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纪念的日子
1876年2月14日,贝尔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接着在3月10日,他第一次用这种装置给他的助手发送了第一句完整的话:“沃森先生,我需要你,快来帮我呀!”这是通信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值得纪念的日子。
就在贝尔申请电话专利权的同一天,格雷也来到专利局提出了不要批发电话机专利申请的要求。但是,格雷比贝尔晚到了几个钟头。1876年3月7日,专利局批准了贝尔的专利,贝尔获得了这项发明的最高荣誉。
在1876年7月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举办的费城博览会上,展出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装置。开始没有人重视,电话机被陈列在一个角落里,一连几天没有人理睬。后来还是巴西王太子彼得罗好奇地拿起受话器,当他听到电线里传来的话音时,不禁惊呼道:“我的天,这钢铁的玩意儿竟会说话哩!”这才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更有意思的是一位日本游客伊泽对着话筒高声问道:“日本话也能传达吗?”当他从电话中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深深地向贝尔和沃森鞠躬表示感谢。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是展览会的评判员之一。他在评判贝尔发明的电话装置时这样写道:“有了这种设计精巧、功能显著的装置,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贝尔先生给我们带来传送话音的方法,可以将欢声笑语尽情地通过导线送到数英里之外的千百只耳朵里。”
费城博览会之后,贝尔和沃森又对电话机作了很多改进。经过改进后的电话机,话筒和听筒成了同一个磁感应装置,既作送话器用,又当受话器使。不过,这种磁感应装置作为受话器用还可以,作为送话器用却不太理想,因为它只能提供比较微弱的波动电流。后来,直到休斯和爱迪生发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炭粒送话器,炭粒送话器和磁性受话器配合,杂音大大减少,话音更加清楚,一种令人比较满意的实用电话机才终于问世了。
第二年,在波士顿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并第一次通过电话向《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再过一年,又出现了第一家商用电话和交换台,在21家用户之间建立了通话联系。
尽管如此,电话如同电报以至所有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莫尔斯曾受到热衷于驿站马车和法国老式通信机的人们的阻挠,弄得贫病交迫,几乎陷入绝境。贝尔的处境稍为好一点儿,但也同样受到偏爱发展电报通信而对发展电话不感兴趣的保守势力的打击和限制。
但是,一来由于电话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二来依靠贝尔坚韧不拔的努力,电话通信还是在许多国家里迅速地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从美国发端,先是英国、法国,后来是瑞士、德国。我国在1878年开始自办电报,两年之后上海便出现了第一条市内电话线。
在电话发明5周年的纪念日里,贝尔望着布满波士顿全城的电话线,无限感慨地对助手沃森说:“你听,这电话的响声真像一曲颂歌!”
“这歌声永远不会停止啦。”沃森笑着说。
“是的。因为这是对生活和斗争的颂歌,而生活和斗争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那飞越蓝天的铜线,正在把生和死、成功和失败的消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以至传遍全世界!”
“百闻不如一见”
有人估计,人类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要占一半以上,大约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信息是通过听觉得到的。
人们还说:“一目了然”,一眼就看清楚了。
这意思也很明白,有些事物用文字说明可能说了半天也还是似懂非懂,但如用一幅图像来表示,让人一看就一清二楚。
这就是说,以视觉信息为对象的图像通信,比以听觉信息为对象的话音通信更具有高效性、真实性和直观性,一幅图像告诉人们的信息,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这样,人们就开始不满足于只传递电码和声音信息的电报、电话了,他们希望有一种更有效的能直接传递视觉信息——图像的通信工具。
结果是出现了传真机。
关于传真的设想和原理,事实上早在1843年就由一位苏格兰科学家贝斯提出来了。这是莫尔斯拍发世界上第一份电码电报前一年的事,比贝尔的电话发明获得专利还早33年。
1850年,英国的巴克韦尔建成了一个能够传输手迹和线条国的电传系统。他用不导电的墨水在金属板上书写,然后用几组金属针进行扫描,每根针与一条电路相连,结果每条线路的电流都将在接收端的一个旋转的鼓(鼓面覆盖化学处理过的纸)上留下印记,使原来的手迹或图表在鼓面的纸上再现出来。
但是,用这种方法还不可能传递照片,巴克韦尔研制的电传系统算不上传真机。传真机的真正发明家是法国物理学家贝兰。
第一张拍在玻璃片上的照片早在贝兰诞生以前半个多世纪即已问世,英国摄影师斯凯夫研制的第一台实用小型照相机也比贝兰早出生18年。贝兰年青的时候就爱好摄影,喜欢摆弄照相机,不过他不是以照相取乐,而是通过它对摄影技术进行研究探索。
1894年,18岁的贝兰发明了一种“秘密照相机”,它有一套三棱镜,摄影者假作正视前方,实际却已拍摄了右方的人物。这项发明使他获得了第一个专利权。
此后不久,贝兰就同当时的许多发明家一样,如醉似痴地进行电报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他在法国摄影协会大楼的地下室工作,而这栋大楼正是巴黎一里昂一波尔多一巴黎电信线路的起点和终点。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向电报局作出承诺,如果图像传输技术研究成功,那就首先供巴黎电报局使用。这样,贝兰的研究工作就得到了巴黎电报局的支持,同意他在夜间使用这条线路做实验。
经过3年艰苦的努力,1907年11月18日,贝兰当着许多观众的面,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图像传真的实践,从此诞生了传真电报。
