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300000003

第3章 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特性

运动员基础训练过程概述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运动训练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充分地挖掘运动员的竞技潜力,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竞技能力。任何一个训练过程开始时,作为运动训练的主体,同时也是训练活动对象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总是已经处于某一特定的状态之中。通过我们所组织的运动训练过程,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即实现竞技能力状态的转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分析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必须深刻地认识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特性。尽管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特色且对训练有着特定的要求,不同时间跨度的运动训练过程也各有自己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内容,但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总是有着自己的规律,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

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应该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这6个基本环节。而当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者对检查评定的结果不满意时,还需提出调节期望,发出修正指令,并反馈给相应的环节,使运动训练过程的进行更加接近理想的状态,直至通过检查评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最终实现训练目标。

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训练目标的建立则是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了一个目标状态,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的目的,也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发展的状况作出检查评定的标准。根据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所确定的训练目标以及训练的条件等因素制订的运动训练计划,是对整个运动训练的进程、实现状态转移的通路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并进一步通过训练计划的实施,将这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付诸实践,并对之进行检验;通过若干特定指标的测定对训练的效果进行检查评定,并将评定的结果与训练的目标状态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以此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以求使训练获得满意的效果,实现预定的目标。这就是按照,对运动训练过程所作出的一个概要的描述和解释。

(一)对运动员状态的诊断

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运动员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决定其总体竞技能力状况的各个因素的发展水平如何;运动员的发育状况如何,确定这一状态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对运动训练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中肯分析和准确判断,是有效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依据之一。可以说,整个运动训练过程都是以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和判断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只有建立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准确的预测,才有可能设立恰当的训练指标,才有可能制订出实现指标所必需而又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如果教练员不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或在不准确的诊断基础上去组织一个训练过程,就如同一个裁缝不知道穿衣人的体型特点去做衣服,必然做不出合身的服装一样,使训练不可能取得成功。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检查评价

通过科学的诊断,可以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训练指标的制订、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

训练过程中的状态诊断与检查评定这两个环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大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检查评定,正是一个较小的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而每一个独立的运动训练过程开始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更长的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检查评定。多年训练过程与其中的年度训练过程、阶段训练过程与其中的周训练过程,相互之间都处于这样一种关系之中。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即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和对运动训练计划实施结果的检查评定,便由此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发现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测定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离差的大小,进而为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据此调整训练指标,修订训练计划,加强训练组织,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最终完成实现状态目标的任务。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诊断,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2.运动训练诊断的主要内容

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包括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竞技能力和训练负荷三个方面。

(1)运动成绩诊断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的综合评定。作为对运动员在一个新的训练过程的起始状态中运动成绩的诊断,应该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给出准确的评价。这一评价既应该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名次,也应该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水平;既应该包括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应该包括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所表现的平均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不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另外,竞赛评定行为也是影响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三个方面。因此,在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时,必须全面考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及竞赛评定行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当然,在比赛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这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内在基础。

(2)竞技能力诊断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

对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诊断时,必须考虑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点。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决定因素的作用也因此,在诊断中要首先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予以科学的诊断,并作为其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

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施诊断,常常要把测定的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这一标准值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特征模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包括单因素特征模型、几个因素的组合特征模型以及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

按获得途径的不同,可把竞技能力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例如: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2.26米的身高,主要是通过遗传效应得来的,属于先天性的竞技能力。运动员受环境影响引起的生物变异所获的竞技能力是后天性的竞技能力。其中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称为生活效应,通过运动训练活动所产生的生物适应就叫作训练效应。

(3)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主要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化,都与其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质与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或单元)所承受的训练负荷的状态作出一个准确的描述,即是对其竞技能力状态,进而对其运动成绩状态所作出的关键析因。

教练员对运动员上一个训练过程进行总结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训练负荷的统计。负荷是由负荷的量和负荷的强度所组成的,分别反映着负荷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而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又可分别通过若干指标予以测量。

负荷的量可以通过练习次数(整个练习的次数或某个练习重复的次数)、训练时间、练习距离、练习负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譬如,所有竞速运动项目都可用位移距离作为负荷量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体操运动员可用单个动作的数量或成套动作的数量来作为代表负荷量的指标;举重运动员可以用负重总量或负重练习的组数来反映负荷量的大小;球类运动往往多用练习时间或次数来衡量负荷量。

负荷强度的指标可以通过练习速度、难度、密度以及负荷密度来反映,更多的是以完成一定强度要求的负荷数量来反映负荷强度的情况。例如:竞速项目中用专项负荷量的比重,体操等项目中用成套练习占整个练习的比重等指数来看负荷强度的大小。至于一堂课负荷强度的大小,可以看这一堂课中完成高强度练习与整个练习的比例,或者所占时间的比例。每个项目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研究和确定本专项负荷的度量方法。

