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里的失重感
人在乘电梯时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电梯快速下降时,给人一种恐惧的感觉,好像五脏六腑都被向上提起,真所谓“提心吊胆”,似乎将要跌进无底的深渊,电梯启动下降越迅速,这种恐惧的心理感觉越厉害。如果在电梯内有一台秤,你站在台秤上相对台秤不动,在你有“提心吊胆”感觉的时候,不妨注意一下台秤指针的读数,可以看到你的体重突然变轻了。
这种恐惧感觉越厉害,你的体重减少得越严重。这就是所谓“失重”的现象。倘若电梯自由下落(当然,实际运行是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你会发现台秤上指示出来的你的体重完全消失,你的重量等于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的状态。
到底“失重”是怎么回事呢?人站在电梯内的台秤上,电梯启动时,有一个向下的加速度,这时人也以同样的加速度下降。人之所以具有了向下的加速度是由于人受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另一个是台秤对他的支承力,这个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由于人获得的加速度方向是向下的,所以人受重力、支承力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应该是竖直向下的。也就是说,竖直向上的支承力小于竖直向下的重力。这时反映在台秤上的读数便比重力小,这个结果说明此时的视在重量比真实重量小,好像是人失去了一部分重量,这就是“失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便可知道,“失去”的这部分重量的大小应该等于人体质量与加速度大小的乘积。在升降机加速下降过程中,人体质量并无变化,而加速度是可以不同的,所以,当下降加速度越大,“失重”就越严重。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时7分,在拜克努尔飞船发射场,一支重型火箭起飞了,在末级火箭的顶端连着一个直径是2.3米的球形空间,这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球形空间中坐着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当时他刚满27岁。
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加加林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西南805千米的萨拉托夫。飞船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总共飞行了108分钟,其中有89分钟加加林是在失重状态下度过的。
失重是人进入宇宙空间遇到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飞船运动的离心力和地球对飞船的引力相等。由于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使飞船里的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在失重的条件下,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它对人的生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前,曾有人预言,失重可能破坏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化,甚至断言,谁要是摆脱重力谁就将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人在宇宙空间生理的实践证明,人在失重时,生理功能要发生变化,但不像有的人预言的那么严重。
失重时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涌向上身,骨盐代谢紊乱,骨质出现脱钙,初期出现类似地面运动病症状的航天适应综合症等。这些变化,短时间不会构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回到地球后都可以逐渐恢复。
习惯于地球重力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将会感到新奇。人体的重量消失了,行动起来真正是身轻如燕,掌上可舞。在舱内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以停留在空中。但站稳脚跟变得不那么容易,国外有些航天员穿着一种带磁性的鞋,工作地点的舱壁上包上铁皮,这样站立就很稳了。失重下的睡眠更为简便,用不着和地球上一样要设置床铺,只需一个睡袋,挂在舱壁,睡眠时人钻进去就行,站着睡、卧着睡都一样舒服。
在失重时,吃饭、喝水、穿衣等也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失重环境不分上下,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杯子里的水不会倒出来,会悬浮在空中。喝水时最好把水装在带有管子的塑料袋中,喝时把管子含在口中,轻轻压迫水袋,水就流入口中。
