛,也曾有过切齿之恨。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接纳曹操,便亲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并大设宴席热情招待,连续两日。
一般来说,事情办到这种地步就比较到位了,但陶谦还嫌不够,他还要派兵五百护送。这样一来,好心却办了坏事。护送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了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宝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率领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正准备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吕布率兵攻破了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沉着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兖州失去了,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寨退兵,去收复兖州了。
曹操的这个决定正确吗?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到自己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因此,曹操能够顺利摆脱这次危机,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究竟是能够成为云中龙还是草中虫,是大龙还是小龙,不仅仅是你有无志气,还要由你做事是否聪明来决定。
16.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韬光养晦是做人的大智慧,其实说穿了就是要学会隐、学会忍。在中国的历史上,以韬光养晦而成大事的人物很多。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少年继位时,赵国正值积贫积弱之际,处于“四战之国”的尴尬境地。在赵武灵王父亲肃侯的丧礼上,秦、齐、楚、燕、魏等国各带精兵万人,名义上是来参加葬礼,实际上则是明火执仗地对赵国示以兵威。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在赵武灵王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振兴赵国的雄心壮志。
当各诸侯国纷纷称王时,赵武灵王却冷静而理智地下令国内只能称他为“君”,并声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没有王的实际,怎么敢用王的名义呢?连王都不称,只称君,这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他执掌的赵国当时尴尬的实际窘况,而且昭示他必须采取一种韬光养晦的政治选择和策略。因为,在国家实力不强时,称王只会树大招风,引起各诸侯国的密切关注,甚至招来不必要的军事或政治麻烦。处在“四战之国”中的弱小赵国是经不起大风大浪折腾的,他必须为赵国的崛起寻找一丝喘息的和平机会和时间。
如果赵武灵王仅仅是不称王,那是鸵鸟政策,苟且偷安,掩耳盗铃,赵国非但不能崛起,反而可能就此愈加衰落。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核心是有所为,是高明的为和巧妙的为,有选择的为。
十年磨一剑,赵武灵王用了十二年时间,在齐秦对峙、诸侯争霸的夹缝中,韬光养晦,审时度势,成功地实施胡服骑射,打击三胡,消灭中山国,除掉了心腹之患,拥有了中山五百里方圆的肥沃之地。
赵国从此“北地方从,代道大通”,从邯郸通向代地的南北大道畅通无阻,赵国疆土南北连成了一片,国家统一,边疆稳定,迅速崛起,成为东方第一大国。
韬光养晦,赵武灵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和平崛起的伟业,开创中国历史之先河!
古语曰:“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高于岸,水必湍之。”所以,不可以裸露,而应含蓄。含蓄不仅仅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处世学问。智者深知含蓄之道可以保身、可以成事的奥秘,并且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