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3400000005

第5章 心灵倾诉(4)

不久,陆续收到好些读者来信,很欣喜,绝无大家城府,封封必读。有封信是从邻县寄来的,内容记不清,名字倒记牢了,因为正好跟我小学时一个要好的同学同名。

那年春节将至,有两人突然走进我家,说他们辗转多次才找到。“是读者!”第一次在家里接待生人且是读者,一切都不知所措,心慌慌从里间出来,见到两个跟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比我更腼腆,低着头叫傅老师。怎么说话,什么长相都记不清了,最清楚的,是等他们一落座,父亲便端了茶杯,严严实实坐到我身边,俨然一尊护身佛或带电的铁丝网,任何不轨的眼光和言语都休想从那里穿过。可想而知,谈话一无所获,只知道,其中之一便是与我同学同名的那位读者。

过后再发作品,哪怕是中篇小说,也不再有作者简介了,轻松之余,不免有些遗憾,女孩子,总好虚荣吧?

几年过后的一个冬天,我读的函大已进入最后一学期,全班同学在山城重庆面授完毕不约而同坐上同一江轮返家。长江两岸起伏叠翠的山峦迤逦而过,江风挟着水雾扑面而来,有一种摄人的冷峻。船舱里却热闹非凡,中文系的学生向来不差话说,大家都明白这是最后的团聚,五年的时光一晃而过,直到毕业才读出了感情,许多同学甚至希望“再读五年”。

不知何时,同学们拿起了精致的小本,相互留言签名,而我却愣住了,居然没想到!身边什么东西都没有,就连普通记录本也写得满满。找我留言的人却特别多,班上百分之百的同学认识我而我连一小半也认不完。诸如调动工作、发表作品、有无男朋友等,他们似乎比我还清楚。那些明显的来而无往非礼也的眼光令我惭愧不已。后来硬着头皮找同学撕了几张白页,又生怕别人说我不恭,所以只请了少数同学留言。当时我想,有机会的时候,在哪篇文章里一定公开向同学们道歉:请原谅我的大意,并不是我骄傲。

一个男同学递来一个精致的小本让我签名,翻开封面。几个字突然吸引了我,“××县××。”这个地方,这个名字让我迅速想起了那封读者来信和那个来访者。我疑惑地望着他:你是?没等我说完,他笑笑说:是的。我突然什么也说不出,只感到世界太大,大得同窗五年却不识旧友,世界又太小,小得天涯何处不相逢!

过了好一阵,我神色怆然地对他说:我父亲去世了,是前年冬天……我已记不清我在他本上写下了什么,可他留给我的“相识与分别都在不知不觉中”让我永远记住了。

如今我离开故乡,独自在川西蹉跎岁月,也少有人知晓我。时有旧事人梦,重视十年前那张年青的脸,心仍跳不已,他在哪里?那位……读者?

我的丈夫

提起丈夫这个称谓,此时我不知如何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这十几年的夫妻生活中我们共同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又曾经有过多少温暖而甜蜜的夜晚。过去的一切就如同没完没了的电视连续剧,在我孤独彷徨时,就会在我的眼前演来演去。

记得那是九六年的夏天,我正在逛街,忽然见街上的人都往大楼前涌动,而头都向上看着。我不知那里发生了什么事,出于好奇,我特意戴上眼镜,朝人群聚集的地方向上望去。

结果一清二楚地看见一个人在高压线上被电死,我吓得差点摔倒,惊恐地跑向车站回家。可是,一上楼梯,我的腿软了,那惨淡的情景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我不敢进屋,来到电话亭给你挂电话,可是还没说两句,就哭起来,不一会儿,就见你从出租车上下来跑向我,气喘吁吁,满头是汗,以为我发生了什么事。当我说清事情的原委,你笑了。那着急的神情立即不见了踪影。

奎,在你跑向我的那一刻,我感到了你对我的牵挂和我对你生命的意义。在平时,你整天在外忙忙碌碌,似乎有干不完的事情。

常常忽略我的存在,更不用说我的感受。使我常怀疑自己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渐渐地我才知道和习惯了你爱的方式。尽管它不是我所希望的方式,可我还是十分欣慰。

也许是天性,我是一个内心十分细腻敏感的女人,可是,在你身上,我无法来表现这种天性。让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

然而,每当关键时刻,你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到我的身边时,我内心的怨化解了,获得了有人保护的自豪。人生完美,就难免会有缺憾。当我在追求完美的心态下去要求人生,我的内心便汹涌着无奈和感伤。当我在承认人生缺憾的心态下去适应生活,我的内心就变得平静而自足。无论如何,我都从心里珍惜你,我的丈夫。

