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36100000007

第7章 皇帝也疯狂(4)

崇祯十年(1637年),天下大旱,属于难以解释的天灾,喜欢下罪己诏的崇祯又下了一道“罪己诏”。这诏书哪是在自责,简直是在痛斥文武大臣:

“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便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奸慝可容。”接着,他分门别类,把地方督抚、勋臣贵戚、乡宦士绅、不肖官吏、积恶衙蠹等挨个骂了个遍,得出一结论:民不聊生,都是你们害的!不是我皇帝做得不好,而是你们没贯彻落实好我的英明决策。崇祯至死都是这样的态度,遗诏还认为“诸臣误我”,说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如此自负的人,哪能真正认错改正呢?

自古君王不认错,他们都是自负的人。可往深了说,天下的事很多是君主专制政体造成的,不是皇帝个人对错决定的。皇帝为了维护一姓专制,杀戮权力威胁,大兴文字狱,由此带来血雨腥风;君主专制政体的权力自上而下授予,导致官僚集团唯上不体下,对上钻营奉承,对下横征暴敛残酷无情;还有皇帝错误决策带来的种种荒唐和浪费,供养皇室给国家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哪一项不是体制本身的问题?只是由皇帝出面认个错,至多道个歉,却不反思整个君主专制体制,更谈不上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罪己诏往往只有空话,没有实际行动,或者问题揭露出来了,但改不了。光绪皇帝就在1901年的罪己诏中承认:“卧薪尝胆,徒托空言;理财自强,几成习套。”一个又一个朝代在哪里跌倒,又在哪里重新跌倒,重复同样的道路。古代政治也就陷入类似的低水平循环。这又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悲哀。

罪己诏不仅不会反思君主专制体制,从本质上讲是要强化这个问题之源。它“小骂大帮忙”,用一份检讨书洗清皇帝的污点,还给皇帝披上了知错能改的光环,再次证明君主专制体制的清明、正确。

春秋秦穆公劳师远征,惨遭败绩,面对数万将士的牺牲下了“罪己诏”,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保我子孙黎民”,“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意思是国家有危险,是我一个人的过错;国家安宁,也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明显把君王个人摆在至高无上的救世主一般的高度,认为君王个人操纵国家大权和决策。《论语》记载周武王说过类似的名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老百姓生活的好坏,怎么就决定于你一个人呢?君王要决定普通百姓的生活,势必大权独揽,控制各种资源,把公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秦穆公等人下如此罪己诏,难道不是在重申君主大权神圣不可侵犯,为君主专制摇旗呐喊?这样的罪己诏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强化问题。

元朝皇统九年(1149年),雷电震坏寝殿,有火窜入皇帝的寝宫。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上天对皇帝不满的表示。在位的金熙宗决定下诏罪己。任何以皇帝名义刊行于世的文字,几乎都不是皇帝本人写的,包括诏书、御作甚至是遗诏,都是他人代笔的。同样,罪己诏也是大臣代笔的。翰林学士张钧就受命为金熙宗代拟罪己诏。张钧在诏书中写了一句之前皇帝罪己诏中常用的套话:“顾兹寡昧,眇予小子。”金熙宗看了,大怒,觉得这是“汉人托文字以詈主上”,立即将张钧拉出去砍头了。可见,皇帝本人全无检讨的真心,满脑子还是君权神授、国祚永久的想法。

所以,后人读史书,对皇帝的罪己诏一眼扫过就行,当不得真,更不要以为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皇帝作秀

皇帝的话,是不能全信的。清朝乾隆皇帝下诏征集天下书籍,说是修《四库全书》用,希望天下人共襄盛举。当时的图书,尤其是为数不少的、并未公开发行的私人出版物,内容与清朝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口径不尽相同。特别是那些骂夷狄、讲夷夏大防的图书,还有那些念明朝的好、说清军暴行的图书,万一交给官府,惹来麻烦,怎么办?

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乾隆皇帝专门下诏说:“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异辞,或纪载失实,固所不免。……兼收并蓄。……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在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尊重之余,乾隆还发誓:“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书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乎?”总之一句话:大家放心地献书吧!

