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这种由于在具体行动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面表现出来的在感情上与你的听众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往往会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报和共鸣。而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共鸣,就不需要对他人进行苦苦的劝诫与说服,只需简单的说明就可以说服他。
4.考虑听者处境
在说服他人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处境。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处境着想,对方才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关怀,这样就容易对你产生亲近感。
假如你要请一对新婚夫妇参加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你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平庸的劝说者可能会直截了当地说一番大道理,而善于劝人者则会先考虑对方的处境,赢得听者的信任。如果对方说正为某事烦恼,劝说者便会对他们说:“我理解你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要是我处在你们的位置,也同样会烦恼的。”这样就既表示了对人的同情,设身处地地为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又巧妙地赢得了对方的注意。总之,在劝说他人时,照顾双方的意见,比只提供单方面意见的说服力强得多。
求人办事不惹人厌的说话技巧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人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
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人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
1.考虑对方的年龄特征
见到长者,一定要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等,否则,会令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妇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更合适。
2.考虑对方的职业特征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年轻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难免使人反感。可见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
3.考虑对方的身份
一次,有位大学生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不知称呼什么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位学生大10岁左右。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呢?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应称呼“师母”,但是,人家因年龄关系可能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4.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求人办事的最佳说话方式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小姐”之类的称呼,反倒显得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5.考虑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别不同的场合。在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谁都愿听顺耳话,何况是在被人求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在求人办事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诚恳的说话态度,让别人愿意帮助你
在求人办事时,我们的说话态度一定要诚恳,只有让对方感觉对你的诚意,对方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你。
在植树节前夕,某机关接到上级分配下来的植树任务,机关几十名员工都主动承担一些任务,惟有几位员工任凭主任怎么动员都不愿认领任务,弄得主任非常难堪。
下班后,主任把这几位员工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说:“我只讲最后一遍,我现在很为难,请你们帮个忙。”见主任如此诚恳地请他们静止,本来态度强硬的员工纷纷表示:“主任,我们不会让你为难的!”说完立即回去认领自己的任务。
由此可见,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请求话,比通篇大道理更有说服力,主任就是用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他们,让他们觉得:主任如此看得起咱们,咱们怎么能不给面子呢?
在求人办事时,说话态度一定要诚恳,要用合情合理的话语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利害关系说个清清楚楚,讲明为什么自己不办或办不了而去找他办。总之,要让对方了解得十分清楚,知根知底。通常情况下,你的说话态度越诚恳,别人拒绝你的几率就会越小。此外,你还需向对方讲明办事情的目标,成则成,不成则不成,这样,别人在帮你办事情时才能有所取舍。
求人办事态度要诚恳,就是说在说话时,不说谎,不欺骗对方。当然,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有时,目的和手段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例如,医生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以利于治病救人,往往向病人隐瞒病情,编造一套善意的“谎言”给病人,这样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虽然说了谎话,但这种谎话不是虚伪,而是更高、更深层的真诚,是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真诚。只有智慧、德性和能力达到高度统一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深层次的真诚美。情与义就是一种真诚,求人办事时,说话更需要真诚!
当我们请求他人为自己帮忙时,都应当“请”字当头,即使是在自己家里,当你需要家人为你做什么事时,也应当多用“请”字。向别人提出较重大的请求时,还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比如,当对方正在全神贯注地思考问题或操作实验,或者对方正遇到麻烦或心情比较沉重时,你最好不要前去打扰他。如果你的请求遭到对方的拒绝,你也应当表示理解,不能显出不高兴的神色,这样会让人觉得你很无礼。
另外,在求人帮忙时,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注意语气。虽然在请人帮忙时无须低声下气,但也绝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并且语气应该诚恳,最好用协商的语气,同时,还要体谅对方的心理。可以这样说:
“我知道这事对你来说不好办,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难为你了。”
当因为某些客观因素,别人拒绝你的请求时,你也不能抱怨、愤怒甚至是恶语相对,还得礼貌地向对方表示道谢,可以说:“谢谢你!”或“没关系,我可以找别人。”“没事,你忙你的吧!”听见你这样的话,对方心里会产生出内疚感,下次当你再有事向他求助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肯定会鼎力相助。如果你不能体谅对方,甚至对他加以抱怨,就等于堵死了再次请他帮忙的通路。
有时候求人时还需要富于感情,以情打动对方。当你用得体的话语表达出真诚,让对方为你富于感情的话语所感动时,你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从而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这样就为我们办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想要事半功倍,就要学会在与对方交谈时用诚恳的话打动对方。
左拉是法国19世纪的作家,其处女作《给妮依的故事》发表时,遭受了重重波折。他捧着一叠书稿,向三家出版商“推销”自己的作品,然而,每次都吃了闭门羹。于是,左拉又去找第四家出版商。
在来到出版商拉克鲁瓦办公室外面时,左拉的心里不禁打起退堂鼓来,担心再次遭到拒绝。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还是走进去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赏识。
左拉走进了拉克鲁瓦的办公室,看着其貌不扬的左拉手捧着书稿,上面写着《给妮侬的故李涝,于是拉克鲁瓦直截了当地问:“你是要出书吗?”
左拉毫无顾忌地回答:“已经有三家出版商拒绝接受这部书稿,您是第四家出版商。”
左拉的坦诚让拉克鲁瓦愣住了,要知道从来没有一个作家会对出版商说自己的作品不受欢迎,如果这样,书稿肯定出版不了。可是,左拉竟然一见面就坦率地说自己曾经碰过壁。
在说出屡次碰壁的遭遇后,左拉又补充了一句:“但我相信我很有才华,您从这本书里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拉克鲁瓦为左拉的坦率所感动,心想他不会是在吹牛吧?不妨先看看他写得怎样……通过翻看左拉的稿子,拉克鲁瓦发现他的确很有才华,又不自吹自擂,为人坦率,便决定为他出版始妮侬的故事》这本书,并与左拉签订了长期的出版合同。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左拉获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他的诚恳。左拉诚恳的态度打动了拉克鲁瓦,从而才会使他通过书了解左拉,当他发现左拉的确很有才能时,自然就会和左拉合作。
左拉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求人时,我们没必要为了迎合对方而刻意地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要用诚恳的态度和语气先表示对方的意见没有错,但是你的想法是和他不一样的。一般人在听见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表示认同时,都会松懈心理的防备,认为你可能是持有相同意见的同伴,这时候再说出你真正的想法,就很容易被接纳。总之言之,在求人办事时,我们要记住:说话要诚恳,这样才不会遭别人拒绝。
求人办事避免冷场的说话技巧
不善言谈在交际场中很容易陷人尴尬局面。要想成为求人办事的高手,首先必须掌握善于没话找话的诀窍。
没话找话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
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样找到话题呢?
1.众人都关心的话题
面对所求的对象,要选择人家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他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他想谈、爱谈、又能谈的,自然能说个不停了。
2.借用新闻或身边的材料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收到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提问的方式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淡得更为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等。
4.找到共同爱好
问明对方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起对方的谈兴。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搭上关系。由浅入深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需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几个方法:
1.适时切入
看7隹隋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
陌生人如能从你“切人”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2.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