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9400000008

第8章 论语(2)

要怎样来实现“德治”的主张呢?孔子曾在不同的场合论述过他的一些设想。就本篇看来主要有:第一,以孝为德治之本。孔子在有人问他为何不从事政治的问题时,回答说在家实施孝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第二十一章)。在这里,他的意思是,将孝道推而广之,众人皆知孝,便从“齐家”达到了“治国”的目的。孔子还针砭时弊,认为孝不只是“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第七章)。这些思想日后被孔门弟子曾子继承和发扬。相传,曾子及其门人编著了《大学》和《孝经》,更明确地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第二,提出了“举直错诸枉”这一主张。孔子在鲁哀公问政时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第十九章)在《子路》篇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举贤才”。如果贤才不在位,反而让不贤之徒得以掌权,孔子则斥之为“窃位”(见《卫灵公》)。如果这样,德治自然是实施不了的。

孔子对他长期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从而得出了一些精辟见解。这些见解正是本篇另一个亮点。首先,孔子反思其为学一生:他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世的中华学人往往从中得到启发与激励。

八佾[1]

(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2]?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林放问礼之本[3],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4],宁戚[5]。”

(八)子夏问曰:“‘巧笑倩兮[6],美目盼兮[7],素以为绚兮[8]’。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9]。”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10]!始可与言《诗》已矣。”

(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11];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12]。文献不足故也[13]。足,则吾能征之矣。”

(十四)子曰:“周监于二代[14],郁郁乎文哉[15]!吾从周。”

(十五)子入太庙[16],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17]?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二十)子曰:“《关雎》乐而不淫[18],哀而不伤。”

(二十五)子谓《韶》[19]:“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20]:“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十六)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1]佾(yì):古代乐舞行列,一佾八人。八佾:为周天子专用的乐舞舞列,由六十四人组成。[2]如礼何:意为礼仪制度又有何意义呢?[3]林放:鲁国人,或曰孔子弟子。[4]易:治办周全。[5]戚:哀痛。[6]倩(qiàn):笑貌动人。[7]盼:眼睛黑白分明。这两句诗见《诗经·卫风·硕人》。[8]绚(xuàn):有文采。这句诗不见于今本《诗经》。[9]绘事后素:古人绘画,在白底上加上五彩色。[10]起:启发。予:我。商:孔子弟子子夏,名商。[11]杞:周之封国,相传为夏禹之后代。征:证明。[12]宋:周之封国,是殷代之后。[13]文献:古代文指典籍,献指贤人。[14]二代:指夏、商。[15]郁郁:丰富多彩。文:指礼乐制度。[16]太庙:指周公庙。

[17]鄹(zōu):又作陬,鲁小邑,孔子父亲曾任鄹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18]《关雎》:《诗经》之首篇,写一男子追求少女的忧思。关:鸟鸣声。雎(jū):鸠类鸟。

[19]《韶》:舜时乐曲名。[20]《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鉴赏]

中国历来就是世人所称颂的“礼仪之邦”。“礼”不仅仅是指那些具体的礼节仪式,还包括了古代社会的一系列相对应的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伦理等思想观念。总之,“礼”在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到了周代,礼仪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了。这在后世称为“礼经”的《周礼》、《仪礼》与《礼记》之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孔子一身都以继承中国的古代文化为己任。他对周代的礼仪制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多次由衷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第十四章)孔子对周礼的赞美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十分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在当时,孔子还提出了纳仁入礼,将仁礼相结合的主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三章)如果离开了仁德,只是空谈礼乐则自然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当时堪称是相当尖锐的。孔子倡导仁德,专门主张要纳仁入礼,使“礼”不仅仅是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有“仁”作为其内在灵魂,这样就进而产生了理性自觉的力量与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的这一思想,不久被孔门的一些聪颖弟子领悟了。据本篇第八章记载,有次,子夏向老师讨教,具体讨教的是《诗经》中描写女子美貌诗句的涵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答曰“绘事后素”。也就是说绘画是先有白底,然后加上五彩色。才思敏捷的子夏马上联系到仁与礼的关系说:“礼后乎?”换言之:在仁德修养的基础之上,加以礼仪的文饰。这正好合乎孔子所强调的“文质彬彬”,也就是文与质、礼与仁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因此孔子听了以后对子夏大为赞赏:“起予者商也!”

