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9600000008

第8章 哈姆雷特(2)

哈姆雷特思想充实,敏于思考,勤于思考,这几乎是大家公认的。这是他复仇延宕的原因,同时也正是这一形象艺术力量的所在。哈姆雷特显然是作者全力肯定的正面形象。他多才多艺,疾恶如仇。作为一个推崇仁慈、平等、善良的人文主义者,面对复仇问题时,哈姆雷特是思索的、谨慎的,他至少想到了两个方面:其一,他没有把与叔叔之间的敌对仅仅视作私仇,而是马上想到这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问题。作为一个将善恶视作社会发展的关键的人文主义者,当他看到母亲受驱于情欲,迅速再婚,叔叔狂欢淫乐,嗜杀乱伦,于是便感到这个社会是丑恶的、颠倒的,而他有责任来重整乾坤。其二,他不能错杀无辜。鬼魂的话是否可信,需要证实,证实之前不能动手复仇。以上两个方面使他的复仇与雷欧提斯截然不同。雷欧提斯就没有那么多的考虑,没有那么多的内心冲突。他要报的就是个人私仇。因此他听说父亲被杀,便从法国回来,并煽动叛军冲进王宫威胁国王。后来又不假思索,听信国王,当了国王的炮灰。通过与雷欧提斯比较,我们看到了哈姆雷特的迟迟不走向行动,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张志庆)

一面时代的镜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一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格兰兹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绝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狄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着它所特有的馨香。(佚名)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做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同时,艺术性也最高,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许多词句脍炙人口并成为英国全民语言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做过商人,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8年约翰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等。十三四岁时,家道中落,莎士比亚被迫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11月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结婚。大约在1585年,他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传说他曾经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这期间,他广泛地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他开始写剧本时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作家合作,后来才独立创作。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年)。他的剧团从1594年开始一直受到宫内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称“国王的供奉”。他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共写了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创作早期(1590年-1600年)主要作品是2首长诗和十四行诗,以及9部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在当时盛行的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其中《亨利四世》是他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写出了封建制度没落的趋势,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割据局面的批判,并形象地描绘了如何通过道德改善而产生理想君主的过程。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还创作了大约10部喜剧和一部悲剧。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仲夏夜之梦》(1596年)、《威尼斯商人》(1597年)、《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年)、《无事生非》(1599年)、《皆大欢喜》(1600年)以及《第十二夜》(1600年)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优秀戏剧。

第二时期(1601年-1607年)是莎士比亚创作最光辉的时期。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601年)、《奥瑟罗》(1604年)、《李尔王》(1605年)、《麦克白》(1606年)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他在悲剧中塑造了一系列能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巨人性格的艺术形象,并反映出社会现实。这些悲剧是他对他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的成果,也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最生动的形象的再现。除此之外还有喜剧《终成眷属》(1603年)、《一报还一报》(1603年)等。

最后一个时期(1608年-1613年),莎士比亚转向了神话剧的创作,主要作品有《辛白林》(1609年)、《冬天的故事》(1610年)和《暴风雨》(1611年)。这些作品都以宽恕和解为主题,虽然他把希望寄托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和未来的青年一代身上,但是莎士比亚仍然保持了人文主义者的信念,相信人类有前途。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戏剧中,展开了如此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剧中婆娑起舞,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辞藻。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崇高,影响巨大,他的戏剧生动地描绘了欧洲17世纪的社会生活、政治思想和民族风情,受到世界各国各时代人民的普遍喜爱,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广、演出也最多的戏剧。同时,莎士比亚也是被各国专家学者研究得最多的戏剧家,这使得“莎学”成为世界上一门广有影响的“显学”。

《李尔王》被誉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是一个封建君主,他按照封建继承法把国土分封给三个女儿,但是他要求自己的女儿们表达对自己的爱和忠诚。大女儿和二女儿用虚伪的甜言蜜语骗取了父亲的信任,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因为诚实地说出“我爱您只是按照我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而被赶出家门。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大女儿和她们的丈夫后变得一无所有。两个女儿开始嫌弃父亲,最后李尔王愤然出走,流浪荒野。在一个暴风雨之夜他幡然悔悟。后来,两个大女儿为了男人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互相残杀。李尔王终于和讨伐两个姐姐的考狄利娅见面,并得到了谅解。最后,作恶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受到正义的惩罚毙命,而作为爱的化身的考狄利娅也被绞死。李尔王认识到了代表仁爱、宽恕等原则的考狄利娅才是正确的,抱着小女儿的尸体心碎而死。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之一,为悲剧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名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善良勇敢的天神普罗米修斯不忍心看到人间的黑暗、冰冷,于是从天上偷来火种送给人类,却不料惹怒了上帝宙斯。漠视人类苦难的宙斯因此将普罗米修斯钉在悬崖上、暴露在风霜雨雪和烈日下,并警告他不要再给予人类同情。在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中,作者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正义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赞扬了他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光明所做的巨大贡献。诗剧场面宏伟,风格粗犷,并带有很浓郁的抒情风格。

同类推荐
  • 此生是我吗

    此生是我吗

    本书是本阅读性随笔集,由评电影、泛阅读、品人生三部分组成。生活有所缺憾,也有所裨益。只是我自愿背向时代,选定了这样的路。而我看到,生命的生动,一定是来之于精神的内部。《此生是我吗》,这本书讲的就是生命的生动与精神的内部。它诠释了刘苇的生活和内心独白,呈现其闲适的生活状态。
  • 人间风致十二景

