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山,多戈壁沙漠。可耕地面积小,且质量不高。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左右。从土地供养能力上看,中国国土的合理承载人口可能是9.5亿人。然而,2009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示,2008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28亿人。
据统计,目前,全人类的人均生存面积为2.3公顷。美国人平均生存面积为9.7公顷,但中国人只有1.6公顷。有专家表示,假设中国和印度要达到美国的人均生存面积的话,那么要增加一个地球的资源才够。
另外,富人的消费欲望太高。同样都为生存,一个美国人平均购买的商品数量却是中国人的50倍,一个美国人的能源消耗量等于印度人的35倍。一个美国人一生中平均造成的对环境的损害,是一个巴西人的13倍。
地球的资源越来越少,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产生很大矛盾。问题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度索取,能永远维持下去吗?肯定不可能!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所能承载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如果人口无度增加,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必然会对粮食、住房、就业、资源、环境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地球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
据联合国估计,2008年末,世界总人口约为68亿人。到21世纪中叶,印度人口将为世界第一,有17亿人,中国人口达15亿人。如按8000万人/年的增加速度计算,21世纪内,世界人口有可能突破100亿人!
1650年,世界人口约5亿人,1830年约10亿人,1930年约20亿人,1975年约40亿人,2000年约60亿人。预计2030年约80亿人,2050年约90亿人。全球第一个人口翻番用了180年,第二个翻番用了100年,第三个翻番仅用了45年。
再看中国。清朝初期有1亿人,1834年为4亿人。新中国成立之初为5.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4。60年后的今天,即使在举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中国人口也早已超过13亿人!
地球的表面积约5亿平方千米,体积约1万亿立方千米。乍一看,也算是天文数字了。可别忘了,地球人口达到100亿人时,人均的数量是多少?
人口激增,致使水资源短缺。在西方的国家中,公元前,一人一天用水为12升,18世纪为60升。而现在,西方大城市的人均用水量高达500升/天。用水量增加,污水量也相应增长,进一步减少了清洁水资源的存量。
人口激增,致使矿产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占世界人口30%的发达国家,消耗的矿产约占世界总耗量的90%。假如各国都按美国的方式来耗用矿产资源,多种矿产将会在很短时间内耗尽。
人口激增,致使土地资源短缺。人类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直接参与产品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人口激增,致使环境更加恶化。人口增加,生产规模扩大,所需资源增大,废弃物增加,环境污染加重。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环境状况就会恶化,社会关系紧张。
地球不会再长大,人口也不能无度增加。人类要有计划地控制自身数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中国给世界作出了表率。中国在过去30年间,因计划生育少生了4亿人口。初步计算,相当于每年减少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了力量。
20世纪的100年,世界人口增长4倍,城市人口增长13倍。全球的商品量增长40倍,用水量增长9倍,能源消耗增长13倍,二氧化碳排放增长17倍。由此,产生了诸如全球变暖、城市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受挫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繁殖的无限性、人类生活方式的奢侈性等现实的存在,提醒人类深思:我们如何生存?后代如何生存?怎样做,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城市与环境问题
我们都知道四周筑墙谓之城,有买有卖曰市。城市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决定区域的政治稳定和民生进步。作为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聚集地,城市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今,它带来了无尽的繁荣和梦想,也导致了诸多问题和困惑。
地球上最初没有城市。人类部落之间的思想交流、商品交换的过程,催生了大大小小的交易市场,于是小集镇出现了,后来又扩展为城市。城市的兴起和成长,是人类社会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人类的聚集方式,大致经历了三次历史变革。早期,人类居无定所;后来,人类住进洞窟或树巢,小规模集合成乡村;农业文明时期,城市出现了。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设施的完善、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趋势不断强化,居住在城市成为人们生存方式的主流。
中国城镇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西周以后。春秋战国时代的互相兼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战国七雄的首府都是较大的城市,其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兼经济中心。在河南登封发现的战国时代的城市,已经使用管道供水,由此表明当时的中国城市已经具备规模。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国家城镇体系逐渐形成。王朝的首都,是全国的城镇体系中心。西汉末年,首都长安的人口为40万人。唐代全盛时,人口已达百万人。长安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国际性大都市,各国的使臣和商人云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据考证,北京建城已有3000年的历史。早期称蓟,唐朝称幽州,辽朝改叫燕京,元朝叫大都,明朝始称北京。
