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点】祝保良:抑制物价关键在于稳定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今年物价上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翘尾因素(tail-raising factor,也称滞后影响,是计算同期比价格指数中独有的、上年商品价格上涨对下一年价格指数的影响部分)的影响。今年的物价上涨是成本推动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其次,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国内的化肥、农药、饲料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粮价上涨;第三,为了控制物价,国内采取一些措施,冻结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短期内可以控制物价,但是这些行业的上涨压力还是很大;第四,食品价格上涨,促使工资成本上涨压力增大。到目前为止,物价上涨的传导机制基本是结构型的,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的关键在于稳定社会预期(expect,对未来情况的估计)。
现代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预期才是推动通货膨胀最基本的因素。只要社会公众普遍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价格水平出现持续不停的爬升。即使是在通货膨胀较低的水平上,或者价格上升速度还比较慢的时候,通货膨胀也势必到来。在通货膨胀预期较小的时候,只要采取全面收缩的货币政策,就可能会起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防止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如果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那么央行的货币政策就要经受考验了。
中国经济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需求过大。因此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必须要控制通胀预期。央行应该要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此稳定价格预期另外,加强央行和百姓、企业之间的沟通也是稳定预期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央行每个季度都会发布货币政策报告,告知央行对于物价形势的总体判断。这一措施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有很大帮助。
林毅夫:中国今年CPI全年将维持5%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预计今年中国CPI全年将维持于5%。
2008年CPI高企,林毅夫认为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影响较大,今年CPI高过去年已是共识。政府应增加供给以及对低收入者提供补贴调整。林毅夫指出,中国自98年起就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在03-06年期间,由于产能过剩,GDP增长较快,但CPI维持低增长水平。然而自去年起,二者保持同样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已消化,供求关系得到平衡。
对于当前的通胀压力,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而在提高利率和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两种经济手段中,应主张灵活应用利率政策。因为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利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及收入不均等问题。但若不提高利率水平,将会产生储蓄负利率,那么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的消费能力会加强,不利整体发展。
虽然目前通胀风险有所缓解,但如果政府的调价幅度或者货币政策松动的程度过大,物价将面临二次通胀的风险,因此目前尚不能对通胀掉以轻心。
但根据国内当前的经济形势,国家货币政策也没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货币政策将侧重于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政策将继续向中小企业、“三农”及灾区灾后重建倾斜。如果没有新增突发事件发生, CPI将继续稳步下降,预计通胀压力在年底将显著降低。
【热点延伸】价格传导从PPI到CPI有多远?
虽然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已经连续四个月出现回落,但是在CPI回落的同时,7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Producer Price Indexes又称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10%,达到1996年10月开始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的数字显示,8月份PPI又同比上涨10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3%。其中,PPI同比涨幅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再次创下12年来的新高。CPI为何和PPI背道而驰?在高PPI的传导下,CPI会不会再出现一轮暴涨?
前文中提到,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在最近几月CPI涨幅环比大幅回落之际,中国政府对此前一直颇有顾虑的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方案终于出台。成品油、电力价格的上调对CPI的直接影响有限,可以和食品价格下跌相抵消;但对于PPI的影响就大了,这也是PPI连续几月节节攀升之势难以阻挡的原因。
当前市场对通胀的关注点已由CPI转移到PPI,未来PPI是否会开始向CPI传导上涨压力,导致好不容易降下去的物价又开始新一轮的反弹?
