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8900000019

第19章 孟浩然(1)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曾与众名士联诗出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满座惊叹,皆为之搁笔。(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招其致幕府,后又归隐故乡,不久病逝。其友王维画其像于郢州刺史亭,世称“浩然亭”,后改为“孟亭”。

孟浩然一生沦落,却是初、盛唐过渡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闻一多先生指出孟浩然“对初唐的宫体诗产生了思想和文字两种净化作用”,“所以我们读孟的诗觉得文字干净极了”,“他在思想净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当与陈子昂平分秋色,而文字的净化,尤推盛唐第一人。由初唐荒淫的宫体诗跳到杜甫严肃的人生描写,这中间必然有一段净化过程,这就是孟浩然所代表的风格”(《闻一多先生说唐诗》)。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其六)。孟浩然现存诗二百六十多首,五言居多,其中五律和排律又最多。他运用格律的形式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诗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孟浩然逝世后,好友王士源出版《孟浩然集》三卷,后《全唐诗》辑录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较多反映山水隐逸生活,恬淡孤清,形成和谐优美的意境,独具风格,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只是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没有涉及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秋登兰山寄张[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2]。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3]。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4]。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5]。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6]。

【注释】

[1]兰山:在襄阳西北。篇名一作《秋登万山寄张五》。张五:名子容,唐先天二年(713)进士,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为孟浩然的同乡至交。这首诗写登高思友之情。[2]“北山”二句:化用陶弘景《应诏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写张五隐居在北山。北山:北面的山。隐者:当指张五。[3]始:一作“试”。[4]兴:兴致。[5]荠:一种野菜。[6]何当:何时当能。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月、日都是九,故称重阳节,以为宜于长寿,所以有登高、赏菊、亲友聚饮等风习。

【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的作品,写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首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中演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切入主题。“相望”表明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心旷神怡。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好像蒙上了一层月色一样。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进一步显示了真挚的友情。

作者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特别是前四句既没有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没有着力描写景物,而是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写来,平淡而自然,展示了农村的静谧和自然界的优美。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2]。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5]。

【注释】

[1]辛大:即辛谔,行大,作者同乡,隐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2]山光:落山的日光。[3]散发:古代男子平日束发于顶;散发则表示闲适、潇洒。“开轩”

句:开窗躺着,清闲而敞亮。[4]清响:清脆的声响。[5]故人:指辛大。

【鉴赏】

本诗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同时有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出各种感觉细腻入微,看似轻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诗趣盎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为诗人的代表性名篇之一。诗人开头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绝非虚设。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束,靠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一种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此处暗合了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名句。进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发出清脆之声,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此处表达的境界真可谓“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竹露滴清响”是那样的悦耳清新,诗人自然而然想到了音乐,于是“欲取鸣琴弹”,传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此时的诗人正适合操琴,但“欲取”而未取,因为“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水面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这就是“知音”的出典。诗人由清幽绝俗的境界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念友人上来。诗人多么希望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友人期不来,自然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梦中居然与朋友相见了。诗以梦境结束,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夜归鹿门歌[1]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3]。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4]。

【注释】

[1]鹿门:即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的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2]渔梁:地名。[3]庞公: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居圣地。[4]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指诗人自己。

【鉴赏】

这是一首歌咏归隐情怀的诗。尽管好性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然而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诗人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路,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路。

孟浩然年轻时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求仕不遇,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去住住,其实是标榜归隐,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然而主旨是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和志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主要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山寺的僻静与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接着“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两句写人们归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内心想法。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写夜晚登鹿门山的情景。月光下的山树朦朦胧胧,使人陶醉,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当年庞德公就隐居在这里。最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细写“庞德公隐居处”的境况,此两句为全诗的诗眼,点破隐逸的真谛,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此时诗人领悟了“遁世无闷”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以平淡而自然的笔调,写出隐逸的内心感受,“气象清远,心孤寂”,手法娴熟。

望洞庭赠张丞相[1]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4]。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

【注释】

[1]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孟浩然曾西游长安,用这首诗赠张九龄,希望得到引荐,表达了诗人从政的热情。[2]虚、太清:指天空。此二句意为八月秋水大涨,显得平满,涵容着天宇,水天相连,和太空混而为一。[3]气蒸云梦泽:

意谓近处都在水气笼罩之中。“云梦泽”是现在的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的总称。[4]端居:隐居。

[5]垂钓者、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里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

【鉴赏】

这首诗托兴观湖,抒发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诗中较为开阔的一首代表作。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予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和赏识。

本诗前半部是泛写洞庭湖的景色。开篇写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遥遥相连。洞庭湖极宽广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咏洞庭湖的名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非常有力度。

后半部是由景而写内心世界,所谓“欲济无舟楫”,是用来比喻希望丞相的引荐。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这一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也不甘心闲居,要入世做番事业。这里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接下来,诗人巧妙地翻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古语,吟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亦实亦虚,深寓新意,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希望追随张丞相左右效力的愿望。本诗既表达了想出仕的心情,又写得不卑不亢,是一首不落俗套传世名篇。

秦中感寄远上人[1]

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2]。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3]。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4]。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释】

[1]秦中:指陕西长安。上人:对僧人的敬称。[2]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家园。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翊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惟与求仲、羊仲来往。后陶涪《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后人遂以三径指退隐家园。[3]东林:指庐山东林寺。[4]燃桂:《战国策·楚策》:“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后遂以燃桂喻处境窘困。

【鉴赏】

这是一首寄方外人的作品,免不了称羡对方的清净无为,厌苦自己的尘俗不堪。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孟浩然之所以四十岁入长安寻求仕途的发展,原因之一可在本诗中找到。诗人本有“一丘常欲卧”的归隐心愿,但“三径苦无资”,即无财力维持归隐生活。诗人穷困潦倒的处境,形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以北入长安求仕并非他所愿意做的,实有经济上困窘的原因,诗人是很怀想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的生活的。孟浩然的诗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欲出仕是因为亲老家贫的原因。在长安逗留的日子里,物价昂贵,盘缠将尽,原先的壮志因为这次碰壁、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衰减。因此傍晚时分听到暮蝉哀鸣时,不免心里怆然增悲。诗末的两句使全诗的悲愤气氛进一步增强了。

本诗因是写给方外人的诗,所以“东林怀我师”一语双关,既怀想慧远,亦代指怀想远上人,贴切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本诗另一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情之难抒,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自然“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流落秦中,感凉风、闻蝉鸣而“益悲”。这种写法如画中的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苦愁闷,使人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诗人的明朗与率真。

同类推荐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本书是部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文章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读来有一种“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 问青春

    问青春

    《问青春》是沈阳教育工作者卢娜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摸索、探究、思考的文字记录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逐梦,和你一起、蓦然回首这几个部分。
  • 德语国家诗人诗选(孙更俊译丛)

    德语国家诗人诗选(孙更俊译丛)

    本书摘录了众多德国诗人的名著。主要由《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我看到水在流》、《教皇的妙计》等。
  • 理性与本能的人生

    理性与本能的人生

    人总是在时间中行走,在空间中追寻。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有故乡、祖国和世界。时间和空间无限,无限的时空成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也成为精神的长路。
  • 那

    当代诗歌的进程中,70后诗人的山场,随之而来的迅姑崛起,确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枓,不仅诗歌读者感到意外,而且诗歌界内部也感到意外。对冇些诗人来讲.由于70后诗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变得无从把握。原来设想的从始于1970年代的地下诗,延伸到朦胧诗,再转换到第三代诗歌,并进而扩展到后朦胧诗的这一当代诗歌的谱系,本来就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中遭遇了离析,但在诗歌史的评述上似乎还有折中的办法。而70后诗人的星火燎原,则彻底捻灭了人们对修复原先的当代诗歌谱系的动机和可能。
热门推荐
  • 京武断

