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体育文化学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进程
如同文化研究不同于文化学研究一样,体育文化研究也不同于体育文化学研究。前者比后者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包括一切有关体育文化的研究,属于研究领域;后者主要指围绕体育文化学学科有关的研究,属于学科领域。体育文化学不能包括体育文化史学和比较体育文化学,更不等于体育文化研究。在体育文化整个研究体系中,体育文化学居于最高层次,比较体育文化学居于中间层次,体育文化史学居于基础层次,三者构成一个相互制约和渗透的立体网络结构。因此,此处所指的中国体育文化学研究不等于前述的中国体育文化研究。
1986年6月,一批体育界的学者参加了比较体育学术座谈会,程志理提出了《中西方体育文化观念比较研究》的论题,其他与会人员也提出了一些从文化学角度审视体育的论题。1986年第6期的《体育与科学》杂志首先开辟了“体育文化研究与体育理论建设”专栏,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瑞发表《体育文化学初论》、哈尔滨体育学院的韩丹发表《谈体育文化学与“身体文化”》,这两篇有关体育文化学的论文和卢元镇在《体育与科学》1986年第5期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学断想》一文是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正式发轫的标志。不过,王瑞并没有提出体育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问题,仅仅强调了体育的文化本质及体育文化的范畴,韩丹则从文化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文化学状况、体育学状况、国外体育科学状况等角度提出了建立体育文化学的条件尚不成熟的观点,当然,两人都提出要加强体育文化研究的倡议。
1987年1月29日,社会科学工作者金大陆在《社会科学报》撰文《对体育文化的战略思考》,认为:“中国的小球、体操等成绩扶摇直上、长兴不衰。足球、篮球等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项目却徘徊不前(排球则隔网对峙),就不单纯是种族素质的问题,它在更深刻的层次里关系到整个文化背景和整个民族意识(中国武术富有极高的体育价值,却也不能真正走向世界)。不这样去认识,就难以对中国体育的本质和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体育现实极其关注的金大陆还指出:“体育是伟大的文化运动,要使它的魅力和生命力不流于平庸,根本上需要理论的支持和营养。”“若缺少对体育这一环节的研究,将会使文化史、文化学的建设在总体构造上形成缺陷,若等其它科研分支出了成果,才让人领悟,那真是一场学术悲剧。”此后不久,全国体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体育学院召开,提出了要将体育上升到文化高度来看待的思想。还有提出要实现中国体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体育观念现代化,并对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的研究作了讨论【6】。卢元镇的《中国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与人的现代化》一文发表在《体育科学》1987年第1期,提出阻碍中国竞技运动发展的是等级森严的礼乐观和谨慎克制的嬉戏观,要利用现代体育的新观念塑造现代化的人。
从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创始情况看,刚刚开始的体育文化研究没有马上被导入“体育文化学”的学科框架内,1987年江苏《体育与科学》杂志虽然作为“体育文化研究与体育理论建设”专号刊登了不少体育文化方面的论文,但没有一篇提出建立体育文化学,说明当时的研究者保持了较清醒的头脑。踏踏实实地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如体育价值观念展开论述,不急于建立学科,这并没有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进展,而是为中国体育文化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然而,不急于建立学科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从学科角度去思考问题。中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几乎涉猎了所有领域,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明确提出体育文化学这一概念和学科体系的寥寥无几。1987年,程志理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发表《体育文化初探》一文,探讨了有关“体育文化”的几个名词:身体文化、体育文化、运动文化、竞技运动文化的区别与联系,阐述了国外对“体育文化”的研究,构建了体育文化理论的五个层次:物质文化系统、教育系统、技术系统、规范系统、价值与观念系统,文章提出过“体育文化学”,但没有作具体解释。1988年,《体育科学》第1期又发表了程志理的论文《体育文化问题的初步探讨》,指出“体育文化学在国内刚刚兴起”,文章探讨了体育文化学有争议的几个概念、体育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的结构与内容、性质和特点。同年的《福建体育科技》第4期又发表了程志理的论文《体育文化学概论》,除了前述内容外,对体育文化学进行了定义,提出了研究体育文化学的意义和方法。可以说,程志理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多次提出体育文化学的学者,是我国体育文化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科学学和体育经济学专家、成都体育学院的张岩在《体育与科学》1991第1期撰文《略论建立体育新学科》,把体育文化学列入“正在建立的体育新学科”。1991年山东聊城师范学院的解毅飞也对体育文化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我国体育文化学科建设刍议》一文发表于《体育高教研究》1992年第3期,文章提出了体育文化学的概念与性质、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研究体育文化学的意义,比较全面地勾勒了体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除此以外,很少在国内体育界看到有“体育文化学”的说法,而文化界却有人提出过“体育文化学”。周洪宇、程启灏、俞怀宁、熊建华四人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的论文《关于文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在构建文化的结构时将体育作为精神文化子系统的一部分,在对文化学归类时,将体育文化学视为应用文化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的李荣善的《文化学引论》一书也将体育视为精神文化子系统的一部分,将体育文化学划归应用文化学或微观文化学。
(二)研究的成果与缺憾
