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幸运者创造、发现和利用他们生活中的偶然机遇幸运者的生活中充满了偶然的机遇。在上一章中,我描述过职业诗人乔迪的经历,幸运的邂逅,帮助她实现了许多人生梦想和抱负。我们还谈到了李,这位营销经理具有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地方的超常本领。他无意中遇到了未来的妻子,生意上的许多成就也都归功于幸运的偶遇。还有接二连三在竞赛中获胜的林恩。只因偶然看到报纸上报道了一名女子好几次在竞赛中获奖,林恩的整个人生道路便从此改变。林恩、李和乔迪是我的研究项目中典型的幸运者。他们从未刻意追求过,但似乎总是能碰上机遇。
幸运者往往认定,这些机遇纯属巧合。他们只是恰好翻开了报纸的某一页,点击进入了某个网页,在恰当的时间走上了街头或参加了某个聚会,遇上了值得结识的人。然而,我的研究工作揭示,这些看似偶然的机遇,是幸运者的心理特征造就的。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使他们比别人更有可能创造、留意和利用生活中的机遇,这种积极的态度,无形中使幸运者内心充满积极正面的能量。我发现了幸运者使生活中看似偶然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技巧,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未曾探索过的。我发现,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地方,其实是从恰当的心态开始的。
温迪是一名四十岁的家庭主妇。她自认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很幸运,尤其在获奖方面格外幸运:她平均每周获三次奖,有的奖很小,但许多奖都引人注目。过去五年间,她赢得了一大笔现金和若干次出国旅游的机会。毋庸置疑,温迪似乎具有获奖的魔力——但她不是独一无二的。我在前一章提到过,林恩获得过好几次大奖,包括几辆小轿车和度假。乔也是如此。跟温迪和林恩一样,乔自认为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非常幸运。他结婚已四十年,家庭生活一直幸福美满。不过,乔在参加竞赛时格外幸运,最近的成绩包括赢得几台电视机、在某著名的电视肥皂剧拍摄现场做客一天和若干次度假的机会。
林恩、温迪和乔不断获奖的原因何在?他们的秘诀出奇地简单。他们都参加了大量竞赛。温迪每周参加大约六十项邮政竞赛和大约七十项在网上举行的有奖问答。林恩和乔则每周参加大约五十次竞赛,每参加一次,他们的获胜机会就增加了一分。三个人都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幸运地不断获奖,是因为他们参加的竞赛非常多。正如温迪解释的:“我很幸运,但运气是靠自己创造的。我赢了许多竞赛,得了许多奖,但我的确为此付出了大量劳动。”乔则表示:
人们总是说我非常幸运,因为我赢了那么多竞赛。可他们又告诉我,他们自己并不经常参加竞赛,于是我想:“是啊,不参加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奖。”他们觉得我非常幸运,但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创造运气……正像我对他们所说的:“要想赢就得参赛。”
那么,幸运者在生活中不断碰到的其他类型机遇是否亦如此呢?这是否能够解释他们为什么常常在聚会上邂逅有趣的人,或在报纸上读到最终改变其人生道路的文章呢?我设法深入其生活,发现了表象背后的事实。我的研究揭示,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性格。
据说,思考和行为方式相同的人往往有着相同的性格。性格的概念是当今心理学的焦点,为探讨如何准确地划分人的性格,研究人员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结果十分引人注目。
经过多年研究,大多数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我们的性格包含五个方面,而在这五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各有特色。无论男女老幼,不分文化种族,所有人的性格都具备这五个方面。这些方面通常被称为合群性、勤勉性、外向性、敏感性和开放性。
前行的路上有诸多变化,我有如按下开关,看到的是光明的一面而非黑暗的一面。现在看看这一切,心想,我是多么幸运啊。
——米歇尔·法伊弗
我比较了幸运者和不幸者的性格在这五个方面的异同。我解析的第一个方面是合群性,它用来衡量一个人同情他人和愿意帮助他人的程度。我想弄清楚,幸运者得到无数好运是不是因为他们乐于助人,因此别人也乐于帮助他们。有趣的是,幸运者在合群性方面的得分并不比不幸者高。
我解析的第二个方面是勤勉性,它用来衡量一个人自我约束、意志坚定和锲而不舍的程度。也许,幸运者的好运较多只是因为他们比不幸者更加勤奋,但幸运者和不幸者的勤勉性得分也相差无几。
然而,他们在另外三个方面——外向性、敏感性和开放性的得分大相径庭。这些差别可以解释为什么幸运者不断在生活中碰到貌似偶然的机遇,而不幸者恰恰相反。
准法则1:
创造强大的“运气网”
