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8500000003

第3章 中外体育文化研究

一、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

(一)研究进程

1.《体育与科学》杂志的倡导和发动

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大体兴起于“文化热”兴盛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1月创刊的《体育与科学》在当年第5期刊发了北京体育学院卢元镇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学断想》一文,开始引发了一场体育文化研究热潮。该刊1986年第6期紧接着开辟了“体育文化研究与体育理论建设”专栏,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瑞发表《体育文化学初论》、哈尔滨体育学院的韩丹发表《谈体育文化学与“身体文化”》。1987年又将第1期辟为“体育文化研究与体育理论建设专集”,标志着体育文化学研究正式发轫。这一时期正是体育学科蓬勃发展的时期,体育社会学、史学、美学、哲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比较体育学等学科的兴起给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多数体育文化研究人员都身兼几任,在上述学科研究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使得体育文化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2.社会科学界人士的介入与推动

不容忽视的是,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也介入了体育文化研究,他们往往是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体育爱好者,甚至一些人是具有业余或专业运动员经历的高层次社会科学专家,这是当时体育文化社会化的结果。这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从事体育理论和体育史研究的体育界有识之士一起成为十几年中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骨干。他们较多地从宏观上揭示体育的文化特征,从理论上阐明体育的文化意义,也对历史和当时现实中的体育文化问题给予了关注。

3.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和推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江苏《体育与科学》杂志的“体育文化研究”栏目、中国体育报的理论版、国家体委《体育论坛》、《体育文史》杂志是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陕西的《体育世界》杂志一度非常重视宣传体育历史、体育文艺等。《五环》杂志也一度以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文化品位较强(目前这两个杂志都转向宣传足球、篮球等比较容易市场化的内容)。1992年,山西省体委主办的《体育文化月刊》(1996年改为《体育文化》双月刊,1997年恢复原名和刊期,此后基本改变了宏观的体育文化宣传职能)承担了发表国内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主要任务,该刊虽然是通俗刊物,但依然登载了不少学术性较强的体育文化研究类文章。

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形式一般是发表论文和文章,也召开一些体育文化问题研讨会,1986年12月2~3日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了首届“全国体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1989年初在北京举行了首都体育文化座谈会。此外还召开过奥林匹克研讨会、体育报告文学、体育影视作品研讨会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一些体育文化研究的书籍也相继问世,如旷文楠主编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郝勤的《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熊志冲的《娱乐文化》、程大力的《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乔克勤的《西北体育文化》等。著名的东方人体文化学科创立者刘峻骧的《东方人体文化》一书中也有对武术、气功文化的精彩论述。1997年,中国体育报在每周五开设了“体育文化”专版,将体育文化的宣传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编辑的视野局限等原因,这个版面对于体育文化的探索还不够广泛和深入。

4.专门研究成果的写作和出版

1998年9月,易剑东独立撰写的《体育文化学概论》在台湾文津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并且开始在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体育文化学本科生任意选修课程,随后还开设了博士生体育与文化、体育文化研究课程。2002年5月,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三人合著的《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出版,该书力图建构体育文化学的理论模式,也对一些重要专题领域做了阐释,给人的启发较多。这也是体育文化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伍晓军于2002年由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文化学》,谭晓勇2003年由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文化学纲论》,沈阳师范大学一些教师编著、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奥林匹克文化》、《休闲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2004年9月由白晋湘主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2005年10月由孔繁敏主编的《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等著作,也充实了中国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宝库。

(二)研究领域

近20年来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主要围绕下列专题展开。

1.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学科理论。社会科学界的冯之浚、高尔泰、金大陆、郑也夫等学者在体育报刊上撰文肯定和阐明体育的文化特性和功能,体育界的程志理、解毅飞、郝勤、张争鸣、吕树庭等人阐释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体育文化产生、发展与作用机制等问题。体育文化的概念也受到双方的关注。但是,明确提出体育文化学概念和学科的人很少,程志理援引国外的体育文化研究状况多次提出建立中国的体育文化学,解毅飞不止一次撰文提出创立具有中国特点的体育文化学,这一方面显示出我国的体育文化研究还未达到足够形成学科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者对体育文化学本身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和深入(也许与国外很少提及该学科有关)。

