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7200000006

第6章 诊断癌症——给癌魔定位定罪(1)

恶性肿瘤是一类渐进发展性疾病。到了中晚期,肿瘤的生长更是明显加快。临床实践证明,恶性肿瘤治疗越早,其治疗效果就越好。因此,肿瘤的及时正确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综合诊断。医生首先根据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结果,对肿瘤做出可疑诊断,然后根据线索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常用的检查有X线、CT、磁共振、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病理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主要对肿瘤进行定位诊断,兼具参考定性作用。内镜检查可直视支气管、食管、胃、大肠、膀胱等深部空腔脏器肿瘤,同时可以方便获取活检组织。标志物检查不仅能为诊断某种肿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且可作为观察肿瘤发展和疗效的重要指标。病理检查更是决定肿瘤良恶性质及病理类型的金标准。

3.1影像学检查——祭出各种照妖镜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对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治疗方面也有很多的应用。现代的影像先进设备已在较大的医疗单位应用,医疗单位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影像诊断、治疗经验。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更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作为一种常用的医疗辅助手段,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临床常用的诊断方面主要包括X线检查(包括透视及X线平片)、CT、磁共振成像、超声、PET-CT等。这些先进诊断技术就像“照妖镜”一样,能够使深藏体内的癌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1.1X线检查

X线获得的图像是由白到黑的不同灰度的影像,属于灰度成像。因此,我们可以把X线图片理解为黑白照片。这种灰度成像是通过密度及其变化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状态。

众所周知,颜色越深在黑白照片上显示越黑;相反,颜色越浅照片上显示越白。而X线图像上则恰恰相反,密度越大,X线图像上颜色越白,密度越小图像颜色越黑。

人体的组织结构密度与X线图像上的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体组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而后者则指X线图像上所显示影像的黑白程度。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物质的密度高,相对密度大,吸收的X线量多,在图像上呈白影。反之,物质的密度低,相对密度小,吸收的X线量少,在图像上呈黑影。在日常工作中,描述图像上组织结构黑、白程度时,通常以低密度、中等密度和高密度来表示,它们分别为黑影、灰影和白影。图像上所示影像密度的高、低与组织结构类型有关,但亦与其厚度有一定的关系。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X线图像上可显示原有的密度发生改变,再根据其黑、白变化形式,称之为密度降低或密度增高。

X线检查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已有百余年历史。尽管现代成像技术如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对疾病诊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X线检查。

一些部位如胃肠道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而骨骼和胸部也多首选X线检查。随着X线技术的飞速发展,X线的临床应用也从最初只限于诊断骨折与异物的定位,以后逐步应用于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检查。当今,X线平片仍是肺部及骨骼疾病筛查和诊断的首选。

3.1.2计算机体层摄影成像(CT)

人体各种组织(包括正常和异常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CT正是利用这一特性,以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横断扫描,探测器接受该层面X线的衰减信号,经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在显示器上重建出CT图像。因此CT图像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固有矩阵排列而成。

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死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螺旋CT扫描,更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而且可以做到三维实时显示。

CT对头颈部疾病的诊断也很有价值。例如,对眼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的诊断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比较灵敏。

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CT对胸部疾病的诊断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强扫描以明确纵隔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诊断,均有很大帮助。肺内间质、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CT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地显示。

CT检查对腹部及盆部疾病的诊断日益广泛,临床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炎症和外伤性病变等。CT检查对胃肠道病变向腔外侵犯和远处转移等也有很大价值。

3.1.3磁共振成像(MRI)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代表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其获得难度可想而知。从核磁的发现到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医学应用,前后竟然有六次近十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1943年、1944年、1952年的物理学奖,1991年和2002年的化学奖以及2003年的医学奖。

MRI与CT都是断层成像,但是成像原理完全不同。MRI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信息。

如同CT图像一样,MRI图像也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灰阶图像。不同序列产生不同的信号强度,在图像上表现为不同的灰度。MRI检查就是根据这些灰度变化进行疾病诊断的。

MRI检查以其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和软组织分辨力高等特点以及能够进行磁共振水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功能成像和磁共振波谱成像等独特的优势,目前已广泛用于人体各个系统检查和疾病诊断,特别是在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总体而言,与其他成像技术比较,MRI检查具有能够早期发现病变、确切显示病变大小和范围、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无辐射等优点,可用于各个部位先天性发育异常、炎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良恶性肿瘤、外伤及退行性病变和变性疾病等的发现和诊断。

3.1.4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根据声像图特征对疾病做出诊断。超声波与雷达相似,呈直线传播,有反射、散射、衰减及多普勒效应等物理特性,通过各种类型的超声诊断仪,将超声反射到人体内,在人体内传播的超声波遇到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界面时,将发生反射或散射形成回声,这些携带信息的回声信号经过接受、放大和处理后,以不同形式的图像显示于荧光屏上,这些图像统称为声像图。观察分析声像图并结合临床表现可对疾病做出诊断。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简单易行且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在肿瘤临床诊断和肿瘤筛查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另外,应用多种腔内探头、术中探头进行超声检查,有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并且能够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判定周围淋巴结有无转移,从而为肿瘤的合理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还可以实施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明显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1.5PET-CT