里仁

(一)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4],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5],能恶人[6]。”

(四)子曰:“苟志于仁矣[7],无恶也。”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8],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0],造次必于是[11],颠沛必于是。”

(六)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12];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13],我未之见也。”

(七)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4]。观过,斯知仁矣[15]。”

(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九)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十)手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16],无莫也[17],义之与比[18]。”

(十一)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十二)子曰:“放于利而行[19],多怨。”

(十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20]?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十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十五)子曰:“参乎[21]!吾道一以贯之[22]。”曾子曰:“唯[2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十六)子曰:“君子喻于义[24],小人喻于利。”

(十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十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25]。”

(二十三)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26]。”

(二十四)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7]。”

(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二十六)子游曰:“事君数[28],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里:居住。[2]处仁:择居求有仁厚风俗之乡。

[3]知:同“智”。[4]约:穷困。[5]好(hào):喜爱。

[6]恶(wù):厌恶。[7]苟:如果。[8]不以其道得之:此句历来多有歧义,朱熹释为“不当得而得之”。[9]恶(wū):何处。恶乎:在哪里。[10]终食之间:一顿饭时间。[11]造次:匆促的时候。[12]尚:超过、胜于。

[13]盖:大概。[14]党:类别。[15]仁:同“人”。[16]适:亲近。[17]莫:疏远。[18]比(bì)适从、靠拢。

[19]放(fáng):依照。[20]何有:有何难。[21]参:孔子弟子曾子名参。[22]贯:贯穿。[23]唯:是。[24]喻:知晓、明白。[25]逮:及。[26]约:约束。[27]讷(nè):说话迟钝,此指谨慎。[28]数(shuò):烦琐。

[鉴赏]

《论语》第四篇着重论仁,整个思考过程层层深入,进入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之中的核心。因此理解本篇内容对理解整个孔子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开篇,孔子说:“里仁为美。”里含有居住的意思,难道孔子真的以为“择居”如此重要,是成为成仁之首么?有人引孟子所论函矢巫匠之术而据此认为孔子所强调的是“择业”,但是未必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实,这里还是顺第三篇而来谈礼与仁之间相结合的关系。荀子曾云:“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非仁也。”

(《荀子·大略》)荀子用“里”、“门”来喻“礼”,以此来强调“礼”的重要。在这里孔子也是以“里”喻“礼”,而衬托出“仁”的重要。在首章既然提出了“仁”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深入阐述。在往后各章主要展开了以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仁与智的统一。孔子往往以仁智并举。在本篇开始就有多次记述孔子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孔子认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之人必将自觉实现道德原则,有知识的人也会懂得怎样去实现道德原则。在这里,知识与道德是相互统一的。孔子认为,只有达到仁与智的统一,才是达到了理想的人格。此后,后学儒家也时常以“仁且智”来称颂孔子的人格。

第两个问题是义与利的统一。开始时,孔子把义、利作为一对统一的伦理范畴,规定了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间的关系。“义”所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利”所强调的是个体利益。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第五章)。这些话表明,他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他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但是,私利不能背离仁道。他认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无止境地“放于利而行”,偏离于“义”,必将招致“多怨”(第十二章),从而引发多种社会矛盾。究竟是将“义”摆在第一位,还是将“利”摆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也就是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十六章)。第三个问题是为仁在己。“君子”与“小人”,“好仁者”

与“不仁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前者是“义以为上”,后者则是“利以为上”。在孔子看来,造成二者不同的基本原因之一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努力为仁。如果以行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标,就能从内心“好仁”而“恶不仁”。好仁者既然是以追求仁德为最高理想,那么就应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那些“不仁者”,而不能受那些“不仁者”所左右。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从求仁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是否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谁,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这里面已经蕴涵了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思想。因此,之后的孟子对此加以发展,自然就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

公冶长[1]

(五)或曰:“雍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六)子使漆雕开仕[4],对曰:“吾斯之未能信[5]。”子说[6]。

(七)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7],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8]。”

(八)孟武伯问[9]:“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0]也,不知其仁也。”“求[11]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12],百乘之家[13],可使为之宰也[14],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15]?”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十一)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6]。”子曰:“枨也欲[17],焉得刚?”