(二)训练目标的建立

1.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目标的建立能够激励人们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去实现预定的目标。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立志要夺取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终于在80年代初实现了这一夙愿。许许多多运动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终极目的,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艰苦的训练。尽管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可能获得世界冠军称号或在世界纪录史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取得较高的运动成就,但他们仍然在每一次训练中,尽一切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这里,所设立的训练目标正是这种高度的训练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的源泉之一。

(2)提出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训练目标向训练参与者描绘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目标状态,全部训练活动都是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状态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的确定,使得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次训练活动和比赛都围绕着目标状态的实现而全面进行和展开,从而为在训练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训练活动的终极目的便是实现预定的目标,所以应该经常把运动训练的效果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若与目标相符,便表明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符合于训练任务的基本要求;如果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动态变化与训练目标的要求不相符合,则需要把检查评定结果与目标状态相比较的情况反馈给训练过程的相应环节,以便及时地对各相应环节的状态进行调节和修正,从而完成对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2.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像一切事物一样,训练目标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系统。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不应该仅仅限于期望获得的名次或是可以测量的某一个比赛量数,而应该描述出完整的目标状态。这一描述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和训练负荷指标。

(1)运动成绩指标

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如前所述,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两个方面。因此,运动成绩指标也可分成竞技水平指标和名次指标两个子目标。

对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速滑等)以及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射箭、射击、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跳水、技巧、武术套路等)的运动员,可以提出定量的竞技水平指标,例如:撑杆跳高5.50米、男子100自由泳51秒2、男子56公斤级挺举150公斤、女子双向飞蝶195中、单人冰上自由滑的艺术分5.6分和完成分5.7分、女子高低杠自选动作9.787分等;而对技战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则可提出若干较为模糊的竞技水平指标,例如:排球比赛前教练员制订总的竞赛方针时,期望本队能在比赛中发挥自己防守能力强的特长,扼制住对方的一攻,并通过快速多变的反攻得分。为此,要求队员在比赛中后排防守起球率应在30~35%之间,接发球到位率应达到70%以上。

比赛名次指标涉及到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的倾向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教练员来说基本上都属于非可控的因素。有关决策的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只能对受可控因素影响的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而对不可控事物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虽然,教练员可以力求在较大程度上控制自己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和比赛行为,但却无法控制比赛对手的训练过程,对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只能施以有限的影响(在对抗性项目中有可能加大这种影响)。因此,在制订比赛名次指标时应取弹性目标,任何硬性规定的名次指标往往是难以准确实现的。

(2)竞技能力指标

对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分析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这样,就可以把运动员训练的竞技水平指标分解为分别反映运动员各种能力特征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一组具体指标,使我们能够更有目的、有秩序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并可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运动员各方面的发展程度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根据模型中所包含因素的多少,可以将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分为单因素的特征模型、多因素的组合特征模型和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三种类型。

①单因素特征模型

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称为单因素特征模型。研究者们普遍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夏崇德(《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模型》,2002年)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发展模型:

Y(助跑跳摸高)=84.964-24.192X?+1.594X?-0.031X?-0.114X?+0.993X?

其中,30米跑(X?)反映了速度素质、200米跑(X?)反映速度耐力、抓举杠铃(X3)反映全身发力水平、半蹲杠铃(X?)反映腿部肌肉绝对力量、立定跳摸高(X?)反映了全身爆发力。

冯敦寿通过对男(187人,11~18岁)、女(203人,10~17岁)少年运动员60米跑成绩与步幅、步频关系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快跑速度、步频、步幅对田径速度性项目选材的意义及评价》,1982年)。

Y=24.928-7.576X?-1.251X?

Y=26.466-8.142X?-1.397X?

其中:Y为60米跑成绩

X?为步幅身高指数(步幅/身高)

X?为步频身高指数(步频×身高)

②组合特征模型

即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如游泳项目教学训练大纲课题组对我国不同项目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研究,1982年国家体委选材研究组对我国优秀女排选手组合特征模型的研究等。

③总体特征模型

即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所做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的特征模型。

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称号并多年担任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总教练的李富荣,1983年对优秀乒乓球选手竞技能力的总体特征作了概括而简洁的描述。

著名短跑道速度滑冰教练辛庆山依对女子3000米世界纪录创造者李金艳1987~1988年的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为基础,制订了1988~1989年竞技能力目标,为其1988~1989年的训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为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所建立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一个可资仿效的典型范例,对我们培养高水平的赛艇选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1986年制订了男女分别以2600环和2650环为目标的优秀射箭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依此组织我国优秀选手的训练。次年,女选手马湘君为我国获得了第一个射箭世界冠军。