文化界还未见有对体育文化学学科体系进行具体阐述的言论,从体育界人士程志理和解毅飞对体育文化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体明确的问题有:(1)体育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2)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3)体育文化学研究应对体育文化进行分类,并且揭示体育文化的特性;(4)体育文化学研究有助于提升对体育的认识层次;(5)体育文化学应广泛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存在争议的问题有:(1)体育文化学的学科属性,解毅飞认为属于文化学范畴,程志理认为属于体育社会科学范畴;(2)体育文化的分类,解毅飞认为应分为体育物质、精神、行为文化三个层次,程志理认为应分为价值与观念、规范、技术、教育、物质文化五个系统;(3)体育文化的特性:解毅飞认为有创造性和自由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社会性和群体性、时间性和空间性、开放性和模式性,程志理认为有民族性、时代性、超文化性、从属性。
在学科初创时期存在争论是一件好事,关键是在争论中逐步明确认识,达到对中国体育文化学的科学认识,以便为我国当前的体育实践服务。
韩丹1986年提出的“在我国建立体育文化学条件尚不成熟”【7】的观点此时是否仍然符合现实呢?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直接指向在当前的中国建立体育文化学的可能性问题(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在10多年的研究实践中基本得到公认)。韩丹当年提出的第一个不成熟原因是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门公认的文化学,这个问题在当前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世界的文化学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独立的体系,而且其分支学科也逐步增加,体育文化学作为文化学分支学科的条件由于文化学的成熟和体育学的发展而基本可以确立。韩丹提出的第二个不成熟原因是体育学本身就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中国的文化学研究在当时也很薄弱。目前,中国的文化学已经基本形成,而体育学几乎湮没(笔者不赞同韩丹仅仅因为钱学森的一句论断而将体育学视为文化学的分支学科,以及据此否认成立体育文化学的必要性。正因为文化学是共性,体育学是个性,才有必要以文化学来指导体育文化学的构建。这是西方的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学等诸多学科成立的一般规律)。值此之际,体育文化学理应担当起学科重任,成为体育科学体系里具有独特研究对象和使命的新兴学科。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余年来我国的体育科学分支学科发展迅速,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比较体育学等与体育文化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日益成熟,这也为在中国建立体育文化学奠定了理论和学科前提。
当前,国际社会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和体育改革的现实也为体育文化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条件,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体育文化理论提出了要求。中国体育改革面临的文化问题需要解答,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经营方兴未艾,群众对体育文学、艺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向指向生活化、休闲化、终身化、个人化,体育界工作人员的素质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体育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亟待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体育文化,现代化人才的素质中体育精神的含量日益增大、北京2008年奥运会呼唤人文奥运主题的突显……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文化学承担起体育文化研究、宣传、教育的重任。
二、国外的体育文化学研究
根据英文文献自1985年以来的电脑检索,没有发现有“体育文化学”(Sports Culturology)一词,咨询几个西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和留学西方的大陆体育科研人员,也未听说国外有“体育文化学”,这可能是西方不喜好创立学科而执著于研究具体问题的习惯所致。也可能由于这个原因,我国的学者很少提及体育文化学,因为中国的多数体育新学科几乎都是步国外后尘而创立的。
日本学者曾经创立“健康文化体育学”。20世纪80年代初,新井节男著《健康文化体育学》一书,对世界体育进行了一番文化透视,其学科寓意接近我国的体育文化学。如书中在谈到体育的文化性格时说:“美国人在开发西部中形成的‘拓荒精神’培育了富有行动的个人主义的思考方法,也产生了重视胜利、实用第一、追求效率的思想。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力而接受周围众多人们的审判的习惯等等,都使产生于美国的身体文化与欧洲所产生的截然不同。”【8】从文化学的视角来审视美国与欧洲体育文化的差异,这样的视角正是体育文化学最广为采用的,说明日本的健康文化体育学与我国的体育文化学在学科使命和意义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0年,美国纽约Routledge出版社出版了《Sports Culture:An A-Z Guide》(体育文化辞典),根据体育文化领域的核心概念(词汇)在英文字母中的先后顺序,选择了170多个主题词(每个主题词下还有若干个词汇)逐一进行阐释,这些主题词包括攻击、堕落、左撇子、药物、不规则饮食、梦想的领域、唐·金、迈克尔·乔丹、国家主义、创始人、种族主义、对抗、愤怒的公牛、烟草等。该书作者埃利斯·卡什莫(Ellis Cashmore)在香港大学、坦帕大学、华盛顿和马萨诸塞大学都有学术经历,当时是英国斯丹佛西尔(Staffordshire)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该书作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体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文化中,广播电视、商品、影像和体育商业化已经促使体育文化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意图在书中揭示个体、群体、认同、赛事、组织等文化语词背后的体育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更加难得的是,作者在对每个语词进行阐释后还列出了推荐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