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的方法。以综合事实与人生经验的手段,使“杂物成文,撮合语言眷属”(钱钟书语),深深感悟人生之日常、苦累、欢悦,作出自然的灵感,打通凡物障碍。例如,我们前面所读的关于沈振兴的材料,便可由其人生苦痛写出一份情与法、理与智间的大苦难来;而《世界之底》一段,又何尝不以千里相会交出苍茫体味的主题感念来。
基底对比的提炼。格式塔理论最重要的洞察在于其对图形和基底间的关系上。其理论认为,较小的面积作为图形,把较大的面积看作基底,如此,信息值之传递才能增大。我们的意思是说,只要将小小的事件置于大的历史中,才可发现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旧意翻新曲。创造是对规矩的破坏,但要赖着这此前的基础。《七缀集》的作者常云:“回过头来另眼相看,正是黑格尔一再讲的认识过程的重要转折点:对习惯事物增进了理解,由识,转而为‘知’,从旧相识进而成真相知。”旧物可乘新意气弄播新声,正之谓“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前面所举范例《他做梦都想得到一个儿子》等即由斯以生。
四面围攻。此法由多重视点共同透析,结果交于一身,“乃如四面围攻,八音交响,群轻折轴,累上为山,积渐而高,力久而入”。如选人《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之《非洲即景》即如此。
它通过东非日常生活的几个场面的罗列,表达了非洲人的无能、懒惰、专横、愚蠢、尔虞我诈,暗示他们离不开白人,否则连一家洗衣店都管不好,更不用说管理国家了。主题正得之于事件间之揉搓,而后自然流泻而出。
方法永远不可过于信赖,重要的在于情景中的智慧透析。
第三节 新闻材料
一、新闻事实与材料
新闻事实是说话的基础。然而,它又是由具体材料构成的。
因此,所谓新闻材料亦即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之总和。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材料则往往经主体加工。
在新闻学这门学科中,我们一般把记者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称之为第一手材料;把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儿获取的材料称之为第二手材料;把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辗转得到的材料称之为第三、第四手材料。
那么,因着接近性与权威性的关系,第一手材料较为可贵,它常常构成了报道写作的基础。它具备一定的实证性,但“眼见并不为实”,现象材料总有假象,因此,需要特别认真地分析、读解。例如,当我们看到司马南先生表演各种各样所谓“神功”时,我们并不怀疑它的真实性,然而事实证明它是一种假象,需要仔细地由宏观意识引导去细味与辨别。
第一手材料带来的结构方式一般是“我见到了什么”,使受众视线由“守门人”记者所“牵引”,进入一点一滴的陌生世界。
第二、三、四手材料并非不重要。只是因为多重转移,因而往往具有“三人成虎”的嫌疑。转述者作为把关人必然将一己的感念加人其中,势必造成缺失圆满的特征。写作者必须核准,以免误传误播。
然而这些材料却能意外地加大意义值空间,平添一种辽阔.感。例如:
数以千万计老鼠造成灾难
埃及老鼠生吃骆驼!(标题)
法新社开罗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日电数以千万计的饥肠辘辘的老鼠侵入尼罗河谷,眼下已抵达首都开罗大门。
政府已下令宣布紧急状态,同时动员“灭鼠队”尽力消灭老鼠。
这些老鼠重的可达半公斤,由鼻子至尾巴末端长三十五公分。
老鼠靠啮齿开路,它们越过乡村和农田,在当地人民中引起恐慌。它们至少以六对一之比多过当地人民。
过去几个星期中,埃及报纸一直报道一些可怕的故事,说明老鼠如何厉害。
在东部省,一头脚部流血的骆驼遭老鼠袭击,被活活吃掉,除了一副白花花的骨架外,什么也没有剩下。
在扎加其格附近的一个村庄,老鼠吃掉五百只小鸡。那里的农民报告说,老鼠还吃光了二顷小麦,并袭击婴儿和老弱病人。
……《金字塔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紧急呼吁:
“救救我们吧!我们完全被老鼠控制了,老鼠把我们的一切都抢光了!现在,我们只有坐待老鼠来咬我们了!”