2.体育文化的不同领域。运动看台文化、运动服文化、竞技体育的文化学价值、学校体育文化、敦煌体育文化、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报告文学与体育影视作品的文化性、体育歌曲与雕塑作品的体育文化特性等课题都有研究者涉猎,这些问题往往与现实的体育实践密切相关。然而,这些题目虽然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但由于研究者大多不是一线的实际工作者,再加上他们的研究缺乏与实际工作者的沟通,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明显,也很少被实际工作者利用。如何加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沟通,产生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体育文化研究成果,是摆在体育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3.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价值。体育文化与外部环境和事物的关系、体育的社会文化基础、体育文化与人的现代化、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与青年、体育文化与宗教、体育文化与现代“文明病”等问题都引起了研究者的注目。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涉及到对体育文化作用和价值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研究者揭示出的体育文化功能与价值比较宽泛,有的对负面价值完全忽视,对相关价值形成机制及其独特性的阐释不足,有时候有隔靴搔痒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

4.不同体育文化(尤其是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中日、中朝、中印体育文化比较与交流,中西体育文化比较,“丝绸之路”体育文化等都是研究的热点。从体育文化的开放和传播特性来说,这一类课题很有价值,但是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中国的研究领域一般局限于中国国内各地域和民族间的交流以及少数与中国有过交流的国家之间的体育文化研究,其它领域涉猎较少。而且,由于语言和资料的限制,现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系统化。还有些课题,如马球是否是由波斯传入中国的,欧洲的高尔夫球是否是中国传去的,等等,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至今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需要研究者去做扎实的考证。此外,在可比性以及比较的参照系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5.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转型。武术文化、养生文化、娱乐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关系等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在中国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历程中,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重要的转换和适应,如何实现这个转换,如何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当代所用,十分引人注目。我国目前这一领域的成果较多,水平也较高。但依然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思想误区,即论述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制约的多,很少论述体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尤其缺乏高水平的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和完善当代文化的研究成果。而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于当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倍受关注,但相关研究成果往往停留于一般性的空洞阐发,这实际上不利于弘扬和提升体育文化的价值,也不利于在当代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6.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武术、气功、围棋、象棋、龙舟、风筝、秋千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当前在西方兴盛的篮球、棒球、高尔夫球、马球、足球、冰球等的文化内涵都有人研究,其中以武术文化研究最深广,成果最多,足球报的文化沙龙栏目也刊登了大量足球文化方面的文章,近年来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开始较多地涉猎这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研究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往往帽子很大,却难以罩住研究内容,有的甚至在论述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含义时牵强附会,还有的仅仅强调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单方面影响,没有阐明体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研究西方体育项目往往抓住项目形成和发展的大文化背景,却忽视了项目自身特点蕴含的文化特性。近年来,不少博士和硕士论文作者简单套搬一般体育文化特质来揭示项目文化内涵,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注意避免的倾向。

7.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体育文化。以体育史学界人士为主对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以及中国近代体育文化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历时性特征,基本明确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程。这些成果大多注意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体育文化的时代特性,也强调体育文化在不同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很少见到对不同时代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成果,更缺乏从整体上纵向揭示中国体育文化成因和特性的成果。同时,不少研究者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不大注意选择一些当代体育文化的历史因素及其积淀去进行研究,反映出为现实服务的研究目的还不够明确。

8.中国当代体育热点问题的文化特性。竞技体育超前发展的文化机制、妇女竞技体育突进的文化特质、中国竞技运动落后的文化根源、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外籍教练与中国体育的接轨、运动员出国潮等问题都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有些学者之间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争论,逐步明确了认识。这些研究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具有较强的社会辐射力,但有些成果不大注重为决策者提供合理可行的对策,有些成果情感色彩明显,缺少理性的思索,这是今后研究应该注意的。

9.奥林匹克文化。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比较、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品位、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展览、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价值、妇女与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林匹克组织机构的民主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的超大规模问题、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的关系、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涵、奥运会的申办、奥林匹克教育等问题都是研究者热衷关注的问题,江苏《体育与科学》、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委员会的《体育文史》(现《体育文化导刊》)杂志都开辟了专门的奥林匹克研究栏目,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研究。随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相关的成果逐渐增多。但这个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热潮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许多原来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在仓促间介入奥林匹克研究这个新领域,显示出缺乏奥林匹克和体育基本知识的缺憾。总体看来的不足之处是,一些成果中反映出作者缺乏对奥林匹克运动最新动态的关注,有些成果在基本概念方面存在问题,这需要研究者加强与实际工作者的沟通,注意联系实际确定和展开研究课题。

(三)研究特点

从这些研究专题的粗略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的中国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体现了如下优点:

