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车,心里充满了快乐,再不觉得前面的路长,因为还有更远的路等着我。天空飘起雪花,我看得入了神,多美啊!车外,孩子们在沿途的人行道上欢快地嬉戏,伸出舌头,接落下的雪花,他们同样很可爱。我低头看着书包中的书,它们也变得可爱了!我急于要读它们,不是因为学习任务,也不是讨父母欢心,而是心里要读。
读书并不是枯燥的事情,除非你的思想不正确。转变了思想,你也可以把读书当作乐趣。
老饲养员的一堂课
美国的天堂动物园里,新去了一个喂河马的饲养员。
老饲养员给他上的第一堂课,让他有点接受不了。听起来也确实有点离奇。老饲养员告诉他,不要喂河马过多的食物,不要怕它饿着,以免它长不大。新去的饲养员听了这话,十分纳闷。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种道理,为了让动物长大,而不要喂过多的食物。他没有听老饲养员的话,拼命地喂他的那只河马。在他喂养的河马前,到处都是食物,人们无不感到他的仁慈和善意,但两个月后,他终于发现,他养的这只河马,真的没有长多大而老饲养员不怎么喂的那一只,却长得飞快。他以为是两只河马自身的素质有差别。
老饲养员不说什么,跟他换着喂。不久,老饲养员的那只河马,又超过了他喂的河马,他大惑不解。
老饲养员这时才一语道破天机:“你喂的那只河马,是因为太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当一回事,根本不好好吃食,自然长不大。我的这一只,总是在食物缺乏中过生活,因此,它十分懂得珍惜,是珍惜使它有所获得,有了健壮,珍惜是一种正常的生命反应,甚至是一种促进,是生活中的需要,而不是离奇的假说。”
生活中,我们总是觉得那些往往离我们最远,又最难得到的东西最为宝贵。惟有真正成熟的人,才能够珍惜身边的一切。
捡起地上的硬币
美国西部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地方,许多人都跑到那里打工,梦想到那里捞一个世界,挣更多的钱。其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约翰,一个是斯蒂芬,他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了,说起去打工的事情,两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来到美国西部,就开始不断地寻找机会。
有一天,二人同行时,有一枚硬币躺在地上,约翰看也不看就抬着头过去了,而斯蒂芬却毫不犹豫地把那枚硬币捡了起来。约翰看着斯蒂芬不由得露出了鄙夷的神情,他想:真没出息,一枚硬币也要捡,哪像干大事业的人!而斯蒂芬却想:看着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怎么能成就事业呢?
两个人又同时走进一家小公司。工作很累,工资也低,约翰不屑一顾地走了,而斯蒂芬却高兴地留了下来,努力地工作着。约翰走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他在不断努力地寻找着机会。两年后的一天,两人在街上相遇了,斯蒂芬由于努力地工作,已经干出了一番事业,自己成了老板,而约翰却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
约翰感到非常不理解:斯蒂芬是一个连硬币都捡的人,这么没出息,怎么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了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肯从小事做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
前辈诗人对后来者的忠告
托马斯·S·艾略特是著名诗人,以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而奠定其在英美诗歌界的地位。该诗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里程碑。他不仅是诗人,也是批评家,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和文艺批评使英美的诗歌风格和批评标准为之一变。他于1927年加入英国籍,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一位22岁的美国诗人新近从哈佛大学毕业,即将启程去牛津。行前,他怀着受宠若惊的心情应邀来看望当时正好在美国的艾略特。当他告辞时,艾略特对他说:“40年前,我从哈佛去牛津。现在,你也要从哈佛去牛津。我能给你些什么忠告呢?”那年轻诗人毕恭毕敬地听着,准备永生牢记这位前辈诗人对后来者的忠告。艾略特停顿片刻,接着说到:“你带了长内衣吗?”
生活经验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的经验往往需要自己去探索。
顽固不化的贝勒人
一天,一个农夫去贝勒城。一路上,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几乎无法行走。但是,农夫有很要紧的事,他还是顶风冒雨,奋力向前走。
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好!你这样匆匆忙忙到哪里去?”
“去贝勒。”农夫脚步不停地答道。
“你至少可以说一声:‘上帝保佑。’”
农夫停了下来,直视着老人的眼睛,接着眨了一下双眼,说:“上帝保佑,我要去贝勒。但是,即使上帝不保佑,我还是要到那里去。”
这个老人正巧就是上帝。“如果那样,你七年以后再去贝勒,”他说,“现在,你给我跳到这片沼泽地里去,在那里待上七年。”
农夫立刻就变成一只青蛙,跳到沼泽地里去了。
七年过去了。农夫从沼泽地里跳出来,恢复了人形。
他戴上帽子,继续往集市上走。
走了一小段路,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你到哪里去,我的好人?”
“去贝勒。”
“你可以说一声:‘上帝保佑。’”
“如果上帝保佑,那很好。如果上帝不保佑,我知道会有什么结果,我不要别人帮助,自己现在就能跳到沼泽地里去。”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说话了。
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成熟的人会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老是懊悔的蹶叔
从前有个极端自信的人,名叫蹶叔。他从来不听别人的忠告,老是事后懊悔。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在高地上种稻,在洼地里种高粱”,他把劝告当作耳边风,结果年年歉收。当他走到朋友的洼地边,看到金黄色的稻浪时,才懊悔莫及地说:“我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呢?”