(3)训练负荷指标

对应于训练负荷诊断,训练负荷指标也是目标状态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荷指标的实现正是运动员实现竞技能力指标,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训练负荷指标反映教练员和运动员准备用什么样的决心,付出何等的努力去实现所建立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指标。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把所建立的运动成绩指标和竞技能力指标进一步分解为各种具体手段的练习负荷之中,落实到一次次的练习之中。

原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周明于1986年为女子百米游泳选手庄泳所制订的三年训练计划中就确定了各年的训练负荷指标。庄泳多年训练获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功,在1992年奥运会上夺得了女子100米自由泳的金牌。

(三)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

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

对于一个概念,人们常常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若干个不同的意义,运动训练计划这一概念也是如此。这里,我们仅依运动训练计划的理论属性及其对实现目标的作用做如下两种释义。

(1)运动训练计划是对于未来的训练过程预先作出的理论设计

人类任何有准备的工作和行为在开始之前,都应对于该项工作的记性或行为的实施作一番思考,做出具体的安排。在工作进行和实践之前的这种思考和安排都属于一种理论设计。运动训练计划正是在运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对其预先作出的这样一种理论设计。毫无疑问,运动训练计划应有尽可能准确的预见性,但运动训练过程的运行受着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这些因素多姿多彩的变化很难作出完全准确的预测,其中许多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控制或根本无法控制的。因此,预先作出的理论设计在实践中常常依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调整和变更。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变更,我们依然应该而且必须在一个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制订出完整的运动训练计划;同时,还应对于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并力求设计好调控对策。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好训练计划,就是训练活动之“预”的一项重要内容。

(2)运动训练计划是为实现训练目标而选择的状态转移通路

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能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但其直接的目标则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这里,如果我们把事物的变化理解为某种状态的转移,同样可以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表达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转移,即由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移。

显示在T?至T?的训练过程中,为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由P?向P?的转移,可有多种通路可以选择。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的工作就是为实现目标状态而做出的一种选择,是训练活动中的重要决策。

2.运动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贯穿于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全部训练实践活动之中,其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训练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通过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化为若干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训练任务,并进一步具体化为若干按特定要求能够进行的练习。运动员逐一地完成这些练习,逐一地去实现各课次、各种形式的训练任务,逐步地接近直至完成训练的总目标。

(2)统一训练活动参加者的认识和行动

训练计划规划了实现由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转移的通路,使得运动训练过程的所有参与者了解如何训练便有可能完成训练指标,使对于训练成果所进行的预测能得以实现;围绕着所制订的训练计划的贯彻和实施,统一教练员、运动员、科研工作者、医务监督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等所有运动训练过程参与者的认识和行动。

(3)为有效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可以对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诊断”、“指标”等环节的状况作出适宜的评定。这是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必要基础,也是保证运动训练过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四)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

1.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的基本任务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进行了诊断后,确定了训练指标、制订了训练计划,并不等于就能够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的目的了,还必须对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对一个系统进行控制,就是想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系统按照指定的方式运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钟瑚锦:《最佳控制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1982)。同样的,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控制,也是通过专门的方法与手段使这一过程按照指定的方式运行,达到顺利地完成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预期目的。

通过对运动训练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评定,可以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依此,可对运动训练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即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训练指标的确定、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训练计划的实施)的情况,及时地做出正确的诊断,对其中不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部分,对妨碍运动员顺利实现状态转移、达到状态目标的因素及时加以修正和调节,使得整个运动训练过程的发展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状态转移的最佳通路,以此保证运动员能够顺利进入目标状态。这就是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所作的简要描述。

在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控制时,教练员、运动员都是施控者,控制的对象是训练过程本身。在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活动中,教练员与运动员必须密切协作,共同进行。作为控制系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由社会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所引导,根据主、客观条件的现实状态,组织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练员与运动员需努力发挥有力的控制作用,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力求使运动训练过程按预定的方式运行。为此,必须及时收集反映训练过程运动情况的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控制行为进行必要的调节和修正,最后实现训练目标。

2.实现训练目标的基本条件

实现训练目标是运动训练过程的终极目的。对训练过程组织效应的检验,也主要视其训练目标实现的情况。训练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是否有效,作为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者(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训练目标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

