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7300000002

第2章 接受着良好教育的球童(2)

约翰逊毕业于1924年,获得了法律学位,此后就职于一家律师事务所,专门负责证券投资的法律咨询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他注意到了富达基金公司。当时富达基金持有很多铁路债券,由于铁路公司经营不善,这些债券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垃圾债券。可是,在这种情况下约翰逊却大胆地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铁路运输一定会恢复元气,并且发展得更好,于是他在1943年就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损失惨重的富达基金。

事实证明,约翰逊的预测是对的,就在他买下富达基金后不到一年,铁路运输业就开始进入复苏阶段,仅仅在1944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富达基金依靠持有的铁路债券得到的补付利息就高达100万美元。如此一来,约翰逊的这次投资可以说是早期垃圾债券投资成功的经典之作。

随着富达基金的发展逐渐步入轨道,约翰逊于1946年在已有的富达基金之外创立了一家管理和研究公司——富达投资公司,并且由富达麦哲伦基金来承担公司的证券投资。从1946年起,富达麦哲伦基金完成了奠基阶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49年富达公司的资产规模接近2000万美元,成为了美国投资界比较大的一只基金。1958年,富达基金成为美国第五大基金,旗下资产规模达到4.16亿美元。1965年,富达投资的基金高达90只,资产规模接近4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美第一大投资公司。富达基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是与约翰逊的经营理念分不开的。约翰逊一直把客户满意度列在第一位。因此,当公司赢利过多时,他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侵占了客户的利益。而乔治·沙利文就是这家公司的总裁,他与约翰逊一起经营着富达基金公司。

乔治·沙利文也是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他经常和自己的朋友去那里打高尔夫球。在彼得·林奇于高尔夫球俱乐部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正好遇到了和吉尔公司、宝丽来公司的老总来打球的乔治·沙利文。与一般美国人的随性不同,乔治·沙利文就像是个英国绅士一样,总是保持一种风度翩翩的风采。

乔治·沙利文在第一次见到彼得·林奇于这里工作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把彼得·林奇叫来问道:“小朋友,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由于彼得·林奇以前跟着父亲来打球的时候,多次见到过这个风度翩翩的男士,于是他就非常友好地回答道:“是的,先生,我们以前见过面。”

“你叫什么名字?小朋友。”

“先生,我叫彼得·林奇。”彼得·林奇彬彬有礼的回答让乔治·沙利文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以后每次来到球场,都会指定让彼得·林奇做自己的球童。

乔治·沙利文继续说:“我记得你以前不是在这儿工作的。”虽然彼得·林奇的父亲也是这家俱乐部的会员,但是乔治·沙利文却并不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一个社交圈子的人。但是乔治·沙利文却曾经遇到过几次彼得·林奇随着父亲到球场打球——一个还没有球杆高的孩子,总是挥动着球杆跃跃欲试。当然,像他这样的一个小孩,根本不可能完成一个哪怕是非常简单的打球动作。因为彼得·林奇的活泼,父亲和好友或者客户打球的时候总是充满着笑声。而乔治·沙利文也因此注意到了这个活泼、有个性的小男孩。

“是的,先生。”彼得·林奇虽然内心有点尴尬,但还是坚定地作了回答。

乔治·沙利文能够和约翰逊一起把富达基金发展得这么好,自然也不是一个驽钝的人。他虽然并不知道彼得·林奇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但是却从彼得·林奇的面部表情里猜出了一丝端倪。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家庭兴衰变故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常见——一个亿万富翁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一文不名,更何况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看到有些尴尬的彼得·林奇,乔治·沙利文没有继续问下去。他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去碰触这个小男孩的悲惨经历。由于自己很喜欢这个聪明、有礼貌的小男孩,很欣赏他能够坦然面对困境的勇气,于是他每次来打球都要求彼得·林奇做自己的球童。

