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7300000004

第4章 年年祭(1)

南京首次成功举办遇难同胞公祭活动,既有我内心的冲动与激情,更有省、市领导的支持,顺应了广大人民爱国热情等多种因素。但是,只有将这项活动持续举办下去,才能真正做出影响、发挥效果,否则也就是一时的热闹而已。

在1994年首次举办活动时,大家心里并没有底数:今年终于办成了,明年这项活动能不能继续办下去?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坚持下来?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怎么看待和评价这件事情?

一、将南京公祭持续办下去

从我的内心来说,十分希望南京的遇难同胞悼念活动能像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市那样一直做下去。我认为,只有连续数年的坚持举办,并且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内涵。一项重大活动才能站稳脚跟,成为一个地方的活动品牌。

我心里清楚地知道,这毕竟不是遇难同胞纪念馆内部建设的事,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其产生的影响力不仅在馆内,甚至不仅仅在南京和江苏省范围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一个信息,这使我无比地兴奋,对坚持举办悼念活动增添了无限的信心。

那是在1995年2月的一天,我在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接待了一位前来参观的来自北京的副部长。在我为其讲解服务之后,他直截了当地问我,朱馆长,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中央一位领导同志点到了你们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同志,这件事你知道吗?

我忙问这位领导,什么事?

与你们遇难同胞纪念馆有关系的事呀。他笑着对我说。

我请他详细告知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怎么说的。

他说:这位中央领导同志对焕友书记说,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你们江苏举办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仪式,又拉警报,又放和平鸽,这件事做得不错呀,就是人数少了点,能不能把人数再搞得多一些?

真是没有想到,南京的遇难同胞悼念活动通过央视新闻联播进入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视野,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和肯定。看来有句话说得一点不错,有为才有位。有些事只有做了,才可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说集会人数少了点倒是事实。因场地狭小、第一次组织活动缺乏经验等因素,参加集会的人数只有600人。

这位副部长还笑着告诉我,陈焕友书记在会上当即表示,请中央领导放心,我们江苏省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首次举办活动,就获得了中央高层和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视,这对我们这些活动的提议者和组织者来说,增添了内心的成就感,也增强了继续坚持办下去并办得更好的决心和动力。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同志,不折不扣地履行了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诺言。

199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8月15日,陈书记率领江苏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等五套班子的一把手,以及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等五套班子的正职,还邀请了驻宁部队的领导,在遇难同胞纪念馆内隆重举办了纪念活动。

是年12月13日,陈焕友书记再次带领上述领导和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来到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参加了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58周年仪式。仪式名称也改为“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这个名称后来被反复使用了六次。一年时间内,江苏省暨南京市范围内的最高党政军领导,两次悉数出席同一个单位组织的重大活动,这在江苏省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1995年12月13日,“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活动现场。

1995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活动是第二次在宁举办,但出席领导的规格与参加人数的规模大大地超过了首届。宣传力度也是从未有过的强劲,一共有73家海内外媒体现场报道,世界上8大通讯社,除了塔斯社外,7大通讯社都派记者前来采访发稿,其悼念活动的影响力遍及全球,成为当年一条爆炸性的国际新闻。

下面是在199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第4版上,刊登的记者现场采写的一则消息:

江苏省暨南京各界集会

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完工

今天,在庄严肃穆的南京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省和南京市各界人士举行隆重仪式,悼念58年前遇难的30万同胞。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江苏省军区、武警江苏总队的领导及抗日老战士、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各界人士600余人参加悼念活动。

58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随即在这座拥有灿烂文化的古城里,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屠杀,遇难者达30万之众,震惊中外,惨绝人寰。为了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江东门纪念馆于今年6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用500多万元捐助款,进行了二期改造工程,包括标志碑、祭奠墙、大门等的新建和史料陈列厅等的改造,现已完工。具有断壁残垣建筑风格的纪念馆门墙、复原了的“万人坑”、刻着3000个死难者姓名的祭奠墙、巨型油画《南京大屠杀·1937·12·燕子矶》以及刻有兰州部队诗人王久辛长诗《狂雪—为南京30万遇难者招魂》的铜碑等,都使纪念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今天的仪式增色不少。(记者孙健、周舰)也在这一天,细雨濛濛过后,正在江苏省视察的杨尚昆同志专程来到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遇难亡灵。

杨尚昆同志在省市领导陈焕友、郑斯林、顾浩、王宏民、胡序建、周振华、汪正生、陈安吉等陪同下,来到位于南京西郊的遇难同胞纪念馆,凭吊惨遭侵华日军杀害的30万同胞亡灵。在纪念馆内,杨尚昆同志先后在鱼雷营遇难同胞纪念碑、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以及刚揭碑的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了遇难同胞,随后参观了新扩建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陈列馆。

我有幸为杨尚昆等领导讲解,亲耳听到杨尚昆同志在参观凭吊过程中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暴行,是一场空前的劫难。抗日战争虽然胜利50周年了,但我们要记住这个历史的教训,要明白一个道理,落后是要挨打的,我们一定要把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他十分关心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希望纪念馆今后多加强有关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史料宣传,充分发挥纪念馆的职能作用,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的到访使得第二次南京公祭活动盛况空前,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南京一下子进入了海内外人士的视野,吸引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热情支持。