(1)科学地规划运动训练过程

对未来的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训练目标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如前所述,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的起始状态诊断、建立训练目标、制订训练计划、组织训练实施、进行检查评定、提出调节期望、发出修正指令、实施反馈调节、直至实现训练目标等基本环节,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规划,对随后训练过程的实施和发展,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客观而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整个训练过程建立一个适宜的出发点,从而使训练目标的建立和计划的制订具有客观可靠的科学依据;而错误的诊断则会使整个训练过程从一个虚假的状态出发,从而导致所有环节的规划和设计都失去了客观的依据,据此而建立的训练目标必然也与运动员的实际可能不符。因此,建立在错误诊断基础上的训练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以运动员的起始状态、训练潜力、训练条件和比赛条件等各因素的状况为依据所制订的训练目标,具有高度的科学预测价值,在正常的训练情况下,这一训练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然而,不作具体分析、缺乏可靠的依据,盲目(或半盲目)制订的训练目标,太低对运动员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太高则往往会导致训练中出现急躁和蛮干的现象。这样,既不可能实现训练目标,还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过度训练(过度疲劳)。

训练计划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通路设计”。计划制订得科学合理、符合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对实现训练目标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而计划中的任何一项错误,或是训练的方向选择得不准,或阶段的划分不当,或比赛安排过多或过少,或选择的手段不当,或负荷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最终影响训练目标的实现。

适时的检查评定是获取训练信息和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需要检查评定运动员的哪些方面,应在什么时间进行检查评定,采取什么样的指标,怎样组织进行,这一系列问题都应在训练过程进行之前详细地规划出来,以便为训练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证。为此,必须重视训练文件工作,包括:

①认真制订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

②记好教练日记和运动员的训练日记;

③预先准备好检查评定所需的各种表格。

对运动训练过程的规划以及具体训练计划的制订都是一种决策活动和理论设计。近年来,人们常常谈论的“训练的最佳化”问题,在训练活动中是不存在的。正如设计科学的创始人、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西蒙所指出的那样,对某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或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存在,而在现实中它只不过是一种愿望。因为“最优解”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获得信息把它找到。所以,人们在做抉择时,一般不是择其“最优”,而是寻求“满意”。这种“满意理论”的基本思想构成了现代设计科学的基石(韩春立等,《设计科学的创立》,1986)。因此,在实践中,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只是探索最有可能的途径,而并非在一切可能的方案中求得最优方案,这被称为“探索式规划”。训练过程的规划以及训练计划的制订都属于探索式规划。

(2)完整地实现预定的运动训练过程

对于运动训练过程的规划和所制订的训练计划,都必须予以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教练员必须考虑到各种条件和可能,一个个练习、一次次课地认真组织进行。要想组织好训练活动必须首先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但是,能制订训练计划的教练员却不一定都能够成功地组织实施,只有既懂得制订训练计划的科学知识,又掌握了组织训练实践艺术的教练员,才能够引导自己的运动员成功地实现状态的转移,取得训练的优异成绩。

组织实施训练计划时,要特别注意把认真执行训练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掌握区别开来。训练计划是训练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计划一经确定就应认真执行。由于运动训练的效果只有通过运动员机体的生物改造才能够表现出来,而这种生物改造通常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即在负荷的持续刺激下,运动员会感到疲劳,出现肌肉酸痛等代偿性反应。这时,运动员常常会产生停止训练的愿望(实际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所能够承受的负荷极限)。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严格要求和检查督促是必需而有益的。在启发运动员提高训练自觉性的同时,教练员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认真执行训练计划。

但是,运动训练计划又绝不是一经制订就必须百分之百执行的“教条”,所以,在认真执行训练计划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灵活掌握。认真执行和灵活掌握运动训练计划,是圆满实现预定的训练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3)及时调节运动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的多变性,使对预定训练过程的调节成为训练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预定训练过程进行调节,也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基本途径。为了能够对运动训练过程正确地进行调节,就必须做好采集信息、加工信息、调节决策、传递指令和调节的实施这几个环节的工作。

通过适时的检查评定,获得了运动员状态的诊断信息后,需及时进行加工处理才能确保训练过程向预定的目标运行。在训练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教练员在训练课上紧张地记录训练的情况,在笔记本上留下了大量的数据和材料,但训练课结束后,这些被采集到的信息却被束之高阁,从不问津,使得这一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教练员在训练课后(必要时在训练课上立即进行)能及时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等逻辑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数学方法,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节期望,作出新的“满意”选择,发出修正指令和通过不同的信息反馈通路将修正指令传递到相应的环节,毋庸置疑,训练将会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训练目标的实现也有了更大的可能。

第23届奥运会67.5公斤级举重冠军、我国优秀运动员姚景远在其基础训练阶段和初期专项训练阶段中,教练员通过借助手带、锁握和空握三种不同握法的高抓和高翻指标的测定,对其拉力、爆发力和握力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作为确定训练重点、制订训练计划、控制训练过程的重要依据。