传真机真正付诸实用却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本世纪60年代,这项通信技术才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
传真,就是用电信技术把图像,包括文字、图纸、照片等等,按原样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由于它不仅能传递信息的内容,而且能保留传送材料的真迹,所以叫“传真”。
把报纸上的传真照片拿到放大镜下看看,你会发现,不管照片的内容是如何复杂多样,它们都是由许多密密麻麻的黑白点子“编织”而成的。这些点子是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叫做“像素”。
点子越多,像素越密,图像看上去就越清晰、逼真。一般传真照片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有2500个点子——像素。
传真还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拍电报时一个小小的干扰即可使电码组合变形,使电文出现差错。传真却不怕这些干扰,临时短暂的一点点干扰和个别信号的丢失,只会在画面上留下一条细道,不会使整幅图像失真,也就是不会从本质上影响传送质量。
容易实现收发自动化和多功能化也是传真通信的一个特点。即使是一部通信容量很小的传真机,传送信息的速率也顶得上3部新式电传机。用传真机传送图像,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就能把一张照片或一份文件传送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并且可以以永久记录的方式把它们保存下来。
随着各国公用电话网容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全国乃至国际间长途电话自动化以来,各国相继开设了电话网上的传真业务。这种业务只要在电话机旁设有符合进网要求的传真机,在拨通对方用户后,经过简单的转换即可方便地实现双方的传真通信。开放电话传真业务使传真机的使用量急剧增加,应用范围迅速扩大,传真成本大为降低。过去打一次越洋业务电话至少需要20分钟,现在有了传真机,你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不到3分钟就可以在同一条电话线上发出去,花钱要少得多。
于是,传真通信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应用日益广泛。
用途广泛的传真机
传真机的使用,也许新闻界得益最大。各国新闻记者都在通过传真线路给自己的编辑部发稿,这样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稿发完。利用传真技术,全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图片,第二天就可以出现在报纸上,生动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北京出版的《人民日报》,用传真机把版面传送到远方在当地印刷,使武汉、上海、广州甚至西藏、新疆都能看到当天的报纸,传递的速率与图件中文字的多少无关,只取决于图件的面积和通信线路的容量。对一版《人民日报》来说,如果用60路传真机传送,只需要短短的5分钟就行。
在军事上,用传真机可以传送作战地图、亲笔手令、航空航海图件等,迅速及时,正确无误,电话、电报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对于国家机关、工矿企业、商业财贸系统来说,传真是一种十分方便的通信工具。用传真机来传送文件、图表、图纸、数据等等,可以减少差错,提高工效,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气象部门通过传真技术传送卫星云图、天气图和气象资料,有助于加强天气预报的时效,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的质量。
医疗部门利用传真机传送病人的病历和检查结果,便于组织专家会诊和治疗。
建筑、测绘、印刷、染织、插图、复印、电子誊写、电子雕版等利用传真技术进行科研、设计和生产,结果是提高了工作质量,节省了工作时间,起到了技术革新的作用。
甚至体育、文艺等部门都在使用传真机。
传真机当然也可以用来传送信函。办法是把信函的原件送到收寄局,再利用传真技术传送到远方的电子邮政中心,在那里把复制的信函副本装进专用信封,在当地按快件投递。过去同外地亲友通一次信往往需要几天时间,现在传真信函当天就到,特快信函只需几个小时。
1980年6月17日,英国从伦敦国际邮电局发一封信,通过传真只用了1分钟就横越大西洋来到了彼岸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国、加拿大、英国之间从此开通了国际电子邮政业务。这是传真技术与其他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将使传统的邮政概念发生根本的改变,信函不用汽车、火车、飞机来运送而靠电波来传递,那可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电信”了。
如同电报机、电传机一样,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真机进入千家万户。这种用户传真机大小跟打字机差不多,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很适宜于家庭和办公室使用。人们可以用它来传送信函和文件,阅读“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实行几个用户之间的“会话式通信”,从而取代当前占用大量劳动力的邮件投递工作。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个人使用它来处理个人事务,比如银行储蓄、邮购商品等。
传真技术正在进一步向高速化、多功能化、小型化、彩色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的高速传真机已经问世;具有自动拨号、终端识别、自动收发、自动缩小、自动改错、打印复印以及自我诊断等多种功能的传真机已显示出诱人的开发前景;便携式袖珍传真机、彩色传真机以及智能传真机也都已研制成功。现在,传真机已进入一个综合化利用的时期,它不仅是图像通信的终端,而且还将作为综合性处理终端——图像采集、输入输出、编辑、存储、记录、检索等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