食用的食品要有简单的包装,一切散装的易掉屑的食物,都会在舱内飘浮。黏稠状的食物可以装在类似牙膏的软管子内,块状食物如面包等,可在食品表面涂上可食用的蛋白膜,做成一口大小的小块,食用时方便也不掉屑,罐头食物也可食用。
肥皂泡为什么总是先上升后下降
日常生活中,常能看到一些小朋友吹肥皂泡,一个个小肥皂泡从吸管中飞出,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美丽的色彩。此时,小朋友们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大人也常希望肥皂泡能飘浮于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我们常常是看到肥皂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过程和现象,只要用心想一下,就会发现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开始的时候,肥皂泡是从嘴里吹出的热空气,肥皂膜把它与外界隔开,形成里外两个区域,里面的热空气温度大于外部空气的温度。此时,肥皂泡内气体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时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会上升。这个过程就跟热气球的原理是一样的。
随着上升过程的开始和时间的推移,肥皂泡内、外气体发生热交换,内部气体温度下降,因热胀冷缩,肥皂泡体积逐步减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气的浮力也会逐步变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变,这样,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就会下降。
几杯水的巨大威力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找来一只结结实实的木桶,用盖子严实地盖在桶口上,盖上有一个小孔,从孔中紧紧地插入一根几米长的铁管。先在桶里装满水,然后又用几杯水倒入铁管子里,使管里的水面提高几米,想不到这几杯水竟然把木桶压裂了。
为了探求这几杯水的威力起因,帕斯卡进一步证明出水桶的破裂与否,根本不是由于桶内水的重量大小来决定,而是由水对桶壁的压强大小来决定。
液体对于器壁的压强等于液体的比重与液体深度的乘积,几杯水虽然不重,但倒进铁管里就会使水的深度提高好几米。假若使水面提高5米,那么在桶口处产生的压就在差不多指甲盖大小块面积上要受到一斤的压力。
桶底部分受到的压强就更大了,如果木桶总面积为几千平方厘米,它所受的压力就会有几吨之多,桶被压裂也就理所当然。
对于纯静的水来说,深度每增加一米每平方米面积上所受到的水柱压力就会增加一吨,海水比纯水比重大,每平方米面积承受的压力比同一深度纯水的也要大。
是不是水只对垂直于水柱的面上产生压强呢?液体能否传递压强呢?帕斯卡用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仿照他的实验做了个注入水的连通器,装上两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大小不同的活塞。大活塞的面积是小活塞面积的二百倍,在小活塞上加上一公斤的南瓜,那么大活塞上就需加上一头二百公斤的大肥猪才能平衡。这就说明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按照它原来的大小由液体向各个潜水球和各个方向传递,液体能够传递压强的这一规律,就叫帕斯卡定律。
当人游泳潜入水中时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潜入到一定深度时会感到耳朵疼痛并有嗡嗡声,这是水压作用于耳膜的结果,潜入水越深这种感觉越明显,而且不论头怎样转动感觉却是如一,这也表明在水的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一样。
水的压强既然随着潜入水的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且不用太深、比如沉入十米深处的水中时,全身就要受到上万公斤的巨大压力,潜水员非得穿上特制的潜水衣,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行。在太平洋里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有的地方深达十几公里,如果潜入到海底,不用说人,就是木头在那样强大的压力下它的密度都会变得和石头一样大了。
轮船的“刹车”
众所周知,汽车、火车有“刹车”,自行车有“刹车”,就连飞机也有“刹车”(滑行轮上有“刹车”装置,有的在尾部还能放出减速伞),唯独轮船没有听说有“刹车”。
轮船的“刹车”方式有三种,一是抛锚,当轮船靠码头或在航行途中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停止前进时,可以通过抛锚来达到目的。二是它的主机可以开倒车,利用倒车的反向速度来抵消因惯性而保持的正向速度。三是逆水行舟,利用水流的速度抵消轮船的速度。