东京汴梁是北宋的首都,现在称为开封。汴梁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人文荟萃,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甲天下。
这些历史上的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除了王朝的首都以外,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地和信息发布地,不断吸纳小商品生产者定居,以扩大规模。通过商品集散与农村形成联系,逐渐演变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中国古代的城市往往以官衙为中心,辅以东西两市、文武庙堂。城市以达官贵人及佣人为主体。商业主要供官府消费。
城市的形成是需要物质基础的。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源。交通条件亦属十分重要的因素。货物交换、市场运作离不开运输。在古代,运输效率明显受制于地理因素。
城市的兴旺,还受到人口的制约。没有人,城市便会消失。古代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口和城内人口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城外区域的人口密度决定着这座城市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建立城市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小。根据人类的爱好,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建设理想的城市。但是,如果毫无节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城市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动力中心,是资本主义的摇篮。随着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人力资本加速集聚,经济和信息能量也不断集聚,城市逐渐大型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信息、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形成了所谓的城市化运动。今天,世界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是划时代的。
2009年底,迪拜的一家公司突然宣布无力偿还上千亿美元的债务。顿时,世界大惊。因美国债务问题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刚刚出现好转的迹象,迪拜债务危机是否会再次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各种说法不一。
没过几天,还是迪拜,又让世界惊叹: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竣工启用!据说,远在90千米以外,人们都能看到她的风姿。
近年,世界的城市越来越高。上海有几百栋建筑物的高度都超过100米。另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高度420米,马来西亚双塔大楼高度452米,台北101大楼高度508米,当今世界最高的迪拜塔高828米。
建筑高度的竞赛,方兴未艾。上海在建的上海中心大厦高度将达632米。沙特阿拉伯正在规划兴建一座高度为1000米的王国塔。
现实中的城市在长高,人类梦中的城市更高。前些年,日本推出一批未来建筑的设想方案,有高度为2000米可居住30万人的,有高度为2004米可居住75万人的,更有高度为4000米可居住100万人的超级建筑。
这些想象中的建筑,极具乌托邦色彩。能否代表城市的发展方向,不敢妄言。但或许某一天,你就生活在这样的空中楼阁中。
城市越来越高,城市也越来越大。发展经济需要大城市作为支撑。中国沿海地区一些地级市的经济规模早已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并进行着新的超越。
20世纪是属于大城市的。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展现了人类的进步和富裕。
为了定义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联合国创造了一个“超大城市”的词汇。1975年,全球有5座超大城市,目前有19座。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出现27座超大城市。
超大城市可真大。北京,从东头到西头,车程好几十千米。加上道路拥堵,更感觉城市之巨大。上海内环线内拥挤不堪。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发展决策者,几乎都使用滚雪球式的城市发展思路,致使中国城市的大饼越摊越大。
中国城市不但越来越大,而且数量越来越多。2008年,中国有建制城市655座。其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23座,100万~200万人的城市35座,50万~100万人的城市82座,20万~50万人的城市233座,20万人以下的城市282座。
中国有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68个县级市。还有未被认可为城市的县城1600多个,国际上,这样的县城往往被归为城市。此外,还有1.9万个镇、1.5万个乡,这些都是潜在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后备军极为庞大。
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近年来世界第一。1958年,城镇人口是1亿人,1981年为2亿人,1998年为3亿人,2003年为5亿人,到2008年末,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人,城镇化水平达46%。
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0%;到2030年,这一数据将上升到70%。那时,至少有9亿多人住进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