“彼得·林奇,你愿意当我的球童吗?我可是个高尔夫球高手,水准不比那些职业球员差劲。”或许是为了缓和彼得·林奇的尴尬,乔治·沙利文开玩笑似的说。

“好的,先生,我非常愿意成为您的球童。”虽然这句话,几乎每个球童都会这样回答,但是彼得·林奇说出来却让人感觉更发自内心。

从此之后,彼得·林奇就成为乔治·沙利文的专职球童——只要乔治·沙利文到球场来打球,陪着他的球童总是彼得·林奇。

乔治·沙利文知道彼得·林奇是个非常要强的孩子,也很有自尊,所以他并不会付给彼得·林奇比其他球童更多的小费。虽然作为一个资本家乔治·沙利文不仅不会因同情而去施舍自己的钞票,也不可能大发善心地去帮助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但是彼得·林奇却是个例外——每次乔治·沙利文发现彼得·林奇非常开心的时候,就会在临走前对他的表现赞赏一番,并且在彼得·林奇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多给他一些小费。而这些小费既不会使彼得·林奇感到羞耻,同时又不会让彼得·林奇觉得他是在同情他。可以说,乔治·沙利文对彼得·林奇的疼爱都远远超过了他对自己孩子的喜爱。这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得到了印证。在彼得·林奇结婚的时候,乔治·沙利文就尽心尽力地帮忙张罗着他的婚礼,可以说乔治·沙利文比对待自己儿子的婚礼还要慎重。而彼得·林奇在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的时候,有多少的投资公司开出的条件比麦哲伦给彼得·林奇开出的条件优越得多,但是彼得·林奇却一直在麦哲伦工作,这也是因为他要报答乔治·沙利文对他的恩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父子,却亲如父子一般。

乔治·沙利文也同其他球手一般,在球场打球的时候,会经常谈一些关于投资方面的事情。其间,他发现当自己和朋友们谈论自己在股票投资上获得丰厚收入和投资经验的时候,彼得·林奇总是会在旁边很认真地听着。一次、两次,乔治·沙利文还能觉得彼得·林奇是以为他们谈论的话题很新鲜,所以才好奇听取。但是次数一多,日子一长,乔治·沙利文发现根本不是他当初想的那样。因为每次彼得·林奇不仅都听得很入神,而且在整个球场中,除了彼得·林奇会对投资股票感兴趣外,其他的球童对此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兴趣,而且当时大多数美国人也都对股票缺乏一定的兴趣。而彼得·林奇不但听得认真,并且好像他还能听得懂他们的谈话。如此一来,乔治·沙利文就更喜欢彼得·林奇了。

一次,在彼得·林奇帮乔治·沙利文整理球袋的时候,乔治·沙利文问:“彼得,我们每次谈论投资的时候,你都是在听我们的谈话吗?”

“是的,先生。”彼得·林奇很诚实地回答道。

“你能够听得懂?”

“不,我不清楚我到底懂不懂。”彼得·林奇没有欺骗乔治·沙利文。

彼得·林奇的坦诚让乔治·沙利文更加喜欢他了。于是从此乔治·沙利文总是不经意地帮助彼得·林奇,并且给了彼得·林奇很多别人都得不到的机会。

当然,彼得·林奇最初的投资股票的知识并不完全是从乔治·沙利文那里得来的——其他客人和俱乐部成员之间的谈话也是彼得·林奇最初积累股票知识的途径,并且他们的谈话对彼得·林奇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那些人却并没有注意到这里会出现一个股票奇才,而乔治·沙利文却注意到这个喜欢股票,对股票有兴趣的球童了。所以,每次乔治·沙利文只要一来到球场,打完球的时候,都不会走,而是把彼得·林奇带在身边,让他参加到他和几个朋友的谈话里。其实,乔治·沙利文就是想让彼得·林奇从他们的实际操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换言之,就是让他免费上堂关于股票市场的教育课。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暴涨暴跌的股票市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像是赌博一样的东西,因而很多人都把股票投资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而像乔治·沙利文这样的狂热投资者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没有从股票市场中赚取到多么巨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股票市场在美国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在人们心中却对它没有一个好印象。因为人们对股票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股票市场崩溃所引发的经济大萧条的偏见当中。

但是,彼得·林奇在球场工作的时候,由于听了很多投资精英的观点,以及听到他们讲的自己在投资中发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他重新审视了一下人们眼中一定输钱的股市。或许是因为受这些投资精英潜移默化的影响,彼得·林奇在对股票的认识上,不仅高人一筹,同时也增强了他的赚钱意识,并且使他坚定了自己未来人生的目标就是在股票市场上赚钱。

那时候,乔治·沙利文总是很幽默地重复一句话:“买股票吧,那会是你如胶似漆的妻子。”这句话直到现在还依然是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座右铭,也是彼得·林奇投资股票的信条。

一直到彼得·林奇去波士顿学院念大学的时候,乔治·沙利文还经常跟彼得·林奇一起探讨股票市场。尽管那时候彼得·林奇并不能给乔治·沙利文提出什么建议,但是乔治·沙利文相信,这个孩子会成为华尔街日后的一个投资神话。在彼得·林奇上大学的时候,乔治·沙利文更是比任何人都关注他的学业。当乔治·沙利文发现彼得·林奇并没有选修数学、财会等商业方面的课程,反而选修了一堆看起来与股票投资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时,乔治·沙利文感到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彼得·林奇的志向是做一名金融管理者,但是他却没选择传统金融必须选修的课程。即使是这样,乔治·沙利文也还是和彼得·林奇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并且依然会把自己在投资上的一些心得告诉给彼得·林奇,从而使他可以多积累一些关于股票投资方面的知识。