许多人在乘轮船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轮船要靠岸时,要设法把船头顶着流水,利用逆向水流的减速作用,慢慢地向码头斜渡,然后再平稳地靠岸。特别是在大江大河里顺流而下的船只,当它们快要到达港口码头时,都会先绕一个大圈子,使船逆水行驶以后,才慢慢地靠岸。
船靠码头时为什么要“逆水行舟”呢?从相对运动角度看是不难理解的。为顺流靠岸时,船对岸的速度等于船速加水速;而逆流靠岸时,船对岸的速度等于船速减水速。显然,前者要比后者大得多。既然目的是要使船停下来,究竟是大的速度容易变零?还是小的速度容易变为零?当然是后者。在船靠岸的实际操作中,上述三种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先是“逆水行舟”,继而“倒车行驶”,最后“抛锚泊岸”。
自行车里的力
自行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人们把它当作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
在我国北方,每到冬季便滴水成冰,有时还雪花飘飘,如果下起鹅毛大雪,可以把枝头压弯,把地面上的一切统统掩盖起来,皑皑白雪把整个大地装点得分外清新、明亮。每逢大雪之后,骑车的人们却感到为难。美丽的白雪点缀了大地,冻硬的积雪造成了地面的光滑。
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骑车的人摔倒的现象发生,这是为什么呢?”由于车轮的转动,在后轮与地面接触处,由于有向后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时,地面与它接触的地方要阻止车轮向后的相对运动,对车轮有一个向前的摩擦力,也就是说,后车轮受到一个向前的作用力。在这个摩擦力的作用下,后车轮获得了一个向前的加速度。
由于支架的作用,前轮与后轮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自行车整体也就获得向前的速度,前轮也跟着车体一起要向前运动。在前轮与地面接触处,地面要阻止车轮的这种向前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对前轮有一个向后的摩擦力,这样,前轮就受到向后的摩擦力作用。
当我们蹬车的时候,自行车的后轮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而前轮受到一个向后的摩擦力,当向前的摩擦力大于向后的摩擦力,自行车便加速向前。当自行车匀速前进的时候,自行车受到的两个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我们不蹬车的时候,后轮是靠惯性前进的。这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与前轮受到的摩擦力一样,方向也是向后的。这时的自行车只受向后的摩擦力的作用,获得一个向后的加速度,因而车速越来越慢,直至最后停下来。
自行车所以能前进,不单是人蹬车的缘故。的确,自行车是靠人蹬而前进的,没有人蹬也就没有供给自行车的能量,自行车后轮不能旋转,车是动不了的。可是如果没有地面与车轮间的摩擦力,即使你用再大的劲去蹬车,自行车轮也只能原地打滑,丝毫不能前进。在雪地、冰冻的地面上骑车容易摔倒的原因,就是此情况下地面的摩擦太小了的缘故。
比自己更有力量
你的一只手能够提起多重的东西?假定是10千克吧。你以为这10千克就表示你手臂肌肉的力量了吗?那就错了:你的肌肉的力量要比这个强得多!例如,请注意你手臂上所谓二头肌的作用吧。这条肌肉固着在前臂骨这个杠杆的支点附近,重物却作用在这个杠杆的另一端。从重物到支点(就是关节)间的距离,大约是从二头肌端到支点的8倍。这就是说,假如重物重10千克,那条肌肉所出的拉力就是这个数值的8倍。因此,我们的肌肉能够发出的力量相当于我们手臂力量的8倍,那么它可以直接提起的重量,就不是10千克,而是80千克。
我们有权利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人的力量要比他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强许多倍;也就是说,我们的肌肉可以发出比我们在日常动作里所表现的更加强大的力量。
那么人的手臂这样的构造合理不合理呢?初看仿佛是不合理的,我们在这儿看到的是力的没有代价的损失。然而,让我们想一想那个力学上古老的“黄金法则”:凡是在力量上吃了亏的,在移动距离上一定占了便宜。因此,我们在速度上是占了便宜的,我们两只手的动作就有操纵手的肌肉的动作8倍那么快。
动物身体内部肌肉的连结方法,保证了四肢很快的活动,这在动物的生存方面,是比力量更加重要的。我们人类的手脚假使不是这样构造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是行动极慢的动物了。
请站起来!
假如我问你说:“请你坐到椅子上去,我可以肯定地说,你一定站不起来,虽然并没有用绳子把你绑在椅子上面。”你一定要认为这话是在开玩笑。
好的。那么,请你端坐下来,把上身挺直,而且不准把两只脚移到椅子底下去。现在,不准把上身向前倾,也不许改变两脚的位置,请你试试看站起身来。
怎么,不成吧?无论你花多大力气,只要不把上身向前倾或者把两脚移到椅子底下去,你就休想站得起来。
要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先来谈些关于物体以及人体平衡的问题。一个站立着的物体,只有当那条从它重心引垂下来的竖直线没有越出它的底面的时候,才不会倒下,也就是说,才能够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