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

PET-CT是由CT(计算机体层摄影成像)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由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既能显示形态学变化,又能反映功能性改变,在肿瘤诊断上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

PET-CT能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鉴别肿瘤有无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再分期,寻找肿瘤原发和转移灶,指导和确定肿瘤的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在肿瘤患者中,经PET-CT检查,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明确诊断而改变了治疗方案。PET-CT还能准确评价疗效,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避免无效治疗,总体上节省了医疗费用,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3.1.6照妖镜的未来

随着生命科学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设备及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诊断水平日趋成熟。

随着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的开发及功能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及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磁共振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影像诊断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纵深发展。

目前,影像学诊断将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同时,对疾病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将从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由此,从个体到群体的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将具有新的含义。这些将改变医学影像学的诊治研究和实践方式,使医学影像学在未来的医疗研究和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和更重要的地位。

3.2内镜检查——捉癌魔于机体深处〖1〗3.2.1神秘的内镜发展简史内镜检查是把一个长长的管子(新一代的内镜前端带有摄像头)插到食管、胃、大肠、膀胱及支气管等腔内,用肉眼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管腔内的病变,就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不过前者是为了“看病”,后者是为了“捣乱”。

目前,内镜检查已成为诊断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最早的内镜是一根钢管,称为硬式内镜,这类硬直的内镜插到食管和胃内相当困难,患者像吞宝剑一样十分痛苦,且容易造成损伤。1957年美国人Hirschowitz首次应用光导纤维胃镜,使医用内镜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革新。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对初期的纤维胃镜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使镜身直径变小,弯曲角度扩大,视野增大,提高了成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达到了超广角、大画面、图像高清的目标。看到病灶后能在直视下钳取多块活检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特别是新一代的电子内镜,利用CCD图像传感器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再经视频处理器将图像显示在电视监视器上进行观察,分辨率更佳,颜色更真实,所得图像清晰逼真,可自动照相,直接录像。应用内镜超声检查可判断肿瘤侵犯的深度,能有效地估计外科手术的可能性。

目前,临床常用的内镜检查有胃镜、肠镜、支气管镜、腹腔镜和膀胱镜等。下面就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内镜检查重点加以描述。

3.2.2发现早期胃肠道癌症的神奇“照妖镜”

(1)胃镜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在食管癌高发区农村多年流传着“噎食病吃秋不吃麦”的传说,这是对未接受有效治疗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大约为8个月)的一种形象描述。现代医学资料表明,有噎食(吞咽困难)的患者已为中晚期食管癌,这类患者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20%~25%。相反,食管癌如果发现在早期,其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是十分满意的。

已故的知名胸外科专家邵令方教授报道一组204例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治疗的远期结果。随访10~26年,术后5年、10年、15年、20年和25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2.6%、71.6%、62.7%、50.9%和48%,是当今国际上外科治疗食管癌的最佳结果。但目前的问题是,到医院就诊的绝大多数还是中晚期患者,早期食管癌病例仍只在5%左右。由此可见,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三早”)。

医学界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镜检查辅以黏膜染色及活检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最佳方法。在高危人群中进行普查是实现食管癌“三早”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电子内镜和碘液染色及指示性活检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43137例人群普查中,应用内镜检查辅以碘染色和活检诊断食管癌347例,其中,早期癌265例,占76.4%。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国清教授等,也报道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在一组3022例高危人群中普查的结果表明,食管癌的检出率达4.33%,其中食管早期癌占检出食管癌的84.73%;癌前病变(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检出率达21.81%。

目前,内镜检查辅以黏膜染色及活检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方法,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推广应用。

同类推荐
  • 肝胆病(专家答疑系列)

    肝胆病(专家答疑系列)

    肝胆病一书,由众多专家就肝胆病中基础知识、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肝癌等内容进行分析,并针对患者提出的具体问题,提供治疗建议和康复方案。公开专家咨询电话,方便广大读者零距离与专家沟通,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治疗保健方法。
  • 怎样保养你的肾

    怎样保养你的肾

    本书为“健康快易通系列”丛书之《怎样保养你的肾》分册,由王元松、陈志强等主编。全书分两篇,第一篇为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肾病的病因、症状、检查方法、治疗措施及调养技巧等,旨在身边没有医生时,家庭成员也能懂得如何观察患者和正确进行一般性的处理。为了增强本书书的可读性、实用性,本书尽量做到文字通俗易懂,方法简便实用,内容充实全面,希望对广大读者保持健康的身体有所帮助。
  • 农村常见病防治