网友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在炎热烦闷的暑假中,给我快乐最多的则是网友。以往,当我一人在家的时候,不是写作,就是看一本本发黄的旧书。最多到了中午时打开电视看上十分八分的电视节目。大概从六月份起,我有了自己的QQ 号,渐渐地,我有几个自己的网友。

我不太清楚网上的状态和游戏规则。只听人说,在网上都用昵称,年龄也是随意写的,地址也未必是真的等等。我如法炮制。起了一个昵称“玉子”。年龄注上20岁。地址干脆就没写。刚上网,只要有人跟说话就可以,不论年纪大小。可是第一个和我对话的男孩还没谈两句就说:你说得太深了,我很自卑。以后陆续来找的也都是一些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新鲜感过后,就是面对这些男孩不知该说什么的僵持。渐渐地我才领悟:在网上聊天同面对面聊天一样,必须阅历相当、学识相近,才会对生活有共同的感受和认识。于是我在个人资料中加上说时:三十岁以下者请勿打扰。以后,虽也有自言成熟要与我聊天的,可是小男孩却少了,多是一些三十左右的男士。

也许是异性相吸的缘故吧,在网上,同性是不找同性聊的,所以,在我的网友名单中,除了大学时同宿舍的好友东东,其余的都是男士。什么流星雨啊、雾都啊、雨桐啊、只爱陌生人啊等等,基本都是三十左右成熟的先生。

也许是在现实中,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心里距离却越来越远的缘故,人们渴望交流,找回在滚滚红尘中失去的自我,而网络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期待。人和人的空间距离很远,可是心里距离却容易拉近。聊过三两个小时,就可成为似乎相识甚久的老朋友。同时,它的虚拟性,可以让人忘记自己社会角色,展示充满人性的真正的自我。

我有两位很聊得来的网友,一位是流星雨,一位是之远。流星雨是我刚上网时遇见的一位勾通得最好的朋友。他毕业于上海交大,在某个研究院担任领导。是一个很有修养又很成熟的人。给我的生活带来许多快乐。可是,由于最近要参加MBA 考试,加之单位有大项目,一个多月在网上没见到他。可是,他却让我对网上聊天有了新的认识,打破了过去偏颇的定势。正是因为在网上能遇见像流星雨这样的朋友,我才迷恋上了网络,才会有另一位投机的网友之远。我们第一次在网上相遇,就聊了三个多小时,如今,我们成了在网上经常见面的老朋友。今天之远留言让我给他写信,我欣然答应他的要求。我在给之远的信中写道:

自古以来一切有深刻思想,感情丰富的人,即便他脚踏布满荆棘的荒原,可是在他的心中仍会渴望有一片自己的蓝天,高悬着爱的梦想。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痴男怨女从三纲五常的深宫内苑里私奔而出——你的故事让我叹惋,也因此读懂了你内心的企盼。人生就是这样,相知相伴的路总是短促的,如一首简约的五绝;而叹息的长歌行才是漫长的,若割不断的思缕。正因如此,才见其弥足珍贵!

人生的偶然性和生活的必然性;生命欲望的无限性和社会道德的规范性永远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让人尴尬和无奈。并失去自我。

现在许多人喜欢上网聊天,大概就是因为它的虚拟性,可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真我,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

我很庆幸在繁杂网络世界,能与你相遇相知。我十分珍视这份交流的机会和情谊。也心存感激!

是的,我的确心存感激,感激这个变幻迷离的网络世界;感激那些在我寂寞无聊时陪我聊天的网友!

地平线

生活在城市,很少有机会极目远眺,往往被林立的高楼,甚至是路两边的夹道树遮住视线。而我们这个地方,又属丘陵地带,即便有时下乡躲开城市的喧嚣,也还找不到那个一览无遗,混沌苍茫的视角。

于是心中便有些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出生在那广袤的大草原,那样就可以怀着一颗颤抖的心,注视着那轮红日缓缓落下。其实这样的感受由来已久。以前也见过一些文章里面,常常有人发表离开城市,回归自然的感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总感觉那并不适合我。我的周围是一群拥有上进心,拥有美好理想的生物,他们每天都在忙碌着,虽然很长时间,我都无法弄清楚他们究竟要做些什么,但我知道,离开,又能躲到哪去?血性与自然从来都不会人人具备,能邀上几个同伴就已足够了。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我只能静静地在这空落的城市里想念着你。在今天,当需要成为第一要义,甚至是它的原动力——欲望成为主宰者时,我知道,你的根基却从不曾动摇,宽容与博大,智性与神性,一切的光辉都隐藏在你的沉默里,所以,我依然在凝望远方,那片阳光落下的地方。