1.现实性。当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面临中国社会变革的机遇之时,研究者对中国体育建国初期引进苏联模式、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不平衡发展、青少年体质下降、中国竞技运动落后的文化根源、中国竞技体育超前发展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反思,这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促发点,显示了中国体育文化研究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于体育界的思想解放和思路开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人文奥运的相关研究则直接指向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实现人文奥运主题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2.广泛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不仅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文、史、哲学科范畴,而且走出了书斋,往往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体育报告文学的兴起及其在社会的广泛、深入传播(如尹卫星的《中国体育界》在广播电台的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中播出)就是一个显著的标志。研究内容也涉及到体育的各个方面,从精英到大众,从运动员到普通民众都可以从研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不少社会科学工作者、体育技术课程的教师热情投入体育文化研究。使得体育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体育界和体育社会科学学者的专利,也不仅仅是研究者的专利,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3.世界性。改革开放要求把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结合起来,中国体育走向国际体坛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已经不可能封闭地发展体育了。这时期中西和东西体育文化的比较成为热点正说明研究者已经在世界体育文化的潮流中展开自己的研究,将中国体育文化置于世界体育文化的方位中寻求自身的地位。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文化主题计划也促使一些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接轨的问题。

4.时代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体育文化研究明显地带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征,它以多维视野反省中国体育文化,审视世界体育文化,并力图通过自我反省达到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目标,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改革开放,促进了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和体育的进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四)研究的不足

由于中国体育历史文化研究较少关注体育现实及中国体育发展的特殊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再加上我们的体育文化研究在整体上还没有建立一支稳定的研究者队伍,因此,当前的中国体育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1.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偏少。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特性、功能、价值、意义等,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特性的比较等涉猎较多,对体育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足够和深入的分析。对一些体育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文化分析也明显不足。这一状况的形成可能与中国人善于从整体观察事物、研究问题的习惯有关,也可能与体育文化研究在中国尚属初创,急需理论指导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体育问题,以更高的文化学眼光审视体育热点问题。

2.表面研究较多,深层研究偏少。对民族体育文化、职工体育文化、学院体育文化、健身文化,对各项目文化等研究往往机械照搬一般文化的理论或者想当然地联系社会环境,缺乏对体育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机制的细致分析,缺乏对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不少研究成果追求标题的新颖而忽视研究内容的严谨,缺乏理论的推导。

3.古代研究较多,现代研究偏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体育文化研究主要动因之一就是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当时国内“文化热”兴起,为了消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寻找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体育现代化中的历史方位,体育界的文化研究目光过多地投注在古代体育文化上,从研究成果总数来看,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大大多于现代体育文化研究。而具有明显的体育文化转型意义的近代和现代体育文化却没有得到本国学者应有的注目。如武术文化研究的古代部分成果很多,而武术文化发生剧烈变革的近代和现代部分的研究成果则寥若晨星。这显然不利于为中国体育现代化服务。

4.批评研究较多,建设研究偏少。文化的破和立是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从根本的意义上看,文化的建设和创造是文化发展的主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由建设和创造来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前,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否定多于肯定,对于资本主义体育文化的肯定多于否定。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少数学者片面自信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弥补西方体育文化的固有矛盾。这些倾向不利于继承和吸收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也不利于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5.具体研究较多,方法研究偏少。确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于一个初创时期的研究领域和一门创建初期的学科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可能由于体育文化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成功积累不够,研究经验的提炼还不够,使得目前方法研究的成果很少。事实上,由于体育文化研究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不仅仅需要具体问题,而更需要高度重视对方法的研究,这利于今后研究的规范和深入。

6.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研究偏少。对于体育的文化性以及体育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歌曲、电影、电视剧的关系有论述,但对于体育报告文学、体育电影、体育电视剧、体育歌曲、体育雕塑、运动会吉祥物、运动会会徽、运动队标志等的设计、创作等几乎没有研究。使得近年来我国体育文艺市场一片萧条,一些以体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质量下降明显。这都显示了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缺憾。

此外,对国外体育文化停留于表面描述和资料介绍阶段也是不足之处。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突出进展之一就是文化研究。而在体育文化研究方面,尽管宏观和理论研究较多,但明确提出建立体育文化学的少见,有关体育文化学的相关问题也缺乏研究,更没有体育文化学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体育文化学的专题论著更是罕见。这些都说明,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尽管成果不少,但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国外的体育文化研究