我的研究揭示,幸运者在性格上的外向性比不幸者要强。性格外向者远比内向者要容易相处。他们乐于花时间看望朋友和参加聚会,往往喜欢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性格内向者则乐于独自消磨时光,喜欢从事比较安静的活动,比如看书。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幸运者的外向性格以三种方式大大增强了他们幸运地邂逅某个人的可能性——结识大批的人,成为“社交磁铁”,与人保持联系。
首先,跟林恩、乔和温迪通过大量参赛来提高获奖概率一样,幸运者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结识大批的人,来增强他们幸运地邂逅某个人的可能性。他们结识的人越多,遇到一个对其生活产生正面影响的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罗伯特为例,这是一位来自英格兰的飞机安全工程师,年龄四十五岁。罗伯特非常幸运,他的生活充满了奇遇。几年前,罗伯特和妻子乘飞机前往法国过新年。他们本打算几天以后再乘飞机返回,但由于天降大雪,所有航班都被取消。看样子,大雪还会再下好几天,罗伯特和妻子决定坐船回英格兰,于是来到法国的港口城市滨海布洛涅。但这样做有一个问题,轮船的终点站是一个港口,离他们住的地方很远,而大雪阻断了公共交通,因此他们即使到了英格兰也回不了家。正当罗伯特和妻子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候船室的门开了,进来另外一对英国夫妇,他们也要搭乘这艘轮船。罗伯特开始与他们攀谈,惊讶地发现,他们就住在自己家附近。他们主动提出让罗伯特和他的妻子搭便车,没过几分钟,罗伯特的难题便解决了。
还有一次,罗伯特和妻子想搬家。他们看了几个地方,但都不满意。一天,罗伯特漫不经心地走在大街上,看到他认识的一名房地产商正好从办公楼里走出来。罗伯特本来可以继续散步,却一时兴起,决定问问这名房地产商有没有合适的住宅介绍给他。对方表示爱莫能助,转身走了。过了几秒,他又折回来,建议罗伯特去看看一幢刚上市的房子。罗伯特立即驱车前往,并且一眼相中,当天便买了下来。罗伯特和妻子已经在那儿住了二十多年,称这幢房子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我跟他交谈时,罗伯特自称性情爽直、话特别多。他对我说,他在超市排队时往往会跟旁边的人聊天,常常不知不觉就跟陌生人攀谈起来。罗伯特发自内心地喜欢结交朋友,而他结识的人越多,遇上一位对其生活具有促进作用的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十五岁的约瑟夫是一位成人学生,他也有过改变人生道路的偶遇。年轻时,他特别难以安安分分地待在学校,而且经常被警察逮个正着。到了快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好几次因为轻罪而被判刑,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后来,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那天,他乘坐的火车在两个火车站之间停了下来,约瑟夫百无聊赖,于是跟旁边座位上的女士搭讪。她是一名心理学家,两个人谈起了约瑟夫的生活。约瑟夫坦言自己有点自暴自弃。这位女士对他的独特见解和社交技巧深表赞赏,声称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火车到站了,两个人分手了,但这位女士的话在约瑟夫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查了一下成为一名心理学家所需要的培训和资格,最后决定洗心革面去上大学。他目前在大学里攻读心理学,明年就将毕业。约瑟夫对我说:“我领悟到,跟人交谈非常有好处,我个人从中受益匪浅。”
其他许多幸运者也表示,他们之所以经常有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与每天都会见面的人进行交往。以萨曼莎为例,几年前,她是一家法律事务所的年轻秘书,私下渴望着扩大眼界并打入演艺圈。可惜,她的社交范围很窄,没有什么熟人能帮她。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她从诊所看完病出来,准备坐出租车回办公室。出租车来了,她刚要上车,一名年纪较大的男子走过来,问能不能一起搭乘这辆车。萨曼莎天性开朗,一路上跟他闲聊,得知他是某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她告诉这位制片人,她的梦想就是进入演艺圈,哪怕从事最卑微的工作也会很高兴。他安排萨曼莎去见他所在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后者立即答应让她给一位律师当秘书,不久便把她调去从事影片购买工作。五年后,萨曼莎已经是洛杉矶一位功成名就的制片人。她深知自己正是由于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地点,所以抓住了机会。