官民人等于是踊跃献书,各种图书纷纷汇聚到北京来。乾隆读到其中的异己和反清内容,勃然大怒,向作者、出版者和献书者,甚至是参与编辑、作序的人举起了屠刀,大开杀戒,掀起了“文字狱”的血腥大幕。对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记录,乾隆尤其敏感,下令以此为线索,深挖细查,务必把对圣朝心怀不满、造谣攻击的隐蔽敌人一网打尽,决不手软。

踊跃献书的地区,迅速成了文字狱的重灾区。乾隆严令各省细查严打,改“献书”为“逼书”,并威胁:“复有隐匿存留,则是有意藏匿伪妄之书,日后别经发觉,其罪转不能逭,承办之督抚等亦难辞咎。”他把逼书发展成一项常态化的群众运动,要求各地“传集地保,令其逐户宣谕,无论全书废卷,俱令呈缴”。结果,地方官员宁严勿宽,“为查获行踪妄僻,诗句牢骚可疑之犯……谆饬各属,不论穷乡僻壤,庵堂歇店细加盘诘。”

一项“盛世修典”的文化工程变成了一场文化浩劫,一个公然宣称“光明正大”的政府行为变成了阴谋论的又一血淋淋的例子。乾隆朝成了古代文字狱最严密、最血腥恐怖的时期。

皇帝不可信的例子还很多。最著名的可能是王莽。王莽在篡位前,简直是道德完人。人类身上能找到的一切优点,似乎都闪耀在他的身上。难能可贵的是,离权力最近的王莽淡泊名利,每次都是在群臣和百姓的再三请求下才接受升迁的。王莽喜欢自比周公,常常为国事“惶惧不能食”,还发牢骚说自古贤臣多谗言,“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不料一年后,王莽就背弃誓言,废汉自立,建立了新朝。现在我们知道,王莽也好,乾隆也好,都是在作秀,在表演。似乎所有的帝王,都是作秀高手,都堪比表演艺术家。问题就来了:帝王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楚汉争霸时,刘邦从前线归来,沿途不断遇到告状的老百姓,告的都是主持后方事务的丞相萧何强买民田。告状的百姓有数千人之多,刘邦自然表现得义愤填膺,接下诉状,表示要严肃处理。那遇到萧何后,刘邦怎么处理呢?刘邦笑着对萧何说:“相国也学会盘剥百姓了。”把所有的诉状都交给萧何,说:“你看着办吧。”刘邦没有后续的处理,更没有惩罚萧何。萧何安然过关。事实上,萧何并非贪财枉法之人,反倒是他人提醒:“你总领后方,离灭族不远了。听说君王在前线几次谈起你,这是他担心你权倾关中。你何不多买田地,贪赃枉法激起民怨,以此自污?那样,君王才能安心授你大权。”萧何觉得有道理,才兼并百姓田地,激起开头一幕的。

在这里,我们发现刘邦和老百姓立场不同。老百姓关心自身权益,希望官员廉洁爱民;刘邦关心自身权力,很在乎官员们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萧何如果廉洁爱民,就会赢得百姓的赞誉与支持,反而挑动了刘邦敏感的权力神经。“自污”以后,萧何尽管惹得天怒人怨,但不再对刘邦构成威胁。对于这样的萧何,刘邦虽然向百姓表示要严肃处理,但不会动真格,也就笑着让他“自己看着办”。君民利益不同,立场不同,就是帝王们在百姓面前频繁作秀的原因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作秀是做给老百姓看的。政治体制内部的官员们,是没资格做观众的,必须自行领会帝王的苦心,不然就会自讨没趣。北宋初年,丞相赵普也有与萧何类似的处境,颇有贪财霸市的行径。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赵普,说他强买百姓宅第,聚敛财贿,结果遭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怒叱:“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听到赵普是我的社稷之臣吗?”赵匡胤拿起柱斧击折了雷德骧上腭的两颗牙齿,命左右把他拽出去,还要处以极刑。最后,雷德骧被从轻发落,罢官去职。

历史上,萧何有多次类似的“自污”,随着和刘邦搭档的时间越久、自己的官爵越高,萧何贪赃枉法的频率就越高。百姓多次告状,都到达刘邦手中。刘邦多次表态要“严办”,可萧何地位稳若泰山,得以善终。但有一次,萧何站错了立场,替老百姓说话,告诉刘邦:“长安地狭,皇家上林苑中多空地,浪费了也就浪费了,不如开放给老百姓营生。”刘邦大怒:“你是收了商人财物,要动皇家园林的主意吧!”为此,刘邦把萧何关押了好几天,直到有大臣求情才放出去。萧何吸取教训,放出来后不顾年迈体弱,光着脚就跑到刘邦面前承认错误(“徒跣入谢”)。刘邦不放弃任何作秀的机会,说:“相国为民请愿,我做了一回昏君。我之所以把相国关起来,是要让老百姓都知道我的过错。”(“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长此以往,体制内的人都明白帝王们在作秀表演,都三缄其口,不戳破,而且还要配合对方表演。比如曹魏末年,掌权的晋王司马昭想安排世子司马炎当官,需要走一下中正评品的手续。此事让中正官员很伤脑筋。给司马炎评几品,无须讨论,肯定是“上上”;伤脑筋的是如果全州只评司马炎一个上上品,未免太露骨,要找个绿叶来配。全州十二个郡的中正官共同计议,推举郑默出来“陪品”,衬托司马炎的聪明睿智。评定前,司马昭致书郑默之父郑袤,说:“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窃贤之累!”权臣如此表演,当时的士人和官场自然都要配合,连声称赞司马昭父子的贤明!