(一)研究进程与派别

1.西欧和北美的体育文化研究

体育文化研究在国外主要存在东欧、前苏联和西欧、美国两大学派。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美国偏重体育的文化性,前苏联和东欧强调体育的社会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体育文化观逐渐趋于一致,即将体育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综合考虑体育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当前世界上兴起了文化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学,使得“文化是社会的,社会是文化的”观点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文化的社会性、社会的文化性逐步统一于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体系。西欧的体育理论权威、奥地利的格罗尔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现代体育的形态与概念》中指出:“最广义的体育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能施加于个人品德和社会意识以某些影响,并给身体带来明显效果的精神成分。也就是,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表现。”英国的麦因托什对体育文化也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把身体与文化的关系等同于自然与价值的关系来看待,不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它最大限度地肯定体育文化的生物作用,忽视了文化价值。美国的体育文化重视娱乐、康复、游戏、竞技等意义的统一。乔克于196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医学与人类竞技》专章阐述了“竞技运动与文化”,20世纪80年代由亚当·卡瓦柯的《运动与文化》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观念系统论述了运动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斯托利亚罗夫在其《哲学问题》一书中指出“体育文化在文化现象系统中享有重要地位”,并试图已经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论概念【2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澳洲的学者逐渐在体育文化领域展开研究,虽然没有专门的体育文化刊物出现,但有人出版“体育文化词解”之类的著作,有人研究妇女与体育、体育与种族问题等课题,大众文化、媒体文化、认同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等领域中也出现了部分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使得西方体育文化研究体现出与体育实践同步推进、紧跟一般文化研究热潮的态势。

2.前苏联和东欧的体育文化研究

前苏联的“体育文化”是作为广义体育使用的,前东德的“体育文化”概念则内涵不同。齐格尔把“体育文化”视为“普遍地陶冶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社会体系”,可以分为指导身体发育的教育体系、保健体系、娱乐体系、竞技体系、科研体系五部分,认为体育文化是“综合性完善身体的过程”,这就更确切地阐明了体育文化在人类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总体上看,东欧的体育文化研究体现出与教育和社会文化难以分割的特点。

(二)研究领域与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体育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将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结合实际对其文化实质进行分析,并且研究目的直接转向活生生的体育实践成为一种趋势。其主要研究领域有:

1.体育的文化内涵。如对体育文化同一性的研究,对竞技体育社会文化先决条件的研究,对体育教育文化因素的分析,对职业体育中暴力行为的文化分析,对体育文化与文艺关系的探讨,对体育管理文化因素的探讨等。如有人对体育文化同一性的结构进行了证实【27】,有人从价值的观点看体育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全面及某些侧面进行了研究【28】,有人对竞技体育的社会与文化先决条件作了探索【29】,有人以“体育,思考与人的价值的新方法”为题探索了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30】,有人以“人体、体育文化与社会”为题对人体社会学的一些理论作了批评性评论【31】,还有人认为体育运动是艺术而不是科学,体育运动有许多审美性质,很难把它们归类在其它独立或特殊的范畴中,而且能激发娱乐和体育运动与艺术的尝试乃是直觉的需要。由于世俗常忽略娱乐和体育的艺术价值,故众说纷纭,但艺术已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娱乐与体育运动之中。因此,发展体育运动的艺术性责无旁贷【32】。还有学者对体育活动中的暴力行为及其与民族性格的关系进行了哲学反思。这些研究往往在阐述具体问题时说明体育文化现象和规律,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和体育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值得中国的研究者借鉴。

2.性别体育文化。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性别角色差异等对男性和女性甚至变性人的体育文化进行不同特点的单独和相互关系研究。有人探讨了在体育与男子的统治中女运动员争取更多地位的问题【33】,有人探讨了男子的体育经历对养成男子汉气质的作用【34】,有人以“体育的男性世界——被遗忘的领地吗”为题呼吁重视男性体育研究【35】,有人以“在运动鞋与高跟鞋之间”为题研究了高水平竞技运动中女性的存在与发展问题【36】,有人以“力量与发挥”为题研究了竞技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性别与性别特征问题【37】。相比国内谈到性别体育研究一般指向妇女研究不同,西方国家的性别体育研究并不忽视对男性体育的探讨。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研究成果往往能产生较大影响,体现出西方学者贴近现实的研究风格。

3.项目体育文化。对流行或非流行体育项目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如美国盛行棒球和橄榄球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美国难以推广足球的文化因素分析等。西方的项目体育文化研究针对集体性项目较多,而且比较强调不同项目的特性对人的独特价值。但往往忽视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项目本身的影响,这一点与中国的研究者正好相反。在研究项目体育文化时,东西方的研究者最有合作的必要。