开罗的市民都在担忧,他们是否也会遭到和这位来信作者同样的命运。
如果没有第六自然段后其他报纸之转引及其对“读者来信”的征引,那么,这只是一篇单纯的消息简要报告了,绝不会有如今这般大气度,圆满结构。
可以看出,不管是第一手材料还是二、三手材料,都可以为事实的明示带来活力与一种搅动生气的效果,使文字“立于纸上”。
二、新闻材料的重要性序列
在新闻材料表现其主题时,不论来自于第一,抑或二、三手材料,其中又可依对主题的表现程度划分成一个类别阶梯。就跟我们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五层次一样,这里的材料亦可由低到高级划为:一般材料、骨干材料、细节材料、点睛材料等层次。
一般材料系指在实际中存在的能够说明全局特征,但又不具典型特性的材料,它给整个报告之写作增加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框架。它是普通的生活画面。为整个写作带来生活的真实与形象的真实。例如《在毒气室门口,他们发给每个孩子一块糖果!》中,为表现总体的残忍,记者在一些具体事实之外写道:
一个又一个恐怖事件,无穷无尽——冲锋队员当着母亲的面把孩子摔死;’大批人以家庭为单位被驱进毒气室,那里早已堆满了尸体,后死的人竟倒不下去;奄奄一息的人们临终前握着亲爱者的手;还有大批卫兵撬开死者的嘴,用铁棍敲取金牙齿。
加上这一段,读者就会感觉到了法西斯的残忍与非人性并非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骨干材料系指对报道主题起支撑作用的材料。例如上面所举《“在毒气室门口,他们发给每个孩子一块糖果!”》中,不能没有一天之内杀死一万八千名犹太人、对伤寒病人一律枪毙、用狗吃人等事实。
细节材料系指能够表现主题的特殊画面,它们空间小,但释放能量却极强。例如,当黄远生描述外交部之腐秽时仅用了一个满院跑狗的细节,就活绘出一种败落的无规矩的世界面目,在描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时,记者特意写上藤椅上有一大窟窿,那是用东西顶肝部造成的……
画龙点睛材料。这是最具魅力的一种材料,好比古人所讲点铁成金的巧手,一经加入,登时大改观现状,回报一个新天地。
例如,当记者里查德·巴恩斯在整篇报道写作中,庄严地写出“在毒气室门口,他们发给每个孩子一块糖果”时,文章摧震山林,可使万木低回咽噎不已,它是整篇文章的眼睛。
这种点化只是一种人为的总结,只要了解更多的作品,仔细体味它们的风貌,必能获取神气灌注。宏观地把握太重要了!
三、新闻材料的甄选
新闻材料如生活一般丰富。而且,又是浑浊的,它们需要用心去辨别剔除,拂去尘埃,增其力量。
写作者必须注意这一问题。
必须注意材料获取的环境。以武力或强迫的手段获取的材料必然会有问题,例如虚构、捏造。
必须注意材料获取时供给者的心态与精神特征。人千万等,个个不同,凡好事者、健谈者、善勾连者必有造作细部、加增调味之习惯。
必须注意材料形成时间。时问意味着质的变化正在形成。当年认为是反集体制的个人承包,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当年认为勤奋加班的事例,而今却必须承受是否效率太低的考验……不可盲目套用。
必须注意材料来源。来源意味着第一把关者已经作了处理。
因此,内外行之别,亲验与他验之别必波及其材料之删除加添。
必须注意材料之真实,凡一切材料,皆忌虚妄,忌造作。
必须注意政治性。只有与时代精神、政治趋向相吻合,才能使其正常的社会化。
必须注意新鲜性。只有新鲜才能生香四溢,开花结满老枝头,产生具足的冲击力。
必须注意读者心理。材料要围拱主题,最大限度地“牺牲”自己,使主题立体化。因此,就必须考虑到作为受者的读者的心理特征。美国新闻心理学家肯·梅茨勒在《请熟悉你的读者》一书中,特别点到了“读者渗透”概念,并要求了这一点。读者感兴味的,能改观其心态与精神的,都应特别予以注意。例如:
阆中找不到姓张的商店(标题)
川北名城阆中市有一种干牛肉,当地人称之为“张飞”牛肉,到此地的游客无不纷纷解囊品尝,临走了还免不了买几包带给远方的亲友。
牛肉本是一般的牛肉,仅仅加了个“张飞”的头衔,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游客大有不尝则为极大遗憾之感。但可惜的是,“张飞”牛肉仅仅是当地百姓加给这种干牛肉的一个绰号,它的注册品名却叫“阆中干牛肉”,以至于它仅在本地享有盛誉,在外地则鲜为人知。
阆中与张飞渊源颇深。三国时期,张飞曾在此屯田戍边,镇守达七年之久,最后死、葬于此,后人在阆中所建的张飞庙和张飞墓已在此延续了1700余年。然而,张飞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至今却不为阆中上万种产品中的任何一种所采用。
阆中是四川的丝绸之乡,其丝绸产品花色品种达一千多个,有30余种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大奖。曾有旅游专家建议阆中丝绸产品打“张飞”牌,一则利用张飞的大名,二则虎背熊腰的张飞与绚丽缤纷的丝绸连在一起,具有强烈喜剧色彩,较易产生知名度,但此话终究被当作一时笑谈而未被采纳。(新华社1993年1月13日)
显而易见,此稿在提出商品广告意识开发的主题上,选用张飞这一历史人物的趣味性来吸引受众注意,在选材上的确不凡。
但是,选材绝不可媚俗。
这是一种艰辛的工作,日本记者辰浓和男为我们写道:
报纸上一二行简洁的描写,背后包含着数百行的积累。
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二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二千行素材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