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也有出错的时候。
《非常营销》作者之一、财经作家吴晓波撰文称,1993年前后,宗庆后从“乌烟瘴气”的保健品市场且战且撤,转而进入饮料领域,却陷入了寻找不到主打产品的困境,他先后开发出酸梅饮、关帝白酒、清凉露、平安感冒液等新品,甚至还去做了涪陵榨菜,但是这些产品无一成功。
这为日后达能与娃哈哈合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在达能之前,已有一家韩国公司占得先机。
1992年年初,出于进一步操作产权多元化的考量,宗庆后还“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引进了韩国孝农株式会社。
当年秋天,娃哈哈集团与前者合资49万美元设立“杭州娃哈哈孝农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50%,由韩国公司委派的人出任董事长,宗庆后出任副董事长。
随着国内生产、销售罐头的激烈竞争,这家合资公司开始拓展产能,增加品种和加大产品出口力度。为此,1994年4月,杭州上城区对外经贸局同意其增资,注册资本增加至133万美元,总投资169万美元。从而中方持股65.8%,外方持股34.2%。但董事长仍然是外方委派的韩国人,宗庆后仍然是副董事长。
这个中韩合资企业的业绩一直不温不火。
相比之下,身在南方的何伯权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资本浪潮的洗礼。
实际上,何伯权有过多次与资本握手的机会,且完全可以在娃哈哈之前获得巨额注资。但乐百氏的挑剔,让何伯权最终落在了宗庆后的后面。
华尔街的投资巨人高盛一早就盯上了乐百氏。这家老牌投资银行在中国寻找当时还屈指可数的优秀项目,日后被李嘉诚挖到TOM集团的王兟此时正在为高盛服务。
1994年,目光敏锐的王兟第一个找到了何伯权。
王兟是一位年轻的投资人,15岁考上云南大学化学系,20岁赴英国牛津大学求学。毕业后,王兟选择了加盟麦肯锡国际咨询公司。1992年,到了香港汇丰银行,后又到高盛投资银行。他作为高盛亚洲直接投资部的创办成员之一,也曾于该公司股票资本市场及企业融资部门工作。
投资银行总是要做低买高卖的交易,王兟很快给何伯权开出了价码,乐百氏公司30%的股份,开价7000万至8000万元。这个价格和其他投行差不多,唯一的好处在于,王兟不要生命核能那一块儿业务。
1994年,乐百氏曾以高价从马俊仁手中拍得“生命核能”保健品配方,随后又通过竞标的方式拍卖经销权,这也算是保健品行业里一大事件。保健品这个领域却是投行看不懂的业务。王兟很坦白地告诉何伯权:“我们没有能力判断还没有产生效益的,我们只能判断现在已经产生效益的,我们可以计算出它的价值。”
何伯权仔细地权衡了一下。生命核能这块儿业务,乐百氏估计能够做到10亿元,看起来高盛的条件还是挺优惠的。不过何伯权很快就拒绝了王兟。原因很简单,乐百氏不缺钱。
另一个因素是,高盛只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者,除了钱之外,这种外资并不能为乐百氏的管理和创新带来新的东西。
第一次与财务投资者的谈判很快结束,不过高盛并没有放弃这个猎物,何伯权也乐于继续吊着对方的胃口。每隔一两年时间,王兟依然会与何伯权碰面。
1995年夏天,何伯权迎来了又一位投资客,和高盛不一样,何伯权对这家公司很有好感。
来者雀巢公司,一直是饮料业的标杆性企业,“雀巢咖啡,滴滴香浓”正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广告词。何伯权本人研读过关于雀巢的书籍,也研究过这家企业的广告。
雀巢公司一位女性职业经理人、拓展部的孙某无人引荐,直接找到了何伯权。在乐百氏总部那间会议室中,双方讨论合资的可能性。
既然双方对彼此都有好感,也很快有了第二次谈判。这一次雀巢要的是51%的控制权。
当时娃哈哈正和达能谈判,何伯权不可能不知道,外资也要去了51%的股份,但雀巢给乐百氏的开价还不如达能给娃哈哈的水平。
“我们一定要比娃哈哈贵。”何伯权斩钉截铁。何伯权并非不能转让控股权,但和宗庆后一样,他希望继续当总经理,指挥这个他亲手打造起来的品牌,“我不能没有管理权”。
这一点,雀巢倒无所谓,但雀巢很快亮出了自己的底线,一定要获得控股权,哪怕现在暂时不能控股,也必须要有协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大股东。这家和达能素有渊源的跨国公司,给出的理由和达能也一样:“如果不能获得大股份,在欧洲市场无法完成合并报表,对股市无益。”
何伯权没有答应,以外交辞令暂时结束了这场谈判。“在我们心目中雀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饮料公司,我们也在努力做品牌。我很希望最后有一天,能够合资。”
1996年,雀巢中国区总裁交班,新总裁上任。两任总裁齐齐来到中山,目标依旧是乐百氏的控股权。两任总裁来访,足见雀巢这家跨国公司对乐百氏的重视,为什么如此重视?
何伯权趁去北京回访雀巢公司的时候了解了一下,当时雀巢在中国销售额已达三十多亿元,却还是没有盈利。何伯权心里一惊,对这场合资瞬间产生了怀疑。
在这之前,雀巢跟何伯权的频繁接触之下,何伯权已经对控股地位并不是那么热衷了。在这个雀巢最敏感的条件上,何伯权若能让步,接下去的谈判就会轻松很多,无非就是合资的时间和价格问题。雀巢在中国的亏损却在何伯权心里投上了一层阴影。
外籍经理人如此迫不及待地拿下乐百氏或许是为财务报表而考虑。收购乐百氏之后雀巢会走什么路线,会不会把自己一手养大的乐百氏拖垮?
何伯权依然没有拒绝雀巢。在谈判桌上,老到的何伯权依然表达出了合作的姿态:“我们肯定是要与跨国公司合作的,雀巢肯定是首选。”
雀巢却急不可耐:“有时间表吗?”
何伯权不紧不慢地给对方画了两条曲线,然后对雀巢解释说,中国公司起点低,产品开发管理好会有很好的增长;跨国公司起点高(品牌资本),由于对中国市场不了解,增长速度低。
“我什么时候卖?应该是在交汇点出售。但是真正到那个点,跨国公司可能就不买国内公司了,因为不需要了。太早卖,因为对市场的理解、对内部的管理、对人员等都没有达成共识,去争吵解释,没有必要。因此,就要在之前的某个点。”
他又强调了一下他的出售原则:卖个好价格,并能够很好地融合,争吵少,共识多。
何伯权还在和高盛、雀巢不断的讨价还价时,香港传来了一条消息:娃哈哈已成功与达能合资。
宗庆后拿到了4500万美元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