二、大小年公祭设计成规范

1994年、1995年间连续两次成功举办南京公祭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扬、各界群众的热烈响应,起到了警示世人勿忘历史、倡导爱国自强、宣扬世界和平的作用。

精心设计的活动可以创造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更能推动事业的发展。连续两年的成功举办为今后的遇难同胞悼念活动铺平了道路,南京公祭因此固定了下来。每到12月13日这一天,南京上空就会响起市民们熟悉的警报声,提醒着人们贫弱没有尊严,一定要居安思危。每到这一天,江苏省、南京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便会聚集在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为正义呐喊,为和平加油。

遇难同胞纪念馆虽然只是一家市属的文博单位,但因为一年一度的悼念活动而在海内外产生了非常高的知名度。遇难同胞纪念馆以此为东风,在场馆建设、文物征集与陈列、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齐头并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馆同志的携手努力下,遇难同胞纪念馆被团中央命名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获得了由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题写的铜牌,这是遇难同胞获得的第一块全国荣誉的匾牌,被镶嵌在大门口的立柱上。

同类推荐
  • 血腥的盛唐(全7册)

    血腥的盛唐(全7册)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南国江山

    南国江山

    一个现代人的灵魂穿越到唐朝末年,成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长子杨渥。在这波云诡谲的乱世,他将要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何选贤任能,治理一方;如何统帅千军,北伐中原,结束乱世……一切尽在南国江山。ps:qq群94610602
  •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世界历史大事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世界历史大事

    本书选择世界历史上里程碑式的100件大事,以生动准确的语言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从而理清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把握世界历史的重点。
  • 统治:万里江山大统

    统治:万里江山大统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中华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
  •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热门推荐
  • 黄帝内经(家庭健康生活)

    黄帝内经(家庭健康生活)

    《黄帝内经(家庭健康生活)》主要分为二十四章,分别讲述了养生之道。
  • 风雪多瑙河

    风雪多瑙河

    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就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方夜谭般的传奇。本书,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男孩为什么要穷着养 女孩为什么要富着养

    男孩为什么要穷着养 女孩为什么要富着养

    “俗话说:富家子弟多骄,女家子弟多傲。在生活上,再富也要穷孩子,不要给男孩子太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太好的成长环境。要让他吃点苦,受点委屈,体会艰辛,这样长大了他才懂得坚韧,学会坚强。明白责任,自立自强。 “富养”不是娇生惯养,而是要充分关心和引导。使女孩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明智。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值得自已追求的东西,从而能够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坚守自己的信仰。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即便是在清贫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培养出卓然的气质。”
  • 青春一经典藏,止不住了忧伤

    青春一经典藏,止不住了忧伤

    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我们的心灵。一句话,一件事,让我们感动,就将它们记下来吧。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 灵宅笔记

    灵宅笔记

    十几年前,老镇马副镇长为了发展老街经济,打算力排众议拆掉灵宅,可灵宅没拆,马副镇长却失踪了,有人在灵宅里发现马副镇长留在宅子里的遗物。十几年后,马副镇长的女儿马凌云自称得高人点拨,回灵宅寻找马副镇长,却没想到在宅子里,挖出一段前清时期的可怕传说。马凌云和小火焰不顾凶险破解百年灵宅之谜,从中得到破灵宅的秘籍。只有破解其中秘密,才能解开家族诅咒。小火焰陪着马凌云离开古镇,却没想到横祸接连而至。茅山高人、降头妖人、穿梭阴阳、还有养蛊奇人纷纷登场。每座古宅后面,都隐藏着一段离奇的故事,等着有缘人来破解。
  • 到城里去

    到城里去

    父亲十五岁那年,被爷爷送到温州城里,拜一个做铜器锡器的师傅做学徒。父亲的老家,在乐清北白象镇前黄村。以现在的距离算,到温州城三十来公里路。开上车,上了温州大桥过瓯江,上高速路,抽一两枝烟的工夫就到。当年那个时候,交通不便,这点路程走起来很费工夫。父亲从村里动身算起,走到温州城东门外的船埠头,没有一天是走不到的。那时,父亲挑了一副担子,前边一只木箱,后边一只笸箩;木箱里放换洗的衣服,笸箩里放一只鸡和一个猪头。鸡和猪头是拜师傅用的。父亲穿着一身簇新的衣服。爷爷腋下夹着一双布鞋,赤着脚走路。
  • 佛说邪见经

    佛说邪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巧媳妇好日子

    巧媳妇好日子

    八零后的沈飞扬辛苦拼搏,却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惨遭车祸,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医院的白墙,也不是到了阴曹地府,反而是穿越到了五零后小姑娘沈云芳身上。她穿越在了吃不饱穿不暖,还动乱万分的七十年代。哼哼,这些都难不倒在社会中拼搏了大半辈子的智慧女人,且看她怎么左手鸡右手鸭,身后背着胖娃娃,一路引吭高歌。
  • 辽志

    辽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下移星之龙腾

    天下移星之龙腾

    天下英雄谁敌手,龙腾,也无风雨也无忧!本书为移星传续集,希望大家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