上行下效,皇帝作秀带动了底下官员的虚伪、无耻。既然以天子自居,高擎道德大旗的帝王都表里不一,嗜权如命,下面的人作秀和表演起来,就没有了道德压力。于是,官场风气大坏,表演艺术家们大行其道,表面上忠君爱国、兢兢业业、廉洁自律;实际上口是心非、男盗女娼、贪赃枉法。风平浪静之时,人人都是正人君子、贤臣良将;一旦危机来临,树倒猢狲散,懦夫遍地,叛徒辈出。风平浪静之时,朝野上下和睦,颂歌一片;一旦危机来临,王朝土崩瓦解,毁于旦夕之间。

明朝是政治体制高度发达的朝代,朝臣众多,以忠君报国自诩,以气节操守相激。可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之时,“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20人。国子监生陈方策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明朝官员争先恐后地前往新的大顺政权吏政府报名请求录用,如明朝少詹事项煜“大言于众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矣!”他赶往报名时吏政府大门已关闭,一时情急,敲门大呼“吾兵科时敏也!”才被放进去。吏部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时,新朝丞相牛金星说:“公老矣,须白了。”刘廷谏连忙分辩:“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这才勉强被录用。明朝的首席大学士魏藻德被关押在一间小房里,还从窗户中对人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罢了,锁闭作何解?”史可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说:“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这的确是官僚集团的奇耻大辱,但这耻辱却是体制本身酿成的,根子在专制帝王那儿。

官从天降:皇帝选官的荒唐事

古代官场之中,谁上谁下,牵涉无数人的兴衰荣辱。一道圣旨,一封公文,乃至一则小道消息,都不知道要牵动多少人的神经。理论上,官员人事更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福祉,关系到王朝统治大局。于公于私都很重要的选官任职,在古代官场却相当随意、黑暗甚至荒唐。手持官员进退福祸大权的帝王们,在这方面闹出了诸多匪夷所思、令人捧腹的荒唐事。

无故得官

一切官员人事制度都是浮云,皇帝的意志是最关键的。皇帝想用谁就用谁,这是他的禁脔,用你不用你都没得商量。

一天,慈禧太后让翰林院提供有关江西情况的“内参”。当天值班的张履春就去汇报了。不管张履春汇报得怎么样,反正慈禧记下了“张履春”这个名字。第二天朝会,湖北武昌知府出缺,不等军机大臣推荐人选,慈禧随口说:“张履春可用。”军机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不晓得张履春是何方神圣?但老佛爷已经发话了,大臣们不好反驳。张履春就这样从七品的翰林编修,破格提拔为四品的知府。

张履春,草根出身,科举考试的名次不高,好不容易留在翰林院,当编修又不到两年,资历最浅。按资排辈也好,择贤选能也好,外放当官都轮不到他。差役来向张履春报喜的时候,张履春压根就不让进门。他说:“这是下人们来诈我的赏钱!这等好事比中头彩还难。”第二天上班,同僚们纷纷道贺、又见着了正式文书,张履春这才知道自己真中了头彩。

可怜张履春的顶头上司,四品的翰林院侍读翁斌孙,两个月后外放山西大同知府。翁斌孙出身常熟翁家,豪门才子,又在翰林院混了十几年了,这才谋得了一个知府,不过是平级调动,又是偏远、贫瘠的大同。想起张履春轻松到手的武昌知府,翁斌孙闹了好几天情绪,不愿去上任。

同类推荐
  • 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

    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

    本书从台湾政治文化的情感符号、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符号、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评价符号、台湾的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以政治文化的符号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光复以来台湾舆论议题的演变,揭示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探讨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模式,为研究者从新闻传播的视角看台湾政治变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坏民主

    坏民主

    本书作者薛涌,和林达一起被列为第三代把美国介绍给中国的学者。本书分为六个篇章,分别从政治、经济、新闻媒体、公民生活等几个方面,更加全面、立体化的阐释美国民主生活。
  • 官德