(十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18],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十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9],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20],不可得而闻也。”

(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十六)子谓子产[22]:“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同类推荐
  • 桦树皮上的随想曲: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研究

    桦树皮上的随想曲: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研究

    本书旨在以社会生态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对路易斯·厄德里克的长篇小说作一整体性研究,由绪论、社会生态学简述、关爱、平等、和谐、自信等七部分组成。
  •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只是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像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地、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出自于本书。书中还有更多的名人佳作,等你来领略。
  • 警察情怀

    警察情怀

    再看《长街风景》。“阳光,刀子一样刺眼”,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写得很有感觉。这是因为,我们平日里看到太阳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接下来作者写长街,写长街的所见与所闻。快乐的,喧闹的,开店的,闲逛的,耍猴的,很有商业的气息。在我感觉作者将要把一首诗歌写俗的时候,却看到这样的语言:“没有掌声/只有越敲越响的耍猴锣声/笼罩长街尽头/忧郁凝重狐疑的心情/化作长街沉重的叹息”。原来,前面的所有表述,都是为了这个升华做的铺垫。作者这样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这一首诗歌,写出了一种深度,同样,作者也表达出一种内在的、深入的、探索性的诗意。
  • 如意菩提

    如意菩提

    “菩提十书”之《如意菩提》:“没有此世岂有彼世,逃避今生何有来生?”我们日日月月岁岁年年都是悲欣交集的日子,能平安度日时固应欢喜,在忧患时更不应失去感恩之心。智慧第一的文珠菩萨手持如意,启示我们:唯有悲智双运的人能以如意的态度面对世界。本书是林清玄菩提系列的第四部,平安处有禅悦,动乱里何尝没有法喜,能响起我们心中的阳光。
  • 铁如意

    铁如意

    围绕着书画、鉴赏的话题,讲述名人名器的故事。《铁如意》主要内容包括:范曾的雷同与慎密、青虬如有意,白虎无此心、从赏评八大山人《孤松图》说起、何家英收藏的汉陶凫、黄辅周奇人奇画、“誉虎先生正拍”、成亲王的字、一朵寒云吹不尽、王世襄迟撰的挽联、溥雪斋和九格格的紫檀插屏、又见雪斋贝子的集锦扇、芙蓉花发满器红、志宽陶、印象少杰和铁如意等。
热门推荐
  • 替身娘子倾天下

    替身娘子倾天下

    她是替身新娘,身负血海深仇;她哪怕被阻隔在他心门之外,也只想做他真正的娘子;三界不容她,天地遗弃她!吾爱,你是否可以坚定不移的守在我身后?那么,我为你开天辟地,毁世灭神魔又何妨!
  • 强扭的瓜不够你甜

    强扭的瓜不够你甜

    木月初本是一名翻唱古风类型的大学生,却因为在学校里不小心睡着了就穿了……穿了也就算了还能想办法逃,可是穿的时机不对啊!你给我弄个5.6岁的小娃娃是什么鬼,而且为啥古代的小娃娃这么善嫉啊!所谓一眼定终情……怎么到我这里就一歌定终生啊!罢了罢了,看我月初定睛一看——咦?目测前方是个小狼狗吼!
  • 县笥琐探摘抄

    县笥琐探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域之心起点

    圣域之心起点

    一张神异的水晶卡牌引发出穿越奇缘。在身处危机四伏的异界内,吴简惠能否凭借手中的万化魔方收集齐78张塔罗牌并安全返回原来本的世界?
  • 王小波全集(第五卷)

    王小波全集(第五卷)

    本书讲述了男人之间同性恋的故事,它几乎没有那种情欲氛围,整个故事是靠夜色、对话和一些意识流的回忆镜头和幻想镜头组成的。就两个男人,一个同性恋作家,阿兰,一个英俊的警察,小史。小史把“搞流氓”的阿兰带回派出所审问,在好奇和蔑视的双重心境中让阿兰自述他那奇怪的人生。一个夜晚过去了,阿兰通过语言将小史潜在的同性恋倾向完全释放出来,就像启开了一个魔瓶,晨光中,小史像重新投胎似的兴奋和恐惧。
  • 半亩荷塘留清梦

    半亩荷塘留清梦

    《半亩荷塘留清梦》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46篇经典散文。这些散文在内容上或是写亲友间的交往、家庭里的琐事,或是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虽然题材上较为狭窄,但是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与时事的思索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半亩荷塘留清梦》中作品构思精巧,文笔秀丽,语言质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创作面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 Tales of the Fish Patrol

    Tales of the Fish Patro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伊索寓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伊索寓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伊索被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寓言,由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阅读伊索寓言使人趋向聪明、理智、豁达、沉稳。《伊索寓言》启迪着我们的心智,呵护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对广大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修养、心态、志趣、能力等方面有着这样和那样深远的影响和熏陶。
  • 博弈心理学

    博弈心理学

    弗洛伊德曾说过:“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本书既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深刻的心理学读物,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而又实用的博弈论思维。
  • 佛说见正经

    佛说见正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