    人间风致十二景

    在哈尔滨这座城市,要想吃老口味的馄饨,只有到道外区去。道外区至今还顽固地保持着几家地方风味的小馆子。说实话,虽然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乎半个世纪,却极少到道外去。只是在处第一个女朋友的那段热恋期,几乎天天都去道外。女朋友的家在道外二十七道街上。当年,青年恋人囊中羞涩,又喜欢馄饨,只有去这种小馆子一乐。在“酱婶儿”的小馆吃馄饨的,自然都是一些小人物,工人、小干事、学生等等。这儿的馄饨搞得很纯粹,皮儿薄,馅儿嫩,个头不大不小,配有爽眼的清汤,且有蘑菇丁、干贝、紫菜、小海米、海菠菜、瘦肉丝儿和翠绿色的葱花、香菜一配合,再滴点儿香油,那叫一个香哟。
  •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这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到相知的心灵历程。
  • 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蔡澜·致青春)

    忘不了,是因为你不想忘(蔡澜·致青春)

    此书专注点在于“情感纠葛”的纾解。在“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三角恋、多角恋”“分手快乐”及“生活琐事”等七个章节中,蔡澜凸显其杀伐决断的个性,敢爱敢恨。他鼓励年轻人积极面对恋爱与生活,在失败中学习、成长。“把痛苦建筑在发愤学习上,念书念到忘我的状态,是打败经验的最佳方法。”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姑获鸟之绊

    姑获鸟之绊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侦探偶然借宿在一家大户庭院,并且目睹了一场残忍的命案。案件的背后,《混乱之家》是一张异常混乱的人际关系之网。一个流传着都市传说的小岛,一条羁绊着无数人生的命运之线。把真相隐藏在心底,也许才是《姑获鸟之绊》最好的结果。面对突如其来的外星侵略者,人类上演了一幕丑陋的浮世绘。而最终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却是……
  • 重生之洪荒称皇

    重生之洪荒称皇

    破碎混沌入洪荒,纵横天地凝玄黄。搅动洪荒力证圣,穿梭宇宙独称皇。正应了那句老话,“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该你点背的时候,喝凉水也会塞牙啊!“不就是旅个游吗,至于用炸弹招呼啊?!”李林身死前的最后一缕怨念随风飘散。本该身死的李林,竟到了鸿蒙未判,天地未开的混沌空间,与魔神为伴,以盘古为友,见证开天辟地,身死魂残终不灭,降临洪荒,再证大道。
  • 大汉咸鱼

    大汉咸鱼

    我是一条咸鱼,什么都不会,但是我遇见了一个咸鱼养成系统,想要我做咸鱼王,我没有拒绝的权利,我只能被动的接受......
  • 老公大人别宠我

    老公大人别宠我

    无止境羞辱、伤的遍体鳞伤的她要如何拉回他的心?曾经的他们那样相爱,曾经的他们那样幸福却因猜忌、不信任,最终放开彼此的手。又因不舍,强取豪夺放在身边。越是爱得深,越是无法轻易原谅背叛。时过境迁后想起,其实又何必。君奕!你可曾想过,终有一日真相大白,你会不会后悔,曾经如此伤害你最爱的女人?
  • 魔鹰记(4)

    魔鹰记(4)

    少年林峰,巧逢魔缘,使他反出圣门,如魔脱囚笼傲扬魔界。从此,这位被称为“魔鹰“的少年亦魔亦道,沉浮于正邪之间,却因其怀魔宝异学,几度徘徊在生死之间。而当情与义使他再度重生之时,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把他与整个江湖再次推向生存与灭亡之中。
  • 我的北师大年华:庆祝政治教育系成立60周年

    我的北师大年华:庆祝政治教育系成立60周年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庆祝政治教育系成立60周年出版的文集,围绕梦圆师大、校院史话、恩师教诲、同窗好友、学有所成、教育实习、文体生活、社团活动、轶闻趣事等专题的回忆录、访谈、故事、口述、诗歌、散文、专论等展开内容。
  • 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

    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妃倾色,魔君太缠宠

    妖妃倾色,魔君太缠宠

    蓟羽芊芊倾城绝色,是要送给王的女子,她要魅惑王,成为他的宠妃,帮仙界度过百年一遇的浩劫......魅婆将她带到人间,将她丢到一个被锁住浑身命脉的男人面前,“如果你能让他燃起对你的欲望,你就可以去魅惑王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他是——魔王!”
  • 玄奘三藏法师资传丛书

    玄奘三藏法师资传丛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白莲英雄演义

    白莲英雄演义

    《白莲英雄演义》是一本长篇历史武侠小说,小说以清代乾隆年间白莲教农民起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感人的农民英雄形象。其主要人物王聪儿,是襄阳白莲教农民起义军主帅。其夫齐林为义军前主帅。齐林在战争中牺牲后,王聪儿继任主帅,她领导的白莲教义军,给予满清王朝沉重的打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义军最后在封建王朝与地方反动势力的合围下失败,王聪儿跳崖牺牲。小说描写、歌颂了王聪儿与齐林的感人爱情,塑造了起义英雄们的生动形象与趣味横生的故事。小说的主线严格遵循历史的发展轨迹,在情节与细节上则大胆想象。在历史学家抽象思维止步的地方,开始作家的形象思维。在当前歌颂帝王的热潮中,吹进一股清新的风,并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的哲学思索。小说文字精美,情节曲折,可读性极强。是一部不可多见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