幸运者增加偶遇概率的另外一种途径与“社交磁力”有关。心理学家们注意到,某些人似乎能够把别人吸引到自己身边。这些“社交磁铁”常常发现,他们在参加聚会或出席会议时总是会有陌生人主动与他们搭讪,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则经常有人向他们问路或问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其他人似乎总是不由自主地靠近他。而在“社交磁铁”中,性格外向者远远多于性格内向者,这大概不足为奇。
研究表明,这些人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他们在无意中流露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引起了其他人的兴趣和关注。有趣的是,幸运者的行为方式也正是如此。我请其他一些心理学家观看了我跟幸运者和不幸者交谈的录像。我抹掉了声音,这样观众就无从知晓哪些人是幸运者、哪些人是不幸者。我请大家对谈话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的表情和行为进行评定。他们记录了这些人微笑的次数,与交谈对象目光接触的频率,以及是否运用了某些手势。
幸运者和不幸者之间的差别令人惊讶。幸运者的微笑次数是不幸者的两倍,目光接触也多得多。然而,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开放性”或“封闭性”肢体语言的运用。双臂或双腿交叉是“封闭性”肢体语言,表明这个人不太情愿与人交谈。“开放性”肢体语言则恰恰相反。这种人会面向交谈对象,胳膊和腿自然放松,常常伸出手来打手势。幸运者运用“开放性”肢体语言的次数是不幸者的三倍。微笑的人往往比皱眉的人感觉更快乐,姿态放松的人也总是比身体紧绷的人更容易激活内心的正能量。
幸运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吸引着别人,而他们结识的人越多,碰上好运的机会也就越多。在聚会上跟越多的人交谈,遇上梦中情人的可能性就越大。跟越多的人谈生意,碰上新客户或对其事业有帮助的人的概率就越高。
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貌。除了主动跟人攀谈或充当“社交磁铁”之外,幸运的性格外向者还有第三种行为方式来增强生活中的运气。这第三种行为方式大概在其成就当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幸运者能使人对他们产生一种稳固而持久的信赖感。他们和蔼可亲,大多数人都喜欢他们。他们往往乐于相信别人,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结果,他们结交的朋友和同事往往比不幸者要多得多,天长日久,这张朋友关系网就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机遇。
以五十岁的行政管理人员凯西为例。凯西自认为在人生的各个领域都非常幸运,二十三年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两个孩子身体健康。她自称,总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地方。当初她为了抚养孩子辞去了工作,几年前,她考虑重返职场,但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依然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她给商界的一位老朋友打电话,约了时间去跟他聊一聊,请他帮忙出出主意。在谈到他刚刚得到的晋升时,他顺便提到自己要招聘一名助理。凯西表示愿意从这个位置重新做起,他建议凯西向公司申请。凯西得到了这份工作。六年后,她依然在跟这位朋友合作,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告诉我,她把自己的运气归结为对人的态度:
我是“人类收藏家”,我喜欢跟人打交道,很容易跟人交朋友。我总是设法跟他们保持联系。一个人不可能跟所有人都保持联系,但我尽力而为。
运气就是相信你是幸运的。
——田纳西·威廉斯
凯西从学生时代起便开始建立起庞大的朋友和同事关系网。为庆祝生日,她曾经邀请了五十位最要好的朋友一起聚会。她结交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行各业。
凯西不是唯一重视与朋友和同事保持联系的幸运者。在前一章,我们认识了住在纽约的职业诗人乔迪。过去两年间,她好运不断,几次偶然的相遇,帮助她实现了一生中的许多梦想和抱负。乔迪正是通过与她遇到的人交谈并保持联系得到这些好运的。她在自己的作家和诗人圈子中交往也很广泛,能叫出几百个人的名字。关于这一点,她说:
我跟人交往的时候完全是真心诚意的,我发自内心地重视这份友情。我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关起门来写作的作家。我们这个圈子就是一个大家庭,因此,当我意识到有那么多人在支持我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家庭般的温暖,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呵护这些交情,千方百计跟大家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