4.不同国家和民族体育文化的演变。如对澳大利亚体育文化“美国化”和共同化的研究,对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等国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还有不同国家和民族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如有人以“作为尼日利亚文化遗产现象的体育”为题通过尼日利亚人的文化活动对其体育现象进行了评述【38】,有人以“意义超出项目本身”为题对橄榄球在英国体育文化领地上的形成动力和文化意义进行了考察,认为必须将其发展过程置于“英国文化的美国化”这一更全面讨论的背景中进行研究,还必须考察体育文化中的变革究竟有多少同更广泛的文化变革纠缠在一起,作者注意到全美橄榄球联盟的销售策略和一家英国电视公司为英国社会推广橄榄球所起的作用,着重研究了新闻媒介和多国公司在开创橄榄球比赛市场和与其有关的经商、出资做广告及担保业务方面如何利益紧密相关。论述了美国化、体育和文化变革在英国橄榄球发展中的作用【39】。这类研究有助于明确世界各地体育文化的成因及其相互影响机制。

5.运动队体育文化。如对足球队和篮球队场上球员关系处理的文化背景和意义的探究和建议,对青年学生参与集体球类项目的积极和消极意义的思索,这些研究的实用性也很强,往往通过对运动队教练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之间关系的揭示来说明运动竞赛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其成果也往往被运动队的实际管理者所利用,使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6.种族斗争中的体育文化。如对美国橄榄球文化中的种族不平等原因与消除对策的探究,对通过共同体育活动消除种族隔阂和种族歧视的文化学分析等。有人对德克萨斯州某个小城镇的橄榄球赛季进行人种论研究,表明社区体育(中学橄榄球)已涉嫌重新产生阶级、性别和种族的不平等。尽管对新的少数民族的挑战让步,白人统治阶级和该城镇的家长式性别关系体制仍得到保护【40】。有人认为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体育运动中由于文化不同和种族不同所引起的问题,妇女体育也是如此。教练员应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运动员在社会文化形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消除陈腐的种族意识,积极地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提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运动员工作的建议,如自我分析、增加多文化的体验、避免歧视、加强交流、提高文化水平等【41】,Crase D和Wilkens E的论文“在一起:通过共同活动使文化多样化”提出了一个美国体育领域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认为文化多样性要解决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改善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历史上形成的黑人高等院校(HBCU's)与附近的白人为主的高等院校共同举办一些活动(美国大约有100所这样的黑人学校)。作者讨论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如教职员的互换、开展共同研究项目、共同举办教练员训练班等【42】。这些课题的选择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研究意义也很大。

7.奥林匹克文化及其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关系。对奥林匹克文化艺术节、世界老运动员运动会、奥运会举办城市体育文化、奥运会申办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的分析等。如有人探讨了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文化战争【43】,有人对奥林匹克主义与民族主义作了初步考察【44】,有人强调了在比较奥林匹克研究中人种志的必要性【45】。西方的奥林匹克研究由于具有独特的资料和历史地理优势,因此研究水平和规模强于中国。

8.青年体育文化。如有人以“青年、青年文化和青年体育”为题的研究显示:青年体育运动已经改变了它的观念,成为一种青年活动的特殊范式。作者从身体活动背景、社会和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三个不同的背景对青年体育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46】。这类成果对于正确看待和分析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高水平竞技体育参与和成就动机及其保障因素。如有人记载了关于加拿大一流竞技者的社会文化传略【47】,有人探讨了阅读能力和文化水平对运动训练过程的促进作用【48】,有人对体育“能手”中的文化差异与技术革新进行了研讨【49】。西方的这些成果正逐步形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而服务的一个系统。

10.体育异化问题。如对运动场暴力、看台文化和“足球流氓”的研究,对兴奋剂服用、检测和案件纠纷的文化学分析。Young K从受害者与文化的角度观察了职业体育中的暴力,认为: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受害者研究有了明显地增加,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根据传统的犯罪学和受害的观念进行的,对受害者研究的视野亟须扩大。但是,犯罪学者们只是越来越重视在一般工作场合中的工作人员受到损害的案例,而忽略了受到损害的职业运动员。作者探讨了把受到损害的职业运动员也列入这一领域研究的可能性。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新的受害者群体的特点【50】。由于现实中体育异化问题层出不穷,这类课题是西方学者一直关注的。

(三)研究的特点

综合国外的体育文化研究成果,可以大体看出其主要特点。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述课题几乎都直接来源于现实,研究者的目的也是为现实服务,体现了西方学者和课题研究者强烈的干预现实的欲望。

2.较强的针对性。不少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体育实践。如对球场暴力产生原因与预防对策的研究可以为运动竞赛组织者提供参考。