4.实习带来的思考

在彼得·林奇从波士顿学院毕业以后,乔治·沙利文很想让这个聪明的小伙子来他所在的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上班。于是,一天在高尔夫球场,他对彼得·林奇说:“瞧,你已经这么大了,已经不适合再做球童了。”

“可是我还想去读MBA,必须依靠在这里工作的收入。”彼得·林奇并不想就这么放弃可以为他提供经济来源的工作。因为如果放弃,他必须得再找个工作,而且新工作还不一定能够支撑他的生活。

乔治·沙利文笑着说:“好小子,果然有志向。你觉得我会随随便便跟你提起这个问题吗。你就不用再担心你的学费问题了。我已经帮你找好了一个很棒的工作。”

“什么工作?”彼得·林奇听到后惊奇地问。

“这家公司很优秀,它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并且是纽约帆船俱乐部、卡内基大厦和肯德基董事会的成员,进行开发共同基金,更重要的是它在投资公司中的地位更是数一数二的……”

“沙利文先生,您说的是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彼得·林奇很肯定地说。他在学校时就已经研究过美国好几家大型的投资公司的运作方式、投资意向了,而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作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一家投资公司,彼得·林奇对它的研究更是透彻。

“对,我说的就是富达基金公司。你知道我是这家公司的总裁吗?而我相信我们公司像你一样出色,或者说你像我们公司一样出色。我相信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将会有一个好员工,而你也将受雇于这家很好的公司。”

能够被乔治·沙利文肯定对于彼得·林奇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彼得·林奇看来,乔治·沙利文就像是父亲一样地照顾他,并且一直都在鼓励着他,所以每次听到乔治·沙利文的赞赏都会让彼得·林奇增加一股动力,更加努力。虽然因为家庭原因,彼得·林奇也很想可以马上赚钱,但是他知道,自己只有接受更高的教育,才能够赚大钱。所以,他虽然很想去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但还是婉拒了乔治·沙利文的好意,坚持自己一定要读完MBA。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来麦哲伦公司打工,赚取你需要的生活费。这样你既可以读完MBA,又可以把你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而且,我认为你应该去念MBA,并且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去念MBA。要知道,华尔街上大多数的风光成功人物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而且假若没有MBA这块金字招牌,就别想在华尔街稳稳地站住脚。沃顿商学院在经济领域和教学管理水平方面在美国商学院排名中更是名列前茅,所以你去那里学习,一定能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乔治·沙利文说。

听到乔治·沙利文这么说,彼得·林奇非常兴奋。“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您。”彼得·林奇激动地说。

同类推荐
  • 卡内基自传

    卡内基自传

    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第一位现代工业巨头,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工业革命早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阶段。卡内基从小信差干起,此后,偷学发电报、进铁路公司、当上铁路公司主管、贷款开发卧铺车厢、创建钢铁公司,直到建立起垄断美国钢铁业的钢铁王国。卡内基的前半生拼命赚钱,成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50年后,已经成为钢铁大王、世界首富的安德鲁·卡内基以5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的200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产业卖给了金融大王摩根,并在此后的余生将个人财富全数捐赠,成为第一个倡议裸捐的财富榜样。如今,遍布全球的卡内基音乐厅、卡内基大学、卡内基图书馆,在他的身后延续着成功的人生。
  • 谋帅刘伯承

    谋帅刘伯承

    刘伯承是震撼20世纪中国军界的一代名将,早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时期就以“军神”闻名;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将领中,他的资历也少有人及。他不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司令。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过彝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一生经历战事无数,长于谋略,深得对手的敬畏。另外,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特色是从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当到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校长”。毛泽东曾感叹:“刘伯承是条龙”。朱德称赞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是“军事的奇才”。蒋介石则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
  • 男角

    男角

    没有一个男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本书中,梁家辉、刘德华、黄秋生、张学友、李宗盛、崔健、曾志伟、罗大佑、任贤齐、钟镇涛、秦汉、成龙、吴若甫、罗家英等14位影视界的大腕、名角专访,讲述这些明星人物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和他们的爱恨情愁。
  • 科学家论语

    科学家论语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编辑部自2007年以来,以“世事评忆”为题,陆续编发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有关论语,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这些科学家人都亲历了中国近现代目前许多重大事件,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旧与新、落后与进步、曲折与胜利等有切实的感受和对比。因此,他们在评忆、论语中对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科学家的责任的看法,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思考等,有其独到和深刻之处。为此,我们将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钱伟长、袁隆平等人的评忆内容,以《科学家论语》为名,结集出版。
  • 四海仁心:严仁英传

    四海仁心:严仁英传

    《大家丛书·四海仁心:严仁英传》主要内容包括:童年的教育诗篇、从南开到清华、协和岁月、走进北医、与祖国同命运、仁者之爱、中国围产保健之母、多彩人生。讲述了严仁英在妇产科、妇幼保健领域提出了很多新思想,不断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围产保健、优生优育服务和相关研究工作,并开拓出临床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热门推荐
  • 乎罗纪