    农村常见病防治

    《农村常见病防治》详细介绍了农村常见病症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包括急救常识、传染病寄生虫防治、三高防治、骨头病防治、精神疾病防治等内容。
  •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

    本书遴选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在医疗改革上有代表性的20个国家(地区),从现代医疗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展示这些国家(地区)的医疗改革背景、过程、分析其医疗改革的得失成败,是一本集众多医改素材于一身,数据权威、信息准确、材料丰富、分析有据的关于医疗改革的万宝全书。国内系统介绍国外医改的材料鲜见,如本书整合全球主要国家的医改经验更属首次。可帮助国内各界人士,特别是医疗系统人士了解、比照其他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情况,从而助益于我国自身的医疗改革实践。
  • 名医推荐家庭必备偏方(珍藏本)

    名医推荐家庭必备偏方(珍藏本)

    《名医推荐家庭必备偏方(珍藏本)》以病为纲,以方为目,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收集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的40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必备偏方,优中选优,每病精选1~6方,可谓集偏方大成之精萃。每方按组成、主治、用法进行编写,读者一目了然,且易于取材,易于制作;特别是每病均载有“名医指导”,从生活起居、饮食宜忌、心理调节等诸多方面进行指导,可谓授诸病调养秘籍之大成。
热门推荐
  • 划下彩虹的流星

    划下彩虹的流星

    ——平凡的异界穿越,网文中的轻小说——名为斯达利特的大陆上,出现了来自异世界的穿越者!在外来之人的眼中,这片大陆每天的昼夜间,还存在着专属于星辰的时间段,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气与邪气的传说,在这片大陆广为流传,似乎有古老的预言表示,这个传说现在也仍在继续。被称为“界律”的,拥有各种神奇力量的人们,是这片大陆上一种神秘而又稀少的存在。伴随着诸多未知,穿越者的传说就此开幕。斯达利特的星空,今日也依旧璀璨★
  • 无限制演绎

    无限制演绎

    新书《BOSS降临现实》英雄,枭雄,好人,坏人,善良,邪恶……不能只想活下去,目标要更远大一点,比如……活的更好。
  • 帝少的小新娘

    帝少的小新娘

    她和他青梅竹马,明明!可是那天他却告诉她,他爱着另一个女人!她伤心之余,酒吧买醉,却作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招惹上不该招惹的人!至此她逃,他追;她任性,他包容;她闯祸,他解决,他教会她成长,彻底的蜕变,就在相处之中,她爱上他之时,他却牵着另一个女人的走进婚姻的殿堂,她痛不欲生,带着伤逃离!
  • 外官新任辑要

    外官新任辑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文史学者刘梦溪的学术精选文集。全书以现代学术和文化的反思与展望为论述中心。
  • 战幽

    战幽

    若为土匪,我便乐得快活自在,若为文生,我便从容历尽世间繁华。
  • 戴望舒作品集(六)

    戴望舒作品集(六)

    一九二八年,戴望舒从法译本《西班牙的爱与死的故事》中选译十二篇小说(另有《良夜幽情曲》和《夏娃的四个儿子》二篇为杜衡所译),分别于当年九月和十二月,以《良夜幽情曲》(收入小说七篇)和《醉男醉女》(收入小说七篇)为题,分作上下两集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上集有译者的《题词》,下集收录孙春霆所作《伊巴涅思评传》。一九五六年七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根据译者遗留的改正稿,并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润,以《伊巴涅思短篇小说选》(共十二篇)为题印行。本辑收入的十二篇小说和译者《后记》,即依据这个版本。
  • 死亡直播

    死亡直播

    刚毕业的帅哥,为钱加入死亡直播,直播发生灵异事件,是真闹鬼还是人为作祟。洋娃娃弹奏钢琴曲,婴儿哭声频传的烂尾楼,吸血僵尸出没的废弃酒店,是鬼吗,不,人比鬼可怕!
  • 怕老婆故事

    怕老婆故事

    本书汇集的怕老婆故事,有古代代表性作品,更多的是描写当代人的怕老婆故事,具有现代怕老婆色彩。作品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市民、官员、群众、干部、知识分子、穷人富人,老才青都有。怕的行为,离奇古怪;怕的动机,五花八门。
  •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

    "一本良知、追求真理、充满非凡个人勇气之书《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因为严重污染,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而这场对自然环境的杀戮背后的“元凶”,作者指出,是人类的自大和傲慢——滥用化学物质,对某些于人类“无益”的生物的灭绝行动。作者呼吁,希望人类能正视自己的错误,端正对环境的态度。本书不仅说理充分,而且引用的数据和论点十分客观详实,有极强的说服力,因此一上市就轰动美国,震惊了全世界。这本书带来了联动的环保效应,引发了全球环境保护运动。自此,“保护环境”终于成为全人类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