3.体育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逐步融合,甚至有将文化性融于社会性之中的明显趋势。多数研究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体育文化分析,而很少在文化大背景下直接进行体育文化研究。

4.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刊物,缺乏专门的体育文化刊物。上述成果的发表刊物主要是体育社会学刊物和社会体育刊物,无一是专门的文化学刊物(澳大利亚的体育传统《Sport Tradition》杂志较接近文化学特色,其主要内容是体育历史文化)。当前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发表园地为: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 of sport)、社会体育杂志(Social Sport Journal)、国际体育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教学杂志(Journal of Teach Physical Education)、奥林匹克评论(Olympic Review)、体育管理杂志(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及大量奥林匹克、体育史领域的刊物。

(四)研究的不足

1.以问题为中心的倾向明显,研究内容的体系不够完善

西方一向讲究局部和细微,在研究中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这使他们在研究中也喜欢抓住具体和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这本来是一个直接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但是,仅仅拘泥于单个的具体体育问题的分析,而不大注意寻求各问题之间的联系、形成问题间的关系,这不利于从长远的角度全面地对体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社会是普遍联系的,体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建立研究内容的体系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缺乏对体育文化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探讨,有待建立体育文化学学科体系

西方的体育文化研究大多注意在探讨具体的问题时对体育文化的一些概念和术语、规律等进行解释,很少有专门地从理论到理论研究体育文化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研究。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体育文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得到具体和实际的阐释,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单一性,加上西方体育文化研究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的弊端,使得无法形成一整套体育文化学的概念、术语体系、基本规律和逻辑体系,进而妨碍体育文化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最终影响到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系统进行。

3.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缺乏对东方体育文化的研究

世界体育文化不是封闭和隔绝的,尤其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社会,任何体育文化都不应孤立地自我发展。只有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与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大势的对接,才能真正在世界体育文化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西方体育文化在工业化革命以来一度处于世界体育文化的领先甚至统治地位,但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价值的东方体育文化也具有值得西方体育文化借鉴之处。一些西方体育文化研究仅仅局限在自我的圈子里容易形成固步自封的状况,看不到东方体育文化的优势,最终不利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

4.缺乏与东方体育文化的对比和结合研究,有待加强与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

由于语言的局限和对东方体育文化的偏见,多数西方学者不大注意研究东方体育文化,有关的成果鲜见。即使有一些相关成果,也缺乏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比和比较研究。比较多的一些东西方体育交流成果往往描述西方体育文化对东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少研究东方体育文化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西方体育文化向东方体育文化的采借和吸收。这一倾向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些改进,出现了一些研究西方人武术价值观念和气功、瑜伽思想、足球文化的成果。但相对于前者来说,这类成果太少了。西方体育文化要发展,需要加强与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

注释和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7.122

【2】编者.文化建设与西化问题讨论集(下集)[C].帕米尔书店,1980.372

【3】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译.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M].求实出版社,1982.51

【4】《黑格尔全集》编译委员会.黑格尔全集第七卷[M].1842.215

【5】转引自:胡潇.文化现象学.湖南出版社,1991.7

【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2版,1999.254

【7】胡适.胡适文存[C].黄山书社,1996

【8】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9

【9】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9

【10】祖父江效男著,季红真译,简明文化人类学[M].作家出版社,1987.37

【11】孙本文.社会的文化基础[M].世界书局,1926.3

【12】李宗桂.中国文化概念.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5

【13】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译.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M].求实出版社,1982.51

【1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文集第二卷[M].知识出版社,1987.182

【15】尼.瓦.贡恰连科著,戴世吉等译.精神文化[M].求实出版社,1988.274

【16】尼.瓦.贡恰连科著,戴世吉等译.精神文化[M].求实出版社,1988.274

【17】《陈独秀文存》1949(2)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3卷,1995.122

【19】程志理.体育文化初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7,(3):15

【20】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9

【21】谢长、葛岩.人体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60

【22】韩丹.人体文化初论[J].体育与科学,1990,(2):8~9

【23】蓝惠玲.运动文化的分析[J].奥林匹克季刊,1994,(28):14~17

【24】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1

【25】周洪宇,等.关于文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6)

【26】程志理.中西方人体观异同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9,(4)

【27】Donnelly P,Young K.The construc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identity in sport subcultures.Sociol Sport J.1988.5(3):223~240

【28】Krawczyk Z.Physic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Int Rev Sociol Sport.1988.23(2):97~106

【29】Seppanen P.A revisit to social and cultural preconditions of top level sport.Int Rev Sociol Sport.1988.23(1).3~12