    乎罗纪

    乎罗少时,白祗从来都是将她当作男子来养。后来她长大了,却与白祗愈渐愈远。他死的时候,乎罗连他最后一面也未见到。她时常想,是不是不管她如何做,最后的结局都将是如此?“师父,罗儿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我踏过山河,细细品味人云之传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唯我独倚城墙,看遍人世悲欢。”
  • 第六只蛊虫

    第六只蛊虫

    传说人间与地狱之间有一扇门,当最后一只蛊虫重见天日,这扇门将被打开……我发誓自己真的只是想好好度过最美妙的大学时光,但是自从那一觉醒来……这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因为每一个听到它的人都会用事实去打破所有的谎言……所以……生人勿进……小心你身后……
  • 羞花梦

    羞花梦

    庄卓妍是商场化妆品专柜的一个普通专柜销售,因为一次偶然事故造成的昏迷让她穿越到民初她的前世林梦桐,林梦桐是民初一个江南小镇羞花堂---一家祖传的胭脂水粉店的继承人,她先后遇到了风度不凡的拆白党骗子卢新宇,和想依靠实业救国的年轻学者江慕凡,穿越后的庄卓妍如何能在纷乱的年代里经营好自己的祖业,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真爱呢?而从民国又回到现实之后的她,又能够再遇到前世有约的江慕凡么?。。。。。。
  • 倾城妖娆:腹黑公子好难缠

    倾城妖娆:腹黑公子好难缠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我就知道我是为了与你相遇而生,落尘国太子落尘澈在身处危难之时与她偶然相遇,“只要你以身相许,我就救你。”该是怎样的女子才会如此张狂说出这等言语;初见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只在灯火阑珊处”,从我看见你的第一眼我的心就已经彻底被你所俘虏,被尊为星辰大陆第一美男的顾少卿竟然从小倾心于她;当你回头的一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你的身影印在了我的心中,我就知道你会是我一生的挚爱,只为能看到心爱之人幸福宁可把一切隐藏在心底,该是怎样的女子能使得夏殇国太子夏殇宇如此牺牲;睿儿!传说中倾国倾城的女子,到底哪个才是她的真命天子,谁才是那命定的真爱!
  • 三千劫尽

    三千劫尽

    一个身怀秘密的少年一段古老久远的往事无数的命运缠绕其中到底是继续修罗之路亦或者终结悲剧轮回光与暗交织谱写乐章奏响三千劫起的开端
  • 缺一门秘事

    缺一门秘事

    因为父亲的意外过世,融天虎回到了老家,遇到了缺一门门主,得知了父亲过世的真正原因,原来自己家的嫡系都被人下了血煞咒。为了报仇,为了不再被别人控制自己的生死,融天虎拜在缺一门下,成为了缺一门的弟子。而在师父的告诉下融天虎得知缺一门的传承来自鲁班,自己也成为了鲁班的传人。自此融天虎开始了自己的修炼人生。
  • 奋斗改变人生

    奋斗改变人生

    本书根据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改编,选取80后的知名人士,如商界的李想、茅侃侃、郑亚旗、林福广,投资界的戴周颖、苏禹烈,艺界的张伯宏、何云伟、曹云金、任月丽,金牌网络写手南派三叔以及男子击剑奥运冠军仲满,采用与嘉宾问答的形式,间插点评,再现80后的奋斗历程,与读者一起分享成功者的经验、智慧和人生哲学,诠释了“励志照亮人生 奋斗改变命运”的格言。这些80后的年轻人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有着各异的身世经历,但他们身上闪烁着相同的光芒,真实、坚韧与执著。80后的年轻人在奋斗的过程中更注重自我,他们勇于展现完整的、真实的自己。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趣味案情解剖(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案情解剖(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狼谷口

    狼谷口

    我舅舅马二和尚死于一九八九年冬天。我舅舅死的前两天,狼谷口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雪花铺天盖地,整整一天一夜,像满世界被白色的轻盈的羽毛填充了,飘飘扬扬,把个偌大的狼谷口下成了一只白色的巨鸟。冷气瞬间包围了村子,舅舅家后院茅坑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凌,就连堂屋木架子上的酸菜缸,也冻裂了。我舅舅马二和尚蜷在炕上,透过糊满眼屎的眼睛和窗户纸破开的小洞,看着院子里半尺余深的积雪,他蜡黄色的脸上浮出一丝奇怪的笑。火盆里的火烧得很旺,外婆坐在炕上缝补旧衣裳,边缝边抹眼泪,说:“儿,你每回一钻山,我这心……就跟着抖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