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4800000005

第5章 一寻根溯本求自我(2)

在老子之前,人在认识外界环境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探究自身,并且逐步对人有了一个模糊的总体印象。比如,晋灵公曾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里所说的人,虽然还是在指人的个体,指每一个人,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普遍性,含有所有人的蕴意,指所有人中的每一个人。不过就一般认识水平而言,此时的探究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当时所说的人,大都是指人的个体或人的群体,一般是在探究此人如何,彼人如何;此种人如何,彼种人如何,还没有将人提高到类的高度,没有出现与其他物类划分界限的有关人的观念。

其二,当时探究人的目的,主要着眼于人的命运,着眼于人在与外部环境接触中的吉凶,还没有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致力于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

其三,当时探究人,眼光往往局限在人世的范围之中,局限在人的行为、人的功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上,还没有将视野转向人的来源,更没有将视野投向人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的源头。用现代人的语言说,也就是还没有从人的源头、宇宙的源头来考察人,还没有站在宇宙论的高度来考察人,甚至还没有产生宇宙的观念。

这三个特点说明,人作为一个类,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这个意识是由老子唤醒的。

1.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老子非常重视人的智慧,并用两个字来表述它:一个是“智”,一个是“明”。

在老子看来,人生在世自然而然就有智慧,而且也必须有智慧。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那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与外界打交道,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那就要认识外界事物,把握外界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这就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生存,更不可能发展。他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大意是说: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干净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程度;让自己的心境平平静静,平静到一丝波澜都没有的程度。天下万物都在那里生死变化,我用这种毫无成见、毫无私情的眼光观察它们的来往反复。天下众物纷繁杂乱,但是最后都将回归自己的本根;回归本根也叫做人静,人静也叫做遵循变化的趋势,遵循变化的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明智。不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违背规律胡作妄为,就会引起灾难。

这里谈到了达到智慧的方法,这就是虚心静观;这里谈到了达到智慧的标准,这就是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里谈到了之所以要有智慧的原因,这就是避免人生中的灾难。

这里还蕴含着一层意思,这就是人与万物的区别:人是有智者,是观察的主体;万物是无智者,是观察的客体。所以文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不过老子并没有将观察的客体完全局限在外部世界上,他在对外部世界作了深刻的观察之后,又将目光折射回来,观察到了人自身。在他看来,人的智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另一部分则是对人自己的认识。他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大意是说: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战胜他人表明自己有力量,而战胜自己则表明自己很强大。

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进了一步。

为什么这样说?

其一是因为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想不到自己;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就需要有更大的智慧,需要有以他人为鉴的能力。

这一点,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用具体事例作了说明。

他说: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杜子日:“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日:“自见之谓明。”

楚庄王只看到越国朝政混乱、兵力薄弱,而看不到自己国家朝政混乱和兵力薄弱,因此想去讨伐越国。杜子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并且用眼睛只能看到外物而看不到自己为比喻,使楚庄王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停止了愚蠢的行动。韩非通过这个事例说明老子“自知者明”,并且下结论说:达到明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其二是因为了解自己以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而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它就将会把人的智慧由个体自我意识引向类别自我意识。当人有了个体自我意识的时候,也就在人的头脑中树立起了一个自我的标的,形成了—个全新的认识目标;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就会在深入了解个体自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类别自我的意识。

2.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老子在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时候,其中的“自”,还是指人的个体自我,指我这个人。不过老子没有将自己的眼光停留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上,他在继续向前探索,使自我意识得到了升华。

比如他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这里,老子直接用了“我”字来表示自我。不过这里的“我”已经不是一般的个人自我,而上升成了群体的自我,它代表着一群人、一种人,亦即圣人。