1974年4月的测定结果,明显反映出姚景远的握力水平低于拉力及爆发力水平的情况,于是在其训练中重点加强了握力练习。经过两年半的训练后,姚景远大大缩短了几种握法的高抓和高翻所举重量的差别,这表明其握力(与拉力、爆发力比较)已基本上发展到相应水平,从而为他以后持续地提高竞技水平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前苏联教练员彼得罗夫斯基培养优秀短跑选手鲍尔佐夫的过程,是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成功范例。彼得罗夫斯基自1966年担任鲍尔佐夫的教练。为了实现100米跑10秒的指标,并在第20届奥运会上获得优异成绩,彼得罗夫斯基首先以世界优秀运动员为“原型”,建立了100米跑10秒的模式,同时根据鲍尔佐夫的现实水平及指标要求,制订了相应的训练计划。

1968年,鲍尔佐夫100米跑达到10秒20,200米跑达到20秒80。教练员将鲍尔佐夫当时的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进行了比较,并据此调整了训练计划。这些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鲍尔佐夫100米跑于1969年达到了10秒的成绩,并在第20届奥运会上夺得了100米、200米跑两枚金牌。

二、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特性

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特性,是运动训练过程本身的固有属性,诸如连续性与阶段性、多变性与可控性。还有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即运动员的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和劣变性,以及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等。要更好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全面实现训练目标,就必须深刻地认识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特性。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客观存在

时间是绵延不断、无始无终的。任何相连的区段,都是不间断地发生和进行的。因此,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行。一次、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会对运动员其后的状态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时间训练的间断也同样会引起其竞技能力状况的相应变化。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的特性,即称作连续性。

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它们明显地区别于其它阶段,得以独立存在。尽管这些阶段看来是人为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必须符合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对运动训练过程合理划分的阶段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运动员的训练过程都显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则更要求具有鲜明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如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曹慧英,自1971年开始参加田径训练,后转练排球,从体校的少年女排队员,到国家队队长;从开始学习排球的基本动作,到荣获1981年世界杯最佳运动员奖、敢斗奖、拦网奖三个金杯,历时12年,参加了5千多次训练课。她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必胜的信念、娴熟的技巧,以及超人的体能、顽强的意志,都是通过一次次的训练课和一次次扣球、接球所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是千万次练习效果的累加。没有这样一个多年连续训练的过程,就不可能造就出这样一位世界级的优秀选手。与此同时,曹慧英的训练历程又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71年至1974年,曹慧英训练的基本内容是身体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这是她多年训练过程的基础训练阶。1975年和1976年,她的训练重点转移到了专项技术及专项身体素质方面,这是她多年训练过程中的专项提高阶段。长达6年的基础训练和专项提高训练使曹慧英逐渐成熟起来,专项竞技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在23~25岁间表现出了个人最佳的竞技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女排选手。虽然严重的髌骨损伤及继发的肺部疾病使她过早地渡过了巅峰状态,但通过顽强的训练和科学的控制,使她仍然保持了相当的水平,为中国女排1981年首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和1982年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曹慧英的多年训练就是这样经历了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和竞技保持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对于任何一个运动项目,任何一类技术、战术的发展,也同样明显

1.挺身后空翻

2.直体后空翻

3.高飘直体后空翻

4.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度

5.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

6.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度

7.团身后空翻两周

8.半团身后空翻两周

9.屈体后空翻两周

10.挺身后空翻两周

11.直体后空翻两周

12.《月亮》空翻

13.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度

14.晚旋

15.半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度

16.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720度

17.后空翻两周转体1080度

18.团身后空翻三周

19.半团身后空翻三周

20.后空翻三周加转体360地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中所有的后空翻类动作都是由团身及挺身后空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动作发展而来的,而在不同的年度区间,又在绕身体横轴翻转的周数和绕身体纵轴旋转的度数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别,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足球战术阵形的发展史,可以作为认识训练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另一个明显的例证。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足球的主导阵形不断发展,在表现出各自明显特征的基础上,逐渐体现出全攻全守、攻守平衡的战术发展趋势。

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仅表现在多年的时间跨度大的训练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时间跨度较小或很短的训练过程中。课的训练过程是如此,一项训练内容、一次练习的实施也都是如此。

2.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位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都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奏效的。而运动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改造才能实现。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例如:排球比赛几个人之间配合完成某些特定的战术行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练习,使运动员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默契的配合,做到在比赛场上用眼睛的余光既可观察对方和本方队员的活动情况,又可通过同伴之间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去理会他的战术意图,而后完成高度协调的战术配合。同样,如果一个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具有很强的有氧代谢能力,其肌肉组织内高度的毛细血管化,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因此,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应持续地承受负荷,进行系统的训练。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之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至完全丧失。比如体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的改变,训练一旦停止后运动素质消退得很快,特别是通过强化的力量训练手段所取得的训练效应消退得更快。又如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技能的提高,表明在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有关中枢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暂时性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可支配运动器官、骨骼、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只有经常地反复强化这种暂时性联系,才能够使动作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并避免技能的逐渐消退。如果中断训练,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精细运动的支配能力便会受到影响,反应迟钝,最终使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为了避免技能、体能的消退,克服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必须在训练效应产生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重复给予负荷,使得训练的效应得到强化和累积,使得运动技能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3.训练过程阶段性的生物学和训练学基础