【30】Bykhovskaya I.Sport,new way of thinking and human values.IInt Rev Sociol Sport.1991.26(3).193~202

【31】Maguire J.More than a sporting touchdown: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otball in England 1982~1990.Int Rev Sociol Sport.1993.28(1).33~52

【32】Kleinman S.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s Art,not Science.As JPhy Edu Q(TPE).1989.12(2).68~74

【33】Messner M A.Sports and male domination:the female athlete as contested ideological terrain.Sociol Sport J.1988.5(3).197~211

【34】Klein M.Narratives of men's experiences in sport.Int Rev Sociol Sport.1990.25(3).185~200

【35】Laitinen A,Tiihonen A.The Macho world of sporta forgotten realm?some in-troductory remarks.Int Rev Sociol Sport.1990.25(3).175~182

【36】Palzkill B.Between gymshoes and highheels:the development of a Lesbian i-dentity and existence in top class sport.Int Rev Sociol Sport.1990.25(3).221~232

【37】Lenskyj H.Power and play:gender and sexuality issues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Int Rev Sociol Sport.1990.25(3).235~243

【38】A kindutire I.Sport a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Nigeria.Int Rev Sociol Sport(PL).1992.27(1).27~36

【39】Maguire J.More Than a Sporting Touchdown: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otball in England 1982~1990.Sociol Sport J(US).1990.7(3).213~237

【40】Foley D E.The Great American Football Ritual:Reproducing Race,Class,and Gender Inequality.Sociol Sport J(US).1990.7(2).111~135

【41】Smith Y.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Working with Multicultural Athletes.J Phy Edu Recr Dance(US).1991.62(3).39~44

【42】C rase D,Wilkens E.Getting Together:Cultural Diversity Through Collaboration.Strategies(US).1991.5(1).23~25

【43】Kidd B.The culture wars of the Montreal olympics.Int Rev Sociol Sport.1992.27(2).151~165

【44】Hargreaves J.Olympism and nationalism:Som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Int Rev Sociol Sport.1992.27(2).119~137

【45】MacAloon J J.The ethnographic imperative in comparative olympic research.Sociol Sport J.1992.9(2).104~129

【46】Brettschneider W.Youth,Youth Culture and Youth Sports - A Challenge for Sports Studies.Int J Phy Edu(DE).1989.26(3).22~28

【47】Beamish R.Towards a socio-cultural profile of Canada's high performance athletes.Int Rev Sociol Sport.1992.27(4).279~292

【48】Carolinoil B J,Sachs M L.An analysis of the readability of exercise promoting literature with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practice.Res Q Exe Sport.1992.63(2).186~190

【49】Midol N.Cultural dissents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in the ‘whiz’ sports.Int Rev Sociol Sport.1993.28(1).23~32

【50】Young K.Violence in the Workplace of Professional Sport from Victimolog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Perspectives.Int Rev Sociol Sport(PL).1991.26(1).3~14

思考与练习题

1.如何界定文化和体育文化,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体育为什么是一种文化?

3.中国和国外在体育文化研究领域有哪些异同?

4.试对中国和国外体育文化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做一评价。

同类推荐
  • 绿茵巨星

    绿茵巨星

    “一个男人所有的潇洒,所有的激情,都在这绿油油的草皮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助攻,每一个进球……”——李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球员,走出国门,闯荡欧洲联赛,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绿茵巨星的故事……
  • 一个教练

    一个教练

    “成为一个顶级教练的资格是什么?”“冠军。”“那能评价一下李云吗?”“一个非常成功的顶级教练,仅次于我。”“那能评价下您至今未赢过……”“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穆里尼奥非常不爽地说道。
  • 足坛风云之召唤传奇

    足坛风云之召唤传奇

    一个中国足球崛起的故事,一个穿越者来到这个时代利用系统召唤足球天才,用不懈的努力改变中国足球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可能,看看中国足球如何扬眉吐气。
  • 这,就是篮球

    这,就是篮球

    他能在篮板上沿放硬币。他能做到传说中街球传奇“山羊”的一球双扣。他被乔丹誉为“华夏飞人”。他就是李欢,一个从篮球综艺节目起步的打工仔,却在CBA和NBA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他的传奇……已完本《末日剑神的悠闲生活》、《超级武榜系统》等书。
  • 篮球之超级进化