    京武断

    破而后立,天弦体内的京被祛出,聂武宗你可持京入世。师傅,京武乃我宗镇派之宝,你没有了京如何保护自己。待你归来之时,京可指引你找到我。
  • 心上宝:么么小软糖

    心上宝:么么小软糖

    【青梅竹马】+【深度宠】=【甜甜甜】有那个一个人啊。陪你从幼稚到成熟。陪你从校服到婚纱。你该有多幸运。?整个一中的人都知道,校园大佬陈琛看新转来的软妹子不爽。却无人知晓,那是他心尖惦念已久的小软糖。念念不忘,失而复得。许陌是陈琛心尖的小软糖,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珍而视之。偏生陈琛死不承认。*我才不会告诉你。一牵起你的手啊。就想和你到白头。by陈琛*【不正经简介】“哼…”“蠢圆,难道不知道我生气了吗?”“许大圆那么蠢,谁喜欢她。”——《大魔王日记》(ps:日记是男主暗戳戳写的)怼天怼地校园大佬VS爱吃糖"真"小软妹没人知道,一中怼天怼地的校园大佬,暗戳戳地观察着刚来的小软妹。发软,肤白,声音糯糯,好像一颗小软糖。陈琛:“好想一口吞下去。”而事实上,陈琛薄唇微抿,“许大圆,给我滚过来!”这是一个男主暗恋女主,又死不承认的故事。陈琛第一次见许陌,就被亲了一口。谁知道,许陌这小没良心的,转眼就忘了他是谁。若干年后,狭路相逢。陈琛眯眼,磨了磨牙,“许大圆,你给我等着。”*本书又名——#那颗小软糖#小软糖和她傲娇竹马的三两事#男主每天都在啪啪打脸#暗戳戳观察小软糖的校园大佬#爱你就要怼怼你#阿琛的糖啊#——许大圆啊,你是我的宝贝,是我心上至宝。*阅读指南——男主是女主的救赎。女主是男主的糖,甜得要命的那种。ps:蠢作者专注甜文一百年,写不来虐文的(手动斜眼笑~)
  • 我的世界很小,有你刚刚好

    我的世界很小,有你刚刚好

    《我的世界很小,有你刚刚好》:10个触动心灵的故事,10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治愈千万网友。漫漫时光,总有一个人,让你爱上这世界。每一次分开,每一次错过,每一次失去……或许只是因为,有个更重要的人在等你。我的世界很小,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直到有了刚刚好的你,一起发呆,一起笑。一辈子太短,我想早一点遇见你。
  • 禾秋与解忧研究所

    禾秋与解忧研究所

    关于情绪的一个故事,有时候没有情节,只剩情绪。禾秋:给半个世界就够了,可以吗?
  • 我的老公世界第一好

    我的老公世界第一好

    她被逼到墙角,一脸委屈:“你又骗人!”他笑:“乖,这次不骗你。”为了逃离顾北城这只恶魔,夏一念找了个协议男友,没想到,恶魔竟是人家的小叔。他是邺城只手遮天的商界帝王,禁欲高冷,不近女色,唯独这个一不小心闯入他生命的小东西,让他护了一生……
  • 十二月十二个你

    十二月十二个你

    “帅哥,你,长得还不赖,做我男朋友”,喝醉的她轻轻勾起他的领带。“妞儿,你长得也不赖,允了”
  •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 聪明人从小就爱玩的500个侦探推理游戏

    聪明人从小就爱玩的500个侦探推理游戏

    本书收录了全世界500个顶级侦探推理故事,涵盖面广,包罗万象。以训练侦探迷们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按照观察能力、综合思维、创造思维、排除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迂回思维、空间思维、数理逻辑、科学思维十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展开推理,《聪明人从小就爱玩的500个侦探推理游戏》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深度剖析,最大限度地锻炼读者的各种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者的智商。
  •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他是一个江湖混混,为人正义,她是富家千金,从小生活在象牙塔中,她和他的相遇是一个偶然,因为一次英雄救美的开始,可是爱情终究不能抵挡门第的悬殊,她为了和他在一起,和父母反目,他为了得到她父母的认可,愿意为爱人脱离江湖,一次受伤,差一点阴阳相隔,以为风雨之后就会看到彩虹,可是死神再一次无情的拆散了他和她的爱情,她得了脑癌,三个月的生命,为了能让他坚强的活下去,故意制定了五年的契约,伊人带着满满的爱踏上了异国他乡,她以为成全了他,没有想到,他被人算计死亡,有情人在天堂见面,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是哪里?
  • 叶罗丽之彼岸殇华

    叶罗丽之彼岸殇华

    你可有爱过我?---王默(陌凌钥)钥儿,默儿,你们为何都离我而去?---水王子(水灵澈)丫头,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夜黎轩(夜王子)作者起名为渣,更新是星期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