圣人与常人有什么区别?老子作了描绘。他说: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在老子看来,圣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他“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在他的身上凝结了众多人的共性。二是他“德善”、“德信”。也就是说,在他身上凝结的这种共性,不是一般的共性,而是人身上共有的优秀品德,是善的品德和信的品德。这两种品德,标志着人的本性和本质。由此看来,站在圣人的高度说,自我已经具有了人类代表的意义。

不过,在自我完全升华为人类自我的时候,也正是人将自己与其他物类并列起来的时候,也正是人寻找到了自己的源头,寻找到了自己源头的源头,寻找到了宇宙源头,并站在宇宙源头对自己进行观察的时候。

老子将宇宙之源称为“道”,将站在宇宙源头观察人、观察人世称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他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也就是说,能够知晓宇宙之源,能够站在宇宙的源头来观察现今的人世、现今的人,这才合乎事物的规律,这才能对现今的人世和现今的人有个透彻的认识。

为什么将宇宙之源称为“道”?为什么必须站在道的角度观察人?要理解这一问题,尚须继续顺着老子的思路往下走。

圣人的优秀品德、圣人的盖.性和信性是从哪里来的?老子还在继续探索,并给出了答案。他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J乙之未孩,傈傈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皿琶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在这里,老子首先列举了圣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其中包括:常人将人世视为节日的庆典,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高高兴兴,而我却淡淡泊泊,像一个未明的婴儿,混混沌沌;常人好像很富有,而我却像把什么东西都丢掉了一样,呆傻愚笨;常人聪明伶俐,而我却昏昏沉沉;常人目光犀利,而我却愣愣怔怔;常人都好像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新的收获,而我却一直顽固守旧,显得又古老又孤僻。

其次讲了我与众人不同的缘由。在老子看来,作为圣人的我,之所以与常人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原因在于我的身上集中了人们共有的善性和信性,而我之所以拥有善性和信性,关键在于我“贵食母”。

什么叫做“贵食母”?

“贵食母”,就是注重遵照母体遗传给我的原本之生。

我的母体是什么?

在老子看来,也就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说的具体一些,就是创造出人来的自然环境,他称其为“天地”。

为什么是指天地而不是指某个人呢?

那就是因为,作为圣人的我,已经不再代表某一个个体的人了,而是代表出类拔萃的人,代表人类中的先进阶层,或者进一步说,它代表着人类。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由天地产生的,所以以天地为母体。

他说: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意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个开始,这个开始也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这个母体不是别的,就是天地。在天地产生之前,宇宙浑然一体,无形无象,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称为“无名”;天地是宇宙中出现的第一对有形有象,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所以称为“有名”。

天地是万物的母体,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也以天地为母体。

人以天地为母体;人是万物中的一员。当认识到这两点的时候,当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体并将自己与万物并列起来的时候,也就是人对自己有了类别自我意识的时候。

不过老子还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仍在刨根究底,追寻人最终根源,追寻天地的母体。

在他看来,所谓母体,那一定与子体不同;如果相同的话,那也就是子体自身了,如何称得上是母体?

人的母体不是人,而是天地;天地的母体也不是天地,而是与天地根本不同的东西。

天地具有多种属性,而最根本的属性是有形有象,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可以触及。按照母体与子体根本不同的逻辑推论,天地的母体肯定是一种无形无象的东西,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

有形有象,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用语言来表述,天地的母体不是这样的东西,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所以称其为“无名”。有鉴于此,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的母体不可用语言表述,没有名称,可是人们需要了解它,思考它,表达对它的感受和体晤,所以就不能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

有鉴于此,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

称其为“大”,那是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边无际,这比较好理解。为什么称其为“道”呢?那是因为,天地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来的,最后又回归于它,它就好像是一条供天地万物来往的大道。

道是什么东西?

老子便说不来了。不是老子说不来,而是道自身不容再用语言来表达。如果非要对它有个交代的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悟:

其一,它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混混冥冥,什么具体的样子也没有。所以老子又称其为“无”。

其二,它无意无识,无知无欲,自然存在,自然变化。所以老子说它无为、自然。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把“无形无象”、“自然无为”称为道的两大基本禀性,简称之为“本性”。

再往前推,道的母体是什么?