    官德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 世界秩序

    世界秩序

    近一年多来,乌克兰乱局,卢布危机,日元欧元暴跌,美军撤出阿富汗;而同一时间中国也频繁出手——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美洲运河开凿,一带一路高调推进,亚投行创建…… 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
热门推荐
  • 和谐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

    和谐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对和谐理性做了较全面的阐释,以和谐与理件为双重视角,借鉴并吸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思想资源,对人类社会的一些发展困境进行了哲学审视与反思。本书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促使人们对当代社会做新的哲学思考,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诠释学的特质,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反思和新的哲学论证,呈献具有宏观性和价值指导意义的新思路。
  • 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国外人说:看不懂中国经济,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早就应该降下来了。但让人奇怪的是,欧美等国家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2010年的GDP增速居然就超过10%了。国内人也说:看不懂中国经济,为什么居民收入增长跑不过GDP增速,也跑不过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呢?为什么人民币国内的购买力下降了,国际购买力却上升了呢?
  • 红缎军的征途

    红缎军的征途

    穿越成为红缎带军团里的一名小兵,距离第二十一届天下第一武道会的开始,还有五年的时间。这是个无比危险的世界,整个地球都随时有可能被打爆,更要命的是,还有一个窥视自己的将军。ps:不止龙珠一个世界:龙珠、最强弟子兼一、古惑仔、刺客信条、漫威、
  • 卿本贵胄云中帝

    卿本贵胄云中帝

    一朝魂穿到了架空女尊世界,成了闻名长樾的花痴草包不说,爹死娘娶侍还有个敌视她的妹妹……这都不算什么,关键是后院的夫侍一个个心怀鬼胎。一身红衣如烈日灼眼的邪肆花魁勾着嘴角笑:“她是我掰倒敌家的契机。”白衣如雪、浅笑温柔的商人眯起细长的狐狸眼:“她是我的商机。”瞳如月华挥洒、眸似冰珠剔透的黑衣世子抱剑闭眼:“踏脚石罢了。”酒窝浅浅、笑容腹黑的少年轻拂着蓝色的衣摆歪着头:“若不是想玩一场有趣的‘游戏’,谁理她?”淡青长衫着身的淡沱公子眼光微垂,浅色瞳眸无波无澜:“是谁都一样。”她轻啧了一声,“谢绝利用,请和离书上签字。”
  • 皮卡丘的进化冒险

    皮卡丘的进化冒险

    高中生白羽阴阳差错地变身成为皮卡丘,并且遇到了一个九害绝无一利的系统(系统挖坑宿主跳,呵呵~),白羽能否靠着自身力量去站在世界的巅峰?(书友群:868391003)文笔不是很好,请见谅
  • 穿越囧妃:宠你一世欢

    穿越囧妃:宠你一世欢

    一幅古画,让楚若尘穿越了,成为二王爷南宫雄的准女人。相士看面相:命犯桃花,母仪天下!命犯桃花:生命中有很多男人?或,受很多男人追逐?母仪天下:皇后。……一场说不清道不白的桃花乱,剪不断,理还乱。(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少女武则天:凤霸天下

    少女武则天:凤霸天下

    贞观十一年,少女的她走入大明宫,从此饱尝了宫廷生活的无情和残酷,同时也意外收获了爱情。皇帝死后,她被打入感业寺,受尽凌辱。后因怀孕被新皇帝接进宫中,再次由侍女成为才人、昭仪。在一系列宫廷斗争中她亲手扼杀女儿嫁祸皇后,击败宰相长孙无忌,终于成为皇后。她与李治相互依存又爱恨交加,她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逐渐掌握实权,直到垂帘听政。李治死后她更是孤军奋战,废除太子,任用酷吏,把大唐天下变成了武周帝国,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此时她虽是已君临天下,无奈渐入老境,最后不得不把武周天下拱手让给儿子,重又恢复了李家王朝,走完了艰辛、离奇、辉煌而又痛苦一生。<<少女武则天》的读者群QQ:237709859!支持我就点击我!请点击右上角:收藏+订阅+点评=我的动力!
  • 证道歌

    证道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墨色天涯

    墨色天涯

    我见到萧尘落的时候他正在饶有兴致地揽镜自照。月光如纱,白衣胜雪。连属下通报“凌姑娘来了”都没有听见。于是我之前对他的美好幻想全数破灭。
  • 剑问乾坤

    剑问乾坤

    一副身躯两种体态,半身为新人类的肉体,半身皮囊之下为亡灵的亡魂。征途之上,他会成就属于他的传说。真爱,修道悟理,成就传说。路过的,就当是打发时间,翻翻娱乐一下吧!