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收购与出让的消息始终萦绕不散,却一直未获得证监会的批准。2010年6月,一份公告发布,内容显示,ST昌鱼因信息披露问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谜题一般的重组,又增加了新的剧本。
尽管一时喧腾,下文迟迟不肯展开,但吴鸣霄手中的股票却已盈利数千万元。关键是其切入的时机精准,如同刺客般,总是用最简洁的手法精确地狙击目标。分析他的故事,可以看出其行事风格,尽管只是表象,却也大致能刻画出一个隐匿于江湖的刺客背影。
根据吴鸣霄的投资风将,最大的特点就是低价买入。根据统计,他持有的个股,买入均价不超过6.5元。[18]
之所以股价如此低廉,皆因ST。众所周知,ST股票结局不过有三:退市、扭亏为盈摘帽、重组。而吴鸣霄买入的个股,基本都与重组相关——无论是真实重组、还是虚假重组。
ST股票暴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话题,而重组就是这个话题的唯一内容。既然如此,无论真假,只要与重组沾边,股价就会随之而动。关键点则在于,买入的时机。
吴鸣霄令人生疑的地方也正是在于此。几乎每只ST股票涉及重组之前的极短时间内,都是吴鸣霄下手的良机。精准之极,让人惊叹。
2009年夏,ST中房停牌,起因是重大资产重组。就在停牌前几天,吴鸣霄完成建仓。尽管最终重组失败,但ST中房的股价却成功翻身;ST夏新也已于这年春天停牌,而吴鸣霄买入这只ST股的时间距离停牌仅有两周的时间,后来夏新复牌,股价猛涨。
奇怪的是,吴鸣霄钟情于ST,却并非短线炒作。和刘芳一样,他也深谙潜伏之道。任凭耳边风雷电闪,自己稳坐钓鱼台。这位横行无忌的刺客,始终低调神秘,关于其本人的描述,也仅有只言片语。
吴鸣霄是地道的上海人,现年至多50岁。之前为上海华鸣投资的法人,之后,更名为上海国鸣投资管理公司,吴鸣霄也退居二线。这家公司则始终充当着他纵横股市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吴鸣霄还是一家公益环保组织的会员,这家组织由百位企业家联名发起,其中不乏任志强、王石、柳传志这样的名人。
除此之外,他人对吴鸣霄知之甚少,这正是他深藏不露的玩家本色。
那些大亨不能说的秘密
吴鸣霄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经历证明了一点:他的操作手法的确与众不同。然而,这个故事并不是个案,几乎在同时,发生着许许多多结局相似的故事。因为在真假难辨的重组企业中,头戴ST的股票总能引来许多抱着相同目的的人们。很多名字在流通股东名单上来了又去,进入的时机恰到好处,总是令人们感到迷惑,也为之羡慕不已。他们在获取短期暴涨的收益之后,迅速离去,不留痕迹。
2008年11月5日,*ST九发停牌。次年春天复牌之后,开始了连续30多个涨停的神话。
九发主营食用菌养殖和销售,曾是辉煌一时的“蘑菇大王”。2007年,几乎是一夜之间,公司意外被曝巨额亏损、大股东资金占用等不利新闻。随后,如同打开的闸门,亏损严重越来越大,直到2008年秋天,进入破产重组阶段。
重组对于ST股票,无异于雪中送炭。几乎可以这样断言,每只被曝将重组的ST股票,都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炒作,股价翻番几成定局。2009年4月20日,重组后的九发复牌,随后的四天,开盘即封住涨停;而山东南山建设此时参与到九发的二次重组中,再度宣布停牌;仅过了一天,重新开盘之后的九发每天都不断地封住涨停。
每逢遇到这种暴涨的戏码,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神秘玩家。在九发的涨停好戏中,孟祥龙和吴彩银是主角。
孟祥龙的身份显得非常神秘,此人既不是债转股受让人,也不是2008年停牌前的流通股股东。但九发的暴涨途中,他如同空降部队,突然变成了位列前四的流通股股东。据知情者透露,孟祥龙并不是什么内幕操纵者,只是一个有别于普通散户的自然人,他的“空降”源于收购了债权人的股票。
随后媒体也进行了披露,《上海证券报》载文称,孟祥龙通过管理者与债权人接触,开价2.47元每股,转让人共计六家,其中有银行,也有自然人。经过排除,最终的受让股份与孟祥龙实际持有的股份并不匹配,再度引发质疑。这种说法显然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在停牌期间,九发的股票又怎么能进行交易呢?