    篮球之超级进化

    【新书《篮坛第一补丁》发布,带来更完整的故事,恳请书友们支持呀!!!】你从约翰-沃尔身上刷到紫色技能【二段加速】。你选择将重复的紫色技能【二段加速】吞噬。进化成功,获得紫色技能【三段加速】!你在三分球大赛中战胜克莱-汤普森夺冠,紫色技能【三分大师】进化为橙色技能【三分冠军】!……意外获得【超级进化】系统,从此走上巅峰!进化一时爽,一直进化一直爽!
热门推荐
  • IQ265恋人搜查官

    IQ265恋人搜查官

    被一个长年住在监狱里的腹黑男人缠上是什么体验?被24小时GPS定位、实时监控一举一动是什么体验?可怕的不是身为警察却爱上了犯罪基因99%的天生恶魔,而是沦为IQ高达265的天才黑客的独家玩偶。
  • 毗尼心一卷

    毗尼心一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喧嚣过后、浮华散尽,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终未逃脱王朝兴替的历史铁律。大臣权争、家奴作乱。煌煌大唐由一个无赖瘪三划下了休止符。百年的明丽华美之间,有着怎样难以破解的隐秘与奇诡?中晚唐的团团迷雾之中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度解读中晚唐的绝密隐私揭秘唐朝灭亡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拨开中晚唐的神秘面纱,重新阅视阴谋与背叛,一究大唐沦亡的细节。
  •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本书整合的改变世界的24种互联网思维,让我们对互联网新思维的认识变得立体、系统起来;同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从技术和实践分析互联网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相比较的优势,医治互联网焦虑症。未来属于既能深刻理解传统商业的本质,同时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
  •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经典译林)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经典译林)

    全书收录了欧·亨利最负盛名的四十二篇短篇小说,多以20世纪初的纽约为背景,集中展现了世纪之交的时代风貌。作者敏锐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剥离出来,以优雅和精炼的语言加以艺术再现。小说主人公多是小职员、警察、流浪汉和贫穷艺术家之类的小人物,但同时又是恩爱的夫妻、守信的友人、舍己为人的平民英雄等。小说构思精致机巧,情节张弛有度,结局往往出人意料,整体风格乐观诙谐,行文间充满机智。
  • 婚不由己2

    婚不由己2

    沈蔓嫁给了顾泯杰,从一个平凡的司机家的女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变成了顾太太。她为他学习淑女的规范,为他穿上八厘米的细跟高跟鞋,为他学习化妆的技巧,为他变成一个高贵的妇人。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他对她的无视。婚姻似乎已经成了温水煮青蛙,将她所有热情磨光。有一天,她发现她从不拥有他,这个虽然结婚三年,却相见不相知的男人。所以那一天,她终于下定决心,给他寄了封离婚协议书。当他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妻子,递上了离婚协议书,他才开始发现,她原来早已不是听凭他安排的小姑娘,她长大了,要离开她,而他还没来得及了解她!
  • 定制曝光

    定制曝光

    提及公关公司,总是让人感到无限暧昧,这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行业。酒店公关、挑战高薪、帅哥美女、危机专家、搞定客户、权力谋略、无限创意……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公关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但公关公司的影响遍及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会在潜移默化中颠覆你的认知。《定制曝光》一书的作者混迹公关圈十余载,在书中,他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了数个精彩至极的中国式公关故事,这里有中国公关行业最真实的权力斗争,有明星离婚事件背后双方所发起的庞大公关战争与媒体战场上的昼夜厮杀,有为了获取巨额客户预算背后公关公司之间的残酷竞争,以及空前公关危机背后所隐藏的光怪陆离的人性;当然,还有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的顶尖创意!
  • 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

    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X档案研究所2:我在051的诡秘十年

    X档案研究所2:我在051的诡秘十年

    051是个异常神秘的机构,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或者它为什么存在。从2011年起,官方才逐渐公开了一小部分有关“051”所参与研究的非自然事件。法医系天才新生白小舟从小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她的父母在飞机上离奇失踪,经调查,竟与美国FBI“非自然事件调查组”有着莫大关联。于是,忧虑恐惧的她在阴差阳错之下走进了学校深处的051研究所,在这里,她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离奇诡谲案件。
  • 凤唳九天:极品废柴小姐

    凤唳九天:极品废柴小姐

    穿越到无瀚大陆,华白芷成为了鼎鼎大名的废柴小姐。一朝翻身,华白芷绝美的容颜震惊天下。未婚夫家敢背信弃义,那就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亮瞎他们的狗眼。家族族长毫无担当,那就自己旁支重振家风!找回妹控哥哥,让自己更添风华!只是,她到底解封了一只怎样妖孽的上古神兽啊!神兽都这么腹黑痴情的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