(1)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应激,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为了在大型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总是力求通过科学的训练与安排,使自己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的潜力,把自己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适宜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运动员是不可能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在机体高度的紧张动员之后,必然要进入调整阶段,以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恢复,然后重新动员起来进入新的训练阶段。运动员必须多次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够一步步地走向竞技运动的高峰。

(2)竞技能力内部结构的层次性

运动员的各种竞技能力,不论是体能、技能、智能还是心理能力,其内部结构都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一种竞技能力的高低,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若干子因素发展的状况。例如:一名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是由运动员的传球、投篮、运球、突破、抢打断球、脚步动作及抢篮板球七个方面的基本技术组合而成的。其中投篮又可再分为原地投篮、行进间投篮、跳起投篮、补篮、扣篮五类技术动作。再如,耐力跑类项目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最大速度及一般耐力的发展水平,而影响其一般耐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有: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运动员技术的实效性及经济性、下肢肌肉群的力量耐力、下肢各关节多次承受负荷的能力等等。

又如,集体运动项目中的大多数战术都是由若干环节组成,如足球的快速反击战术,就必须经过后卫的抢断至突击手获射门等几个环节的实施才能实现。

运动训练中生物适应的阶段性,是训练过程阶段性的生物学依据;而竞技能力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则是训练过程阶段性的训练学依据。同连续性一样,阶段性也是运动训练过程固有的特性。在运动训练中,我们既要努力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又要注意遵循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特点来组织实施。

(二)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与可控性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运动训练这一社会化的活动,受着多方面的影响,由多种因素所构成,而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又都是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的。

参与运动训练的主体,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的直接作用则首先反映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上。每一时刻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即时状态,既是此前训练的结果,又是继续训练的出发点。而这一状态的水平,既受着训练因素的影响,又受着运动员的情绪、社会交往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既受着训练条件、场地、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着运动员个人生物节奏的影响。同时,一些偶发因素,如意外的伤病、比赛中非可控因素导致竞赛结果的改变等,也都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有这些复杂因素的变化,都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发生变化。

此外,国家或地区的训练体制、训练组织、竞赛制度、奖励制度、训练后勤措施,以及家庭社会等其它条件的变化,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训练活动的进行,使运动训练的过程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成为可能。

2.现代控制论为实施有效训练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控制”是指对系统的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挥和掌握。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取得工作的成功,必须对行为的对象及其变化施以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其朝着预订的方向运行,实现预订的目标。科学家们为此建立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即控制论,并建立了严谨的逻辑思维程序。科学家们提供的丰富的数学研究方法,如高等数学、统计学、模糊数学、运筹学、网络技术等对运动训练领域的渗透,也使体育科学工作者和教练员们掌握了更为有力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正在运用从训练过程中所采集的大量信息,对训练过程、对训练对象、对竞技能力发展等不同系统,实施着程度不同的控制。大量的训练实践活动业已证明,这种控制是可行的、必要的,已对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教练员通过组织、观察运动员练习,了解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原训练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然后按调整后的新计划和新方案去进行训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训练反馈调控过程。根据实施反馈调控的时机,可将反馈分为与训练过程几乎同时进行的“同步反馈”(如做完动作后马上给予指导),在训练后即刻(25秒钟以内)进行的“快速反馈”,以及实施训练控制后较长时间(25秒钟以后)后再进行的“滞后反馈”(如课后小结,课外指导)。运动员在练习中凭自己的本体感觉或视、听觉器官,感受和了解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动作,改变训练方法,这就是一种常见的自我反馈(生物反馈)。

反馈是系统实现控制功能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只有通过不断的纠偏、调整,也即“步步反馈”,才能最终实现训练的目标。

3.训练信息是有效控制训练的必备条件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运动训练信息即反映着运动训练系统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信息在现代训练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控制信息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运用信息反馈对正在进行的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运用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与状态的诊断,了解训练过程的进展状况,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用对选材对象状态信息的测定进行科学的选材;利用比赛前和比赛进行过程中获得的比赛信息,有效地组织赛前训练和比赛中的战术调控;运用获取的信息改进训练工作,不断地创造新的技术、战术、训练方法与手段;用扩大知识信息获取量,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智能水平;运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控;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等。