没有了,道就是宇宙的开端,不可能再往前推了。

为什么?

原因有二:

其一,因为道无边无际。无边无际,则无限广大;无限广大的东西是不可能由其他东西产生的,因为从空间上说,它就是一切,除了它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东西的容身之所。

其二,因为道无终无始。无终无始,则无限长久;无限长久的东西是不可能由其他东西产生的,因为从时间上说,它就是老祖,在它之前不可能再有其他东西的存在时间。

到此,老子找到了人的本根,这就是道。

道是宇宙的开端,是人的始祖。人由道而生,最后又复归于道;人由无到有,最后又由有变无。

道是宇宙的开端,是人的渊薮。人从道那里得到禀赋,以道的本性为本性,以道的本性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老子得出的结论。他将自己的结论概括成了一段话,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曰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意是说:有一种东西是由混混茫茫的东西构成的,在天地生成之前它就存在了。听上去,它寂静无声;看上去,它茫然无形。自己独立地在那里存在着,永远也不会消失;周而复始地回旋着,永远也不会停息;我们可以将它当做天地的母体,因为天地人物都是由它产生的。我不知道它的名号是什么,给它起个字,称其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号,可以称其为“大”。因为它很大很大,所以由它的这里到它的那里,无边无际;因为它无边无际,所以可以延伸到遥远的至极;因为它延伸到了遥远之至极,所以就会向回返转。由此我们可以对宇宙的状况作这样的概括: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宇宙这个大的领域中,有四种最大的东西,而人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天地是由道产生的,人是由天地产生的,天地的禀性是道赋予的,人的禀性又是天地赋予的,所以人按照天地的运行准则行事,而天地则按照道的变化准则运行;因为道是在那里自然而然变化的,所以道的变化准则是依照自然变化。

同类推荐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人的一生是一场修行,总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南怀瑾先生将人生归结为三个阶段: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并不断求索的问题。在本书中,通过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经典的讲解,对儒、道、佛经典智慧的归纳,从做人的大智慧到生活中的小问题,深入浅出,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在你人生路上指点迷津,为你讲述大得大失间的智慧。
  •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本书是一本切入角度较为独特的哲学通俗读物。它从世界哲学史上的思想家们的著作中抽取出350句名言,对说这句话的哲学家以及这句话的含义作简单的介绍。这些话都富含哲理,很多就是这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比如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因此读者阅读本书,在欣赏这些名言的同时,能对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语言简单,每句话用一页的篇幅,很容易读。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孙子大讲堂

    孙子大讲堂

    《孙子兵法》一书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至今仍然光芒万丈,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作为军事著作的《孙子兵法》,不仅对当今世界军事学起着弥足珍贵的启迪意义,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现代商业竞争中,它的作用已被愈来愈多的商界人士所重视。一部论语可治天下,一部《孙子兵法》亦足以称霸商场。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曾经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商界,《孙子兵法》几乎人手一册,更有甚者,号称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竟把《孙子兵法》列为松下公司全部管理人员的必读书。
  •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本书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历史联系及内在逻辑关联性;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解和体系定位,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难题作了一种新的研究和解答。
  • 中国伦理学史

    中国伦理学史

    此书是中国第一本伦理学史著作。作者先在绪论中将伦理学与修身书、伦理学史与伦理学进行区分,正文中又把中国伦理学史分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伦理学说之渊源进行考察,而后分别论述伦理学家之思想,实为中国伦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热门推荐
  • 漫威之无尽异能

    漫威之无尽异能

    有一天,罗迪心血来潮地数一下自己获得的异能。精神攻击、隐身、念力、金属控制、冰冻……半个小时之后,艾玛,根本停不下来啊!新书:某美漫的机械主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枕上宠婚:老婆,你好甜