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一方面,从历史数据来看,PPI与CPI走势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PPI向CPI的传导作用不明显。实际上,从二者构成来看,PPI“篮子”中大部分为生产资料,CPI“篮子”中一半以上为食品及服务项目。因此,PPI走势主要由输入型通胀和国内投资周期决定,而CPI走势则主要随食品价格波动和国内消费周期“逐流”。两者构成不同、上涨动力不同,走势常常背离也在情理之中。
但另一方面,根据成本推动理论,上游的PPI上涨必然加大下游的CPI上涨压力。其传导链条大致有三种:PPI(煤炭、成品油、电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CPI;PPI(采掘工业)—水电燃料—CPI;PPI(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工业消费品—CPI。
但是,由于下游产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并且国家对中间产品实行价格管制,上述传导链条也并不十分通畅。
尽管煤炭、成品油、电力价格上涨会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国家对农业生产实行补贴,弱化了这链条的传导效果。政府近期出台的成品油和电力的调价方案就明确要求,对种粮农民增加财政补贴,同时农业和化肥生产电价不调整。
而在市场化条件下,采掘工业价格上涨必然推动水电燃料价格上涨,但国家对水、电、油、气实行政府定价,这一链条传导也受到限制。此次电价调整不涉及居民生活用电,因而也不会对CPI产生直接影响。
而原料工业、加工工业价格上涨的压力,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工业消费品价格转嫁能力不强,第三种链条传导作用本身较弱,也够不成对CPI的传导压力。
由此可见,当前PPI对CPI的传导能力较弱,短期内PPI上涨导致CPI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本次通胀中,CPI上涨领先于PPI上涨,物价上涨压力始于粮食、肉蛋禽等农产品,并向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传导。所以可以说,CPI上涨对PPI的影响要高于PPI对CPI的影响,因为这其中有政府价格管制的重要作用。
但是PPI上涨,CPI回落,它们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这样的现状对国民经济来说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企业的利润逐渐减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油水电等能源的价格。
所幸的是,对于PPI的走势。很多专家认为PPI的增幅可能已经见顶,从9月份开始,PPI增幅有可能开始下降。由于目前原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价格等都陆续出现回调,因此未来PPI存在下行空间,目前PPI已经回落至10%以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随着中国经济高位的下调,国内钢铁、煤炭等的价格将逐步回落,而国际上,世界经济走低,需求下降,再加上美元不断走强,原油价格不断下降,热钱对资源性产品追逐也会不断的减弱。因此预计2008年底,PPI将逐步回落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通胀仍面临压力,洪峰可能2009年出现
虽然CPI已经降至近14个月来的最低水平,PPI增速也有望见顶,但是专家分析,在季节性、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影响下,不排除物价再度反弹的可能性。
工行近日发行2009~2011年中国经济研究报告称,从流动性过剩的角度来观察,人民币升值仍会吸引热钱涌入,货币供应量仍会维持较高增速,本轮通胀洪峰可能2009年出现。
报告分析认为,由于流动性过剩是目前通胀高企的一大祸首,而且政府目前对流动性的治理也一直成效甚微。在未来流动性过剩持续的情况下,可以预见对通胀的治理将更加艰难,本轮通胀的洪峰很有可能在2009年出现,此后的通胀压力有望逐步缓解。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从通胀表现来看,上半年CPI以及PPI累计增幅处于“双峰”态势。而在下半年,经济过热风险有所降低的同时,通胀风险仍较突出。通胀仍面临较大压力,主要表现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向CPI的传导、通货膨胀预期较强以及翘尾因素比较高。初步测算,下半年价格翘尾因素将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个百分点。
据专家估算,由于能源价格调整,下半年新涨价因素可能达到3.8个百分点。如果没有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下半年不再出台调整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措施、宏观调控的需求管理政策维持现有力度,下半年CPI大体上涨6%左右,全年上涨7%左右。
林朝晖指出,目前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回落至10.3%,粮食和肉禽价格涨幅均回落至8%,考虑到成本抬升以及秋冬食品消费旺季因素,其价格涨幅继续下行的空间已较有限。与此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仍位于2.1%的较低水平,未来存在温和补涨可能。初步预计8月份CPI增幅已探明年内低点,9月份受中秋和国庆等节假因素推动,食品价格有望出现回升,CPI涨幅可能保持在5%或略高水平。
目前我国通胀压力尚未充分释放,鉴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以及能源价格继续正常化,通胀压力在2009年仍将持续。基于明年年底之前国内成品油价格累计上调40%的假设,市场预计今明两年我国CPI涨幅将分别达到7%和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