(三)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和个体性

1.人类社会活动的集体倾向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化过程中,认识到集群的力量,感受到同伴的珍贵,因此在社会活动中产生了巨大的群体凝聚力。同伴在一起,人们表现得更为勇敢、坚定,更勇于克服困难,能创造更大的业绩。

在运动训练这样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活动中,运动员的集群倾向明显,在各种集体运动项目中则表现得更为突出。运动员同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形成了各种关系,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完成一定的功能。在共同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彼此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都会成为一种强大的鼓舞力量。它有助于运动员克服困难,去承受更大的训练负荷。在集体中参加训练,还能激发运动员的竞争精神,这对必须通过竞赛才能检验效果的竞技运动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2.运动训练规律的普遍意义

如同任何一项事物,任何一项工作总是有其规律可循一样,运动训练过程也有自身特有的规律。如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训练中机体对适宜负荷的适应性和过度负荷下的劣变性,以及训练中的多变性和可控性等,都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这些特性表现在所有的运动训练过程之中,任何运动员的训练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基本特性,使自己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活动,适应于这些基本特性,从而使集群训练的组织和实施成为可能。

3.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个体特征

运动训练的效应,要通过运动员机体的变化予以表现,而每一个运动员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形态与发育特点、技术与战术能力以及素质、智力水平都各不相同,而要想使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予以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

(四)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在不同负荷下的适应性和劣变性

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机体对适宜的负荷产生适应,但如若负荷过小,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而在过度负荷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

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作为生活在地球上最高级生命的人类,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由外部加于人体的适宜负荷,都能引起人的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大量的运动实践表明: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现代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承受的负荷也已大大增加。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芬兰中长跑家努尔米,一年只训练6个月,每周训练3~4次。30年代至40年代,瑞典的海格将一年训练的时间增加到9个月,他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努尔米。以第26届奥运会5000米跑冠军王军霞为代表的中国女子长跑选手,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的训练负荷,年跑量超过8000公里。王军霞和她的同伴在1992~1996年之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夺得了多项世界冠军。

2.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或称过度负荷),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

过度负荷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也有时表现在心理方面,过度负荷的直接结果,首先是机体出现不适应的症候。据张问礼《生物应激与运动训练》一文(载《北京体育科技》1984年第二期)报道,这种不适应症候包括:

?慢性体重下降,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

?慢性肠功能紊乱;

?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鼻塞和发冷;

?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

?周身性肌肉紧张;

?疲惫不堪、失眠不安。

上述不适应症候出现后,如果仍不采取措施,使运动员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那么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对运动员机体会带来很大的破坏,会导致运动员健康状况和体能的明显下降,使运动创伤增加,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些运动员则因此而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寿命。任海在对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优秀少年田径运动员“早衰”原因的调查(1981年)中写道:“过急、过猛地加大专项训练的量和强度,虽然使其运动成绩在最初几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造成大量伤病,对运动员以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健康都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曾获得全国少年男子田径1500米前6名的11人中有6人训练不到5年就因伤病不得不中断训练(其中过度疲劳3人、膝关节损伤2人、小腿肌肉粘连1人)。”

在训练实践中,对机体的负荷通常都是连续施予的。几次负荷之间不同的间隔与联系,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以负荷,会使机能水平不断提高;而如果在前一次负荷后,运动员的机体还没有得到恢复就再次施予负荷,则会导致机能水平的下降。

同类推荐
  •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

    《体育资源管理》讲述了体育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进一步证明,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供应及利用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体育,资源先行,为满足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资源的生产和供应量,亟待大幅提高。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体育资源的供给方面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国家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且这一矛盾将长期地存在下去。
  • 体育竞赛观战指南(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

    体育竞赛观战指南(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

    本书多角度,全方位介绍了奥运会各类比赛项目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比赛日程安排、比赛场馆及交通线路图、如何观看比赛、观看比赛项目的礼仪、赛事规则、精彩看点、夺冠热门。
  • 教你学吊环·跳马·蹦床

    教你学吊环·跳马·蹦床

    本套图书全部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相应分章且归类排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操作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学习田径与体操的最佳读物。
  • 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

    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

    本书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特点,阐述了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的依据、提出了我国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及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论原则、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等。
  •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

    在2008年奥运会的热潮里,在呼之欲出的后奥运时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前期,大学竞技体育如何能与时俱进地发展?怎样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和将要出现的各类问题非常重要。《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是“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之《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该书共分13章,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综述、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重要性、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大学竞技体育中的学生运动员、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竞赛问题等。
热门推荐
  • 重启辉煌人生