蹶叔也做生意,但总是别人贩卖什么货物,他也贩卖什么货物,因此,货物总是卖不出去,结果做生意老是赔本,弄得十分穷困。他非常懊恼地说:“我为什么不早些改变购货的方法呢?”
后来蹶叔和一位朋友去航海,船开到接近大洋的时候,朋友对他说:“我们不能再前进了,前面是归塘,水势很险,过去了就难回来了。”但蹶叔依旧把船开到了归塘,一股旋流把船转了过去,险些葬身海底。直到九年以后,一次强烈的大海风,才把他们坐的那只船又吹了回来。
这时,蹶叔的头发和胡子全白了,人也很衰老了。
他神情懊丧地对朋友哀叹道:“这次航海几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该早听你的劝告啊!”
只有认真听取别人的忠告,善于吸取教训,做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人,才能避免许多懊悔及烦恼。
一句话的启示
大学二年级的暑假,我在家乡的一家报社当见习记者,并将此视为成为文人的第一步。
我们编辑部有一个编辑,他的散文常见诸于有名的杂志,总发表些机智但令人难堪的见解。我极希望自己也能练就他那样的能够洞察别人一切缺点的目光。
那年夏天来了个巡回演出团。
我一直渴望选择有趣的题材,写些让我们的编辑拍案叫绝的东西,这是一个好机会。
有关演出的评论,将由一位正式记者来写,但我还是决定去观看首场演出,并写篇评论给编辑看看,如果我的文章有点分量的话,他也许会让它见报的。当然,仅只是他的几句赞语就够我陶醉一番了。
那晚,剧场爆满。人们对剧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建好剧场并排出四部剧目深表赞赏。大多数演员同我年纪不相上下——19岁左右。我发现那个黑头发的漂亮女主角挺紧张的,还说错了一句台词。那位男主角进入舞台时走错了方向,但他马上即兴加了几句台词,平息了其他演员的慌乱。为了文笔犀利,我把前面两点写进了我的评论文章,后面这点没提。
第二天,报上发表了那位正式记者的评论。她热情赞扬了每个演员做出的努力。我也把文章交给了编辑,他看后哈哈大笑。“挺有趣。蛮尖锐。我要发表这篇文章。”
第二天,我把我发表在报上的文章足足读了五遍。
我似乎看见我眼前的道路上洒满了鲜花,我的文章不断变成铅字。
在街上碰见剧团经理时,我正沾沾自喜,“您觉得我的评论如何?”我自鸣得意地问。“你伤害了多少人?”
他的话很简短,可却像一枝箭,一下子将我这只飘在空中自我陶醉的气球戳瘪了。是啊,为了得到我渴望的荣誉,我全然不顾那刻薄的文字会怎样伤害那些演员。我怔怔地站在那里,我准备接受他的怒斥,他却语调温和地说:“你很有文采。可你要知道,有的工作都是很难的,生活也是如此。与其竭尽所能地挑刺和拆台,倒不如相互帮助,共同把事情做好。”
这是大约25年前的事,但直到今天,每当我要去批评他人所作的努力和尝试时,我便会想到那个剧场经理,也想到那位正式记者。她的文章在着眼于赞扬演员出色的工作和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恳切地指出了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不久前,有人在街上跟我说:“我常拜读您的文章,我非常欣赏您看待事物的积极态度,您似乎从来都不吹毛求疵。”他的称赞又使我想起了那位剧场经理……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中的人和事,不吹毛求疵,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猎人和鹿
在朝鲜,几个缺乏经验的年轻猎人,在森林里转了好些天,仍然没有找到野兽,看看天色将晚,便无精打采地搭盖帐篷,躺下睡觉。半夜里,一个猎人在睡梦中仿佛听到远处有轻微的响声,于是就蹑手蹑脚地出了帐篷,循声寻去,果然见到前面草丛中有一只美丽的小鹿呆立不动。
猎人喜欢极了,但这时他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匆忙中忘了带猎枪。回去取吧,唯恐小鹿远去;高声呼唤同伴吧,又怕小鹿听见惊走。
猎人突然想起自己和伙伴们都会说几句中国话,灵机一动,立即用中国话大声喊起来:“快来呀,这儿有一只小鹿!”
话音未落,小鹿已逃得无影无踪了。猎人懊丧地说:
“唉,这只小鹿可真有学问,连中国话都听得懂。”
为了掌握主动,不仅要“知己”,还要“知彼”。
千万不要把对手的水平估计得过低。
忠告
我12岁时结上了一个小冤家——有个女孩老爱揭我的短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我的攻击面也越来越宽。她说我“骨瘦如柴”,她说我“不是好学生”,她说我“太顽皮”,她说我“说话嗓门太大”、她还说我“太自私”等等。起先我尽量忍耐,但后来却禁不住怒火中烧。
我眼泪汪汪地去找爸爸。
爸爸却心平气和地倾听着我的发作。接着他问:“那么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怎么会是真话?我真想反问爸爸!她说的还会是真话?
“玛丽,你想过自己究竟是怎么一个人吧?好,现在你既然已得知那姑娘对你的看法,那不妨将她说的一切一一列出,然后再在她说得对的项上做个记号。至于她说的其他话就不必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