尽管迷雾重重,孟祥龙还是以超低成本进入,最终以400余万股斩获超过2000万元的收益。紧随其后的另一名自然人流通股东则是超级牛散吴彩银。相比于孟祥龙的空降,吴彩银显得更有说服力。
通过公开资料可知,吴彩银在2008年三季度末位于*ST九发流通股东之首,此后一直潜伏。截至复牌之日,她共持有*ST九发200余万股,成为仅次于孟祥龙的第五大自然人股东。
以不到两元的股价买入,粗略算来,在最终涨停结束离场时,吴彩银的收益也将近1000万元。[19]
吴彩银可谓是ST股票的专家,此前多次操作这类型股票,几乎从未失手。她参与过的ST股包括ST星美、*ST九化、*ST远东等多只个股。2007年更因操作ST仁和获利近3000万元。
跌宕起伏的剧情总是令人内心纠结,一方面,人们艳羡这样的奇迹,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相信这只是一次简单的股票交易。事实上,即使吴彩银比孟祥龙更具有说服力,但几乎每次吴都能为ST股把脉,成功离场,似乎也有“不能说的秘密”。
还是以九发为例,从一家食用菌生产商变身为房地产企业,重组的过程依旧是老套的“丑小鸭变白天鹅”。然而,这个动人的题材并不意味着股价上涨,到底是哪些人共同合力,最终拉动了九发的数十个涨停板?
根据私募人士的经验,“*ST九发流通股本很小,仅有1.2亿股,截至7月8日,市值不过10多亿元,一个1亿多一点的单子就能封住涨停。”[20]换句话讲,对于那些手中持有足够资金的操作者来说,这个涨停很容易拉动。其他分析家也似乎心照不宣,九发的天量上冲,明眼人一看便知,必然是大散户炒作使然。
如此看来,九发每天的开盘就是巨大封单,从数千万到上亿元,诸如吴彩银这样的大散户,可以随时封住涨停。在连续走出几个涨停之后,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很容易跟风,从而成为大散户抽身离场的接棒者。
有人不禁会问,如此疯狂的涨停,如果在一个健全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不可能袖手旁观。这正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勇猛者随心所欲,盲目跟进者只能自求多福。
回顾吴彩银的入场,时间点之精确令人百思不解,无怪乎有人惊呼,是否有内幕?在九发股价达到9元的峰值时,有人就发出了警报:“10元左右风险可能变大,投资者应该警惕,不要轻易碰这类股票,小心被套牢。”
显然,ST股票的玩家都有着深厚的功力,即使是散户也都持有重金,对待这类博弈性质明显高于普通股的题材,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搞清真相再行动。如果想要给ST这片异常跌宕起伏的江湖一个解释,只能归因于人性的弱点:对于巨额利润的贪求,过于迷信表面现象和过于相信自己的运气。
做局者的天空,永远阴云密布,跟风者难以拨云见日。大散户能够在进入一只题材股之后,信手拈来,他们的相逢只是会心一笑,而后飘然离去,相忘于江湖。
本章注释:
[1]数据参见《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12月6日报道
[2]参见《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12月6日报道
[3]详见《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叶晶)》,2009年11月20日
[4]数据来源:彭超,《大变局: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裂变与转型之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5]相关报道参考2008年3月20日《北京晨报》
[6]详见2008年3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7]相关数据来自2010年9月20日《新快报》
[8]数据来自2010年9月20日《新快报》
[9]数据来自2010年11月6日《中国经营报》
[10]详细数据见2009年5月20日,新民周刊《“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多事之春》
[11]详见2009年4月27日《投资者报》
[12]数据参见2010年6月21日《中国证券报》
[13]详见2009年1月15日《东南商报》
[14]同上
[15]数据参考:2010年6月0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6]数据参考2009年12月22日《中国经济周刊》
[17]数据来源:2010年6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ST昌鱼重组迷局》
[18]详见《吴鸣霄:“ST专业户”一年多获利1.6亿》,2010年9月20日《投资者报》
[19]数据参考:2009年7月3日《中国证券报》
[20]原文参见2009年7月14日《投资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