    重启辉煌人生

    重生2001年,顾恒只有一个最简单的愿望,就是在三十岁之前攒下足够享受人生的财富,然后没事的时候就种种花、溜溜狗、钓钓鱼,带爸妈去全国各地走走看看,让小丫头上最好的学校、过上公主般的日子……于是,他决定给自己先定下一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
  • 蒙大拿牧场主

    蒙大拿牧场主

    打工仔得奇遇蒙大拿走起,长空之乡,我有一块地。
  • 平行线

    平行线

    宇凡和邢璨从小就是邻居,父母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七年前,父母所在公司H公司发生一起事故,由于宇凡的父亲是项目的负责人,公司为了平息舆论,将责任全部推脱到宇凡的父亲身上。父亲被警察带走接受检查的当天,母亲因为突发病身亡,宇凡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即时回家造成的。邢璨他们家领养了宇凡,两个小孩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三年之后,偶然中得知当年父亲的种种罪名本来是有转机的,却因为邢璨不小心将材料替换了。宇凡无法再面对邢璨他们一家,远走美国投奔爷爷,邢璨也被父母送到韩国学习。后来宇凡在设计方面颇有建树,进入W公司,因为公司拓展业务的原因回国。
  • 皇妃也疯狂

    皇妃也疯狂

    楚筱筱,当朝最尊贵的皇妃,出身太师府上又独占皇恩,后宫一副副獠牙终于在她失势之后撕人,一不小心遭人暗算,被推下了御花园的池塘。一梦醒来,她发誓要报这一推之仇的!可是!她竟然穿越到了现代!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都不是事!最重要的是自己代替的居然是一个在现代微如草芥的小女仆!恶霸主子又找上门来说她偷了珠宝……是屈服还是改命,对于楚筱筱来说很容易选择的!
  • 比汗水更重要的是选择

    比汗水更重要的是选择

    很多人因为一个正确的选择而大放异彩,如司马迁、鲁迅、比尔·盖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司马迁在死刑和宫刑之间没有选择令男人最为耻辱的宫刑并含羞忍耻地活着、假如鲁迅舍不得放弃医学、假如比尔·盖茨选择了拿哈佛的镀金文凭……那些彪炳千秋的辉煌还会由他们来谱写吗?在美国历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的林肯总统认为:所谓聪明的人,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去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的确需要智力、眼光与勇气,人在选择时,常常要面对很大的变数、超强的诱惑、艰苦的困难……然而正是因为做正确选择之难,才会有强者与庸夫。
  • 妃不侍寝,妖孽公公求放过

    妃不侍寝,妖孽公公求放过

    这年头,谁曾想坐个电梯也能穿越!穿就穿吧,穿成皇后贵妃,也能撩撩皇帝,玩玩宫斗。什么?穿过去做太监的对食,老天你在逗我吗?对食就对食,谁让咱家公公风华绝代,对着这张脸,窝头都能啃出鲍鱼味儿。什么?有喜了?郎中你过来,咱们聊聊人生。呼啦啦跪倒一片,“恭喜锦公公!公公真是身残志坚,无所不能!”某妖孽:“不杀你?可以!给为夫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相公,你听说过圣母玛利亚吗?相信我,无性也能生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光梭

    世界光梭

    黄飞鸿世界中,苦练国术,侠肝义胆!僵尸道长中,踏入仙门,降妖除魔!神话中,大杀四方,威震天下!仙剑中,收徒逍遥,斗杀拜月……
  • 弃妃重生

    弃妃重生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每年的六月初都会有几天很热。响午火辣的太阳晒得园里的花草全弯了腰,柳叶坐在窗边有一下没一下地摇手扇闭目养神。五天了,柳叶的心已从开始的惊慌失措到现在的逐渐平静如一潭死水。想起刚醒来看见眼前古色古香的一切时心很慌,但却没笨到问你们是在拍戏吗?没有摄像机、也没有工作人员,白痴才认为是拍戏,所以她倒霉地穿了。没想到宿舍那些花痴整天泡在网上看的穿越小说是真的!……
  • 大姐

    大姐

    那年大姐刚满20岁,父亲说:“丫头大了,留不住了,戴上大红花嫁了吧。”大姐便嫁了。待添箱客那天,院子里摆了好多桌子,父亲杀了一口猪两只羊,说把事情要过得光彩体面些。大伙一高兴,有几个家伙就操起了两把二胡和一面小鼓又拉又捶起来。开始拉的是“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接着又拉“我们走在大路上”。后来提壶传酒的人往那几位跟前跑得勤,那几个头一喝大,胆子一正,拉上了“干妹子走路水上漂,不要闪了哥哥的腰……”人群中就有人扯开嗓子吼上了,把小曲子、眉户放开了唱。
  • The Grey Brethren

    The Grey Brethr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