新的航程

浪漫派作曲家肖邦的作品一向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肖邦的作品从体裁到版本我收藏的都比较全。这些唱片通常都是国外一些大唱片公司录的古典音乐上榜片,遗憾的是这些上榜片没有一张是中国人录的。从技术角度讲,不是中国人演奏不了肖邦,可讲到演奏肖邦作品的综合方面,就确实找不到肖邦作品的代言人了。因为民族的东西在一定范围是不好超越的,但民族的东西往往又是世界的。于是演奏肖邦作品的权威中就有了阿劳·波里承·瓦萨里、阿格里奇·里帕蒂,这些非波兰藉的钢琴家。对于中国是否也能出现这样的钢琴家呢?长久以来国内的爱乐者一直都在盼望这一天。

同类推荐
  • 自我激励的100种方法

    自我激励的100种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成功不是自我激励的结果。不管什么时代,不懂自我激励,你就与成功基本无缘。自我激励,不是简单地在内心给自己加油、鼓劲,它是一种有具体方法可循的心理技巧。当你掌握了这些,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之时,内心就会自动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推着你不断向前,战胜眼前种种障碍,达成目标、实现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变得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更强大了!本书中的100种自我激励方法,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励志大师史蒂夫·钱德勒的心血成就,出版后,随即横扫欧美,长期霸占各种图书畅销榜。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千万热血青年汲取心灵智慧的至高经典!
  • 幸福其实很简单

    幸福其实很简单

    本书通过时下最流行的百度引擎搜索,整理出了人们感触颇深的50个幸福关键词,同时配备了二百多则精练动人的故事美文,内容涉及心态、心理、淡泊、宽容、尊重、爱、友谊、善良等诸多方面。行文旋律优美流畅,语言细腻清新,为各方的人们搭建一个心与心交流的平台。
  • 遇见快乐的自己

    遇见快乐的自己

    结合当代社会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赢视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一个个经典故事中聆听心灵的声音,让你遇见快乐的自己,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帮助人们打开快乐的心门,点亮快乐的十盏灯。
  • 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

    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

    情绪是对事物的一种最浅显、最直观、最不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作智谋上的考虑,这样会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为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离智谋距离就已很远了,情绪更是情感的最表面、最浮躁部分。《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一书从实用角度介绍掌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告诉读者如何修身养性,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表现自我,如何平衡生活,如何获得重视,可读性强。
  • 如何找份好工作:成功就业的11条法则

    如何找份好工作:成功就业的11条法则

    本书告诉仍在求职路上迷茫,困惑的求职者们如何找到自我,制定正确的求职方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整和各方资源,成为职场“宠儿”。
热门推荐
  • 正一威仪经

    正一威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送李山人还玉溪

    送李山人还玉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芳谷集

    芳谷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开心休夫

    开心休夫

    她堂堂二十一世纪特警精英,医学世家传人,只因遭人陷害才命归黄泉,不幸穿越到一名柔弱的和亲公主身上,最可恨的是被当成替王妃冲喜的小妾,还在洞房当晚被王爷推得撞死过去,再次醒过来时,她的柔弱换成了强势,外加冷漠腹黑.既然他们兄弟不仁,将她拉进这皇权的争夺中,就别怪她不义,她可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凭着特警的敏锐和高超的医术,抽丝剥茧揭开层层面纱,方才知从一开始自己便入了局,一切只不过是一场阴谋!
  • 二林唱和詩

    二林唱和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活中的心理操纵术

    生活中的心理操纵术

    口头禅里隐藏着怎样的个性?如何赞美才能让对方心底乐开了花?怎么说可以让听者不知不觉说“Yes”?如何才能给对手最有力的心理震慑?…………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社交生活,却处处隐藏着洞悉人性、掌控人心的心理学智慧。《生活中的心理操纵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社交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学现象及背后的成因,是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大众心理学读物。书中引证了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并引用了诸多心理学实验和心理学术语,集可读性、实用性与科学性为一体。通过学习这些心理学规律,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发展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 太极祭炼内法

    太极祭炼内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世界卷)

    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世界卷)

    故事是历史的缩影,是文化的窗口,是窥探民族个性的镜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桩桩真实的史事,都是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本书是一本世界历史的通俗读本,以最简明的文字勾勒出世界史的轮廓,鲜活地呈现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将浩繁的世界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使读者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最低限度地获取历史知识,汲取丰富的人生智慧,学会正确处理纷繁复杂事情的方法,从而踏上了成功之路。
  • 鸭子·蜜柑·入伍后(沈从文小说全集)

    鸭子·蜜柑·入伍后(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沈从文发表于1926年11月至1928年7月的《鸭子》《蜜柑》《入伍后》《老实人》四部短篇小说集。该集子反映作者创作的特色,对湘西生活,爱情美好等的描写,笔调较为清新;入伍后写从新兵视角看待军旅生活和战友情谊等,叙写之中带有对人生的思考。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戊戌前后的痛与梦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戊戌前后的痛与梦

    本书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