    枕上宠婚:老婆,你好甜

    翌日。一条关于左家当家人的新闻连着几张不同角度的不雅照轰动了整个四九城。所有人都……
  • 怎样处好婆媳关系

    怎样处好婆媳关系

    中国有句谚语:“婆媳亲,全家和。”这说明,婆媳关系的亲密无间是家庭幸福快乐的重要因素,因此所有的婆婆和儿媳妇都有必要好好学习一下“婆媳如何相处”这门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人生必修课。
  • 小骷髅法师

    小骷髅法师

    一个生前为教廷锻造盔甲的炼金师,却不明不白的死去了,在冥界之中一番挣扎之后,被一个法师召唤回生前的世界,心中充满疑惑的他开始寻找了死亡的真相,但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在这些疑问面前,他该如何是好?且看,一个寻找自己死因的小骷髅的故事。
  • 这个异界果然有问题

    这个异界果然有问题

    两个宅男变身游戏角色开始了艰难的异界生活,可惜这个异界对穿越者的态度极其不友好,于是两位主人公只能低调生存,顺便找穿越者同伴。
  • 仙魔大红楼

    仙魔大红楼

    新书《红楼第一公》已十几万字,希望大家支持。红楼八年,职场精英穿越成韶华轻负的贾宝玉。贾府满门狐妖,薛府一门青鸟,林黛玉属于鬼灵肩不能挑。本想逃出府门免得‘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的宝玉发现这个世界太危险,只好留在眼前。文人当道,妖孽横行,中都城外哀鸿遍野。金装贾府也难免众生悲凉。黛玉泪尽还有十年,金钏投井就在眼前,宝玉看身边银红袄儿的俏婢袭人,问:“可识字否?”群号78359230,万兽妖最高
  • 绝代妖娆

    绝代妖娆

    说第一遍时,妖娆耐心地劝解她,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下辈子做人时要认清这一点。第二遍时,妖娆佯装同情地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要坚强。但是那女孩儿似乎并没有准备就此打住:“我真——”皇甫妖娆真的是受不了这个祥林嫂了,毫不留情地打断了女子幽怨的诉苦,大声替她说道:“你真傻,你怎么能相信男人呢?你把他的甜言蜜语当成了永世不变的誓言,结果换来的却是这个下场!”那女子,嘴皮翻了翻,最终……
  • 神尊凰女

    神尊凰女

    当涅槃重生后失去记忆的她,遇上了高冷傲娇的他,当火爆的脾气能为他收敛,当心中的执念能为她放下……一切的一切,终究逃不过一个“缘”字。初见时的美好,早已烙印在彼此内心的最深处。命中注定的相遇,既是缘,亦是劫。
  • 天降神女要叛变!

    天降神女要叛变!

    心若向之,力若帮之,必能盛兮!这是墨溪钥出生之时各国的国师,法师同时推算出来的。而与她同时出生的还有她的姐姐墨溪妍以及林婉裳,三人出生,却无人知晓谁是那个天降神女。墨溪妍端庄大方,知书达理,待人亦是和善,素有菩萨之称。林婉裳样貌即是绝色,更是天生媚骨,一曲舞,千万人为之倾倒。墨溪玥不喜安静,每日玩闹,在世人眼中就是一个麻烦与废物,可确是这个废物,引得天下动荡,局势一变再变。左眼看纵横古今未来,右眼通天地阴阳轮回。“傻?到底谁是傻子?娇纵?因为我有娇纵的本钱!利益?我不需要!谨慎?我也不需要!你要玩?我便陪你玩到天荒地老!最后的赢家竟然是你?不!我墨溪玥绝对不认!”
  • 豪门盛宠:暖妻不乖

    豪门盛宠:暖妻不乖

    他们不能相爱,可是爱了却没有办法逃避.他可以宠她至上,却不能正大光明的拥有她.一场不该的爱情,他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