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现代健康的概念、涵义及标志
(一)现代健康的概念及其认识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的: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可见,古代哲人对健康就十分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健康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
健康为人们所重视的程度是与社会发达程度相关联的。一般说来,社会发展程度越高,所面临的竞争就越激烈,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就越大,其健康问题也就越突出。
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以往许多人都认为:从表面上看,一个人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这种人看上去可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比,从不知什么是生病的感觉。但正是这样的人,其中许多是青壮年人,一旦发病则很快离开人世。其实,用这种观点来衡量健康时,就必然会有表面看来似乎是健康的人,但很可能是正处于疾病的潜伏期的患者,正是因为他们较为强壮的身体,较强的代偿能力掩盖了疾病。一旦他们的病情加重,病症出现,治疗的最佳时期则已错过,不仅增大了治疗的难度,耗费时日,治愈率也很低。就是相对治疗效果较好的,也可能终生处于带病状态,严重的则过早地离开人世。从另一个角度看,许多身体状态不是十分好、年轻时可能体弱多病,但一生过得却也平平安安、晚年长寿而又健康的人比比皆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现代健康人的标志又有哪些呢?
现代人对健康的认识与过去迥然不同,认为人不仅是精神和肉体两者的结合,对人的社会属性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生理功能正常,但精神却处于崩溃边缘的人,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健康者。
那么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人们又如何把握自身的健康呢?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组织法》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该概念把人的健康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适应三者兼容起来,充分反映了健康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征。目前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它是现代世界各国积极推崇的、最具权威和影响的健康定义。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提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状况,又将人的“道德健康”寓于健康概念之中,使现代健康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
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我国一些学者(郝树源,2002)认为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笔者也深有同感。首先,“完好”一词的使用欠妥,完好就是完全美好。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处在完全美好的状态,这未免太绝对了。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单就这一点而言,人就永远也不会拥有健康,更不用说从心理上和社会上去衡量一个人的健康了;其次,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那么,社会的人就总是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受一定社会规范制约,人总会不经意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压力甚至心理障碍。诸如工作紧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复杂等,这些因素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观点,人永远也不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过于理想化,不适合评价一个正常人的客观现实状态。但这并不是说这个健康概念没有积极的意义,它会给人一种向往,激励人们为了使生活更幸福而作不懈努力,使个人乃至整个社会不断优化,逐步地走向“完全美好”。
(二)现代健康的基本涵义
在现代健康的观念中,健康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当前,四维健康的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今天人们所追求的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的和谐完美状态。
生理意义上的健康,是指躯体与器官系统的无病、健壮。即是说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组织及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处于良好状态。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意义上的健康有它具体的指标范围。它要求人体的各方面生理机能应该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或者说,在有小范围的波动时,靠身体机能的代偿来重新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往,人们主要是借助于医生的指导或建议而维护这一方面的健康,而在现代社会则需要人们自己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有意识地、主动地、自觉地从多方面维护生理健康。
心理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个人、集体、社会有利的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也就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能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其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并主动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心理健康虽然很难有准确限定的指标范围,但它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一定的道德约束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定范畴内的东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这一因素变得错综复杂,成为现代社会中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新的研究课题,也是每个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社会适应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人们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理状态完好的适应和心理状态的完好适应。生理状态完好的适应是以社会环境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为主,心理状态的完好适应是以社会环境中的人为环境的适应为主。两者不可完全分割,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上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它是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它表现在社会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都可以很平静地生活(健康无恙),但当动荡、灾害等事件突然发生时,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
所谓道德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从道德的观念出发,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他人和社会健康承担义务,例如,注意环境卫生,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总之,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不是单一的身体健康,也不是片面的精神健康,而是要求在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这四个方面能够均衡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健康。现代健康概念的发展,应该说对健康内涵的表述更为精练、清楚和全面,这对促进人类文明和进步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现代健康的标志及其反思
健康既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的完美结合,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个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归纳起来有以下要点: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从事日常工作和生活;(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对一般感冒性和传染病具有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形匀称而挺拔,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这十个基本标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易于理解和可以实行的,且较全面地概括了健康人的基本表现,便于每个人经常观察和调整自身,保持健康。但是不足之处是对道德健康未能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对生理健康方面的指标又过于严厉,使人难以达到,这些不足都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完善。
三、现代学校健康教育
(一)学校健康教育的概念
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大中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环境保护、节省能源的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是一种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健康的习惯,提高卫生保健知识水平,增强自觉改造及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动地与危害身心健康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作斗争,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学生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目的,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正常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
1.通过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向学生传播卫生科学知识,使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影响,确立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自我维护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自我保健的知识技能,坚持体育锻炼,懂得合理的膳食营养与饮食结构。
3.降低学生中常见病的患病率和各种危害因素的发生率。
4.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5.身心的健康是学习的基本条件,良好的视听器官、合理的作息习惯以及预防疲劳的发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6.现在的在校学生,将是未来的公民和领导者,应从小树立环境保护和节省能源的观念。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1.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与我国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关系密切。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使儿童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懂得正确的思维方法,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中心环节。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实行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抓住学校健康教育这一中心环节,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对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3.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教育,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阶段是人人必经的一个阶段,具有群体生活、系统教育的特点,只有人人在学校阶段接受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达到人人健康的目标。
4.学校健康教育是影响整个人群、家庭和社会的治本措施。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的最佳人群。从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角度看,在我国要想真正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的良好风尚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卫生面貌,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力度与质量。
5.学校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大的保健措施,也是实现全民健康战略的重要举措。健康教育引导人们自愿放弃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投入与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昂投入相比,效益有天壤之别。
总之,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生活的特点,从小开始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和卫生习惯培养,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对于培养一代新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振兴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儿童青少年学生中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使其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这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四)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施范围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教学和体育教学四大方面。
1.学校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状况,是整个学校卫生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服务是指通过对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的观察与健康状况的检查而进行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价,并作出相应的健康指导,包括对传染病的控制和简易的急救服务。
2.学校健康环境。健康环境对学生来讲就是学校环境,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愉快幸福地生活和有效地学习与工作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校址的选择、校舍的建筑、操场的大小、教室及其设备的卫生、洁净水的供应、厨房与厕所的修建和管理、垃圾的处理、保健室的设置、学校运动设施及安全设备等。这种环境还要包括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实际健康状况;同时,集体、个人间的互相尊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也至关重要。
3.学校健康教学。健康教学一般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学习健康、运动卫生、饮食与营养、行为健康、安全教育和求生知识。健康教学的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获取科学的卫生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态度,学习基本的保健知识和生存技能,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懂得基本的饮食与营养,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使学生把所学健康知识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使知识和行为相结合,促进健康课程的实际效果。
4.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教学也被视为学校健康教育的范围,目的在于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健康教育的开展;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更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对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