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每隔两三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第一次到教堂时,他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现在教堂,同样重复着相同的祷告。如此周而复始,不问断地祈求着。
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说道:“我的上帝,为何您不聆听我的祷告呢?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的困难,我愿终身侍奉您……”
就在这时,圣坛的上空发出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在聆听你的祷告。可是你总是嘴里说着,却不去行动,你想中彩,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
心动不如行动,成功不会自己来敲门。我们如果要想成功,就要把希望放在明天,把计划放在今天,把行动放在现在,我们千万不要让现实限制了自己的能力。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你心中的疑团一样能迅速地毁灭我们的行动。许多人之所以不会成功,就在于他们没有行动,所以他们就认为失败了,以至于表现出了沮丧低落的情绪,从而使周围的人们因此而对他们失去信心。
在行动的过程中,如果你总是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总是不断地贬低自己,那么你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人们通常不会费力去仔细思量一个自我评价太低的人。
到目前为止,很难见到一位自我评价很低的人干成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过他的期望。如果期望自己能成就大业,如果你强烈要求自己干一番大事,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大的抱负,那么,与自我贬低和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心态相比,你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约翰博士最近接到一个国际长途电话。电话中一位陌生的年轻男子用英语吞吞吐吐地对他述说着:“我现在被一件无法解决的事困扰不已,那件事对我来说压力太大了,我绝对无法办到,绝对办不到……”他充满绝望的声音越说越小。
“你认为你是个正常健康的人吗?”约翰博士打断了他的话。
“你是说我的精神是否正常吗?我还没有被人问过这种问题,不过我不认为我的脑子有任何问题。”
“很好!那么你有没有生病?或是感到身体不舒服?”
“一点也不!我还年轻力壮呢!”
“非常好!教育程度呢?”
“嗯!大学毕业,而且成绩很不错。”
“好!现在让我们来看你的状况吧!你身心都很正常,也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你对于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却无法完全应付,而宁愿用着微弱颤抖的声音,支付高昂的费用打越洋电话来此,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每当我一想到我所遇到的棘手问题,就好像被它压倒了,完全地压倒了,请想想看我被压在地上的惨状吧!此外,有一次我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你的书,把它拿下来看了一些。而且我知道纽约现在正是白天,所以才拨了电话,不到五分钟,我就和你通话了。”
“现在你所做的一切都属于积极的行动,可见你的实践力并不会输给别人。在拨电话时,你有没有问自己是否能打通这电话?也许他不在吧!就算接通了,又该说些什么呢?大概他会认为我有神经病吧!这时你并没有持着对自己怀疑的态度,健全的心理使你做出这一连串积极的行动,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这才是真正的你。当初你一开口就说办不到,无法做,太困难……那不是真正的你。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遇到的问题不是问题,也许那真的是个困难重重的大问题,也许你已经尽力而为了。勇敢地面对问题吧!不管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情形,你必须面对它。”
他的犹豫不决、彷徨不安的心理渐渐地消失了,终于他振作起来了。积极行动的力量,使他改变了消极逃避的态度。
“以后希望你常来信,让我知道你是如何将困难解决的。但请牢牢记住‘只要你认为能,就做得到’这句话,我会在大海的这一边为你祈祷的。”
从他以后的来信中,约翰很高兴地发现他有了很大的进步,至少他有了积极行动的新观念。
所以,成功不会自己来敲门,它只属于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行动的人。如果一个人有了宏伟的志向,却没有具体的行动,再好的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记住,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有了理想和目标,还要去努力行动啊。
温馨提示
没有行动的梦想只能是空想,只会空想的人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只有将空想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梦想。
古人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何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的举动都毫无意义,任何成功之道都不是怨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1958年,一个出生不足满月的男孩儿,被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一户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这个由养父和养母抚养的孩子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
牛根生从小尝尽世间冷暖。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有过一段从警经历,且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养母曾是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两个“特殊”人物,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牛根生的遭遇可想而知。解放战争期间,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送了人,一部分是寄存在别人那里。六十年代,由于生活困难,养母领着牛根生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承认,还把母子俩给轰了出去。
河东河西,人情冷暖,对牛根生的财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牛根生初次体会到“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观念。回想年少往事,牛根生说:“母亲嘱咐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离开了我,我差点饿死、冻死。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对党的认识全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牛根生复杂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一生的优秀品质:容忍、刚强、独立、不屈不挠……
牛根生1978年继承父业,开始养牛。1983年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在伊利,他从一个洗瓶丁开始干起,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在这个位置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八年。1987年,工厂为新出的雪糕搞调研,牛根生拿给儿子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他没有怪儿子,而是反思自己的产品: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会,更何况消费者了。
从那时起,牛根生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为了做m品牌,他去求教一位非常著名的策划人。“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我。我跟策划人说,我虽然是卖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他问:你表哥是谁?我说:卖汽水的可口可乐。卖冰棍的是卖汽水的孪生兄弟,既然可口可乐可以做品牌,卖冰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几年后,牛根生做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牛根生的区域销售额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1998年,牛根生突然被免职。有人称,这是一段充满个人恩怨同时夹杂着体制之痛的“草原公案”。
如今,已是蒙牛集团董事长的牛根生不愿多加评论这段往事,只是感慨:“我在伊利干了16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1998年,被免职的牛根生带着对企业的深厚感情和无限遗憾离开了伊利。
1999年,牛根生卖掉自己和妻子的股份,用100多万元注册了蒙牛。伊利传出话来,“一百万元能干什么!”牛根生对蒙牛的将来也不是有十分的把握。但是令牛根生出乎意料的是,郑俊怀的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纷纷弃大就小,跑到牛根生那边去了。这样先后“哗变”的,大概有三四百人。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而……一位中层干部说,“可以说大家连买棺材的钱都拿来了”。在大家的努力下,凑了一千多万元的“同心钱”。蒙牛终于成立了,然而面对如此信任他的老部下们,牛根生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蒙牛仅在诞生第一年,就遭受了6次由同行发动的致命打击。即使到了2003年,依然受到过有计划的新闻诽谤,被牛根生善意称作“竞争队友”的同行,却恶意地斥资600万元企图置蒙牛于死地。2004年也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蒙牛先后遭受了新闻诽谤和来自犯罪分子的连环恐吓。身经百战的牛根生回首这些往事时置之一笑:“世上难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死胎,一种是巨婴。看来我们被逼成了后者。”九死一生的蒙牛集团没有倒下,以品牌和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有人说,蒙牛的成功是个奇迹。牛根生否认“奇迹”的说法,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能力上,蒙牛的成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却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